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1.从我多年养蜂实践中发现,要把住蜂产品质量关,收购是重要的一环.有的收购人员凭经验,用口尝、眼观的方法来收蜜.由于蜂蜜的成分复杂,眼观根本看不出搀入少量蔗糖的蜂蜜,更何况抗生素、农药、重金属残留超标的检测.如果收购环节不采取先进的检测手段,凭经验和感观就难以收到优质蜂蜜.  相似文献   

2.
刚刚入世,我国蜂蜜即遭欧盟和美国、加拿大、日本、沙特、挪威等国禁进.面对严峻形势,值得蜂农深思.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出现呢? 笔者认为,应归究于市场混乱和监管体系不健全所致.不合格的蜂蜜是养蜂员勤摇蜜的结果,养蜂者为什么要勤摇蜜呢?这是养蜂者为了迎合出口商而争夺市场,互相压价,让成熟蜜与水蜜差价很小,不分纯蜜与糖蜜之情况而引发的.最后的结果,出口商只能将含水分高的低度蜜进行加工浓缩,否则,其收购的蜂蜜是无法出口的.如出口商以优价收购成熟蜜,蜂农生产的低度蜜没有了市场,他还会生产低度蜜吗?如监管部门加强监管力度,收购部门真正实行优质优价,让生产者从提高产品质量中得到实惠,我相信中国的蜂蜜一定会与国际市场接轨.  相似文献   

3.
为什么养蜂者宁愿生产不成熟蜜而不生产成熟蜜?最主要的原因是生产不成熟蜜的产量高、经济效益好;不成熟蜜能够在市场上销售,自然养蜂者愿意生产。为了弄清生产成熟蜜与不成熟蜜的产量与质量的关系,以及不同的取蜜方式对养蜂的近期和远期效益的影响问题。笔者根据牡丹江农业学校张彤等发表的《不同取蜜方式与蜂蜜产量、质量以及产值关系的研究报告》[1](下称牡丹江点)与为了验证勤取蜜的效益,河北省青龙县燕山联合养蜂场赵景民[2]在2001-2002年荆条花期进行的勤取蜜和取成熟蜜的对比试验情况(下称河北点),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的结论是:取成熟…  相似文献   

4.
<正>一、蜂蜜质量现状1.浓缩蜜占我国蜂蜜市场的绝对多数我国蜂蜜营销单位,除个别自产自销的养蜂户专卖店有生产基地,产品多从中间商渠道进货,每年流动养蜂场进入蜜源场地后,收购蜂蜜的中间商也赶到,他们提前发放蜜桶,收购价却实行"一口价",不按质论价,更有许多收购商利用地方势力压价砍价,蜂农生产低度蜜以应付这种不正常现象,久而久之养成生产稀蜜的坏习惯。  相似文献   

5.
《中国蜂业》2017,(8):25-26
<正>2017年3月,在贵州省六枝特区召开的"贵州蜂业论坛"大会上,中国养蜂学会陈黎红秘书长应邀作了"跳出蜂箱看世界"的主题报告,陈秘书长在报告中特别突出强调了生产成熟蜜的问题,生产成熟蜜的宗旨在于降低养蜂生产者的劳动强度,体现蜂蜜的真正价值,维护消费者的正当权益,稳定提高养蜂者的收益和提高中国蜂业国内、国际的声誉。什么是成熟蜜?天然成熟蜜就是指在蜂巢内自然封盖成熟、浓度达43波美度的蜂蜜。中蜂能不能生产  相似文献   

6.
在出售蜂蜜时养蜂者与收购者之间往往发生争执,其原因是蜂蜜桶重不达标。在收购蜂蜜时不论桶的轻重一律扣出12.5kg,而实际上桶重一般都达不到这个标准。笔者作了一些比较,每只蜜桶都用秤称出重量,结果发现桶重差异较大,最轻者只有9kg,最重的也只有12kg,一般重量在11-11.5kg之间。以此计算,每桶蜜多者要吃亏3.5kg,少者也要吃亏0.5kg,一个蜂场如果以20桶蜜计算,直接经济损失就要达数十元甚至数百元不等。收购者与养蜂者之间怎么不发生争执呢?而收购者则认为受益者是蜂蜜加工厂,无论两者之间谁受益,吃亏的是养蜂户。因此,笔者受众多蜂友之托,向…  相似文献   

7.
<正>当前国内养蜂者多数生产不成熟蜂蜜,超市大部分销售的是浓缩蜜,消费者很少吃到自然成熟的蜂蜜。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源头上抓起,从养蜂一线抓起,养蜂人要从自身做起,生产自然成熟质量好的蜂蜜。我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介绍泰山地区定地饲养,荆条花期双继箱取蜜法。一、蜂群的组织与管理1.单王群的组织管理首先选用当年刺槐花期培育的新蜂王(5月10日左右培育的蜂王),巢箱下面放6张适合蜂王产卵的巢  相似文献   

8.
如何保持蜂蜜的纯正、优质 ,已成为养蜂界当务之急。当前产、购、销脱节是蜂蜜掺假的主要原因。多年来 ,养蜂者只生产蜂产品 ,不管销售。他们只要能生产出蜂产品 ,无论是真是假 ,能变钱就行 ;收购部门只要收进价比卖出价低能挣钱 ,只要有利可图就干。出口部门遇到假蜜退货、索赔 ,吃亏的是国家 ,造成卖蜜难 ,买真蜜也难 ,最后吃亏的仍是我们养蜂者。成立流动的蜂业公司是解决产、购、销脱节的有效办法。三五十个蜂场成立一个公司 ,专门收购本公司成员生产的蜂产品 ,直接交售厂家、进出口公司或外商 ,实现产、购、销一条龙。公司由本县熟悉的…  相似文献   

9.
张功勋 《中国蜂业》2004,55(3):39-39
<中国养蜂>2003年第6期,苏松坤、陈盛禄二位教授撰写的"天然成熟蜜生产模式"一文中提出:"提高蜂产品质量是蜂业持续发展的关键.建立中国特色的天然成熟蜜生产模式是解决蜂蜜质量问题的必由之路".关于蜂蜜质量文中指出:"蜂蜜质量必须做到尽可能生产天然成熟蜜.进入流蜜期,视进蜜情况确定取蜜时间,到了流蜜盛期,待蜂蜜酿制成熟,即蜜房封盖或呈鱼眼状才能分离,不要见蜜就取".关于取蜜方法,文中介绍了"国外用浅继箱生产天然成熟蜜的方式.自动化程度高,设备投资大,一般蜂场无法承受".  相似文献   

10.
简讯     
▲四川省养蜂学会办起了实验养蜂场,用科研成果推动养蜂生产的发展,还附设了养蜂用具生产车间,供应养蜂生产单位。▲四川省富顺县成立了养蜂协会,制订了协会章程,围绕蜂蜜质量问题,抓优质成熟蜜的生产。(简世楷)▲湖北省武汉市果品公司,为落实收购任务,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自然成熟蜜在常温下可保持数年不变质,正所谓:“十年陈蜜,乃一味良药”,这也是成熟蜜的价值所在;而未成熟蜜连一年也保存不了,可却有人乐意收购,这一问题值得大家去探讨。1.蜂蜜购销中价格杠杆的支点没有摆正生产成熟蜜对蜂农来说是件好事,因为可以减轻劳动强度,何乐而不为呢?养蜂人都知道,生产成熟蜜产量低,在目前的状况下,产量低收入就减少,二者是相互矛盾的。不能体现优质优价,蜂农也就没有积极性。如:我地收蜜商,蜂蜜浓度在波美40度,低了降价收购,高了不加价。这一办法蜂农是不拥护的,当然也就不生产成熟蜜。自古以来,商品都是…  相似文献   

12.
李天宝 《蜜蜂杂志》2006,26(7):32-32
近10年来,我国蜂农一味追求产量而不讲质量的陋习,其根源是经营企业依赖中间商不分优劣一个价收购蜂蜜所造成的。我国的浓缩蜜成了国际市场上劣质品的代名词。因此,生产出来的蜂蜜卖不出去,或者卖价很低,又面临物价上涨10倍而生产成本不断攀升的蜂农只得弃蜂改行。重庆市荣昌县梁朝友养蜂30年,为使蜂友们摆脱困境,走中国蜂业创新之路,在得知国际市场上成熟蜜价比我国浓缩蜜价高50% ̄80%的情况后,决心联合相识多年的蜂友发展成熟蜂蜜生产,打入国际市场去创品牌,为国争光。于是,他把养蜂多年的积蓄和向亲友借款,于2002年投资100万元在新疆布尔…  相似文献   

13.
在五十年代以前,长白山的养蜂者取的就是成熟蜜。后来由于长途转地放蜂,蜂螨危害,蜂群的群势削弱,单产下降;加上稀蜜与成熟蜜差价不合理,挫伤了生产成熟蜜的积极性,使蜂蜜的质量下降。近年来,为  相似文献   

14.
赴美国加州养蜂考察纪闻(续)葛凤晨张大隆宫之睿三、高浓度蜂蜜包装和链锁性的蜂蜜市场葛凤晨张大隆宫之睿赴美国加州养蜂考察纪闻(续)美国蜂蜜质量的特点主要是高浓度,不管是本国生产的封盖蜜还是从国外进口的浓缩蜜,都要达到含水量18%以下。养蜂者生产的封盖蜜...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国际蜂联反对伪劣蜂蜜声明的促进下,国内蜂业界上上下下都在讨论研究生产成熟蜜的问题。这将是一场养蜂生产方式、方法的变革,也是我国高质量蜂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国内的蜂产业,把达到42波美度及以上的蜂蜜叫做成熟蜜。达不到这个浓度标准的蜂蜜叫低浓度蜜或者水蜜。随着成熟蜜生产的普及,统一规范成熟蜜的叫法,也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6.
陈渊 《蜜蜂杂志》2012,32(2):29-29
目前,一些养蜂的有识之士另辟蹊径生产"巢蜜"和"脾蜜",这种原生态的成熟蜜,让消费者一见就会钟情并确认它是自己心目中想要得到的蜂蜜。  相似文献   

17.
原生态成熟蜂蜜的获得,是利用蜜蜂采集的花蜜酿造成熟后由养蜂者摇取或直接抽整张脾的蜜。优质成熟的天然蜂蜜,不需要任何加工便可直接食用,而在我国,越来越多的企业人为地用机器浓缩蜜取代了蜜蜂酿蜜,这样做的结果,不仅增加了投入又损害了消费  相似文献   

18.
我国虽然是养蜂大国,蜂蜜出口世界第一,但蜂蜜含水量高,人们归咎于落后的生产方式“弱群勤取”造成的。笔者却持不同观点,认为不完全是技术问题主要是价格问题。只要坚持优质优价政策,就会出现先进的饲养方式。所谓价格出方式,价格出成就蜜,价格出效率,价格还可以重塑我国蜂蜜在国际上的养蜂大国地位和形象。取成就蜜的出路只有向先进的多箱体养蜂法过渡。唯有优质成熟蜜才能抑制含水量高的不成熟蜜衍生出的所有影响质量问题就不会产生。若尽快出台《养蜂法规》就可控制影响质量的其它方面如掺假、不讲卫生、各种污染等问题的法律约束。我国养蜂业必须走规模化、产业化、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9.
贵刊1998年第9期32页杨多福先生撰写的《蜂业的出路——以质量求生存》一文中关于“杜绝转地饲养”“造假蜜者多是转地养蜂者。各地蜂蜜收购单位应拒绝收购外来蜂农的蜂蜜……”,我觉得这些说法十分不妥。我从1993年转地养蜂以来,结识的蜂友有陕西、甘肃、青...  相似文献   

20.
蜂产品质量可以说是个永恒的话题。当前我国的养蜂业还是传统的生产方式 ,以小规模专业户形式存在 ,生产方式相对落后。提高蜂产品质量应该从养蜂者抓起。作为蜂产品的直接生产者对蜂产品的质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就采蜜而言就有浓度高低之分。譬如在椴树流蜜期2天取1次蜜与每天取1次蜜浓度就有明显差异。2天取1次蜜的浓度高、质量好 ,而每天取1次的蜜稀薄 ,水分含量高 ,这种蜂蜜在蜂场短期存放就有可能发酵 ,质量很不稳定。当然 ,这里也有个产量的问题。2天取1次蜜比每天取1次蜜总产量必定要低 ,再不按优质优价收购时就要吃大亏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