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渔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佟万金李培军(丹东市渔业指挥部118000)(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大连116023)黄海北部中国对虾放流增殖从1985年至1992年共放流平均体长3cm以上对虾种苗97亿尾,回捕增殖虾17900多吨(包括...  相似文献   

2.
随着海洋污染的日益加重和海洋捕捞生产的酷捕滥采,海洋渔业资源衰退愈发明显,曾经是山东沿海主要生产品种的中国对虾资源衰退尤其明显,渔民的收益显著下降。通过开展南美白对虾的增殖放流,可以极大地丰富周边地区的海洋渔业资源,从而使渔民有虾可捕,有海可下。笔者将青岛市城阳区进行的南美白对虾增殖放流试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3.
海洋岛渔场对虾增殖放流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洋岛渔场是黄海北部的重要渔场。自70年代末期,该渔场资源严重衰退,大部分经济鱼类已濒临绝迹,尤其是对虾已不能形成渔讯,年捕捞量由最高年份5000吨,下降到最低年份40吨左右。为尽快恢复对虾资源,我省自1985年开始在海洋岛渔场进行大规模对虾增殖放流,15年来投入资金近1亿元,累计投放对虾苗149亿尾,回捕对虾2.4万吨,创社会总效益10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10,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恢复对虾资源,确保沿岸渔民收入稳定,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我省增殖渔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回顾15年的对虾增殖放流工作…  相似文献   

4.
在近海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情况下,进行鱼、虾、蟹、蜇等经济品种的增殖放流是修复渔业资源、提高海洋捕捞产量和效益最有效的途径。近年来,山东省乳山市不断增加放流品种,扩大放流规模,社会效益非常显著,达到了渔业增效、渔民增收的良好效果。今年乳山市的增殖放流数量又创新高,共放流苗种近1.2亿尾(只),其中中国对虾3 200多万尾,日本对虾6 500多万尾,梭子蟹500多万只,海蜇1 200多万只。通过回捕调查,产量提高35%~58%,经专家论证,乳山近海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的潜力巨大,有关部门研究决定,明年将进一步增加放流的品种和数量。乳山市增殖放流数…  相似文献   

5.
浅谈罗源湾长毛对虾放流增殖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罗源湾1998年至2005年连续8年开展长毛对虾人工放流增殖及回捕情况分析,对虾放流增殖对恢复对虾资源,提高近海渔业资源的利用率,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多样性,增加沿岸渔民的经济收入产生积极作用。现对如何加强港湾放流增殖管理与保护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浙江象山港大黄鱼增殖放流的回顾与总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省大黄鱼增殖放流工作起步于1998年,目前这项工程对浙东沿海和象山港海区大黄鱼资源的恢复性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深受沿海渔民的欢迎,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大黄鱼增殖放流技术和综合管理方面,正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较科学的放流苗种招标、检验检疫、公证公示、标记放流及成效评估等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长效管理机制。为了更科学地开展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真正实现我省海洋经济水生动物资源的恢复和保护,对大黄鱼增殖放流工作进行回顾与总结是非常必要的。一、增殖放流工作开展之背景我省是海洋与渔业经济大省,但…  相似文献   

7.
东吾洋中国对虾的移植放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6~1990年在东吾洋水域放流中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种苗70919万尾,其中96.2%是末经中间培育,体长为8~15mm 的仔虾。共回捕对虾917t,年平均回捕率5.02%,优化了东吾洋对虾种类结构和数量组成。东吾洋中国对虾移植性放流增殖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还探讨了东吾洋中国对虾的放流时间、海区和增殖前景。  相似文献   

8.
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于1982年在象山港对中国对虾进行放流增殖试验,放流虾苗共2,000余万尾,其中200万尾经暂养后体长达3厘米左右放流,另外,还试放了1.800余尾标志虾。虾苗放流入海后,即进行回捕调查,至1982年底,共收集到中国对虾标本4,000多尾。此外,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辽东湾中国对虾标志放流实验与重捕资料,对辽东湾中国对虾放流场的选择、种苗的放流规格和放流增殖效果进行了研究。根据上述实验分析表明,在辽河口海区进行对虾放流增殖是较理想的场所,在秋汛生产期洄游分布遍及辽东湾传统的中心渔场;放流种苗的适宜体长规格为5cm以上,回捕率较高,最高达3.31%。这将对辽东湾生产性对虾放流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了评价崂山湾中国对虾的增殖效果,2012年5月在崂山湾分两批次放流中国对虾15673万尾。2012年7–9月开展了中国对虾跟踪与回捕调查,进行了中国对虾放流苗种存活生长状况、洄游分布及回捕情况的研究,并应用“Bhattacharya”法区分了中国对虾的自然群体与放流群体。结果显示,8月中旬中国对虾放流苗种主要生活在崂山湾中部海域,第1、2批放流苗种的平均体长分别达到144.9、130.5 mm,随着水温的降低,作季节性短距离的由浅水向深水区移动,放流种群和自然种群分别占总群体的92%和8%;由于受到竞争生物及栖息地环境因素的影响,中国对虾放流群体的回捕率仅为0.58%。虽然相比其他海域中国对虾的回捕率较低,但是崂山湾中国对虾增殖放流仍然取得了一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辽宁省海洋水产研究的科研人员在揭开了海蜇生活史奥秘之后,又攻克了海蛋的人工育苗、螅状体越冬和幼蜇放流等技术的关键,并与辽宁省海洋渔业开发中心等单位合作,从1987年开始进行黄海北部海蜇幼体放流试验研究。经过5年的放流试验,使黄海北部海蜇资源逐渐增加,目前已成为继中国对虾放流增殖后的第二个增殖对象。海蜇放流的  相似文献   

12.
<正> 江苏省启东市放流增殖对虾资源收到显著成果,原来没有对虾资源的吕四渔场和长江口渔场,目前已形成年产40吨对虾的资源量。从1985年开始,启东市在江苏省海洋渔业指挥部和省海洋水产研究所等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根据对虾的生长特性,利用沿海水域肥沃的水质、适宜的水  相似文献   

13.
金属线码标记技术在渔业生物增殖放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海洋渔业资源的过度利用及环境污染等问题不断出现,致使中国近海海洋生物资源不断衰退,开展增殖放流成为修复渔业资源较有效的方式之一,其中放流种类的生物标志技术是评价放流效果的重要手段。金属线码标记(CWT)作为渔业生物体内标志的一种重要方法,已在放流种类种群密度、存活率、资源补充量估算及洄游分布等研究中广泛应用。本文系统整理了国内外开展CWT研究的相关资料,介绍其原理和发展历史,简述在渔业生物增殖放流中的应用,并分析其优势和缺点。综合看来,CWT具有标记速度快、对鱼体损伤小、标记保持率高、批量标记价格低廉等优点,同时也有回捕率较低的缺点。随着渔业生物标志技术的不断发展,CWT在渔业资源增殖放流领域的应用将更广泛,并成为标志放流研究的发展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4.
<正>自5月下旬开始,河北省海洋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工作全面展开。截至5月31日,已累计增殖放流中国对虾5.4亿尾、海蜇2359.9万片。省、市、县三级执法人员组成的增殖放流监督组严格按照《河北省渔业资源增殖放流督查验收工作规范》的规  相似文献   

15.
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对虾增殖放流具有补充和恢复对虾资源、改善近海水域的生态环境、提高渔民收入、促进渔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作用。目前对虾增殖放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虾增殖放流规模较小、效果差、渔民受益低、对虾增殖放流的投资主体与获利主体相分离、对虾增殖放流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解决对虾增殖放流问题的对策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强放流技术研究、改变对虾增殖放流现行的投入与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为量化评估增殖放流鱼类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生态价值,根据广西2013年度中央财政渔业资源保护项目增殖放流鱼类的品种、规格、数量,利用鱼类的生长特征参数、自然死亡系数和捕捞死亡系数,通过巴拉诺夫产量方程估算增殖放流鱼类的回捕量以及水生生物营养转换传递参数、成本参数和市场价格。结果显示,该项目增殖放流鱼类回捕的直接经济效益为10 293万元,投入产出比为1∶25;回捕的放流鱼类从水域中提取氮127.9 t,磷25.6 t,碳汇输出1 874.5 t;回捕放流鱼类及存留鱼类共消耗水域底栖动物44 327.2 t;年度放流总生态价值5 775万元。调查结果表明,开展鱼类增殖放流能产生较好的渔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利于维护渔业生态环境健康。  相似文献   

17.
林军  李培军 《水产科学》1997,16(3):11-14
为提高海洋岛渔场中国对虾的回捕率,我们在黄海北部石城岛海域进行了放流中国对虾仔虾(体长10mm)的试验。测定了运输途中死亡率和突然死亡率,并进行了3次海上跟踪调查,估测放流后的相对资源量。本文报导了这次试验结果,并探讨了当前提高放流对虾回捕率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8.
对虾放流增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正> 中国对虾是我国开展种苗放流试验的首选对象,一方面日本1964年开始在濑户内海进行了日本对虾种苗放流试验,70年代初开始规模性放流,并取得了成功;另一方面对虾生命周期短、经济价值高。我国从50年代末开始就对其渔业生物学、种群动态和资源管理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70年代末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的日臻完善,为开展种苗放流试验奠定了基础。 1981年7月中旬黄海水产研究所和下营增殖站首先在莱州湾潍河口进行了对虾种苗放流试验,共放流体长30mm种苗370万尾。1982~1984年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在象山港进  相似文献   

19.
梁继成 《海洋渔业》1988,10(4):178-178
黄海北部海洋岛渔场,自1985到1987年,累计放流3厘米长的虾苗16亿尾。三年来秋汛累计回捕放流对虾4000多吨,产值1亿多元,回捕率占10%,为出口创汇发展外向型经济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0.
描述了在胶州湾进行海蜇的增殖放流情况,调查统计显示,海蜇的回捕率达到2%,投入产出比为1:6.8,放流投资利润率520%,对渔业资源的恢复及渔业经济的增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