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为明确光周期对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生长发育的影响,在温度24±1℃、相对湿度(80±5)%以及13个不同光周期的条件下测定二点委夜蛾幼虫发育历期、成虫生殖等情况。结果表明,光周期对二点委夜蛾生长发育影响显著。当光照时数≥16 h时,二点委夜蛾幼虫至产卵前期的总发育历期在33.7~40.7 d之间,无休眠个体产生,成虫获得率在67.0%~78.7%之间,单雌产卵量在335.3~382.4粒之间,种群趋势指数在116.4~144.0之间。当光照时数16 h时,二点委夜蛾幼虫至产卵前期的总发育历期在40.2~63.2 d之间;老熟幼虫或蛹中的部分个体出现休眠现象,并以老熟幼虫为主;各处理间总休眠率在18.4%~79.6%之间,成虫获得率在15.3%~66.0%之间,单雌产卵量在275.8~419.0粒之间,种群趋势指数在30.4~122.6之间。表明长光照有利于二点委夜蛾的生长发育及生殖。  相似文献   

2.
二点委夜蛾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人工饲养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1年在夏玉米上突然暴发的二点委夜蛾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明确了二点委夜蛾成虫产卵、卵的孵化、幼虫活动和蛹的羽化等相关生物学特性,并验证了用新研制的二点委夜蛾麦麸人工饲料饲喂二点委夜蛾幼虫可满足其生长发育的正常需要。  相似文献   

3.
2012年二点委夜蛾发生特点和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概述了2012年二点委夜蛾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呈成虫发生量大、幼虫密度小、为害程度低的特点.分析了关键时期对二点委夜蛾不利的天气条件、人为因素恶化其生境、玉米苗期与其幼虫发生期吻合度差是2012年二点委夜蛾偏轻发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斜纹夜蛾长距姬小蜂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实验室条件下,斜纹夜蛾长距姬小蜂单雌最大产卵量为139粒,平均产卵量为73.69粒;卵主要产在斜纹夜蛾幼虫的1~4腹节背面,少部分产在侧面,不产于寄主腹面;单寄主上通常产卵1~5粒,有时为6~9粒;喜寄生2、3龄斜纹夜蛾幼虫,偶尔寄生1龄幼虫,但绝大部分不能完成其生命历期;当寄主斜纹夜蛾2龄、3龄初、3龄末幼虫同时存在时,其偏爱寄生3龄初幼虫,偏好系数为0.65、发育历期为9.93±0.19 d。  相似文献   

5.
二点委夜蛾越冬代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种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点委夜蛾已成为我国夏玉米苗期主要害虫之一,严重威胁玉米生产安全。目前对其越冬代生物学特性及其天敌研究少见文献报道。本文系统研究了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虫龄结构及老熟幼虫生物学特性,对其寄生性昆虫天敌和病原微生物进行分离和鉴定。结果表明,4龄以上二点委夜蛾越冬代幼虫均可做茧休眠越冬,翌年大部分幼虫直接在茧中化蛹,部分幼虫爬出茧外继续取食后化蛹。越冬代老熟幼虫的体长、体重和头壳宽度变化较大,且三者间无显著相关性。越冬代蛹个体间大小差异较大。大多数雌蛾的体长比雄蛾略小,雌虫产卵期可持续5~11 d,卵量平均为277粒/雌,单粒散产,雌、雄蛾平均寿命较主害代长,分别为11.00 d和18.67 d。死亡虫体寄生物分离鉴定发现,5.22%被寄生蜂寄生,发现3种寄生蜂,1种重寄生蜂;从60.29%的死亡虫体中分离出4种真菌,分别为球孢白僵菌、绿僵菌、黄曲霉和青霉;从21.74%死亡虫体中分离出细菌,除黏质沙雷氏菌外,还有一种球菌和一种杆菌。  相似文献   

6.
补充营养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生殖与寿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明确补充营养对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的影响,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5%蜂蜜水、5%葡萄糖水及蒸馏水3种补充营养处理对其成虫生殖与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补充营养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生殖和寿命均有显著影响。经5%蜂蜜水处理的雌蛾产卵历期最长,为7.17d,平均单雌产卵量最高,为248.23粒;经5%葡萄糖水处理的雌蛾产卵历期、平均单雌产卵量与5%蜂蜜水处理均无显著差异;经蒸馏水处理的雌蛾产卵历期最短,为5.53 d,平均单雌产卵量最低,为162.13粒,显著低于5%蜂蜜水;3种补充营养处理间雌蛾产卵前期、交配率、交配次数和卵孵化率均无显著差异;经蒸馏水处理的雄蛾寿命显著低于其它处理。研究表明,补充营养主要对二点委夜蛾成虫的产卵历期、产卵量和雄蛾寿命有影响,是影响其种群动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非选择性试验和皿内饲料吸引选择试验测定了二点委夜蛾对不同植物的产卵选择和取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成虫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选择顺序为小麦(麦茬麦苗)大豆棉花玉米;成虫在同一寄主植物上不同部位的产卵率有一定的差异,小麦和玉米下层产卵率高于上层和中层,而大豆和棉花上层产卵率显著高于中、下层。二点委夜蛾初孵幼虫对寄主植物取食选择顺序为:甘薯棉花大豆马齿苋马唐花生玉米小麦,而叶片取食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甘薯马唐花生棉花大豆小麦马齿苋玉米。二点委夜蛾对不同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显著不同,对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和幼虫取食选择性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结合田间调查和室内研究,对2011年在夏玉米上突然暴发的二点委夜蛾的为害特点和暴发原因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二点委夜蛾食性多样、兼性腐生、幼嫩组织取食、地表为害、顺垄为害和聚集分布等为害习性。指出了虫源基数大、幼虫盛发期与玉米幼苗期相遇、气象条件和田间小环境适宜是2011年该虫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室内设置16、19、22、27、32℃5个温度梯度,用玉米、黄豆、花生、小麦4种食料饲喂二点委夜蛾幼虫,测定了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存活率、成虫寿命和产卵量,组建了二点委夜蛾的实验种群生命表。结果表明,取食4种食料的二点委夜蛾幼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食料不同各虫态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差异较大;在不同温度和食料下,二点委夜蛾种群趋势指数、净增殖率、世代平均周期、周限增长率和内禀增长率等生命表指数也有所不同。22~27℃是其适宜生长发育温度范围,黄豆和小麦是其较适宜的寄主。  相似文献   

10.
斜纹夜蛾长距姬小蜂Euplectrus laphygmae Ferrière系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幼虫的体外聚寄生蜂,主要将卵产到寄主幼虫体外,且能在同一寄主幼虫上产多粒卵,蜂幼虫在寄主体外生活,何建云等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见453~459页),斜纹夜蛾长距姬小蜂平均单雌产卵量为73.69粒,卵主要产在斜纹夜蛾幼虫的1~4腹节背面,单寄主上通常产卵1~5粒;喜寄生2、3龄斜纹夜蛾幼虫,  相似文献   

11.
猎物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天敌的质量和饲养规模。蠋蝽是一种重要的捕食性天敌,其若虫和成虫对鳞翅目害虫幼虫均有较强的捕食能力。目前蠋蝽主要依靠黏虫来饲养。但在长期室内饲养过程中黏虫种群出现衰退现象,进而制约了蠋蝽规模化繁育。本文旨在研究黏虫种群复壮措施,为蠋蝽的规模化繁育提供技术支撑。为此,采用回接自然寄主和室内与室外种群杂交的方式评价了黏虫的种群复壮效果。结果表明,回接自然寄主玉米叶后黏虫的幼虫发育历期(18.03 d)较人工饲料饲养组(21.26 d)显著缩短,蛹重(369.00 mg)和成虫产卵量(770.88粒/雌)显著高于人工饲料饲养组(323.56 mg, 532.73粒/雌),但二者的蛹历期和成虫寿命无显著差异。杂交试验结果表明,4种交配方式产生的F1代产卵前期、雌雄成虫寿命及其子代幼虫和蛹的发育历期无显著差异,但产卵期、产卵量及蛹重存在差异。其中以田间雌性×田间雄性(YF×YM)组合的产卵期最长(8.07 d)和产卵量最高(938.77粒/雌),而以田间雌性×室内雄性(YF×EM)组合的蛹最重(354.59 mg)。这些结果显示,通过回接自然寄主和室内与室...  相似文献   

12.
两种花粉对巴氏钝绥螨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两种花粉对巴氏钝绥螨生长发育与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温度25 ℃、相对湿度72%,光照L∥D=12 h∥12 h条件下,油菜花粉饲养的巴氏钝绥螨幼螨、前若螨、后若螨历期分别为0.98、3.23、430 d。幼螨发育到成螨共需8.52 d,存活率为83.33%,雌虫不产卵。丝瓜花粉饲养的巴氏钝绥螨卵、幼螨、前若螨、后若螨、产卵前期、世代历期分别为2.55、0.97、2.38、2.07、3.20、11.17 d。平均每头雌螨日产卵量1.78粒,总产卵量58.60粒,产卵持续时间33.53 d,无不产卵个体。其日产卵量呈二次抛物线趋势,回归方程为y=0.155 4t-0.002 80t2(R2=0.951 5,p<0.000 1)。取食丝瓜花粉的巴氏钝绥螨的种群趋势指数I=28.13,净生殖率为R0=26.813,种群平均世代周期T=30.139 d,内禀增长率rm=0.109,周限增长率λ=1.115,种群加倍时问t=6.352 d。由以上试验结果可知,丝瓜花粉比油菜花粉更适合饲养、繁殖巴氏钝绥螨。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玉米能否作为白背飞虱Sogatella furcifera的过渡寄主,采用刺吸电位图谱技术对白背飞虱在玉米上的取食行为进行监测,并测定其取食玉米后的营养物质和繁殖力变化.结果 显示,不同生育期玉米处理组中,N4-a波和N4-b波的总时间分别超过37.88 rain和87.15 min,平均持续时间分别超过5.26...  相似文献   

14.
草地螟成虫期补充营养与其生殖力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草地螟成虫期营养质量与生殖力之间的关系,为探索草地螟综合治理的新途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实验生物学技术室内研究了草地螟成虫羽化后逐日取食10%蜂蜜水(Ⅰ组)、5%蜂蜜水(Ⅱ组)、羽化后当日取食10%蜂蜜水,而后逐日取食清水(Ⅲ组)和羽化后逐日取食清水(Ⅳ组)4种营养液对成虫寿命和生殖力的影响。[结果] 成虫期饲喂不同的营养物质对其产卵前期、产卵量与雌蛾平均寿命影响显著,但对雄蛾的平均寿命及卵的孵化率无显著影响。取食试验Ⅰ组的雌蛾其产卵前期(5.71 d)、产卵量(359.14 粒/头)及平均寿命(21.0 d)高于Ⅱ组、Ⅲ组及Ⅳ组的;取食试验Ⅰ组、Ⅱ组的雌蛾,其产卵历期分别为10.57、8.0 d,两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取食试验Ⅲ组、Ⅳ组的雌蛾,其产卵历期分别为4.0、3.14 d,两处理间虽无显著差异,却显著短于取食Ⅰ组、Ⅱ组的产卵历期。[结论] 草地螟雌成虫期营养质量是影响草地螟种群变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为研究棉铃虫成虫寄主偏好性和幼虫取食后生存表现之间的关系,明确两者在决定寄主过程中的作用,我们测定了交配后的棉铃虫雌成虫对16种植物(棉花、玉米、大豆、花生、番茄、辣椒、茄子、烟草、黄瓜、胡萝卜、西芹、杨树、月季、菠菜、包菜、大葱)的产卵偏好性和幼虫取食这些植物嫩叶后的存活和发育情况。棉铃虫雌成虫选择在烟草、茄子、棉花、胡萝卜、番茄、辣椒、玉米、西芹、大豆和花生等10种植物上产卵,但只有取食西芹、烟草、番茄、大豆、棉花和胡萝卜等6种植物叶片的初孵幼虫能够完成幼虫阶段的生长发育、化蛹并羽化,且取食植物嫩叶的幼虫的存活率、发育历期、蛹期和蛹重均差于取食人工饲料的幼虫。以上结果表明,棉铃虫雌成虫产卵寄主与其幼虫取食寄主之间存在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幼虫的生存表现限定了棉铃虫的寄主范围。  相似文献   

16.
食物显著地影响荔枝蝽的卵巢发育,产卵量和成虫的产卵期寿命,罩养于支树花(果)枝上,荔枝蝽每雌平均产卵222.3粒,净增殖率为110.57;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96.25和93.19d。罩养于嫩枝上者,每雌平均产卵193.4 ,净增殖率为96.26;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89.69和89.25d。罩养于老枝上的成虫不能产卵,雌,雄成虫的平均寿命分别为70.44和70.31d。在花(果)枝上  相似文献   

17.
黄色灯对小菜蛾成虫生物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室内条件下黄色灯对小菜蛾成虫产卵量、产卵前期、产卵历期和成虫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夜间施以黄色灯照射,小菜蛾群体和单管配对后成虫的产卵量均显著降低。同时,单管配对后成虫产卵率由对照组的70%下降到40%;小菜蛾雌成虫的产卵历期和寿命均缩短了2 d,而对其雄成虫的寿命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8.
大灰食蚜蝇成虫饲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实验室内用蜂花粉、花粉健美酥、10%蜂蜜水及10%蔗糖水饲养大灰食蚜蝇成虫时,证明大灰食蚜蝇的产卵量、卵的孵化率及成虫寿命均受补充营养物的影响。以蜂花粉饲养的效果为最佳,平均产卵量为970.7粒(最高2212粒),孵化率达91.4%,雌雄成虫寿命分别为19.4和17.4天。交尾次数、产卵时期对卵的孵化率均无影响。为使成虫正常产卵,除合适的补充营养外,提供蚜虫及其寄主植物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9.
湘黄卷蛾Archips strojny Razowski是2015年杭州茶园发现的一种茶树新害虫。为了准确识别该虫,明确其生物学特性,通过室内观察和田间调查,对湘黄卷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观测。结果表明,湘黄卷蛾卵粒覆瓦状排列成卵块,卵块多为条形或椭圆形;幼虫共有5龄,1~5龄的平均头宽0.25~1.61mm;成虫停息时呈钟形,雌雄蛾的前翅斑纹有明显差别。在4-6月自然温度条件下,卵期、幼虫期和蛹期分别为7.7、29.6、8.8d,成虫产卵前期平均为4.3d,产卵可持续2.6d,雌雄蛾平均寿命分别为8.5d和9.1d;成虫羽化高峰为10:00-13:00,每雌产卵量平均353粒。  相似文献   

20.
Biweekly samples of 4 species of mealybugs infesting fruit and ornamentals in Salalh, Sultanate of Oman, revealed thatDicrodiplosis manihoti Harr. was found to associate with the long-tailed mealybug and citrus mealybug. The predator occurred almost all the year round and preyed on nymphs and adult females. Biological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incubating period of the predator-egg averaged 2.8 days. The larval stage lasted 11.4 days and consumed an average of 5.6, adult females of the long-tailed mealybug. The pupal stage lasted 10.1 days. The total number of eggs deposited/female averaged 36 during her very short life span which averaged 2.3 day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