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0 毫秒
1.
浙江海区羊栖菜的栽培在全国开展最早规模也最大,目前,影响栽培的最主要原因是种苗,种苗的数量与质量远远满足不了栽培的需要.羊栖菜的人工育苗已有十年左右的历史,但还存在着一些技术问题,使近几年来羊栖菜人工育苗的量达不到应有的生产规模.  相似文献   

2.
羊栖菜人工育苗的附着基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羊栖菜(Sargassum fusiforme.Setch)人工苗种培育的一个重要的环节是筛选育苗的附 着基,附着基关系到育苗的成败,附着基可使苗种附着,在空间上合理分布并良好生长。适 宜的附着基应具备不腐烂、易操作、易获得、无毒性、低成本等特性,幼苗能在附着基上生 长良好。1 试验方法1.1 种菜的采集、处理与采苗 羊栖菜6月上旬采自洞头海区栽培筏架,分二次,1999年 鲜菜100公斤,采苗面积130平方米;2000年鲜菜60公斤,采苗面积100平方米。选择质量好 已成熟的种菜,种菜雌雄比例为2∶1左右,将种菜阴干3~8小时,脱水率为65%~75%。20 0目筛…  相似文献   

3.
仲雷 《齐鲁渔业》2007,24(12):17-17
羊栖菜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海菜之一,从近年来的供需情况看,羊栖菜人工育苗量一直达不到应有的生产规模。现将笔者几年来的试验情况介绍如下:1种菜的选择、采集及处理选择质量好、已成熟的种菜,在室内阴干3~8小时,脱水率为65%~75%。根据种菜的成熟度来确定采集的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洞头县羊栖菜人工养殖发展迅猛,其面积、产量、创汇值均居全国之首。但自然苗源紧缺,生产受到制约。为此,温州市科委于1993年下达了“羊栖菜人工育苗技术开发研究”课题,为期三年,由洞头县水产科学研究所与洞头羊栖菜研究所(民办)承担。1996年12月7日,市科委组织有关专家,对该课题进行验收、鉴定。7位专家听取了课题组实施的汇报,验审了资料及图件,鉴定认为:该研究基本摸清了羊栖菜有性繁殖特性,探索了一条人工育苗的途径。提供的人工育苗工艺路线合理、实用、有效,设计的附苗器,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批量生产的…  相似文献   

5.
羊栖菜栽培敌害生物调查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通过洞头县羊栖菜人工栽培期间的生物调查,列举了羊栖菜栽培期间常见的敌害生物种类、分布和丰度情况。研究其危害性、危害途径、程度和防治技术,包括养殖户在多年的生产实践中已探索出卓有成效的防范措施和经验。希冀为洞头羊栖菜栽培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6.
晓舟 《科学养鱼》2002,(9):57-57
羊栖菜是浙江省洞头县水产养殖业的主导产品,产品主要出口日本。而且洞头也是全国最大的羊栖菜养殖、加工与出口基地。近年来,由于市场日趋单一,其价格掌握在日商手中,随着产量增加,国外市场饱和,造成跌价严重,其价格从每千克8元,跌至3~4元,造成羊栖菜大量积压,养民亏本严重,致使羊栖菜产业出现滑坡。为了扭转被动局面,该县依托渔业龙头企业,建立省级羊栖菜无公害养殖示范园区,突出开发羊栖菜加工新技术的研制,包括羊栖菜系列食品开发与羊栖菜调血脂药物的研制。在省海洋与渔业局的大力支持下,成立攻关组,探索羊栖菜精…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洞头县在稳步发展羊栖菜养殖中,努力实施以销定产,拓展加工策略,逐步走出困境,呈现出柳暗花明新景象。羊栖菜,作为一种食疗皆佳的“长寿菜”,在国内外深受欢迎,洞头渔民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羊栖菜养殖,至2000年底,全县养殖面积达10300亩,产量近3500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羊栖菜养殖基地,但由于产销脱节,产品单一,加工不精,以致出现压积滞销,“致富菜”反而成了“返贫菜”,当年全县羊栖菜养殖业亏损达2500多万元。针对这种状况,该县渔业主管部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羊栖菜养殖业现状,重…  相似文献   

8.
羊栖菜养殖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羊栖菜(sargassum,fusiforme Harv setch)为北太平洋西部特有种类,分布于朝鲜、日本和我国沿岸。有较高的药疗和经济价值。 一、羊栖菜的生物学特征 羊栖菜隶属褐藻门,圆子纲,墨角藻目,马尾藻科,马尾藻属。藻体呈黄褐色,株高一般为30—50cm,高的可达200cm左右。采用生殖细胞人工育苗经养殖后高的可达330cm。藻体分为假根、茎、叶片和气囊4部份。藻体外形由于南北地理环境的不同,出现较大的差异,北方种群株技密集,叶、气囊扁宽多锯齿,南方株枝稀长,叶、气囊线形或棒状。 羊栖菜的生长方式是由顶端细胞进行立体型分裂。随着藻体生长,叶片由下向上逐渐脱落。 羊栖菜的生活史中只有孢子体阶段,而无明显的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羊栖菜养殖生产需要的优良种苗,经过10多年努力,采用有性繁殖方式,进行定向选育,获得羊栖菜"鹿丰1号"。该优质羊栖菜的主要性状是:枝叶粗壮繁茂、气囊产生早、颗粒大、产量高,经过8年的养殖及检验,目标性状表现稳定,附苗总面积达到1912m2,培育出苗59.3hm2,总产量383.746t,平均产量6471kg/hm2。目前,该选育的羊栖菜已在温州地区的洞头县和苍南县以及山东部分海域进行了养殖中试,选育性状表现稳定,养殖产量高,为羊栖菜良种化的实现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羊栖菜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布于太平洋西北部的大型褐藻羊栖菜具有较高的营养和药用价值,在过去十几年中,羊栖菜自然资源遭到了过度开发而破坏,由于对该藻还缺乏足够了解,全人工资源目前还没有很好的解决,为促进该生物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本文结合作者研究工作的进展,对国内外在羊栖菜生物学和药学方面的研究、目前开发和利用现状进行了全面概述,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对下一步发展趋势做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
采用浮筏式养殖方式于2014年11月—2015年3月,在海南省儋州市海头镇海区进行了羊栖菜的冬季南养试验,记录了其生长规律,并比较了不同养殖水深对羊栖菜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营养生长的过程中,藻体长度以趋近于线性的方式增长;而质量的增加则表现出由慢到快的规律。在水深60 cm的条件下羊栖菜生长最快;本次试验羊栖菜干品产量为340kg/亩,比浙江洞头养殖的羊栖菜平均产量增长约42.9%,而养殖周期缩短了一半以上。试验结果不仅证实了在海南进行羊栖菜冬季南养的可行性,而且显示出周期短、产量高的优势,为建立羊栖菜"冬季南养"的新型养殖模式提供了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浙江海区大面积平养海带生产,当养成至中期进行切割海带1/3的尖梢部,能增加产量8.2~14.9%增产增益明显。  相似文献   

13.
黄春恺 《齐鲁渔业》2004,21(8):38-39
红毛菜(Bangia fusco-purpurea)人工养殖已有多年的历史了。由于一直采用同一海域养殖条帘上的红毛菜为种菜进行近亲结合,繁衍后代,结果产品质量有所下降,抗病害能力有所减弱。为了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市场竞争能力,莆田县水技站承担了该市科委下达的“红毛菜苗种复壮试验”科研项目。现将1999~2002年室内育苗和海区养殖试验报告如下,供同行业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缢蛏属热带及温带海洋生物,在滩涂中营埋栖生活。它具有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生长速度快、生产成本低、经济效益好等很多突出优点,是我国四大滩涂贝类之一。随着北方沿海地区水产养殖品种结构的不断调整,缢蛏逐渐进入北方滩涂养殖领域。缢蛏综合养殖是由缢蛏室内人工育苗、稚贝土池大棚越冬暂养、滩涂围网养成三个不同生产环节而构成一个完整生产周期。现将各个生产环节技术要点分述如下:一、缢蛏室内人工育苗1.育苗设施:可利用扇贝、泥蚶等贝类育苗设施及供水、供气配套系统。2.亲贝选择:进入9月份,缢蛏性腺逐渐成熟,此间选择…  相似文献   

15.
前言: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原产于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上世纪70年代初厄瓜多尔正式养殖。1992年8月人工繁殖获得了初步的成功,1994年通过人工育苗获得了小批量的虾苗。目前我国凡纳滨对虾人工育苗技术已经基本成熟,但苗种市场很不规范,已经进入低价位的恶性竞争状态。大量使用药物提高出苗率,其中幼体出苗率可达80%,单位水体出苗率可达30万尾/m^3。这一现状在解决我国凡纳滨对虾苗种不足的同时,也导致苗种质量的严重下降。为了提高我国凡纳滨对虾的种质和苗种质量,我们对提高人工育苗质量的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建立了凡纳滨对虾规模化全人工繁育、连续传代和无特定病原(SPF)种苗繁育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6.
杂色鲍(haliotis diverioclor)俗名九孔鲍,是名贵海产品,是我国南方沿海地区的一个主要贝类养殖品种.要发展鲍鱼的养殖,首先要解决种苗生产问题.鲍鱼的人工育苗技术是指在鲍鱼的性腺成熟季节以及水温适宜的情况下,利用人工的方法使亲鲍排精、产卵,以达到孵化大批量的鲍鱼苗来满足市场要求.在湛江,每年的4~6 月和8~12 月是鲍鱼的繁殖季节,这时鲍鱼的性腺成熟度好且水温合适,是进行人工育苗的好季节.  相似文献   

17.
底栖硅藻大面积培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底栖硅藻是从鲍上足分化匍匐幼体附着变态到长至壳长达3-5mm的稚鲍所必需的饵料。底栖硅藻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鲍苗培育的成活率。因此培养足量的优质底栖硅藻是鲍人工育苗生产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本文重点围绕高密度、优质底栖硅藻规模化培养技术进行探讨,总结了一套底栖硅藻大面积培养技术,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Adans et Reeve)土池人工育苗和垦区育苗已成为解决其种苗的重要途径。在人工育苗过程中,选择适宜的幼虫饵料,是提高其成活率重要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9.
中华绒螯蟹生态养殖工程的构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引言目前我国沿海和内陆省份河蟹人工育苗厂家已达一百多个。但是人工繁育的④苗(以下简称人工蟹苗),质量有时很差,产量并不稳定,限制了成蟹生产。自然蟹苗(即大眼幼体)一般在农历5月中旬左右出现,而人工繁苗一般比自然蟹苗早1个月(即在农历4月中旬)出现,也有早2~3个月出现。因此自然蟹苗当年11月份只能长到1公斤40~60只左右,性腺发育不成熟,而人工蟹苗在当年11月份即能长到1公斤10~20只左右,大多数个体性腺发育已成熟。自然蟹苗的生长经过越冬,到第二年秋末达性成熟时可长到1公斤6只左右,到第三年春末繁殖完毕后死亡。…  相似文献   

20.
基于有性繁殖的鼠尾藻规模化繁育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7~2009年间,先后在威海小石岛开展了两次鼠尾藻的规模化人工育苗试验,在威海周边和青岛开发区海域进行了3次保苗实验。两年育苗的试验规模均为10个育苗池(规格一致,均为2m×5m)和部分备用池。所用种菜主要在威海附近的多个海域采集,其中以小石岛采集的种菜最为理想。通过6种常见附着基的对比试验,附着基以竹帘附苗密度最高,操作方便和附苗量结合理想的附着基是织带帘。平面基质上的附苗密度最大,达到30株/cm2。2007年出幼苗750.7万株,平均苗长3.5mm;2008年出幼苗3015.42万株,平均苗长3.2mm。本试验发现,鼠尾藻幼苗早期发育中,幼苗附苗较均匀,但生长到4mm后,幼苗有大面积脱落的现象,随着日后的生长,苗种密度也逐渐下降,到10mm时密度降低到0.2~1.0株/c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