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6 毫秒
1.
2011年全国二点委夜蛾暴发概况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新发生的害虫——二点委夜蛾[ Proxenus lepigone (Moschler),异名Athetis lepigone ]2011年在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暴发,呈现出分布范围广、发生面积大、虫量密度高、田块间差异大,幼虫发育不整齐、为害时间长等特点.总结造成二点委夜蛾暴发的原因,即虫源基数的积累是大发生的先决条件,小麦-玉米连作和小麦秸秆还田等栽培耕作制度营造了害虫的适生环境,黄淮海大部小麦收获期推迟,使得玉米苗期与二点委夜蛾幼虫为害期吻合度高,6月下旬和7月上旬降水较多,田间湿度大有利于该害虫的发生为害;提出了将二点委夜蛾列入重点监测对象开展常规测报,提高植保技术人员对新发害虫规律的认识,投入科研力量加强基础研究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二点委夜蛾的监测技术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二点委夜蛾是我国夏玉米苗期的新害虫,危害性极强。准确、及时的监测和科学地预测二点委夜蛾的发生趋势,可有效地指导防治,控制其暴发为害。本文介绍了二点委夜蛾测报系统调查时间,调查工具,田间取样方法,统计方法,普查抽样比率, 范围和时间,以及二点委夜蛾发生时期和防治时期预测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玉米田二点委夜蛾发生危害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二点委夜蛾是玉米田的新害虫,2011年在我国夏玉米产区暴发危害,给生产造成了严重损失。本文报道了二点委夜蛾在河北省的发生危害情况,分析了幼虫发生危害特点,并提出了相关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4.
郑兰 《植物医生》2016,(8):52-53
<正>二点委夜蛾,想必种玉米的农民们都不陌生,它是我国夏玉米区新发生的害虫。同时,如果没有及时地预防和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这种害虫的传播速度极快,严重时会导致大面积玉米地绝产。今年二点委夜蛾越冬代蛾量偏高,目前二点委夜蛾已经进入全年危害的主害代-2代发生时期。目前,二点委夜蛾已经  相似文献   

5.
二点委夜蛾形态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点委夜蛾是近年来我国夏玉米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目前在我国玉米产区有加重为害和成灾的趋势。为便于田间准确识别该虫、调查其发生为害规律以及掌握其主要生物学特性,在室内对二点委夜蛾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测。结果表明,在温度为(26±1)℃、相对湿度70%左右、光周期L14 h∥D10 h、人工饲料饲养条件下,二点委夜蛾卵期平均为4.25 d;幼虫一般为5龄,幼虫期平均为18.28 d;蛹期平均为7.69 d,蛹重平均可达75.77 mg;成虫产卵前期平均为3.29 d,产卵可持续9.13d,平均每雌产卵量为305.3粒,最多产500粒,最少132粒。雌雄蛾平均寿命分别为14.75 d和18.88 d。整个世代发育历期约为33.35 d。  相似文献   

6.
二点委夜蛾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点委夜蛾[Proxenus lepigone(Moschler)]是夏玉米苗上的新害虫,本研究综述二点委夜蛾的生物学习性、饲养技术、预测防治技术等方面研究现状,讨论二点委夜蛾迁飞的可能性,并为今后对二点委夜蛾的深入研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二点委夜蛾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室内人工饲养和田间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2011年在夏玉米上突然暴发的二点委夜蛾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初步明确了二点委夜蛾成虫产卵、卵的孵化、幼虫活动和蛹的羽化等相关生物学特性,并验证了用新研制的二点委夜蛾麦麸人工饲料饲喂二点委夜蛾幼虫可满足其生长发育的正常需要。  相似文献   

8.
结合田间调查和室内研究,对2011年在夏玉米上突然暴发的二点委夜蛾的为害特点和暴发原因进行了分析。明确了二点委夜蛾食性多样、兼性腐生、幼嫩组织取食、地表为害、顺垄为害和聚集分布等为害习性。指出了虫源基数大、幼虫盛发期与玉米幼苗期相遇、气象条件和田间小环境适宜是2011年该虫暴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二点委夜蛾是玉米的新害虫,2011年在黄淮海夏玉米区暴发,已经成为该区夏玉米苗期的重要害虫.2012年在山西省洪洞县对二点委夜蛾A、B两种性诱芯的诱蛾性能进行了田间测试.结果表明,在6月21日至8月17日,B诱芯的平均诱蛾量是A诱芯的2.49倍,显著提高了诱蛾数量.B诱芯的单盆单日最大诱蛾量达到280头,而A诱芯最高仅为85头.两种诱芯的田间有效期均达58 d,对二点委夜蛾的诱蛾量季节动态基本一致,且B诱芯的蛾量高峰较A诱芯早、峰值更明显.可见B诱芯的诱蛾性能比A诱芯具有明显优势,可应用于二点委夜蛾成虫的动态监测和诱杀防治中.  相似文献   

10.
二点委夜蛾为我国夏玉米区新发生害虫,受气候和耕作制度变化的影响,2011年在黄淮海夏玉米区呈现发生范围广、虫口密度高、为害程度重等特点,对玉米生产构成较大威胁。针对近期发生的玉米田二点委夜蛾为害,日前,全国农技中心提出了玉米田二点委夜蛾防控技术指导意见,具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勇  刘晓辉  王登  刘少英 《植物保护》2023,49(5):325-334
鼠害作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物灾害, 造成的危害不仅涉及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 还严重威胁人民健康。随着鼠害防控理念的转变, 对鼠害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近5年来在鼠害治理研究及相关领域取得的成绩和不足之处, 提出了在生态文明建设为目标的要求下, 研究不同生态区域害鼠群落结构和危害特征、种群数量暴发机理等生物学特性, 建立害鼠物联网智能监测系统, 构建不同生态系统的鼠害防控生态阈值。研发生态环境友好型的鼠害绿色防控技术是鼠害治理的基本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二点委夜蛾发生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点委夜蛾[Athetis lepigone(Mschler)]是中国黄淮海夏玉米区一种新的重要苗期害虫,为摸清二点委夜蛾在山西省的发生规律及动态,在山西设置了4个试验点,通过田间定点调查与随机普查、性诱和灯诱等方法对二点委夜蛾的越冬、发生世代和分布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可在本地越冬;在山西南部冬小麦-夏玉米复播区1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在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羽化出土,第1代成虫高峰出现在6月中下旬,第2代成虫高峰出现在7月下旬,第3代成虫高峰出现在9月中旬;根据调查和诱虫结果,绘制了二点委夜蛾在山西临汾的年生活史;二点委夜蛾的分布范围不仅在山西南部夏玉米区,在山西中北部忻州市的春玉米区也有发生,但种群数量很少,不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13.
二点委夜蛾越冬场所调查初报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为了明确二点委夜蛾的越冬场所,为预测预报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对玉米田、豆田、花生田、棉田、甘薯田等作物植株、地表和0~5 cm表土进行调查,记录二点委夜蛾幼虫的分布部位和数量。结果表明,在玉米植株苞叶、玉米田的麦秸和杂草下、豆田、棉田、花生田、甘薯田、冬瓜田植株下或落叶下、桃园、田边地头和废弃农田杂草下均发现有二点委夜蛾幼虫,以植株密度大、落叶多、地表覆盖程度高的棉田、豆田和花生田虫口密度高。说明二点委夜蛾食性杂,越冬场所复杂, 棉田、豆田、花生田和玉米田等多种作物田以及田间杂草均可为其越冬场所。  相似文献   

14.
采用室内非选择性试验和皿内饲料吸引选择试验测定了二点委夜蛾对不同植物的产卵选择和取食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成虫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产卵选择顺序为小麦(麦茬麦苗)大豆棉花玉米;成虫在同一寄主植物上不同部位的产卵率有一定的差异,小麦和玉米下层产卵率高于上层和中层,而大豆和棉花上层产卵率显著高于中、下层。二点委夜蛾初孵幼虫对寄主植物取食选择顺序为:甘薯棉花大豆马齿苋马唐花生玉米小麦,而叶片取食比例由大到小依次为甘薯马唐花生棉花大豆小麦马齿苋玉米。二点委夜蛾对不同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显著不同,对寄主植物的产卵选择性和幼虫取食选择性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5.
害虫种群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和生态调控已经成为近十年来综合治理研究的热点问题。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害虫生态调控的防控技术表现了可持续和绿色等特征,但从田块到区域尺度的生态调控系统策略还不完善,很多仍需依赖传统的化学防治为辅助。面对农业害虫区域性灾变的重大农业生态学问题,本文总结了害虫种群的区域性分布特征,包括区域性、异质性、扩散性、突发性、协同性五大特征;重点阐述了害虫种群区域性生态调控的系统策略,形成了预防性管理、靶向式调控、成灾后治理三位一体的害虫“防控治”生态调控体系,协调多种生态调控技术在区域水平内“防控治”才能有效遏制害虫种群的持续暴发;对害虫种群的区域性管理进行了展望,未来害虫种群的区域性生态调控不仅要考虑经济指标,还需要具备安全、高效、精准、可持续四大核心特点。因此,害虫种群的区域化生态调控是未来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6.
黄建荣  封洪强 《植物保护》2015,41(2):231-233
在河南省新乡市发现夏玉米苗受稻蛀茎夜蛾为害,本文首次报道了该虫在中国黄淮海夏玉米区发生及对夏玉米苗的为害,并简要描述其为害特点以及生活习性。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夏玉米区耕作制度下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提供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田间发现的黏虫大发生迁飞种群的多数个体均发生了不同程度黑化的现象,结合近年来迁飞昆虫的密度依赖性防御能力、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应答机制、防御的神经内分泌调控机制以及生态免疫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黏虫防御反应及其与迁飞致灾关系的思考,对于揭示迁飞性黏虫成灾新机制以及指导其生物防治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