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黄腐植酸浸种栽培稻对杂草稻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方法]以栽培稻南粳44和杂草稻JS-Y1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浓度分别为0(清水对照)、4、6、8g/L黄腐植酸(Fulvic Acid,FA)浸种栽培稻对不同时期杂草稻分蘖动态、株高、叶绿素含量、光合性能、气体交换参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4株/m2杂草稻密度下,随着黄腐植酸浸种浓度上升,杂草稻分蘖数、株高、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呈降低趋势,其中4~6 g/L黄腐植酸浸种浓度下,不同时期杂草稻分蘖数较同密度下降13.84%~35.71%,杂草稻萌发后22 d下降幅度最为显著,拔节期杂草稻叶绿素显著下降7.90%-8.88%。而且在4 g/L黄腐植酸浸种浓度下,抽穗期和灌浆期杂草稻株高显著下降6.37%~9.10%;拔节期和抽穗期杂草稻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分别显著下降10.19%~16.05%、12.57%~23.33%和10.28%~19.76%;成熟期杂草稻千粒重、每株有效穗数、单株产量分别显著下降3.19%、21.21%和27.27%。[结论]4株/m2杂草稻密度下,4 g/L黄腐植酸浸种栽培稻可通过调节栽培稻的生长发育状况,改变栽培稻-杂草稻相互间的生态关系,进而影响杂草稻分蘖动态、光合性能和单株产量等生理生态特性,缓解杂草稻对栽培稻的竞争抑制。  相似文献   

2.
以杂草稻JS-Y1和栽培稻南粳44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黄腐植酸(Fulvic Acid,FA)(0、4、6、8 g/L)浸种对不同密度杂草稻(0、4、8株/m2)胁迫下栽培稻光合性能、根系活力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杂草稻胁迫不同程度抑制了栽培稻不同生育期生理指标,影响栽培稻正常的生理功能,对不同发育期栽培稻叶绿素含量、干物重、净光合速率、根系活力、根系伤流液等抑制率分别达5.61%、24.91%、18.00%、25.23%、20.51%,最终导致栽培稻产量下降10.02%~23.06%。而黄腐植酸浸种处理明显提高了栽培稻光合性能、根系活力等,改善了杂草稻胁迫下栽培稻生理功能,降低了杂草稻对栽培稻产量的不利影响,说明黄腐植酸浸种处理经栽培稻-杂草稻相互生态关系的调控,能提高栽培稻对杂草稻的竞争能力,降低杂草稻对栽培稻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黄腐植酸浸种对直播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以水稻南粳44为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浓度分别为0(清水对照)、1、2、4、6g/L的黄腐植酸(FulvicAcid,FA)浸种对直播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不同浓度的黄腐植酸浸种后直播水稻拔节期、抽穗期的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干物重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4~6g/L黄腐植酸浸种处理直播水稻的叶面积指数增加10.32%~22.88%、叶绿素含量增加5.88%~13.11%、净光合速率增加12.16%~26.84%、气孔导度增加11.43%~88.46%、蒸腾速率增加10.63%~21.63%、干物重增加18.49%~19.68%,与对照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同时PS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的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PSⅡ的实际光化学效率(ФPSⅡ)等荧光参数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说明黄腐植酸浸种明显改善了直播水稻营养生长期的生理功能和光能转换效率。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分析表明,随着黄腐植酸浸种浓度的提高,直播水稻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及产量明显增加,其中4~6g/L黄腐植酸浸种处理直播水稻的有效穗数增加3.46%~3.85%、穗粒数增加6.30%~6.51%、结实率增加7.82%~8.69%、产量增加17.52%~18.71%,与对照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黄腐植酸浸种处理可作为一种提高直播水稻竞争能力的措施,有利于直播水稻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4.
江苏沿江地区杂草稻的生物学特性及危害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峥  戴伟民  章超斌  强胜 《中国农业科学》2012,45(14):2856-2866
【目的】明确江苏沿江地区杂草稻的发生现状、危害和生物学特性,掌握其鉴别方法。【方法】采用目测法和样方法点面结合,调查江苏沿江地区6个市的28个县(市、区)的直播稻田杂草稻的发生率、发生密度、综合危害指数,定点研究6个地点的杂草稻生物学特性及其危害性。【结果】杂草稻在各县(市)的发生率从78%-100%不等,发生密度最低的县(市)约2株/m2,平均最高约9株/m2,综合危害指数都在20%以上,导致栽培稻减产8.3%-82.3%;泰州、扬州和常州的危害相对更重。综合6个地点的调查结果显示杂草稻与栽培稻主要区别为:杂草稻的叶环和叶耳呈紫红色,植株基部褐色;苗期生长旺盛,分蘖力强、分蘖角大于栽培稻20°以上,株高高出8-10 cm;株型松散;单株结实量高于栽培稻3倍以上,繁育系数显著高于栽培稻,但结实率较低,为78%-86%,千粒重仅为18.93-20.10 g;成熟期早1月左右并显早枯。【结论】江苏沿江地区的杂草稻发生量大且危害严重;杂草稻与栽培稻有形态学差异;杂草稻的分蘖初期、扬花期是人工拔除的适宜时期。  相似文献   

5.
不同时间发生的杂草稻对栽培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2010年和2011年田间小区试验,测定了不同时间发生的杂草稻对栽培稻株高、茎高(从植株茎部至完全展开顶叶叶枕的距离)、完全展开顶叶叶面积以及分蘖数的影响.两年结果显示:杂草稻与栽培稻共生10d就会对早期栽培稻的生长发育产生抑制作用,说明杂草稻萌发后较栽培稻生长速度快,能很快占有竞争优势,而且随着杂草稻与栽培稻共生时间的延长,杂草稻对栽培稻的抑制作用逐渐上升,杂草稻与栽培稻共生32d以上,杂草稻对栽培稻株高的抑制率为5.2%~21.2%,茎高抑制率为6.1%~25.3%,完全展开顶叶叶面积抑制率为7.8%~34.5%,分蘖数抑制率为20.0%~69.2%;且栽培稻的完全展开顶叶叶面积、分蘖发生率受杂草稻的竞争抑制较株高、茎高更明显.因此生产上对杂草稻的防治要在早期进行;在水稻与杂草相互关系的研究中,栽培稻的顶叶叶面积、分蘖发生率可能具有更明显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杂草稻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辽宁省杂草稻的分蘖、株高、有效穗数、穗长、穗粒数、千粒重、抽穗期、抽穗时壳色、叶毛、1~2穗节长、籽粒长宽比、酚反应、稃毛、芒、颖壳色15个生物学性状的调查。结果发现,杂草稻前期具有明显分蘖优势,株高大部分高于对照栽培稻,颖壳色从黑灰色到稻草色,芒色从紫色到黄色,芒长从0~69 mm等方面具有几乎连续变化的多态性。  相似文献   

7.
杂草稻密度对栽培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以杂草稻wr04-12和栽培稻辽粳294为材料.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杂草稻密度对栽培稻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杂草稻密度的逐渐增加,栽培稻分蘖数、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最终导致栽培稻产量显著降低.从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来看,水稻有效穗数受杂草稻密度的影响最大,穗粒数和结实率受到的影响次之,千粒重受到的影响最小.因此,水稻有效穗数减少和十物质生产能力降低是杂草稻竞争造成栽培稻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稻鸭种养模式减肥减药生态效益。[方法]采用随机区组排列,分别设置3个处理:稻鸭种养、不养鸭种稻(CK1)、常规法种稻(CK2),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纹枯病和稻田杂草的防控效果,以及对水稻产量性状、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稻鸭种养处理对水稻纹枯病具有显著的防控效果,在分蘖盛期和齐穗期丛发病率分别为22.1%和38.2%;稻鸭种养处理对稻田杂草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放鸭后50 d,杂草干重为4.5 g/m2;稻鸭种养处理的理论产量为8 379.5 kg/hm~2,显著高于CK1;稻鸭种养模式的整体利润高于CK1、CK2。[结论]稻鸭种养可促进水稻健壮生长,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投入,保护生态环境,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9.
采用不同浓度益佩威对栽培稻进行直接浸种和拌种后再常规浸种处理,考查其对直播稻应用丙草胺、丁草胺、炔草醚、硝磺·丙草胺等除草剂的降害作用及对杂草稻的防效,探索益佩威在直播稻田杂草稻化学防控中的降害技术。结果表明,益佩威浸种和拌种对直播稻田应用丙草胺、丁草胺、炔草醚、硝磺·丙草胺有一定的降害作用,大田试验各药剂对杂草稻的防效达到65.3%~89.0%。由此可见,益佩威的降害程度随着其用量的增加而提高,随着除草剂用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为明确广东省杂草稻的发生与分布情况以及生物学特征,为广东省杂草稻的防治提供基本信息,通过采用目测法和样方法点面结合,调查广东省栽培稻田杂草稻的发生与危害情况,对调查的杂草稻生物学特征与其发生率、发生密度、综合危害指数综合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广东省杂草稻的发生率为0.00%~33.11%,发生密度最低的县(市)约0,最高约18株/m2,综合危害指数都在20%以上。以雷州、惠东尧封开和恩平最为严重,杂草稻密度依次为18.10、2.52、1.60、0.96株/m2,综合危害指数依次为56.00%、45.00%、29.20%和15.80%。杂草稻植株较高、分蘖较强、叶色偏淡、成熟早、易落粒、种皮红色、籽粒偏籼型,得出广东省不同稻作区杂草稻发生与分布情况依次为粤西南稻作区>粤中南稻作区>粤中北稻作区>粤北稻作区,且杂草稻发生率为直播田>抛秧田>移栽田。  相似文献   

11.
碎米和米糠制备营养米糊的工艺与配方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研制新型营养米糊,利用碎米和米糠为原料对制备营养米糊的生产工艺条件和配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制备营养米糊最佳工艺条件为碎米中添加8倍水,在90℃水浴中煮制5min。米糊经干燥后过100目筛。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营养米糊的最佳配方为:1.39%外层米糠、6.95%内层米糠、69.54%碎米、15.58%白砂糖、6.23%奶粉、0.31%蔗糖酯。产品具有良好的速溶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筛选适合"中稻+再生稻"生产的水稻品种,在头季中稻生长前期按一季中稻生产方法进行田间管理,齐穗后15天左右施一次促芽肥。当谷粒黄熟度达到90%以上、且有70%的稻株倒二、三节芽伸长到2~3cm时,抢时收割头季,采取人工收割,留桩高度30cm,脱粒机不下田,尽量保护稻桩,收割后3~5天施肥一次。测得WZ-8再生稻产量为407.8 kg/667m2,"中稻+再生稻"产量为1 186.9 kg/667m2,均为参试组合最高;其次是WZ-4,中稻产量和再生稻产量分别在600 kg/667m2和300 kg/667m2以上,总产为986.0 kg/667m2。结果表明:WZ-8的中稻、再生稻和"中稻+再生稻"产量均为最高,具有较大的"中稻+再生稻"生产潜力;其次是wz-4,也可作为本区域的"中稻+再生稻"品种。  相似文献   

13.
用粒形判别对古栽培稻属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多元逐步判别分析方法,对普通野稻、籼稻和粳稻的已知的粒长、粒宽、粒厚、长/宽比和粒重共5个性状变量进行分析,分别获得上述3组稻总体的粒形判别函数,经回报检验,精确度达92.3% ̄93.3%。用这一方法对古栽培稻的粒形属性作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早籼配米配方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改善低质早籼米的食味,探讨早籼配米机理,采用混料设计法进行配米试验,并对得出的16大体上配米配方的米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种,3种,4种基米的配米中,4种基米的有最好和最稳定的食味;(2)晚籼米、糯稻质早籼米的食味,配米在拼配时要考虑其基米来源差异性,特别是香米作为基米有助于配米的成功。  相似文献   

15.
杂交粳稻、常规粳稻、旱稻及籼稻根系特征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根系研究的难度较大,根系育种相对滞后。采用盆栽的方式,对北方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根系特征进行比较,为水稻高产根系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与常规品种相比,杂交稻具有明显的根系优势,主要表现在发根力强,根系粗长,根体积、根系吸收面积、根重和根冠比都较大;常规品种则根多、根细而分枝多,根系衰退晚且慢。(2)早稻品种发根力强、根较长,根系比表面积大,根冠比较大。(3)与粳稻相比,籼稻根较少,根体积较大,根粗长,根系吸收面积和比表面积都较小,根冠比小,后期衰退早且快。  相似文献   

16.
针对部分杂交稻在生产上不抗病的问题,通过传统选育方法与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结合,将转溶菌酶基因水稻中花9号(粳稻)与杂交稻亲本MH63(籼稻)进行杂交和多次回交,以期快速筛选出持久高抗的优良株系,进而配制新的杂交稻组合,获得既抗稻瘟病且农艺性状优良的杂交稻亲本新品系.试验结果表明,转育后代对叶瘟和穗颈疽的抗性均明显优于轮回亲本,叶瘟的病情指数降低了39.39,穗颈瘟的发病率降低了10.21%,经病圃筛选和室内分子检测,证明转育后代已携带有溶菌酶基因,现已得到167个综合抗性好且表型趋向于轮回亲本的单株。  相似文献   

17.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性丧失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川东南稻区汕优63,冈优22等主栽品种抗瘟性变化与病菌致病性变异的关系十余年的系统监测和研究分析,探明了水稻品种抗瘟性丧失规律,对品种抗性丧失预警和品种布局具有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不同收获时期对稻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不同收获时期对杂交稻稻米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的7个品质指标中,不同收获时期处理间的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存在显著差异,而垩白粒率、垩白度、粒长、米粒长宽比均无显著差异。精米率、整精米率和蛋白质含量均以黄熟期最高。  相似文献   

19.
水稻品种对大米产地溯源判别正确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大米产地溯源判别的正确性,试验研究了水稻品种对于大米产地溯源判别正确性的影响。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检测来自吉林省松原市、德惠市、梅河口市3个产地的3个水稻品种120个样品中11种矿物元素(Pb,Cd,K,Na,Ca,Mg,Zn,Cu,Fe,Mn,Cr)的含量,对大米中矿物元素数据进行差异分析、雷达分析和线性判别分析。结果显示:元素Cd、Cr、Fe、K、Mg、Zn、Pb在大米品种与产地间均存在相对较大的差异。德惠(同一产地)不同品种大米的判别正确率为100%,成功利用不同品种大米中矿物元素含量将大米品种进行正确分类。进行大米产地判别时,3个产地不同品种大米的判别分析正确率为90%,3个产地同一品种大米的产地判别分析正确率为100%,证明了水稻品种对于大米产地溯源判别正确性有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重庆市再生稻产区主导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筛选优质、高产及稳产再生稻品种,满足重庆地区对再生稻种植的需求,选用12个品质较优的杂交水稻品种,在重庆市各再生稻产区开展多点试验,筛选再生萌芽期耐热性好、再生能力强、产量高的再生稻品种。结果表明:中稻再生稻两季综合,宜香优1108、深两优5814、德香4103和川农优528品种的产量优于对照(准两优527),适宜在重庆再生稻产区推广应用。其中,宜香优1108在5个试验点的2季平均产量为13 173.3kg/hm~2,较对照增产7.79%;深两优5814平均产量12 879kg/hm~2较对照增产5.3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