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太湖地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多年高产实践和多项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太湖地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的产量效益指标和田块要求,明确了太湖地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的茬口衔接、品种选用、播栽方式、群体起点及肥水管理等关键栽培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
进入21世纪,江苏省镇江市大面积推广早熟晚粳水稻,水稻单产明显提高、总产稳定,但也带来了新的矛盾。一是由于水稻腾茬晚,大面积小麦播期推迟到11月15~30日,造成迟熟、产量不稳。二是小麦迟熟导致水稻播栽推迟,由于大面积水稻为机插、旱直播方式,更推迟了水稻栽种时间,加大了水稻高产稳产的风险。稻麦双晚造成了栽种季节紧张不利于养地、不利于安排机械劳力,错过了最佳播栽时间不利于高产、稳产、抗倒抗病等优良l生能表现,更增加了寒露风、低温冷害、七(五)代飞虱为害的几率。为充分利用我地温光资源,更好地发挥优良品种的增产潜力,更好地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和小麦轻简栽培,更好地以稻麦双丰收确保全年粮食丰收,研究稻麦周年高产稳产技术意义重大。本试验安排了江苏省镇江市推广小麦品种不同迟播播期的生产性能试验,期望为小麦生产选择适宜播种期、适应品种和合适的成熟期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连云港地区稻麦周年面临的困境,提出了水稻毯状中大苗机插-小麦免耕机旋沟播技术的稻麦周年模式。模式通过稻麦品种选用、水稻中大苗毯苗育秧机插关键技术创新、小麦免耕机旋沟播新技术应用,通过向前延伸了水稻播种期,延长了水稻秧龄10-15d,提早了水稻收获期,缓解了季节矛盾,促进稻麦周年均衡增产,是江苏淮北地区特别是连云港市压缩直播稻、提高稻麦周年高产增效的创新举措,具有广泛的生产应用指导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对江淮下游稻麦两熟高产优质种植模式周年气候资源分配和利用特征的探究,可以为当地机插水稻–小麦周年产量和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在泰州兴化市,水稻季以迟熟中粳南粳9108和中熟中粳连粳11为材料,设置5月22日(R-Ⅰ)、5月29日(R-Ⅱ)和6月5日(R-Ⅲ) 3个播期,小麦季以冬小麦宁麦13为材料,设置11月5日(W-Ⅰ)、11月15日(W-Ⅱ)和11月25日(W-Ⅲ) 3个播期,分析了不同播期下机插水稻–小麦周年高产优质形成与稻季、麦季资源分配特征。结果表明,水稻季,随着播期推迟,迟熟中粳南粳9108产量、温光资源量及其生产效率均显著下降,中熟中粳连粳11温光资源量呈下降趋势,但产量及温光利用率呈先升后降趋势,各播期迟熟中粳产量均高于中熟中粳。小麦季,产量、温光资源量及其生产效率均随播期推迟有不同程度降低。从周年生产看,周年稻麦产量随两季作物播期的推迟显著降低,其中迟熟中粳南粳9108播期R-Ⅰ与小麦播期W-Ⅰ组合在所有处理中产量最高。水稻产量占周年产量比例最高为62.99%,最低为55.86%。两季间积温分配率水稻季最高为68.38%,小麦季最高为34.14%。季节间辐射量分配率水稻季平均为51.7%,小麦季平均为48.3%。周年积温生产效率和光能生产效率随着稻麦播期推迟,呈下降趋势,播期越迟减少越显著。品质方面,迟熟中粳南粳9108的加工品质均随着播期推迟变劣而外观品质变优,中熟中粳连粳11加工品质变优而外观品质变劣。两品种蒸煮食味品质及营养品质(除中熟中粳连粳11食味值外)均随播期推迟变劣。小麦的湿面筋含量和蛋白质含量均随播期推迟而减少。通过优化稻麦播栽期,选用适宜生育期水稻品种,可提高周年产量和光温资源生产效率,是提升江淮下游机插水稻–冬小麦模式生产力的有效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粳稻—小麦周年种植抗逆应变技术调整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江苏省稻麦周年生产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秸秆全量还田应变技术、直播稻应变技术和稻田套播小麦应变技术;同时分析了不同地区稻麦生育期间常遇的不利气象条件及灾害,初步提出全省三大生态区稻麦周年种植防灾减灾技术,为稻麦周年高产高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随着农业现代化技术的推广,越来越多的地区开始发展高效、绿色农业。苏北地区农业发展优势突出,在稻麦生产中走出了属于自己的特色道路。文章分析了苏北地区稻麦周年高产面临的主要问题,阐述了稻麦周年高产栽培模式,总结了小麦栽培关键技术,旨在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总结三年栽培试验和生产示范的基础上,参照国家绿色食品生产规范要求,制定了江苏淮北地区稻麦周年单产1200kg/667m~2栽培技术规程。规程明确了该区域稻麦周年单产1200kg/667m~2栽培的产量构成、种植方式、茬口安排、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及收获等技术指标,侧重规范了该区域稻麦周年高产品种茬口搭配、栽培调控、病虫草害绿色防治等关键技术环节,以促进本地区稻麦周年生产实现高效化、规模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8.
《种业导刊》2012,(11):15-15
2012年冬油菜播栽期间,西南地区持续阴雨、长江中下游大部地区降水较少,不利于油菜育苗和适时播栽,造成部分地区播栽期推迟,苗情长势较差。为此,要加强油菜冬前田间管理,促进苗情转化、实现壮苗越冬,为油菜高产打好基础。农业部油料专家指导组在认真分析当前苗情和秋冬天气趋势的基础上,研究提出油菜冬前田间管理意见。  相似文献   

9.
稻田套播小麦高产高效轻型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40多年来,江苏省小麦耕播技术的发展,大体可归纳为两种类型:一类是"六五"以前的深耕细作、精细整地、播种盖籽,作为农业生产的优良传统长期继承,姑且称之为耕翻种麦;另一类是"六五"以后的免(少)耕种麦,前作水稻收获后不进行土地耕翻,或只有简单的碎土耙地、灭茬浅旋等作业,并与播种同步进行。90年代以来,凌启鸿等研究提出了稻麦高产群体质量及优化调控技术体系,强调适期早播,精播降苗。但随着粳稻面积的迅猛扩大,前作生育推迟,腾茬越来越晚,给小麦生产季节带来负面影响,对以提高茎率成穗率为核心的小麦高产群体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探寻稻麦两熟区高产优质高效的耕作方式和秸秆还田组合,从2001年开始,在长江中下游稻麦两熟区进行田间连续定位试验。设置稻麦双季免耕与秸秆还田(NTS)、麦季免耕与秸秆减量还田(RNT)、稻季免耕与秸秆减量还田(RCT)、稻麦双季翻耕与秸秆还田(CTS)、稻麦双季少耕与秸秆减量还田(MTS)以及稻麦双季翻耕无秸秆还田(CT,对照)6个处理。分析了不同耕作方式与秸秆还田组合下2009-2018年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的变化,进一步明确其对小麦产量与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秸秆还田显著提高耕层土壤养分含量,其中MTS处理下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了29.64%和19.76%,具有明显的养分积累效果;但连续免耕不利于小麦产量的提高,RNT和RCT处理小麦产量较高,分别比NTS处理增加了16.33%和10.34%;同时RNT处理小麦的加工品质及面条质量也有提高趋势。因此,麦季免耕与秸秆还田结合的耕作模式有利于提高中弱筋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可作为该地区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小麦优先选择的耕作技术组合。  相似文献   

11.
梅再发 《耕作与栽培》2013,(5):58-58,52
为促进普安县高寒山地区小麦规范化生产,根据多年小麦高产栽培试验示范经验,介绍了适宜高寒山地区的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湖南地区再生稻品种筛选及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了筛选出适合湖南地区的再生稻品种,研究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记录7种水稻品种的播种期、收获期及生育期,计算出再生稻每株分蘖数及每丛平均株数,比较其生育期、再生能力、产量及米质口感,筛选出最适合作为再生稻的品种,以该品种为研究材料,研究施肥时间、收割方式以及留桩高度对再生稻分蘖、高度和产量的影响,探索病虫害的防治方案,在湖南省内进行示范试验。结果表明,‘Y两优9918’作为再生稻品种,生育期短、再生能力强、产量高、米质口感优良;最佳施肥时间为第一季收获前7天左右;机收时,留桩高度以25~27 cm为宜;病虫害采用“一拌三喷”综合防治策略,再生稻产量可达到3000~4500 kg/hm2。构建湖南地区再生稻高产栽增成套技术路线,降低了生产成本,进一步提升了再生稻的产量,具有推广应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花后高温对春小麦籽粒淀粉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春小麦灌浆期频繁遭受高温危害,严重影响了小麦产量和品质.本研究在盆栽条件下,探讨了花后高温对春小麦淀粉形成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期高温使春小麦籽粒直链淀粉含量上升,支链淀粉含量下降,直/支比增大,总淀粉降低显著,淀粉品质下降.花后高温降低了春小麦籽粒淀粉,导致春小麦产量大幅度下降.因此,采取相应栽培技术缓解花后高温危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宁夏春小麦的产量.  相似文献   

14.
以粳稻为对象,介绍了我国粳稻生产与氮肥使用现状;分析了粳稻氮肥利用率低的原因;综述了粳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现状和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粳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的研究方向提出了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全球气候变暖情况下,水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及耐热新品种选育,以13个杂交水稻品种为材料,在田间自然条件下,研究了抽穗期高温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品种差异。结果表明,抽穗期温度升高会显著降低水稻产量,该时期平均温度每升高1℃会造成水稻减产15.3%。不同水稻品种对抽穗期高温的响应表现出显著的差异,父本丰新占所配组合对抽穗期高温的耐热能力较差,表现为结实率较低(40.5%~59.3%),而父本GR560所配组合对抽穗期高温有一定的耐热能力,结实率较高(64.9%~75.6%)。水稻抽穗期高温胁迫问题的解决,应侧重于培育生育期与当地栽培环境相适宜的新品种或通过种植制度调整和栽培技术创新,使其避开抽穗期高温。  相似文献   

16.
中粳稻不同栽培模式对产量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旨在探讨水稻高产与氮肥高效利用的栽培技术。以中粳稻品种,设置当地高产栽培(对照)、超高产栽培和高产高效栽培等处理,比较分析在不同栽培技术体系下产量形成特点及其生理原因。与对照相比,高产高效栽培增加了根和地上部植株干重、提高了根系细胞分裂素含量、根系氧化力、粒叶比、灌浆中后期叶片光合速率、抽穗期茎鞘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累积量、物质运转率和收获指数;产量增加了31%,氮肥农学利用率(单位施氮量增加的产量)增加了57%。说明通过栽培技术的集成优化,可以促进植株生长,进而获得高产和氮肥高效利用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稻麦连作中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的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2个小麦品种和2个水稻品种为材料,大田种植,稻麦连作,重复2年, 设置超高产栽培和当地高产栽培两种栽培模式,旨在探明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养分吸收与积累特征。超高产栽培中,采用实地氮肥管理及水稻轻干湿交替灌溉和小麦控制土壤水分灌溉等关键技术。与当地高产栽培(小麦产量< 8 t hm-2,水稻产量< 10 t hm-2)相比,超高产栽培(小麦产量> 9 t hm-2,水稻产量> 12 t hm-2)小麦和水稻的氮(N)、磷(P)、钾(K)总吸收量显著增加,并表现为拔节前的吸收和积累量显著降低,拔节至开花、开花至成熟的吸收积累量显著提高。超高产栽培的N、P、K的总吸收量,小麦分别为265、58和256 kg hm-2,水稻分别为256、79和321 kg hm-2。上述3种元素于生育中后期(拔节至成熟)的吸收量占总吸收量的比例,小麦为50%~60%,水稻为60%~-70%。超高产栽培显著提高了N、P、K偏生产力(产量/N、P、K施用量)、养分吸收的养分籽粒生产率(籽粒产量/成熟期植株N、P、K吸收量)和养分收获指数(籽粒N、P、K吸收量/成熟期植株N、P、K吸收量),降低了生产单位籽粒产量的养分吸收量(成熟期植株N、P、K吸收量/籽粒产量)。本研究结果显示,超高产栽培小麦和水稻养分吸收与积累具有生育前期较低、生育中期和后期较高的特点,且养分吸收利用效率提高。  相似文献   

18.
超级稻“三定”栽培法研究Ⅰ 概念与理论依据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长沙 410128)  相似文献   

19.
超级稻金农丝苗机械化插秧示范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超级稻金农丝苗为材料进行机械化插秧高产栽培技术示范,示范面积2 801 m2,平均产量达607.30kg/667m2,在机械插秧条件下,金农丝苗表现稳大粒多,米质优.同时总结出金农丝苗机械化插秧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