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卷丹百合种植面积的扩大,卷丹百合叶部真菌性病害也越来越严重,尤其在2014年6~7月份,由于降水偏多,卷丹百合叶部病害大发生,6月中旬重病田卷丹百合枯死株率达50%~70%,部分田块卷丹百合地上部全部枯死。从卷丹百合发病叶片分离得到病原菌,进行致病性鉴定、孢子形态观察、18S r DNA序列分析,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半知菌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该菌菌丝生长致死温度为55℃;适宜p H为6~7;在供试的几种碳、氮源中,最适的碳源是麦芽糖,最适的氮源是酵母。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确定山西太谷地区百合枯萎病的病原菌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方法]采用组织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病原菌进行鉴定,采用菌落生长法和血球计数板孢子计量法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明确了层出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是引起当地百合枯萎病的病原菌。该菌生长和产孢的最适温度为25~30℃。菌丝生长最适pH为7,产孢最适pH为6~7。以蔗糖和乳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时最有利于菌丝生长,以蔗糖为碳源,甘氨酸为氮源时最利于产孢。[结论]百合枯萎病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的明确,为病害防治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鉴定北京昌平地区百合灰霉病病原菌,并明确其生物学特性,为该病害的预测、防治及百合抗病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柯赫氏法则从东方百合索邦灰霉病病株中分离纯化获得致病菌,结合形态学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病原菌种类;并利用菌落生长法和血球计数板孢子计量法研究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从索邦灰霉病叶片病斑上分离获得灰霉病病原菌(标记为CX1),利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CX1菌株为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 Pers.).CX1菌株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培养基为PSA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0℃,最适光照环境为光暗交替(12 h光照/12 h黑暗),菌丝生长的最适pH为5~6,产孢的最适pH为6,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分别为可溶性淀粉和蔗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和硫酸铵.[结论]引起北京昌平地区百合灰霉病的病原菌为灰葡萄孢菌.依据百合灰葡萄孢菌的生物学特性,生产中除使用化学和生物防治外,还可通过改变栽培环境、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合理密植、轮作等农业措施来抑制灰葡萄孢菌的生长和产孢,从而减轻病害发生.  相似文献   

4.
冬青卫矛(Euonymus japonicus Thunb.)叶部病害在我国普遍发生且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和绿化效果,发病严重时可导致整株枯死。系统调查了冬青卫矛叶部病害发生及危害情况,并对冬青卫矛主要病害病原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冬青卫矛叶部病害的症状表现主要有4种:Ⅰ型病害侵染时间早,6~7月为发病盛期;Ⅱ型和Ⅲ型病害常常混合发生,同一叶片可有2种病斑,8~10月为发病盛期;Ⅳ型病害只能从伤口侵入,该病原菌对营养的要求不严格,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且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造成病害的迅速流行和爆发。结合形态学观察及ITS序列分子鉴定分析,将Ⅳ型病害病原菌鉴定为Neopestalotiopsis foedans。  相似文献   

5.
[目的]明确甘薯腐烂溃疡病病原菌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条件。[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菌丝称重法、孢子萌发计数法和人工接种薯块的方法,对影响病原菌生长和侵染的碳源、氮源、pH值和温湿度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碳源中的葡萄糖、乳糖和氮源中的蛋白胨、硝酸钾促进菌丝生长作用较强,碳源中的麦芽糖和氮源中的蛋白胨促进菌丝生长量作用较强,碳源中的乳糖、葡萄糖和氮源中的硝酸钾、甘氨酸、蛋白胨处理的孢子萌发率较高;菌丝生长的最适pH为5~6,最适温度为28℃;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4℃处理10min;在9~19℃温度范围内,9℃处理的菌丝生长最慢,24h孢子不能萌发;在30%~70%相对湿度范围内,30%相对湿度的病害发病程度较轻;在11~19℃范围内,11℃处理病害发病程度较轻。[结论]综合分析,甘薯茄镰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为乳糖和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硝酸钾;菌丝在28℃条件下生长最快,最适pH值为5~6;孢子在25℃萌发率最高,致死温度为54℃处理10min。在模拟贮藏温湿度条件下,随着温度和湿度的降低,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受到抑制,病害发展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6.
山药炭疽病是辽宁山药产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根据病原菌形态学特征与rDNA-ITS序列分析,明确辽宁山药炭疽病病原菌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 Penz)。该菌菌丝生长最适培养基为薯蓣葡萄糖煎汁培养基,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5,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光照对菌丝生长无显著性影响;病原菌产孢最适培养基为酵母膏蛋白胨培养基,最适碳源为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光照利于孢子的产生;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8℃,最适pH为6,最适相对湿度为100%。  相似文献   

7.
丝兰轮纹斑菌为丝兰褐斑病病原菌。菌落在15~35℃下均可生长,25℃是其最适生长温度,蔗糖、葡萄糖和牛肉膏、硫酸铵是其利用率较高的碳源和氮源,最适pH为6~8,光暗交替利于该菌生长;该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最适萌发温度为25℃,最适pH为4~8,水膜是其萌发的必要条件,营养对其萌发无影响。菌落PSA培养基上产孢最多,产孢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7,黑暗条件利于产孢。  相似文献   

8.
2010-2011年在湖北省红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ssp.chinensis L.var.utilis Tsen et Lee)栽培中发现一种新病害,并从该红菜薹新病害发病叶片分离得到了病原菌hctyk1,观察该病原菌的孢子形态,分析了病原菌的ITS序列,研究了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Fr.:Fr.)Keissler],病原菌r DNA-ITS区序列已在Gen Bank上登录(登录号:JQ885954)。该菌菌丝生长致死温度为50℃;适宜pH为8;在供试的几种碳源、氮源中,最适的碳源是葡萄糖,最适的氮源是酵母浸出液。  相似文献   

9.
[目的]明确石竹茎腐病病原菌,以期更好地防治此病害。[方法]使用常规植物病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离和鉴定病原菌,并研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结果]石竹茎腐病病原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立枯丝核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7~8,最适生长的碳源为麦芽糖、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是蛋白胨;尖孢镰刀菌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为7~9,尖孢镰刀菌在果糖和蔗糖中生长速度最快,葡萄糖最不利于其生长,最适氮源为蛋白胨。[结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共同侵染石竹引起石竹茎腐病。这2种病原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0.
荸荠贮藏期腐烂病主要病原棘孢木霉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荸荠贮藏期真菌性病害的主要病原棘孢木霉(Trichoderma asperellum)的生长及危害特点,为贮藏期荸荠腐烂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对棘孢木霉进行了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生长发育温度为10~35℃,最适温度为25~30℃,病原菌菌丝在pH3~8时生长量最大;病菌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碳、氮源,碳源以糊精、甘露醇、D-山梨醇最好,氮源以甘氨酸最适;分生孢子需在水中才能萌发,40%的荸荠水溶液可促进孢子萌发,其萌发最适温度为25~28℃,最适pH值为3~7。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引起云南省铁线莲叶枯病病原菌的种类,从患叶枯病的植株上采集病叶,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菌的分离纯化,通过观察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结合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和大亚基(LSU)双基因序列分析对病原菌的种类进行鉴定,采用科赫法则进行验证。并用不同培养基、温度、光照、pH、碳源和氮源对病原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铁线莲叶枯病的致病菌为Spencermartinsia sp.,按照科赫法则接种植株的叶片均发病。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DA)和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PSA)为其适宜培养基,生长最适温度为25 ℃,不同光照处理下生长不受影响,生长最适pH为6.5~7.5,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和蔗糖,最佳氮源为硝酸钠。  相似文献   

12.
谷春艳  林琳  胡飞  张勇  高同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443-10445
[目的]探讨营养成分对辣椒炭疽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对从辣椒炭疽病发病病株上获得的2种炭疽病菌株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法研究了营养成分(碳源、氮源)对辣椒炭疽菌生物学特性(菌丝生长、产孢量及菌丝干重)的影响。[结果]黑点炭疽菌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最适碳源分别为麦芽糖和淀粉;红色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最适碳源为果糖和葡萄糖,产孢的最适碳源为山梨糖。2种辣椒炭疽菌菌丝生长的最适氮源为牛肉膏和蛋白胨,产孢的最适氮源为酵母。[结论]为有效防治辣椒炭疽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新疆喀什泽普县阿依库勒乡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的种类及其生长特性。【方法】采用组织分离法结合柯赫氏法则、显微形态和16S rDNA等方法,分离鉴定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分析菌株对不同碳源、氮源的利用能力,以及不同pH的生长能力。【结果】新疆泽普马铃薯疮痂病的病原菌为疮痂链霉菌(Streptomyces acidiscabies),产白色光滑呈自由弯曲状的孢子,能产生黑色素和可溶性色素,可利用葡萄糖等8种碳源和甲硫氨酸(Met)和组氨酸(His)2种氮源,接种健康马铃薯块茎上能产生网纹状甚至凹陷裂口状病斑。【结论】该地区马铃薯疮痂病病原菌最适生长温度为30℃,pH为7,最适碳氮源为葡萄糖和甲硫氨酸,全黑暗利于菌株的生长。  相似文献   

14.
为了防治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研究了营养条件和保存条件对玉米弯孢菌叶斑病菌新月弯孢菌[Curvularia lunata(Wakker)Boed.]生长发育及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源及氮源的种类对菌丝生长有影响,最适碳源为多糖,最适氮源为有机态氮。弯孢菌生命力较强,孢子萌发率除与病菌保存时间长短有关外,还与病菌自身状况有关。保存时间长短与弯孢菌叶斑病发生程度无明显关系,也说明不同年度菌株本身的致病力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5.
对引起大蒲葵叶斑病的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psis neglecta)进行了生物学特性和形态学研究,结果表明该菌在10~30℃范围内均可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该茵适宜在偏酸性基质中生长,最适pH值为5;供试碳源对茵丝生长的影响不显著,供试氮源中磷酸二氢铵较有利于茵丝生长.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淳安县三叶青叶部病害发生危害严重,对当地三叶青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明确其病原菌种类与生物学特性,可为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利用病原菌形态学、分子系统学(rDNA-ITSβ-tubulinACTgpdCaM基因的PCR扩增、序列分析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和致病性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将为害三叶青的病原菌鉴定为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并采用十字交叉法和血球计数板计数法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CA-2在20~35 ℃均能生长,最适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均为25 ℃;24 h暗培养最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培养基pH为5.0最利于菌丝生长,而pH为8.0最利于产孢。菌株CA-2能利用多种碳、氮源营养,但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菌丝在以麦芽糖和山梨醇为碳源、牛肉浸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生长最快,在以乙醇为碳源、谷氨酰胺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最慢;产孢量在以山梨醇为碳源、酵母膏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最大,在以甘露醇为碳源、胰蛋白胨为氮源的培养基上最少。  相似文献   

17.
刘高强  王晓玲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3):10707-10708
[目的]研究姬松茸的深层发酵技术,筛选了适宜姬松茸液体深层培养的碳源和氮源培养基。[方法]对姬松茸的液体深层培养基进行了研究,筛选出适宜姬松茸发酵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并研究了不同浓度的最佳碳源和氮源对姬松茸菌丝体和胞外多糖的影响。[结果]姬松茸菌株生长和胞外多糖生产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浓度为30 g/L;最佳氮源为蛋白胨和酵母膏的组合,最适的组合浓度为7 g/L蛋白胨+7 g/L酵母膏。在此条件下,姬松茸菌体干重和胞外多糖产量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8.7 g/L和281 mg/L。[结论]该研究为姬松茸的进一步规模化培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8.
【目的】明确贵州省烟草附球菌叶斑病病原菌种类及生物学特性,为烟草附球菌叶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采集自贵州省烟区的烟草附球菌叶斑病叶为材料,使用常规组织分离法和离体叶片接种法分别对其病原菌进行分离和Koch's法则验证,使用形态学特征结合核糖体内转录间隔区(ITS)、28S rRNA(LSU)、β-微管蛋白(...  相似文献   

19.
文章旨在研究尖孢镰刀菌亚麻专化型病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探索温度、pH、光照、培养基、碳源及氮源等条件对该病原体菌丝生长、分生孢子产生和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该菌菌丝分别在30℃、pH 7、8条件下生长最快;持续黑暗及PDA培养基上生长状况最好;可有效利用多种碳、氮源,其中以淀粉、氯化铵最适.分生孢子的产量及萌发率分别在2...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不同碳源、氮源对吉林地区牡丹叶斑病菌、人参黑斑病菌、曼陀罗黑斑病菌、大葱紫斑病菌等4种链格孢菌(Altenaria sp.)生长的影响进行对比.对碳源的利用情况研究表明,果糖为碳源时,牡丹叶斑病菌、人参黑斑病菌、曼陀罗黑斑病菌、大葱紫斑病菌各处理间病菌生长差异极显著,牡丹叶斑病菌生长具有绝对优势.对氮源的利用情况研究表明,牡丹叶斑病菌、人参黑斑病菌处理间病菌生长差异极显著;牡丹叶斑病菌与曼陀罗黑斑病菌、大葱紫斑病菌处理间病菌生长差异极显著;硝酸钠为氯源条件下,人参黑斑病菌处理比牡丹叶斑病菌菌丝生长略好,牡丹叶斑病菌比大葱紫斑病菌、曼陀罗黑斑病菌菌丝生长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