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川农机》2012,(2):40-40
1技术概述该技术创新并集成了保护性耕作、超高产栽培和轻简栽培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包括免耕(留茬)定抛、小中苗定抛和长秧龄定抛等类型。其核心内容是在旱育秧的基础上,将带泥(秧龄越长带泥越多,一般翻耕田单穴带泥20~  相似文献   

2.
扬中市广大农技人员以群体质量栽培理论为指导,根据轻型栽培抛秧稻的生育规律和水稻新品系9-92的特征特性,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示范,初步研究总结出了9-92抛秧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体系,主要围绕“壮秧、减苗、调肥、控水、综防”十个字来做文章。1“壮秧”──培育适抛矮壮秧壮秧标准最主要的是秧苗的适抛性,9-92适地壮秧指标为:叶龄3.1~3.5叶.秧龄16天左右,株高13~16cm,每穴成苗3根左右,无病虫,不审根。6月匕目前早抛的,秧龄可以达到16~18天,6月匕日以后抛栽的,秧龄应适当短些,宜掌握在14~16天。要根据适抛壮秧标准…  相似文献   

3.
安徽省郎溪县自1995年实施水稻“丰收计划”以来,大力推广和发展水稻抛秧栽培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实践证明,该技术能节本增效,促进粮食丰收。其技术要点是; 1.秧龄叶龄要求手工抛栽,对秧龄、叶龄要求较  相似文献   

4.
四川水稻机插旱育秧生长特点与配套技术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明确四川单季籼稻机插旱育秧的生长特点及其配套技术,采用田间小区试验和生产示范,研究了不同处理机插旱育秧的秧苗素质、栽后分蘖消长、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与常规旱育秧和塑盘旱育秧相比,机插旱育秧秧苗素质差,栽后分蘖发生较迟缓,中期分蘖速度较快,有效穗较多,穗粒数、结实率和籽粒充实率较强化栽培和优化定抛低。中大苗机插旱育秧播种密度以75g/框较适宜,秧龄在35~40天。  相似文献   

5.
1对秧苗的技术要求抛秧机使用的秧苗与手插秧苗不同 ,必须使用“蜂穴式”塑料软盘培育的秧苗 ,秧苗是否合乎抛秧机的要求 ,将直接影响抛秧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甚至影响机械化抛秧技术的成败。因此 ,必须将农艺与农机相结合 ,培育出合格适用的秧苗。①秧盘 :必须是塑料软盘 ,规格不限。②秧苗高度 :一般为3叶1芯 ,适宜80~200mm范围内。秧龄在20~25d较为适宜。③秧苗土钵含水率 :应为40 %~60 %,手指挤压不散碎为宜。④秧苗带泥 :秧苗根部带泥 ,泥要有一定的粘性 ,形成泥坨 ,便于抛出和秧苗着泥直立。⑤秧苗质量 :叶色深…  相似文献   

6.
抛秧机抛秧对农艺技术要求较高,主要分为培育秧苗和平整田块2部分。 对秧苗的技术要求 抛秧机使用的秧苗,与手插秧苗不同,必须使用“蜂穴式”塑料软盘培育的秧苗。秧苗是否合乎抛秧机的要求,将直接影响抛秧的质量和工作效率,甚至影响机械化抛秧技术的成败。因此,必须将农艺与农机相结合,培育出合格适用的秧苗。 秧盘:必须是塑料软盘育秧,规格不限。 秧苗高度:一般为3叶1芯,适宜80-200mm范围内。秧龄在20-25d较为适宜。 秧苗土钵含水率:应为40%-60%,手指挤压不散碎为宜。 秧苗带泥:秧苗根部带泥,泥要…  相似文献   

7.
速生型晚粳品种在水稻轻型栽培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轻型栽培包括机械插秧、抛秧(含无盘旱育苗抛秧)、水稻旱育苗撒播、露白芽谷直播等多种形式。其推广面积,在双季连作稻地区都是连作早稻多于连作晚稻。其原因,是缺乏理想的连作晚稻品种。 常规晚粳品种,全生育期较长,如将它应用于连作早稻收获后芽谷直播,根本无法保证连续三天稳定通过20℃的终日,安全齐穗;如将它应用于机械插秧、抛秧或旱育苗撒播,则由于秧龄较长,很难  相似文献   

8.
2ZPY—H530型水稻钵苗行栽机是国家“九五”重点攻关项目,已由中国农业大学研制成功。该机采用对辊式输秧拔秧装置(专利号:942119150)和防壅水拖板(专利号:98206182X),实现了水稻穴盘育苗的自动拔秧和成行抛栽,保证了准确的株距、行距,解决了目前人工或机械撒抛中存在的抛秧密度不匀和不能成行抛栽的问题。防壅水拖板的应用解决了常规拖板向两侧壅泥壅水的问题,保证了接行准确和作业质量,提高了抛秧作业质量,充分发挥了抛秧栽培的技术优势,节本增产更加显著。该机于1997、1998年在北京…  相似文献   

9.
安徽水稻生产机械化方针和计划安徽省近日确立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基本方针和基本思路。基本方针是:抓典型带全面,抓环节带全程。基本思路是:育秧工厂化,栽培轻型化,收获机械化。根据基本思路还确定了技术路线:机械耕整地→工厂化育秧→商品化供秧→机抛(插)秧→联...  相似文献   

10.
水稻抛秧技术是近几年推广的重点农机技术之一,它具有省工、省力、省秧田,易于争取季节和时间,产量高等优点。 目前,我市推广的抛秧技术主要是人工用手抛,人工抛秧有它的弊端,如果田块面积小,可在田块四周抛,田块面积大,必须下田抛,用手抛秧,密度不好掌握,抛得稀疏不一,由于力量不够,秧苗着地容易漂浮在泥面,并且抛秧  相似文献   

11.
水稻塑盘旱育秧抛栽技术的推广应用,是水稻栽培史的一大变革,它为水稻生产创出了新的辉煌。这项技术是在水稻塑盘水育抛栽的基础上,集旱育稀植和旱育撒抛于一体的一项具有旱育优势,又具有抛栽特性及省工、省电、节水、节本、早发、高产,操作简便的技术。为了掌握塑盘...  相似文献   

12.
水稻抛秧栽培是一项水稻栽培新技术,具有省工、省种、省力和增产增收的效果,但是由于它和传统的水稻栽培技术有较大的差异,在推广上还有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水稻抛栽技术在实现水稻栽插机械化上又比传统的栽培方法有优势。为了探索水稻软盘秧抛栽技术机械化的道路,建项市今年春季在小松镇湖头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进行了500亩水稻软盘秧抛栽配套技术研究,其中工厂化育秧、机械抛种是研究示范的主要内容之一。在500亩的示范田中机械播种和机械抛秧200亩,用常规‘泥浆法’播种育秧和手Xi抛秧300亩。经夏收现场测产验收:500亩软盘秧…  相似文献   

13.
水稻沙育旱秧抛栽,是在塑料盘育秧抛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型抛栽技术,它具有省工、省力、省种、省水等优点.一个劳力一天可抛沙育秧2000~2400平方米,提高插秧工效6~7倍,又可节省种子和育秧用水,把农民从几千年来脸朝黄土背朝天、弯腰屈背插秧田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同时,还可降低育秧成本,实现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4.
两优0293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两系超级稻新组合,宁乡 2003年开始引进作中稻栽培,连续多年种植,表现产量高,米质好,抗逆能力强.5月20日-25日播种,秧龄25天左右,密度为20cm×23cm或20cm×20cm,每穴插二粒谷苗,每亩栽足6-8万基本苗,浅水勤灌,看苗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15.
两优0293是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选育的两系超级稻新组合,宁乡2003年开始引进作中稻栽培,连续多年种植,表现产量高,米质好,抗逆能力强。5月20日-25日播种,秧龄25天左右,密度为20cm×23cm或20cm×20cm,每穴插二粒谷苗,每亩栽足6.8万基本苗,浅水勤灌,看苗施肥,综合防治病虫害。  相似文献   

16.
机插水稻大田高产栽培技术浅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机插水稻实现了定行、定深、定穴和定苗栽插,满足了高产群体质量栽培中宽行、浅插、稀植、通风通光的要求,但机插秧采用中小苗移栽与常规手插秧相比,其秧龄短、抗逆性差、缓苗期相对较长、分蘖具有爆发性、够苗期提前、高峰苗容易偏多,使成穗率下降,穗型偏小。针对机插水稻的生长发育特性,结合本地区特点及近年来推广经验,  相似文献   

17.
水稻抛秧技术是一项由国外引进的育苗移栽技术,是采用预制塑料软盘带营养土育苗,然后将秧苗带土一起匀抛在空中,使其根部随重力落入田间的一种栽培法,它改变了几千年农民的"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耕作方法,具有省工、省力、省种子和秧田,操作简单,高产、稳产、高效的优点。作者总结十几年来的栽培经验,供大家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92年4月——1994年7月,安徽固镇县农机局承担了农业部“丰收计划”——稻麦连作农机农艺结合增产增收技术项目,共完成连作面积10.5万亩,水稻两年加权平均单产为494.95千克/亩,比实施区前三年平均单产增产50.97千克/亩,小麦两年加权平均单产为292.99千克/亩,增产105.41千克/亩,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为: 一、水稻生产主要技术措施1.选用高产优质品种,培育带蘖壮秧。主要选用汕优63或协优63。根据小麦收获期、农耗时间及水稻品种(组合)对秧龄的要求,适时播种,秧龄控制在35  相似文献   

19.
一、抛秧 抛秧时难免会遇上刮风下雨的天气,为了提高作业质量,应注意下列几点:(1)抛秧最好是"寸水不露泥",这样对秧苗具有较好的扶立、催根作用,并有利于抛秧机行走的润滑.如水位太深,钵体无法抛入泥层,易出现漂秧现象;如水田无水,会出现立秧率不高.因此,应选择无雨且抛后1~2天内没有大雨的天气进行抛秧.  相似文献   

20.
柚子实现高产优质栽培的关键技术之一在于施肥,施肥技术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柚子的产量、质量,效益和产业的发展,为探索柚子高产优质栽培的施肥技术,需要对柚子栽培施肥技术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针对性的提出改进以及发展的建议对策,从根本上保证科学合理的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