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4 毫秒
1.
张宏宇  饶琼  杨长举 《粮食储藏》2006,35(5):8-10,14
测定百里香thyme(Thymus vulgaris)、肉豆蔻nutmeg(Myristica fragrans)、豇豆种子cowpea seed(Vigna unguiculata)三种寄主对烟草甲的生物活性。在温度为28±2℃,相对湿度(R.H.)为70%±5%的实验室条件下测定烟草甲在三种寄主上的发育、产卵、存活情况。烟草甲在百里香、肉豆蔻、豇豆种子三种寄主上从卵到成虫发育历期分别为32.17 d、40.45 d、35.77 d。雌成虫在不同寄主上的产卵量也有显著不同,从百里香上的70.65粒/雌到肉豆蔻上的56.36粒/雌。幼虫成功羽化成成虫的存活率在37.33%(肉豆蔻)到64.50%(百里香)之间。雌成虫在百里香、肉豆蔻、豇豆种子三种寄主上的寿命分别为31.60 d2、6.29 d、28.64 d。烟草甲在百里香属植物上最大的内禀增长率(rm)、周限增长率(λ)、净繁殖速率(R0)分别为0.08、1.02、88.03。生命表分析表明,在三种寄主中百里香是饲养烟草甲的最适寄主,肉豆蔻最不适合做寄主。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茉莉酸甲酯(methyl jasmonate,MeJA)诱导玉米幼苗产生抗性对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测定了玉米幼苗在4种浓度的外源MeJA处理后对亚洲玉米螟幼虫生长发育和成虫繁殖情况,并利用生命表方法研究了饲喂MeJA处理后的玉米幼苗对次代亚洲玉米螟实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取食外源MeJA诱导的玉米幼苗后,亚洲玉米螟幼虫死亡率增加,发育历期延长,成虫寿命缩短、产卵量下降,除了100 μmol/L MeJA处理组蛹重高于对照外,其他处理亚洲玉米螟体重与蛹重均降低,影响程度与MeJA的浓度有关。225 μmol/L MeJA诱导处理后的玉米幼苗对亚洲玉米螟生长发育影响最大,与对照组相比,幼虫历期长了5.41天,成虫寿命减少1.33天,产卵量减少3.6头。MeJA的诱导抗性显著影响了亚洲玉米螟幼虫对玉米幼苗的取食,100 μmol/L和225 μmol/L MeJA处理组与对照组虫体体重相差3.29~6.86 mg,达到统计学差异,生长抑制率达28.34%~59.09%。对次代种群的影响表现在净生殖率(R0)、周限增长率(λ)降低,内禀增长率(rm)由0.0725降至0.0502,平均世代周期(T)和种群加倍时间(Dt)较对照显著延长。这些结果表明MeJA处理玉米幼苗能够降低亚洲玉米螟的发育速率,这将对亚洲玉米螟的综合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5.1%甲氨阿维·虫酰肼可湿性粉剂对番茄和白菜地的甜菜夜蛾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在番茄地甜菜夜蛾卵孵化期施药,850~2000倍液,药后3d的防效最高,达74.92%~94.96%,药后7d已有新的幼虫孵化,防效开始下降;在白菜地甜菜夜蛾不同虫龄混发期施药,药后5d的防效最高,为83.85%~95.52%。对菜青虫有很好的兼治作用,而且对番茄和白菜安全。可以作为防治甜菜夜蛾的有效药剂推广使用,推荐使用浓度为850~1200倍。  相似文献   

4.
不同寄主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及种群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恒温(27℃±1℃)、恒湿(70±5)%RH条件下,研究了棉花、玉米、大豆、花生、芝麻5种寄主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寄主及其不同部位上取食的棉铃虫,其发育历期、蛹重、存活率、成虫的繁殖力和寿命均有显著差异;棉铃虫在玉米、大豆等作物上的密度较高,且不同作物上的幼虫发育参差不齐。作者认为,田间多种作物并存的局面是造成棉铃虫世代混杂、防治困难及猖獗危害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常规棉泗棉3号上饲养10代的棉蚜作为虫源,以其亲本为对照,在室内分别研究了转单、双价基因抗虫棉对棉蚜的短期影响,及单价抗虫棉对棉蚜的长期效应。结果发现,单价抗虫棉GK12和双价抗虫棉SGK321在短期内对棉蚜生长发育、繁殖和生命表参数无显著影响。在抗虫棉上取食1代的棉蚜,各龄发育历期、成虫寿命、产仔数和产仔历期、内禀增长率、净增长率、平均发育历期等和取食亲本的棉蚜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在GK12上取食37代的棉蚜与取食亲本常规棉泗棉3号和在GK12上取食1代的棉蚜之间以上各指标也无显著差异。可见,单价抗虫棉GK12和双价抗虫棉SGK321在短期内对棉蚜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均无显著影响,GK12在长期内对棉蚜也未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烟蚜生长发育与温度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在10组温度组合条件下研究烟蚜有效积温、发育起点温度、生殖率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第一代若虫期从8℃下的32.54d到26℃下的5.43d。28℃以上,发育受到高温的抑制作用,发育速率降低,28℃、30℃和32℃下若蚜的发育历期依次为6.24、6.68、7.19d。通过直线回归分析,得出烟蚜全代最低发育起点温度为4.86℃,其中若虫和成虫的发育起点分别为5.15℃、3.67℃;并通过非线性回归迭代,得出全代最高发育上限温度为28.47℃,其中若虫和成虫分别为28.05℃、27.17℃;有效积温为142.86日度,其中若虫和成虫分别为121.95、22.32日度。温度在8~30℃变化时,若虫期的存活率为34.76%~72.92%,32℃存活率降至22.50%。成虫的平均寿命从8℃下的23.42d到32℃时的9.57d。平均生殖率26℃最高为34.56头/雌,32℃最低为13.71头/雌。对确定烟蚜迁飞规律提供有利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转基因、非转基因等6个不同棉花品种以及棉叶中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棉酚含量对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繁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扶桑绵粉蚧在各品种棉花上都能危害,且在发育历期、产卵量和存活率等方面均存在明显差异。中棉所41上扶桑绵粉蚧产卵量、寿命、净增殖率R0、内禀增长率rm与周期增长率λ数值最大,种群加倍时间DT值最小,为该虫最适宜棉花品种;而中棉所59上产卵量、寿命、R0、rm、λ值最小,死亡率与DT值最大,为该虫最不适宜品种。嫩叶棉酚含量与2龄若虫历期成极显著正相关,棉酚含量与扶桑绵粉蚧寿命、产卵量显著负相关,表明棉酚对扶桑绵粉蚧生长发育有重要影响,并对该虫繁殖、存活能力有一定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在15℃、19℃、23℃、27℃、31℃和35℃6种恒温条件下,观察了美洲斑潜蝇实验种群的存活,发育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工代的存活有显著影响。6种温度上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32.7%、57.5%、62.1%、87.8%、86.2%和0.0%。世代存活的最适温度为27-31℃,在各虫态中,蛹期的存活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最大。15℃时蛹的存活率为55.1%,27-31℃时蛹的存活率最高,达92%以上,35℃时蛹全部死亡。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上升而加快,呈Logistic曲线增长,通过组建23℃和27℃条件下的种群生殖力表,出这两种温度下的主要种群生命参数。  相似文献   

9.
在15℃、19℃、23℃、27℃、31℃和35℃ 6种恒温条件下,观察了美洲斑潜蝇实验种群的存活、发育和繁殖情况.结果表明温度变化对世代的存活有显著影响,6种温度下的世代存活率分别为32.7%、57.5%、62.1%、87.8%、86.2%和0.0%.世代存活的最适温度为27~31℃.在各虫态中,蛹期的存活受温度变化的影响最大,15℃时蛹的存活率为55.1%,27~31℃时蛹的存活率最高,达92%以上,35℃时蛹全部死亡.各虫态的发育速率随温度的上升而加快,呈Logistic曲线增长.通过组建23℃和27℃条件下的种群生殖力表,出这两种温度下的主要种群生命参数.  相似文献   

10.
温度对棉蚜生命参数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试验利用不同温度及代别组合共计12个处理研究了温度对棉蚜生命参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温度对棉蚜的影响和棉蚜亲代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健壮个体子代在14~30℃温区随温度升高,发育速率呈幂函数曲线上升,棉蚜在14℃下若蚜死亡率高达70%,成蚜繁殖力极低,但在18~30℃温区内绝大多数棉蚜可以发育至成熟,以18~20℃棉蚜寿命最长,繁殖力最强,平均单蚜产仔蚜54.66~63.52头。温度升高发育历期缩短而导致内禀增长率呈对数曲线增加,至30℃r_m值达0.4486。但在高温下(26~30℃)连续饲养子代其r_m值则明显下降。不同温度下发育的个体大小差别明显,以18~20℃下成蚜较大。因此,作者认为棉蚜最适温区的划分不仅应考虑棉蚜的存活率、繁殖力及寿命,还应注意这些参数连续多代饲养的稳定性。根据亲代、子代棉蚜内禀增长率的差异程度,认为18~22℃为棉蚜发育的最适温区,处于最适温区的棉蚜个体健壮,体长宽积1mm~2以上。鉴于高温能导致短期内棉蚜种群剧增,因而从生物学意义上可以认为棉蚜具有在棉花蕾铃期猖獗的潜在能力。  相似文献   

11.
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桃蚜实验种群的胁迫效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室内测定了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桃蚜F0代成蚜的干扰作用,同时通过组建吡虫啉亚致死剂量胁迫下桃蚜F1代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利用生命表参数、种群趋势指数(I)以及干扰作用控制指数(IIPC)系统分析了吡虫啉对桃蚜的胁迫效应。结果表明,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桃蚜室内种群F0代成蚜的胁迫效应主要表现为降低繁殖力与缩短成蚜寿命;对F1代的胁迫效应表现为降低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净增殖率和周限增长率,延长平均世代历期和种群加倍时间,以及压低种群趋势指数。吡虫啉亚致死剂量胁迫下对桃蚜实验种群的干扰作用控制指数均小于1。研究结果说明吡虫啉亚致死剂量对桃蚜具有持续控制作用,不存在刺激桃蚜增殖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烟蚜传播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的可能性及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烟蚜体内携带的是否为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采用RT-PCR和序列测定方法对其进行鉴定。本研究通过采集湖南宁乡、郴州、浏阳三个地区的田间烟蚜,提取RNA后反转录成cDNA,并以cDNA作为模板,通过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摇菌后测序。测序结果显示,在烟蚜体内扩增出与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相似度为99%的RNA病毒。对包括该分离物在内的22个基因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和系统进化树构建,并结合地域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烟蚜体内的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GMMV)来源于其携带的CGMMV。通过分析推测,烟蚜可传播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且传毒方式为持久性。  相似文献   

13.
感染病毒的烟草对烟蚜种群及蜜露排泄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感染CMV,PVY后的烟草对介体烟蚜的种群及蜜露排泄的影响。结果表明,PVY病株有助于介体烟蚜种群数量的增长;CMV病株在接蚜初期,不利于烟蚜若蚜的存活与发育,但到后期种群数量与健株之间无明显差异。24 h内,以PVY病株上烟蚜的蜜露排泄量最大,健株次之;CMV病株最少。  相似文献   

14.
40种中药提取物对桃蚜的杀虫活性测定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桃蚜是蔬菜、果树等农林作物的重要害虫,寻找新型的植物源杀虫剂,安全、有效的控制其危害对当前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采用超声波提取法获得了川椒、苦地丁、白花蛇舌草等40种中药的95%乙醇提取物,在室内采用浸渍法初步测定了其对桃蚜的杀虫活性。结果表明,供试中药中有12种对桃蚜杀虫活性在50%以上,其中川椒和苦地丁的提取物对桃蚜的杀虫活性高,48h桃蚜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到93%和83%。川椒、苦地丁等12种中药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为了明确阿维菌素和阿维·吡虫啉不同亚致死剂量对马铃薯桃蚜F0代成蚜和F1代的干扰作用。通过在室内组建不同亚致死剂量下马铃薯桃蚜生命表的方法,分析了不同亚致死剂量对马铃薯桃蚜繁殖、发育和种群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用阿维菌素和阿维·吡虫啉LC10LC25LC40分别处理马铃薯桃蚜成蚜后,成蚜的平均产蚜量显著小于对照,其平均寿命也显著短于对照。其中阿维·吡虫啉LC40组的平均产蚜量最低,为9.52头,平均寿命最短,为8.07天。与对照组相比,F1代的若蚜期显著延长,成蚜期显著缩短。对F1代种群参数的影响体现在,净增殖率(Ro)、内禀增长率(rm)以及周限增长率(λ)都显著降低,种群加倍时间(Dt)显著延长。即阿维菌素和阿维·吡虫啉不同亚致死剂量处理亲代成蚜后,会明显抑制其寿命和产蚜量,同时也可以有效控制F1代种群再猖獗。  相似文献   

16.
烟蚜茧蜂繁殖利用概述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烟蚜Myzus persicae(Sulzer)是为害烟草Nicotina tobaccum L.的一种主要害虫,目前生产上还是以化学杀虫剂为主控制该虫的为害。烟蚜茧蜂是烟蚜的优势寄生天敌,对烟蚜茧蜂寄主、繁殖技术和对烟蚜的控制作用及其规模化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概述,并对制约烟蚜茧蜂规模化繁殖利用的主要技术因素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烟蚜茧蜂的规模化繁殖利用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烟蚜两种微卫星标记银染方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比较了烟蚜SSR-PCR产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两种改良银染方法,目的是为初用者在选择银染方法时提供参考。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烟蚜SSR-PCR的产物,结果表明银染方法二灵敏度高、简便省时,更适于对烟蚜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烟草病毒病(tobacco mosaic virus、cucumber mosaic virus、potato virus Y等)作为世界上一种普遍发生的烟草病害,常在烟草生产上引起巨大的损失。为了解烟草烟草病毒病在大田的空间分布情况,本研究通过田间系统调查,分析烟草病毒病的生态位特征。调查结果表明,龙岩地区烟草病毒病的寄主生态位宽度较大,随着烟草的生长,烟草病毒病的生态位宽度逐渐增大,后期数值接近0.9,表明烟草病毒病可以侵染该地区大多数烟草。同时黄瓜花叶病毒病发病率的生态位宽度为0.94,普通花叶病毒病发病率的生态位宽度为0.8256,表明黄瓜花叶病的扩展速度比普通花叶病更快。对侵染性病害的生态位进行研究可为病害进行有效的生态调控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9.
BP神经网络在烟蚜发生程度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实现对烟田烟蚜发生程度的预测预报,以12年的历史资料为基础数据,采用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烟蚜发生程度的预测模型。该模型对待测样本的预测准确度为99.43%,回测准确度为87.36%。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可提前1个多月对烟蚜发生程度进行预测,为中期预测模型,其预测结果可为烟田蚜虫综合治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