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综合评价标准、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的功能和特征的分析,确定了15个评价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建立了城市滨水绿地景观综合评价模型,得出绿量绿视率、自然景观变化率、安全程度、场所景观、组织交通和改善小气候等因子为影响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生态园林理论得到人们的广泛推崇和接受。在城市景观设计和建设中,滨水绿地景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滨水设计和城市整体景观设计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因此,在城市景观设计建造过程中,滨水绿地景观设计成为了现代城市绿化设计的一个焦点。本文以长江下游某市为例,就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设计作简要的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适于双城市城市发展的绿地系统规划,以公园、滨水和道路3种绿地作为设计实例,对双城市绿地系统进行实地调研。公园绿地主要强调生产要素和景观要素的融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景观空间;滨水绿地主要是为双城市增加景观多样性,打造具有休闲、游憩功能的短暂停留空间;道路绿地主要是与防护、生产绿地结合,塑造生态性与景观性相融合的城市绿线。  相似文献   

4.
陈翠玉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6):22470-22472
对柳州市东堤游园滨水绿地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Simpson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群落相似性系数(Jaccard相似性系数)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堤游园滨水绿地植物群落中乔灌木种类丰富,但地被植物种类较少,尤其是水生植物景观较单一。滨水绿地植物配置以乡土植物为主,其中观赏价值高的乔灌木的应用频率及物种多样性相对较高;不同植物群落问物种组成存在明显的差异。该研究为城市滨水绿地植物景观的生态建设与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探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滨水景观的特性及其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实例提出了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模式,以期对目前滨水绿地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6.
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模式探索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本文在分析滨水景观的特性及其在城市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价值的基础上,结合实例提出了滨水景观的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模式,以期对目前滨水绿地的建设起到一定的参考与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7.
城市用地较为紧张的滨水绿地,不仅承担着景观的作用,还有防洪的功能,因此它对滨水城市的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实践案例龙山县果利河滨河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介绍了其生态廊道、梯度横断面、立体景观交通体系和滨水植物景观设计,为城市滨水公园构建景观安全格局、完善区域绿地系统生态设计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城市滨水绿地景观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姚文飞  邱延昌  刘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4):14849-14851
阐述了城市滨水绿地的概念,总结了城市滨水绿地应秉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自然与人文统一、突出地方特色,统筹兼顾、整体协调的设计原则,并从生态植物群落的设计、交通网的设计、驳岸处理3个方面分析了城市滨水绿地的设计内容与方法,在生态植物群落设计方面分析了绿化品种的选择与滨水绿地的绿化问题;将交通网细分为水上交通、滨水步道、车辆道路系统并分别加以分析;在滨水绿地驳岸处理方面则对自然原型驳岸、自然型驳岸、人工自然型驳岸3种类型分别加以阐述。在此基础上,针对现代城市滨水绿地中存在的功能多样化与设计简单化处理的矛盾、地域性特色的缺乏、亲水性的弱化等相关问题,相应地提出了解决对策,以期使城市滨水绿地能够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从而在整体上提升城市滨水绿地的景观质量。  相似文献   

9.
冯璐  徐文辉  鲍承辉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3):2771-2775
滨水绿地作为水陆蓝绿空间的交界体,承担着生态廊道、文化廊道、交通廊道、景观廊道等多重功能,对城市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与城市空间交汇时多呈现出沿江河、湖泊走向形态的线性布局,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应将这一类绿地作为整体全面考虑.通过研究京杭大运河杭州段滨水线性绿地的景观三线,分析其文化保护、旅游开发、生态建设等规划设计方式,探索能够适应城市可持续发展、维护水体岸线景观连续性、合理布置城市空间及绿地系统的滨水区线性绿地景观规划方法.  相似文献   

10.
"近自然"滨水绿地景观建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自然”滨水绿地景观建设方法是顺从自然、兼顾生态景观与区域发展的滨水建设模式,对恢复健康的滨水生态系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从“近自然”滨水绿地的概念、特点入手,对江、河、湖、渠和湿地等滨水绿地景观设计原则和建设方案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植物景观作为城市滨河绿地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滨河生态、景观、社会经济等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采用植物群落学的研究方法,总结淮安市里运河绿地植物景观总体特征、淮安运河绿地作为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及淮安运河绿地植物景观中存在的不足,分析了淮安城市里运河植物环境的种植结构,并得出相应结论,为淮安市绿化建设提供准确的科研数据体系。  相似文献   

12.
伊河洛阳新区段滨水景观规划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虹  陈茜  张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654-6656
分析了伊河洛阳新区段的总体概况及其发展演变过程,从水体、驳岸、植被、交通可达性4个方面对伊河洛阳新区段的现状加以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指出了伊河滨水景观规划在洛阳市城市总体规划中的定位,强调伊河洛阳新区段滨水景观规划应遵循生态性原则、文化性与地域性原则、公共服务性原则、可达性原则以及人本性原则。以期为伊河洛阳新区段景观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参考,以此推动伊河洛阳新区段滨水景观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从逊克县滨江公园规划设计的理念和目标着手,意在建设自然、有机、文化、经济的滨江公园空间,构建逊克县的绿色生态体系,完善城市的功能。从规划设计的功能定位、总体布局、景观结构、主题景观的营造和植物景观的特色表达等几方面充分展示了逊克县的地域文化和滨江公园的景观特色,建设具有生态保护、娱乐、保护人文历史的多功能滨江公园,使公园的景观功能与城市的历史文化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4.
延安市延河滨水绿地景观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延安市区河流景观的整体形象,在对延河城区段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针对延河景观现存问题及城市发展需要,应用园林与生态景观规划原理和方法对延河市区段滨水绿地进行了分区规划研究。认为规划布局应以延河为轴线,并根据城市规划及功能需求可将其划分为问书韬略区、河滩晨曦区、历史浮雕区、湿地公园区、生态恢复区等5个区。同时规划在突出生态性、文化性、艺术性、自然性的基础上,力求将延河打造成为具有延安特色的绿色景观廊道与城市景观窗口。  相似文献   

15.
郑燕宁  江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508-10510,10513
解析了滨水场所的概念及我国城市滨水区城市景观的建设现状,介绍了滨水环境的设计方法。以南宁市心圩江环境综合整治工程为例,分析了场所意象现状,解读了场所精神,认为场所设计应依据特色性和可识别性意象,统一性及多元化意象,整体连续性意象,可达性和人本性意象,景观敏感区生态保护性意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场所规划设计思想,划分了功能分区,进而详细说明了滨水区空间环境中的景观组织。旨在形成具备人性化、生态化、特色化、可识别的独特乡土文化的滨水景观场所。  相似文献   

16.
对柳州市滨水绿地植物种类、植物配置模式、层次结构及景观效果等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共有绿化植物122种,隶属56科106属;植物配置以本地特色植物为主,注重“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垂直结构的合理搭配,注重人性化植物造景的原则.但部分绿地出现植物种类不够丰富、观赏特性单一、养护管理不到位等现象.以上这些问题希望在今后的城市生态园林建设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以提高柳州市滨水绿地空间的利用率和公众参与性、互动性,从而营造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园林生态空间.  相似文献   

17.
张涵 《安徽农业科学》2013,(20):8604-8604,8607
在对上海、北京、哈尔滨三地滨水区绿地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借鉴生态学理论以及相关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围绕自然空间、亲水空间、交通空间、情节空间4个方面阐述了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构成,初步提出了城市滨水区绿地生态空间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