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海洋污染的恶化,海区内的海水富营养化,致使近年海水围塘养殖虾池内青苔大量滋生,严重影响了虾池养殖.笔者通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采取了一些对策,在控制青苔生长方面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我们采取的虾池养殖模式是以贝类为生,虾类稀养,鱼蟹套养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2.
虾池中生长的青苔是水棉、双星藻、转板藻等丝状藻类的总称。青苔在虾池内大量滋生蔓延,消耗水体中的无机盐类,破坏虾池中正常的营养物质代谢,造成池水透明度过大,阳光直射池底,青苔疯长,使水质变得更清瘦,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样的水中浮游生物缺乏,影响贝类滤食。同时,青苔大量繁殖,覆盖池底,池底贝类会因此窒息死亡,鱼、虾、蟹等也会被藻丝缠住而影响其正常活动。随着水温的升高,青苔在池内泛起死亡,堆积在池底腐烂,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硫化氢,增加池水氨氮含量,降低溶氧量,容易引起养殖品种的缺氧,甚至中毒死亡,危害极大。因此,对虾池青苔必须及时防治,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相似文献   

3.
<正>福建省连江县晓澳镇虾池养殖模式以缢蛏为主,虾类稀养,梭子蟹套养的生态健康养殖模式。随着近岸海水环境污染的恶化,海区内的海水富营养化,致使近年海水围垦养殖虾池内浒苔大量滋生,严重影响了虾池养殖效益。笔者通过几年来的生产实践,采取了一些对策,在控制浒苔生长方面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一、浒苔的危害浒苔在虾池内大量繁殖,其主要危害有:1.严重消耗水体中的无机盐类,使虾池中正常的  相似文献   

4.
在对虾养殖期间,虾池内大量繁生褐苔(青苔)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对虾养殖前期池内繁殖少量褐苔是幼虾的基础饵料之一。但是,当全池性的大量繁生时,实是养殖对虾的一大为害。何谓褐苔?就是在虾池的底泥表面上生长一薄层以蓝、绿藻为主  相似文献   

5.
正青苔是河蟹养殖过程中困扰广大养殖户的一大难题。青苔发生的原因是养殖水体中营养盐适宜、水质清瘦、温度适宜、光照强,其他藻类还没形成优势藻类。青苔的暴发会消耗掉大量的营养盐和肥料,会抑制河蟹养殖池塘中水草和其他藻类的正常生长,妨碍河蟹觅食。青苔的大量死亡会产生有毒有害物质,败坏水质,严重影响河  相似文献   

6.
一、滩涂贝类养殖现状1.滩涂贝类的主要养殖方式目前我国滩涂贝类养殖主要有滩涂底播养殖和虾池养殖两种方法。滩涂养殖主要是对已经具有资源的滩涂进行封养和管养以及适合贝类生长繁殖的滩涂进行移植。滩涂养殖以缢蛏、毛蚶的养殖历史最长,养殖模式  相似文献   

7.
河蟹养殖技术之七蟹池青苔生物生态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苔是水体中藻类过度繁殖的产物,其主要种类有绿藻中的水绵、水网藻以及蓝藻中的微囊藻、囊球藻等。在水产养殖上,特别是在河蟹养殖中,青苔是危害较为严重的一种敌害生物,其危害性有:一是青苔大量繁殖后消耗了水体中的无机盐类,使池水中正常的营养物质代谢遭到破坏,水质变得清瘦;二是青苔封盖或吸附在水草上,阻碍了水草的光合作用,导致水草萎缩死亡,  相似文献   

8.
<正>对虾综合养殖模式,是以对虾养殖为主,在虾池中混养其他水产生物,在改善水质和底质同时充分发挥水体潜力的养殖模式。在综合养殖模式中,选择与对虾混养的滤食性贝类主要有牡蛎、扇贝、蛤仔等,但目前还没有人进行毛蚶与对虾混养的实验研究。毛蚶为双壳类软体动物,栖息于泥沙质海底,底栖藻类丰富且水质清新的海区。本研究利用海水池塘陆基围隔进行养殖实  相似文献   

9.
<正> 随着我省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对虾养殖面积发展到近16万亩。多年来,由于对虾池肥水的利用和处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量富营养虾池肥水排入近海海域,使近岸海水富营养化程度日益加重,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造成局部赤潮,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省近岸海水养殖业的发展。1992年我们承担了江苏省科委下达的“利用对虾池肥水养殖贝类的研究”项目。我们根据贝类的摄食习性,采用虾贝混养、排水河养贝及低洼荒滩围塘蓄水养贝三级贝类过滤法进行了试验研究。所谓三级贝类过滤法:贝类在虾贝混养池中滤掉部分浮游生物(称初级过滤);混养池的肥水排入排水河,在排水河内养殖贝类,贝类进一步滤食掉浮游生物(称二级过滤);排水河的水进入围塘养贝池,围塘里养殖的贝类再进一步滤食掉部分浮游生物(称三级过滤)。通过混养池、排水河、围塘养殖的贝类  相似文献   

10.
<正>池塘长有青苔后一般会容易导致养殖的水产品产量有所下降,效益降低。究其原因:(1)水质变差。因青苔严重阻碍浮游生物的光合作用,降低了水中的溶氧,减少了塘中浮游生物的存量,降低了养殖品种的食物来源,大量消耗水中的有机质和无机盐,使水质变清瘦,造成养殖品的生长缓慢。(2)降低养殖品的摄食活动空间。春季一般是苗种投放生长季节,也是青苔生长暴发期,丝状青苔易缠绕养殖品周身影响其正常摄食和活动,也易误食无营养不易消化的青苔泥,特别是虾蟹体表附着青苔后,影  相似文献   

11.
青苔,一种广盐度的丝状藻类,大量生长在盐田蓄水池、废盐田、荒废水面等处.青苔曾经广泛存在于养虾池中,成为养虾业的一大敌害,其在虾池中大量生长繁殖,与对虾争夺生存空间,影响对虾的摄食与投饵,高温季节来临时大量死亡腐烂,造成虾池严重污染,经常导致养虾的失败.因此,长期以来,青苔作为养虾业的一种重要的敌害生物,被列为清除对象,最终被彻底从虾池中清除掉.  相似文献   

12.
海水贝类养殖中污损生物的防除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振霞  严岩  黄良民 《水产科学》2007,26(4):240-243
据2002年统计,我国贝类养殖产量占海水养殖总量的79.4%,贝类养殖面积占海水养殖面积的66.9%,贝类养殖种类已发展到了30余种,其中主要为贻贝、扇贝、蛤、蚶、牡蛎等。贝类养殖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广泛采用的贝类养殖方式是网笼养殖,但是贝类在笼内放养一定时间后,一些海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会在贝壳表面和养殖网笼的表面附着从而影响养殖贝类的正常生长。污损生物的大量出现严重影响了贝类养殖业的生产效率。如何有效地防止和减少污损生物对养殖贝类和养殖器具的危害,已成为水产养殖业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13.
<正>青苔是水体中藻类过度繁殖的产物,其主要种类有绿藻中的水绵、水网藻以及蓝藻中的微囊藻、囊球藻等。其主要危害性有:一是青苔大量繁殖后消耗了水体中的无机盐类,使池水中正常的营养物质代谢遭到破坏,水质变得清瘦;二是青苔附着虾、蟹体表,影响其生长;三是青苔死亡分解后产生有毒物质,引起水质发黑、发臭,氨态氮含量超标,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偏低;四是青苔腐烂后不仅会影响虾蟹的色泽,而且会诱发黑鳃病、水肿病等。  相似文献   

14.
在对虾养殖中常遇到杂藻繁生,危害很大,在养虾前期,肥水阶段,池中常生长丝状的绿色的藻类,似絮状棉花,这是绿藻的海藻,群众称为青苔.青苔使虾池水变清、变瘦,水中浮游生物难于繁殖,不利于对虾生长.  相似文献   

15.
海参池塘常见青苔的种类有:刚毛藻(钢丝藻)、水绵(棉花苔)、转板藻、浒苔、礁膜、石莼、"泥皮"等。其中刚毛藻、水绵、转板藻危害较大,且生长旺盛时不易清除。一、海参池塘青苔的危害1.导致水质清瘦透明青苔的大量繁殖会疯狂地吸收水体中的无机盐等水生  相似文献   

16.
青苔在虾池中大量生长繁殖,与对虾争夺生存空间,影响对虾的摄食与投饵,高温季节大量死亡腐烂,造成虾池严重污染。因此,长期以来,青苔作为养虾业一种重要的敌害生物,被列为清除对象,最终被彻底从虾池中清除掉。笔者从2000年开始从事生态调控绿色养虾技术研究与生产,通过反复的试验与生产证明:适量的青苔存在,对养虾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青苔的利用  相似文献   

17.
除藻剂杀灭虾池杂藻(草)实验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河北省乐亭县殿儒养殖场位于京唐港以西,是1986年建的老虾池,随着时间的推移,海水中以川蔓藻为主的杂藻停)在虾池中大量蔓延,全场8个虾池共330亩水面,近几年来养虾季节虾池水域全部被杂藻(草)所占据,而且一年比一年严重,近几年他们采取人工机械推上清池的方法除治杂藻(草),费用很高,效果不佳,杂藻停)在虾池中大量繁殖,不仅与对虾争营养,而且严重地影响了对虾的正常活动,使养虾产量由低产到几乎绝产,成为对虾养殖管理中的一大难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98年在乐亭县兰耕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等单位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该场在…  相似文献   

18.
众所周知,沙蚕是中国对虾最喜食的饵料生物之一。建立“生态系”养虾模式的主要内容,就是在虾池中直接繁殖起以沙蚕为主的饵料生物。即:在沙蚕的繁殖期,把一定数量的亲体移入虾池进行繁殖或依靠进水使大量沙蚕卵及幼体进入池内寄居、生长。为6cm 以后的对虾提前准备好了鲜活饵料。除此之外,沙蚕还能及时清除池底的残饵和其他有机质,对保持虾池水质、改造生态环境起到积极的作用。经对比实验,同等条件的虾  相似文献   

19.
城阳区海洋与渔业局从调整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出发,积极推广发展条斑紫菜养殖。胶州湾城阳区现有滩涂贝类养殖面积近0.67万hm^2,年产量达20多万吨,由于长期传统养殖致使无序放苗,造成养殖海区环境水质清瘦,溶氧量低,导致贝类个体小、肥满度差。  相似文献   

20.
为了充分利用虾池资源,进一步发展海水养殖业,从1994年开始各地利用闲置虾池进行罗非鱼养殖试验。以海水水源为主,兼用少量淡水,人工控制养成期间各阶段的池水盐度。经过几年的养殖实践证明,海水养殖罗非鱼,投入少,养殖周期短,生长迅速,当年养成,当年见效,肉味更加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