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对1990-2008年围场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面积与气象条件进行相关分析,表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是生物因子在适宜的气象条件下发生作用的结果。气温、降水、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等气象条件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在温度适宜的情况下,阴雨连绵或多雾、多露最有利于晚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以受灾率作为马铃薯晚疫病气象等级的划分标准,选取与晚疫病相关的前期气象要素作为预报因子,采用综合聚类法建立了马铃薯晚疫病气象等级的预报模型。回代结果表明,用气象综合聚类法类做马铃薯晚疫病的气象等级预报,可以为控制晚疫病的蔓延,赢得宝贵时间,提高气象决策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2.
应用黄土高原典型区域马铃薯晚疫病观测资料,分析气象因子与马铃薯晚疫病扩散流行的关系,建立马铃薯晚疫预测模式。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与环境湿度、大气降水量、空气温度呈正相关,与光照时数、风速呈负相关。持续阴雨天气有利于晚疫病扩散流行。当农业生产及作物栽培管理可控条件一定时,气象因子是马铃薯晚疫病扩散流行的关键因素。建立了马铃薯晚疫病发扩散流行预测预报模式,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模型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围场县马铃薯生长季节气象条件对晚疫病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围场1994-1998年晚疫病的流行情况和主要气象资料,分析了生长季节6-8月气象因素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结果表明,空气相对湿度是马铃薯晚疫病侵染的关键因素。如果空气相对湿度在72%以上且保持3-4d,晚疫病病斑将在10d内出现。相对湿度高峰值之后是晚疫病的侵染期,相对湿度高峰值出现越早,晚疫病的侵染也早,保持和增加空气湿度的主要条件是降雨和雾、露天气。因此,气温不是这期间影响晚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为抗马铃薯晚疫病品种的选育、生产布局以及选择防治的最佳时机提供参考,根据2007和2008年在贵州西部地区水城的玉舍(海拔1950 m)、盘县的四格(海拔2250 m)和六枝的堕却(海拔1610 m)各3期的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的地理分期播种试验资料,对贵州西部地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气象因子和动态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时期在5月下旬至7月上旬;5月上旬至中旬,若日平均温度低于20 ℃,且连续3 d相对湿度超过75 %,同时连续降雨日超过5 d的情况下,一般在15~20 d后有晚疫病发生、流行.因此,建议以此作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治的预警指标,以便在预警指标出现后的3 d内积极组织防治,以提高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应用黄土高原典型区域马铃薯晚疫病观测资料,分析了气象因子与马铃薯晚疫病扩散流行的关系,建立了马铃薯晚疫预测模型。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与环境湿度、大气降水量、空气温度成正相关关系,与光照时数、风速成负相关关系,持续阴雨天气有利于晚疫病扩散流行。本研究建立了马铃薯晚疫病扩散流行预测预报模式,以期为马铃薯晚疫病防控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冬种马铃薯晚疫病流行动态及防治药剂筛选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08~2009年对福建省福州市和长乐市两个冬种马铃薯晚疫病田间观测点进行了系统调查,对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因素和田间病害流行动态进行了分析,并采用菌丝生长抑制法和田间防治效果对6种常用防治疫病的杀菌剂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时期在2月中旬至4月下旬,初始病情、日平均温度和日平均相对湿度是影响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因素,若日平均温度18~23℃,且相对湿度超过85%,一般在3~7 d后有晚疫病发生、流行,烯酰吗啉、氟吗啉、氟吗啉.锰锌、银法利和克露对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效果显著,防治效果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西吉县气象局大监站气象资料和马铃薯晚疫病的考察,分析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流行的气象条件,提出了和农业部门加强合作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2—2015年龙山县马铃薯监测数据及气象资料,分析春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情况、发生特点及重发原因,并提出了防治策略及综合防治措施,以为春马铃薯晚疫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依据临洮气象局近3年提供的气象资料,对马铃薯晚疫病传播途径、危害症状、发病规律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气温适宜、阴雨天多、日照时数少及田间空气湿度大是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作者结合临洮县马铃薯种植技术提出了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0.
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跟气候因子息息相关,本文通过为期三年的调查研究发现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与积温、累积降雨量无明显相关系;与相对湿度≥80的天数和发病前高湿天气持续的天数相关性较大,尤其是发病前高湿天气持续的天数,当连续高湿天气持续10天以上时晚疫病就会发生。  相似文献   

11.
2011年通过田间病情消长调查,应用比利时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分析了固原市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程度与各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马铃薯晚疫病始见期迟早与发生程度无正相关关系,高湿有利于发病,但高温可抑制发病。利用比利时马铃薯晚疫病预警系统预测的结果与大田发生蔓延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2.
2004-2007年对影响天水市半干旱生态区马铃薯生产的主要气象因子进行了观测,结合当地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日照时数是影响马铃薯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的最主要因子;气温、降水量对前期、中期的生长发育影响较大,对后期产量的形成影响较小;气温、日照时数对晚疫病发病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降水在后期对晚疫病发病率的影响较大。建议生产上采用垄作,集雨保墒,合理密植,及时中耕除草,改善光照条件,后期提早防病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利用Davis提供的气象数据,依据比利时马铃薯晚疫病Conce记分参数,基于Excel程序的统计、绘图功能,建立了2010年庄浪县马铃薯晚疫病CARAH预报模型,经检验与实际发生拟合程度较高。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山地环境下马铃薯晚疫病等农业病虫害预报应用场景对近地空气相对湿度数据资料的切实需求,本研究以连续性空气温度、湿度数据集为基础样本,分析不同环境条件下露点法估算空气相对湿度的准确性,讨论以环境温湿度条件为协同参照指标的露点法估算空气相对湿度的质量控制有效性。以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预报为例,论证基于露点法空气相对湿度估算的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预报效果。结果表明,露点法空气相对湿度估算值与实测值一致性较好,决定系数、平均绝对误差、相对误差、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44、8.07%、0.11%、0.97,但在实际环境空气相对湿度较小的情况下,存在明显的高估。不同环境条件对露点法估算空气相对湿度准确性的影响不同,估算准确性随环境湿度增大而提高,实际空气相对湿度为60%以上时,准确性较高;估算准确性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表现为环境温度在10℃以上时,准确性较高。应用露点法估算的空气相对湿度对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进行预报,预报漏报率普遍在30.0%以下,最低为16.7%。结合作物病害发生与防控的实际情况,露点法估算空气相对湿度在马铃薯晚疫病始发期预报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06—2012年临洮县马铃薯晚疫病病情,分析总结了影响发生程度的主要因子,建立了临洮县马铃薯晚疫病的预测模型。临洮县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程度决定于7、8月份降水量和降水次数,不同品种间存在着明显的抗病性差异,晚疫病的发生程度与始见期及气温高低没有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2009年黔东南州春季气候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对比分析方法,研究了黔东南州马铃薯晚疫病发病季节的气温、降雨、空气湿度,找出了2009年黔东南州马铃薯晚疫病发病率高于2008年的气候原因,即在气温条件满足的情况下,2009年的降雨、空气湿度条件均比2008年利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多雨、高湿天气也是黔东南州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的主导气象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明确兴安盟草地螟2代幼虫的发生规律并建立2代幼虫与气象因子的预测模型。[方法]选取1980~2015年草地螟监测资料和同期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和典型年份对比分析法,研究影响草地螟2代幼虫发生的关键气象因子及气象指标,并采用气象因子加权方法建立2代幼虫发生的气象等级预报模型。[结果]影响草地螟2代幼虫发生的关键气象因子为温度、降雨量、相对湿度、降雨日数和高温日数。当1代成虫出现蛾峰后1~10 d平均气温22.0~24.0℃、降雨量30~100 mm、相对湿度60%~80%、降雨日数6~8d、无高温日数时,最适宜草地螟1代成虫产卵、孵化和2代幼虫发生;而1代成虫出现蛾峰后1~10 d持续低温多雨(高湿)或者高温少雨(低湿)天气会明显抑制草地螟1代成虫产卵和孵化,导致2代幼虫轻发生甚至不发生;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有草地螟1代成虫监测资料的8 a中,适宜发生(1级)和不适宜发生(3级)的回代结果与实际完全相符(占88%),较适宜发生(2级)的回代结果与实际相差1个等级(占12%),说明模型预报气象等级1级和3级效果较好。[结论]研究结果为开展草地螟2代幼虫气象预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正马铃薯晚疫病是世界性的流行性和毁灭性病害,几乎所有种植马铃薯的地区都有晚疫病的发生。晚疫病在温度较低,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容易发生。当空气相对湿度超过85%,温度在18-25℃时,最易流行晚疫病。在晚疫病流行年份,会造成植株提前枯死,损失可达20-50%。如防治措施不当,会造成减产70-80%的严重损失。1、晚疫病症状晚疫病主要危害马铃薯叶茎和薯块。首先在叶尖、叶缘出现水浸状褐色斑点,通常在叶片病斑  相似文献   

19.
马铃薯晚疫病是贵州马铃薯产区危害最严重的病害,是影响贵州马铃薯产量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利用预警系统对晚疫病发生情况进行预测,适时防控是保障马铃薯良性发展的技术关键,应用比利时CARAH马铃薯晚疫病预警模型,对威宁县麻乍镇马铃薯基地晚疫病发生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经连续3年(2013~2015年)的应用,预测结果较为准确。在侵染曲线达到第3代首次侵染积4~6分时开始药剂防控,可提前中心病株出现3~7天,可用于指导田间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20.
黔东南州马铃薯晚疫病流行特点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铃薯晚疫病是危害马铃薯的重要病害,已成为马铃薯产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对2014~2017年黔东南州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情况、流行特点、发病因素进行总结,分析了其影响因素,提出防治建议。该病具有发生早、流行速度快,发生范围广、危害重特点,2016年、2017年马铃薯晚疫病在全州偏重发生,局部大发生。影响发病因素为气候、菌源量、品种抗性及防治监测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