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在以单克隆杭体为第2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的基础上,应用生物素——亲和素系统,建立了亲和素——生物素化辣根过氧化物酶复合物——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ABC-ELISA)检测水稻白叶枯病病菌。比较了ABC-ELISA法和常规ELISA法的差异,表明ABC-ELISA法的灵敏度比常规ELISA法高10~100倍。常规ELISA双夹心法的检出量一般为10~6菌体/ml,ABC-ELISA双夹心法达10~菌体/ml;全菌包被ELISA间接法为10~5菌体/ml;而ABC-ELISA间接法为10~3个菌体/ml。ABC-ELISA法并不影响单克隆抗体的高度特异性。用ABC-ELISA法检测58份水稻白叶枯病病叶,16份病种,病叶全部表现阳性反应,病种稻壳如取样在1g以上,检出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利用全菌包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间接法,建立了能准确快速灵敏测定不同类型的水稻白叶枯病菌的单抗酶联试剂盒。应用该试剂盒检测水稻白叶枯病病叶样品101份、病种样品10份及水稻白叶枯病病菌65个菌株,结果均为阳性,且重复性好,该试剂盒使用简便、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不同水稻品种对稻水象甲(LissorbqptrusoryzqphilusKuscheL)羧酸酯酶活性具有明显的影响,在试验的4个水稻品种(系)中,取食辽粳454的稻水象甲α-NA羧酸酯酶活性最高(1.20μmol/mg·min),是取食T03的4.65倍。β-NA羧酸酯酶活性以取食辽粳294的稻水象甲最高(2.11μmol/mg·min),是取食T03的4.48倍。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中常用的PicTure^TM二步法与链霉素抗生物素-过氧化物酶(streptaridin—peroxidase,sP)法在中枢神经下丘脑中催产索定位的优劣,选取摩拉杂交一代水牛(试验组)与广西本地水牛(沼泽型)(对照组)的下丘脑分别进行染色,结果显示:PicTure^TM二步法试验组的平均直径(P:0.015)和阳性面积(P:0.02)均差异显著,光密度值未见显著差异。SP法光密度、平均直径和阳性面积均未见显著差异。SP法光密度值(O.9139±0.03487)明显高于二步法光密度值(0.2139±0.05642),可能与DAB染色时间有关。就本试验而言,从背景非特异性染色、阳性面积和平均直径差异性等方面考虑,在神经内分泌神经元定位中,二步法优于SP法。  相似文献   

5.
以2个具有休眠特性差异的籼稻Oryza sativa subsp.sativa品种[4K58(Ⅱ-32B休眠), 4K59(Ⅱ-32B)]及其各自与不育系(Ⅱ-32A)的杂交F2代种子(C178, C179)为材料, 采用人工加速老化方法获得不同老化天数(0, 3, 6, 9 d)的种子。通过测定种子的电导率值、单核苷酸浸出液质量浓度、发芽指标和幼苗生长指标等, 探讨种子休眠特性与耐藏性的关系。结果表明:经老化后4K58种子的电导率值、单核苷酸浸出液质量浓度均显著高于4K59(P < 0.05), 其中单核苷酸浸出液质量浓度增幅最高, 相差近14.5倍; 而其发芽势、发芽指数等均显著低于4K59(P < 0.05), 平均发芽时间显著高于4K59(P < 0.05), 推测具有休眠特性的水稻种子更不耐储藏。研究还发现:老化后C178的核苷酸浸出液质量浓度、平均发芽时间显著高于C179(P < 0.05), 发芽率、发芽指数、幼苗苗高和苗质量均显著低于C179(P < 0.05)。推测这种储藏特性可遗传至下代。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水稻白叶枯病病丛,病株和病叶的空间格局及其田间抽样技术.结果表明,病株和病叶在田间的分布均呈聚集格局,其中前者属于一般的负二项分布,后者属于具有共通k值的负二项分布;病丛的分布在所测密度范围内(2.7176-5.9041病丛/样方,即病丛率为45.29%~98.40%) 呈均匀格局;田间抽样效果以Z字形取样法最佳,而目前测报上在本田期所采用的3点取样法最差;取样54丛的调查效果也较常用的27丛显著为优.据此,作者建议,大田调查时最好采用Z字形抽样法取样54丛,以提高调查测报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以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为供试菌,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比较了5种新型杀菌剂的室内毒力,并选用高效单剂进行复配研究,明确最佳配比;根据药剂理化性质选用流点法、黏度曲线法和正交试验设计法将混剂加工成对环境友好的水悬浮剂。结果表明:5种杀菌剂中对水稻纹枯病菌的毒力(有效中浓度,EC50)由高到低顺序为:嘧菌酯(0.005 19μg/ml)、已唑醇(0.025 20μg/ml)、戊唑醇(0.209 10μg/ml)、丙环唑(0.349 70μg/ml)、苯醚甲环唑(0.777 10μg/ml);毒力最高的嘧菌酯与己唑醇复配的最佳配比为1∶2(增效系数SR值为1.55);嘧菌酯.己唑醇悬浮剂的最优配方组成为:8.0%嘧菌酯、16.0%己唑醇、2.0%分散剂550s、2.0%农乳404#、0.125%黄原胶、1.5%硅酸镁铝。  相似文献   

8.
用病原制剂诱导黄瓜对霜霉病抗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黄瓜幼苗子叶期及第一真叶期(叶横宽5cm时)用高温灭活后的黄瓜霜霉菌孢子囊悬液及黄瓜菌核病果组织(病果及菌丝)浸出液进行诱导接种,可使黄瓜植株产生对黄瓜霜霉病的抗病性。在自然病原激发病害试验中,经菌核病果浸出液诱导处理的植株,其病株率未降低,病叶率比ck降低29.87%,相对免疫效果为33.52%;经失活霜霉菌孢子囊悬液诱导处理的植株,其病株率比ck降低10.00%,病叶率降低43.68%,相对免疫效果为43.25%。在人工接种病原激发病害试验中,经茵核病果浸出液诱导的植株,其病株率比ck降低10.00%,病叶率降低37.14%,相对免疫效果为44.15%;经霜霉菌孢子囊悬液诱导处理的植株,病株率比ck降低30.00%,病叶率降低53.11%,相对免疫效果为1.48%。若只在子叶期进行一次诱导接种,其抗病性与ck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研究两个生活垃圾中转站的垃圾浸出液对小鼠遗传毒性的作用。采集西安市两个垃圾中转站(分别为浐河和长安大学垃圾中转站)的生活垃圾浸出液,以不同浓度的垃圾浸出液(原液、稀释10倍、50倍和100倍)为试验组,蒸馏水和环磷酰胺(40 mg·kg~(-1))为对照组,经腹腔注射,测定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率和精子畸变率。两个生活垃圾中转站垃圾浸出液原液能导致小鼠死亡,不同稀释浓度的生活垃圾浸出液均能诱导骨髓细胞产生微核和精子畸形,与阴性对照相比差异显著;随着垃圾浸出液浓度的增大,微核率和精子畸形率明显升高,诱变效应增强;长安大学和浐河生活垃圾浸出液的诱导效应较接近。城市生活垃圾浸出液对小鼠具有一定的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在室内分别测定了啶酰菌胺(Boscalid)、井冈霉素(Jinggangmycin)和己唑醇(Hexacon-azole)对水稻纹枯病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的毒力,并进行了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啶酰菌胺、井冈霉素和己唑醇对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值分别为1.0692、96.2859和0.0240μg/mL;50%啶酰菌胺WDG 600倍液在第2次药后14 d对田间水稻纹枯病的防效为63.53%,极显著低于对照药剂20%井冈霉素A WP 1500倍液和5%己唑醇SC 600倍液的防效。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细菌夺冠滤器过滤,氯仿处理以及用稻细条病病叶组织浸提液直接分离噬菌体等方法的比较,结果表明:三者中相比之下,细菌过滤器过滤法是最为简便可靠的噬菌体分离方法,通过对湖北省10个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与20个噬菌体互作反应的研究表明:不同来源的细条病菌与不同来源的噬菌体之间,存在着亲和性的分化,根据它们相互的亲和关系,可把10个细条病菌菌株划分为6个组,把20个噬菌体划分为7个溶菌型;其中RP、RS、RT、RX、RY等5个细条病菌菌株可与所有参试的20个噬菌体发生亲和反应,据此在用噬菌体技术进行湖北省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测报工作中,友谊赛些广亲和性的菌株可逡为指示菌。  相似文献   

12.
对盆栽水稻采用针刺、喷雾、盆水等不同方法接种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后,检测稻株发病和盆水中的噬菌体,结果表明:未接种稻细条病菌的 处理中,无稻株发病,盆水中也未测到噬菌体;3种接种处理均可引致稻株发病,并先后在其盆水中检测到噬菌体,说明噬菌体与致病菌有密切的伴随关系。在采用叶面喷雾和盆水接种稻白叶枯自然组合菌株B-1和单细胞系菌株IV-16试验中,B-1处理后能引起稻株发病,且在盆水中测到噬菌体;而IV-16处理后虽引起稻株发病,但盆水中无噬菌体,结果表明;在人工接种条件下植物病原细菌噬菌体是由病菌中的溶原细菌传带而来的。  相似文献   

13.
从1620个水稻病株标样中,分离出486个病菌,经纯化鉴定出病原真菌10种,以稻苗立枯丝核菌和稻苗绵腐病菌类为主。从稻种内外共分离鉴定出病菌9种,以稻粒黑粉病菌为主,次为稻恶苗病菌。  相似文献   

14.
从湖南18个县(市)采集的水稻细条病病叶中分离出24个噬菌体分离株,用7种不同的植物病原细菌进行了专化性测定,结果表明供测的噬菌体只能侵染水稻细条菌;用来自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及四川的水稻细条菌90个菌株对噬菌体敏感性进行测定,认为可将供试菌株分为3类共23个溶菌型.并提出了提高噬菌体法检测种子带菌效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研究证实水稻褐鞘病只能由稻褐鞘病菌(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brunneivaginae)引起。稻鞘腐病菌(Sarocladium oryzae)人工接种只在孕穗期侵染发病,表现为鞘腐症状。褐鞘病菌培养液经细菌滤器过滤、四环素和氯仿处理,以及从病组织分离的噬菌体和按提取病毒的方法的提取液分别接种温选10号均不引起发病。病组织提取液及病组织超薄切片中未发现病毒颗粒。烤螨结果发现,每个剑叶叶鞘平均只有螨3只以下,狭跗线螨起着带菌传病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取已长幼根,幼芽的小苍兰试管苗,用海藻酸钠和氯化钙反应进行包埋,制成小苍兰非胚状体人工种子,浸入液体石蜡中,并在弱光和平均温度15℃的条件下进行贮存试验。30天后将人工种子表面的液体石蜡洗净,播种于灭菌的炉渣中,置于普通实验室窗下,大多数人工种子发芽长大成苗。用液体石蜡贮存人工种子的方法,既易掌握又较经济,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低滥条件。在节约能源和延长贮存期上具有很大的潜在意义。另外,用小苍兰的试管苗研制人工种子,也是研制非胚状体人工种子的一种新尝试。  相似文献   

17.
水稻褐鞘病研究——Ⅳ. 病原菌噬菌体及初侵染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稻褐鞘病病草和病种中分离到两类溶菌斑大小不同的噬菌体,以小溶菌斑(直径1~2mm)的噬菌体较多,寄主范围测定结果,其噬菌体专业性较强,最多能侵染供测的25个褐鞘菌株中的5个,只有1个噬菌体能侵染5个其它的xanthomonas campestris 致病变种中的稻白叶枯菌,病菌初侵染来源研究证实,病谷、室外过冬病草,棒头草和狭跗线螨都可带菌,因病害在抽穗期才发生,认为捧头草和螨带菌作初侵染来源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8.
采用(NH4 )2SO4分步沉淀法,从水稻白叶枯病菌培养液中分离到对水稻白叶枯病菌毒素有解毒作用的物质,即解毒粗蛋白(Crudedetoxificationprotein,简称CDP)。该解毒粗蛋白可以明显解除水稻白叶枯病菌毒素对水稻苗期生长的抑制作用、减轻毒素注射引起的烟草叶片组织坏死反应。运用滚动式等电聚焦电泳(RPIE)和离子交换层析(FPLC)技术,对解毒粗蛋白进行了分离纯化,SDS PAGE电泳鉴定结果表明,该解毒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 47 9kD。研究结果还表明该解毒粗蛋白对热和蛋白酶K不稳定。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葡萄叶片病害图像中病斑分割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显著性目标检测的病斑分割方法.采用显著性目标检测网络来生成葡萄病害叶片图像的显著性图,通过多种分辨率的网格结构提取图像局部和全局信息,并将它们融合成预测特征;再对病害叶片的显著性图用自适应阈值法分割出叶片上的病害区域,并用形态学方法进行后处理.结果 表明,在测试集A上...  相似文献   

20.
水稻主要病害拮抗细菌的筛选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稻种、稻叶、稻田土壤、稻田菌核和菜地土壤共 1 0 5份样品中共分离细菌菌株 2 6 72株 ,经拮抗性能测定 ,对水稻纹枯病菌 (Rhizoctoniasolani)、水稻恶苗病菌 (Fusari ummoniliforme)、水稻稻瘟病菌 (Maganporthegrisea)、水稻白叶枯病菌 (Xanthomonasoryzaepv .oryzae)和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 (Xanthomonasoryzaepv .oryzicola)有拮抗作用的菌株分别有 5 0 0、6 7、45、1 1和 9个。根据NA平板上菌落的形态特征 ,将 6 7株稻恶苗病拮抗细菌初步分为 7个类群 ,每一类群中选拮抗性能最强的一个菌株进行鉴定 ,结果有 4支菌株为Bacillussubtilis,另 3支菌株分别为B .pumillus、B .polymyxa和Pseudomonassp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