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谢小燕  周梅  严传军 《耕作与栽培》2014,(1):61+60-61,60
通过开展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及高产栽培试验,总结了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为铜仁市马铃薯生产发展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2.
从4个方面进行了具体阐述,分别为滇源街道的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概述、关于滇源街道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的工作开展情况、滇源街道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的效益分析、关于滇源街道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的建议,最终呈现出关于滇源街道马铃薯高产创建项目的成功典范,以供农业领域的相关人员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3.
张鸿鹄 《种子科技》2023,(12):58-60
马铃薯是我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农作物,通过开展种植马铃薯的活动,不仅为国民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同时还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马铃薯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种植户需利用高产马铃薯栽培模式,做好马铃薯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工作。文章探究了高产马铃薯栽培模式以及马铃薯栽培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稻田马铃薯不同覆盖物免耕栽培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寻求马铃薯免耕高产栽培最佳覆盖方式,贵州省习水县在参与实施省农技总站安排的“百万亩马铃薯高产示范工程”项目的同时开展了稻田马铃薯不同覆盖物免耕栽培试验,旨在探索马铃薯免耕栽培技术的新经验和新方法,从而为积极推广马铃薯免耕栽培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蒲县县政府把马铃薯产业作为该县主导产业广泛推广种植。为把马铃薯产业做大做强,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现将旱地马铃薯高产栽培技术及配方施肥技术提供给广大生产者。  相似文献   

6.
从深耕整地、品种选择、种薯处理、合理施肥、适时播种、田间管理和分批收获等方面介绍了棉田冬种地膜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以期为棉田冬种地膜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对脱毒马铃薯栽培生理特征研究过程中,开展了脱毒马铃薯不同品种的生长发育特性观察试验,参试的不同熟期的3个马铃薯品种中,在生育期、净光合速率、植株性状、块茎性状、产量结构及产量等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结果可为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马铃薯在种植业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选育马铃薯优质,高产、抗病新品种,促进马铃薯生产的发展,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山旱地脱毒马铃薯种薯繁育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铃薯既是大宗粮食作物,又是重要蔬菜和工业原料;既是救灾、扶贫作物,又是高产高效作物;既是大众餐桌上的寻常之物,又是价格不菲的休闲食品.古交从1989年开始繁育脱毒马铃薯种薯,20年来摸索出一套高山旱地脱毒马铃薯种薯高产栽培技术,现总结如下,仅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马晓玉 《种子科技》2020,(7):30-30,32
马铃薯栽培技术的科学构建是实现高产栽培的重要基础。分析了马铃薯覆膜栽培技术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之上,从播种前、播种期及播种后等方面,具体阐述了马铃薯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的要点,提高了马铃薯的栽培质量。  相似文献   

11.
基于“3414”模型对宁夏盐池县马铃薯氮磷钾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旱地马铃薯的氮磷钾施肥技术,寻找马铃薯最佳施肥措施,建立回归数学方程,通过对方程的解析求得高效组合方案,为实现盐池县马铃薯生产中高产高效提供科学依据。2008年在盐池县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上进行了马铃薯“3414”试验,结果表明:所有施肥处理均比不施肥处理有增产,最高为处理9为6125.88 kg/hm2,其次为处理13为6121.77kg/hm2,最低为处理2为179.19kg/hm2。试验地的地力贡献率为45.86%,说明土壤属于下等肥力,施肥增产效应明显。缺氮区、缺磷区、缺钾区相对产量分别为47.84%、57.83%、86.02%,试验地种植马铃薯氮、磷肥缺失影响比钾肥大一些。根据盐池县旱地马铃薯生产状况,在18套方案中,马铃薯产量大于8000 kg/hm2的农艺措施为:氮肥116.15~183.85 kg/hm2;磷肥60.70~89.30 kg/hm2;钾肥30.56~56.94 kg/hm2。  相似文献   

12.
黔中地区覆膜盖土对马铃薯商品薯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覆膜盖土栽培对黔中地区马铃薯商品薯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以‘宣薯2号’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大小的整薯、不同膜色和盖土方式对土壤温度、湿度、出苗天数、马铃薯商品薯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黔中地区覆白膜和白膜盖土栽培在出苗前、苗期具有增温保湿的效果,土壤温度比对照高0.42~6.84℃,湿度比对照提高1.64%~18.95%,出苗快、成熟早;中后期覆膜盖土栽培能有效降低土层湿度和温度,特别是成熟期土层湿度比对照降低了5.93%~6.4%,有效降低了烂薯率,商品薯产量比对照增产25.96%;采用30 g左右小薯能大幅度降低种薯用量,降低生产成本,取得最大经济效益。因此,采用小薯覆白膜盖土栽培能有效的提高马铃薯商品薯产量,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3.
高肥力土壤氮钾配施对鲜食型甘薯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明高肥力土壤氮钾配施对烟薯25产量和品质的影响,采用二因素三水平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分别设3个N处理(0,45,90 kg/hm~2)和3个K_2O处理(0,75,150 kg/hm~2),共计9个氮钾组合处理,分别于收获期调查甘薯地上部性状,测定块根干鲜质量、Vc、淀粉、蛋白质、蔗糖、葡萄糖、果糖、Ca、Mg、Fe、Mn、Cu、Zn含量。结果表明:高肥力土壤上施用氮肥可增加甘薯蔓长、茎叶鲜质量、T/R值,并提高甘薯块根内蛋白质、葡萄糖和蔗糖的含量,高肥力土壤上施用氮肥情况下,块根干鲜质量、淀粉和果糖含量有所降低。施用钾肥能显著提高块根干鲜质量、薯干率及淀粉和葡萄糖的含量;促进了甘薯对Mg的吸收,降低了甘薯对Ca的吸收。在氮钾互作条件下,甘薯分枝数、结薯数及Vc、蛋白质、蔗糖、葡萄糖、果糖含量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均有所提高;鲜薯产量与氮肥、钾肥的施用存在交互作用,即在不施N、施K_2O 150 kg/hm~2时,甘薯产量达到最高,较不施肥处理增产10 825.5 kg/hm~2,增幅为29.2%。同时在施N 90 kg/hm~2、不施K_2O时,甘薯产量最低,较不施肥处理减产1 435.5 kg/hm~2,降幅为3.9%。因此,在高肥力土壤,应不施或少施氮肥并配施适量钾肥以期获得鲜食型甘薯的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4.
西南地区不同套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不同作物组合的种植模式对土壤肥力及经济效益的影响,寻找作物搭配合理、低投入高产出的套作模式。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比较了4种套作模式(小麦/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的土壤肥力、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差异。连续种植3年后,各种植模式的土壤养分含量基本维持或得到提升(速效钾除外)。甘薯茬口对全钾、速效钾消耗均较大,需适当提高钾肥用量。小麦/玉米/甘薯的总产量最高,小麦/玉米/大豆模式的大豆单产量最高,小麦的单产各模式无显著差异。不同模式收益表现为,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产投比表现为,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玉米/大豆小麦/玉米/甘薯小麦/高粱/大豆。小麦/玉米/大豆收益为14196.41元/hm~2,产投比为3.69:1,均为所有模式中最高,加之大豆茬口可以活化土壤养分,是相对理想的套作模式。  相似文献   

15.
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的产量及商品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2004—2005年开展了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不同密度和不同施肥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密度和肥料运筹处理下,马铃薯产量存在显著差异,以F1D4产量最高。在不同密度处理下马铃薯产量随马铃薯种植密度的提高而增产,马铃薯种植密度降低有利于形成大薯,平均单个薯重增加,提高商品性,提出稻田免耕稻草覆盖马铃薯最低密度不宜少于60000穴/hm2,高肥下可适当降低播种密度,低肥下应适当增加播种密度。  相似文献   

16.
以贵州春马铃薯威芋5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产量、结薯性状、养分与品质和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习惯施西洋复合肥750kg/hm 2+追施尿素112.5kg/hm 2相比,加施生物有机肥1 800kg/hm 2可使马铃薯出苗率增加,马铃薯产量提高2.11%~26.46%,单株结薯数提高5.45%~38.18%,单株产量提高1.41%~47.16%,均以加施RW促腐剂混合有机肥处理最佳;加施不同生物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马铃薯磷素含量,增幅为19.55%~42.46%,同时可使马铃薯淀粉含量提高2.44~8.69个百分点,但对马铃薯块茎中的氮素、水分和还原糖含量无明显影响;从土壤养分变化来看,与习惯施肥相比,加施生物有机肥使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49.31%~91.35%(金葵子LPK生物肥除外)、38.21%~52.36%、10.42%~21.74%、10.92%~68.41%和10.53%~39.47%。综合来看,RW促腐剂混合有机肥可作为贵州高海拔地区春马铃薯高产优质栽培的最佳生物有机肥。  相似文献   

17.
针对宁南旱地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较低的问题,采用养分丰缺指标法,研究氮、磷、钾肥缺素配施条件下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分布、马铃薯产量构成、产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变化特征。以‘庄薯3 号’(一级种薯)为材料,在宁夏南部旱地上研究CK、NP、NP、PK、NPK施肥处理对土壤剖面储水动态、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2012—2013 年马铃薯生育后期施肥处理土壤剖面含水量均低于对照,NK、NPK处理提高了盛花期—块茎生长期1 m土体储水量,同时提高了马铃薯耗水量,NK处理提高了1.1%~1.8%,NPK提高了3.2%和4.4%。与对照相比,NK和NPK处理提高了结薯个数和单株产量,进而提高马铃薯产量,其中NPK处理最高,增产率为11.7%和15.9%,其次为NK处理;施肥处理较CK水分利用效率增幅为2.9%~13.2%、2.8%~8.0%,均以NPK处理最高,其次为NK处理。宁南旱地马铃薯缺氮和缺钾对马铃薯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较大,氮钾以及氮磷钾肥合理配施,可提高马铃薯对土壤水分的利用能力实现马铃薯增产和水分增效。  相似文献   

18.
为测定膜下滴灌调亏马铃薯全生育期内不同调亏水平土壤养分、土壤水热动态、生长动态、产量效应和水分利用效率,于2016年在河西荒漠绿洲灌区民乐县益民灌溉试验站开展了马铃薯不同生育阶段水分调亏灌溉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马铃薯膜下滴灌调亏土壤水热变化均匀且利用率高,有利于马铃薯对土壤养分的充分吸收和利用;土壤养分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是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膜下滴灌调亏栽培能有效减少土壤速效养分的流失,并提高马铃薯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利用效率;不同生育阶段马铃薯耗水量受水分调亏程度影响较大,其耗水量随调亏程度增大而显著减少(P0.05),水分调亏处理马铃薯全生育期总耗水量均低于全生育期充分灌水CK处理。块茎形成期轻度水分亏缺马铃薯水分利用效率、灌溉水利用效率、生物量均达到最大,较全生育期充分灌水显著提高29.04%,35.61%。因此,块茎形成期轻度水分亏缺灌溉方式能使马铃薯根区土壤始终保持湿润状态,有效减少渗漏损失和植株间无效蒸发损失,改善土壤水、肥和热量状况,有利于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且不显著降低马铃薯最终产量。  相似文献   

19.
优化垄沟配置方式、种植密度和施肥方式可显著提高降水利用效率、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以西北半干旱区全膜覆盖垄上微沟种植马铃薯,设置49,500株hm–2(低密度)和64,500株hm–2(高密度) 2个播种密度,传统施肥(PM)、减量追施(PMN)、有机肥替代(PMO) 3个施肥模式,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施肥和密度对马铃薯不同生育期土壤温度、阶段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密对土壤温度、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和产量无显著影响,但降低了花前耗水量、单株地上生物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叶面积指数(LAI)和花后耗水量。在块茎膨大期,高密度处理的LAI较低密度增加了3.64%~15.01%;花后耗水量在2015—2016年较低密度增加了6.50%~48.52%。与PM处理相比, PMN和PMO均能提高花前土壤温度、现蕾期-块茎膨大期的马铃薯叶片SPAD值和LAI,其中LAI在花期增加了10.42%~44.26%。PMN和PMO降低了花前耗水量,增加花后耗水量和地上生物量,在块茎膨大期地上生物量较PM增加了6.95%~49.85%。PMN能提高低密度马铃薯的块茎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UE),2015—2017年产量较PM和PMO分别提高了9.96%~20.87%和13.64%~17.61%,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5.46%~20.81%和13.25%~45.24%。因此,增加密度对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无显著影响,但化肥减量追施或有机肥替代均可显著促进马铃薯花后耗水和提高LAI,使马铃薯块茎产量和WUE显著增加,是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增产增效的养分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20.
针对云贵高原高海拔冷凉地区马铃薯产量低的问题,通过采取覆膜等栽培措施提高地温以增加产量。为明确该地区最适宜的覆膜模式,通过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4种栽培模式:平播后起垄(A1)、侧膜覆膜(A2)、覆膜覆土(A3)和大垄双行(A4,对照),分析不同模式对土壤温湿度、产量及发育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野马村为代表的云贵高海拔冷凉地区马铃薯全生育期内平均气温为14℃,比最适气温低4℃,土壤湿度>45%,水分不是主要限制因素,而提高地温是增产的关键。覆膜覆土是以野马村为代表的云贵高原高海拔冷凉地区的最适种植模式,可提早结薯9d,增产26.8%,提高商品薯率1.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