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多采用自编教材为主,多种体育教学模式并存,教学内容差别大,一些高校老师在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上进行了积极探讨,评价体系未形成标准化模式,作为体育课程延伸部分的训练、比赛得不到学校的大力支持。可以建立安徽省普通高校体育教学联盟,通过联盟实现互聘优秀教师、共同编撰教材、优化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手段与交流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的标准化、开展丰富多彩的训练、比赛活动等,最重要的是引起校级领导重视学校体育,从而促进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对高校户外教育为基础的公共体育教学中课程结构,教学设计、内容、时间分配及整体教学效果进行了实践检验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高校公共体育“全人教育”模式具有时代性、可行性和科学性,教学过程不仅注重体验与参与的重要性,也注重学生身体、心理、技术、组织参与等全面素质的培养,课程内容设置科学,课堂时间分配合理,整体教学效果良好,为新时期高校公共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村地区自然条件落后,经济基础薄弱,教育投入严重不足,主观认识滞后,使得原本落后的农村学校教育与城市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体育教育工作由于体育场馆、器材等硬件条件差,资源的闲置与破坏使得农村学校课程举步为艰。因此,研究农村学校体育课程的利用与开发,进而改变我国农村学校体育课程教育现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探讨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指导纲要》指导下的高校体育课程改革,通过课程理论的研究并结合高校体育课改革实际,提出了新的高校体育课程设置模式构想,提出高校体育课程必需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校本课程对传统课程内容的填充,教学课程向活动课程的延伸。  相似文献   

5.
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从教师对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认知情况、学生对终身体育思想的认知情况、长江大学体育课程教学设置情况、体育课程教学模式、长江大学体育课程考核评价等5个方面对长江大学体育课程设置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积极转变体育教育指导思想、做好体育技能课与体育理论课的合理衔接、优化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完善学校的体育教学模式、建立完善合理的体育评价体系等5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首先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现状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部分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在不断提高,但部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观念滞后,落后于改革的发展,习惯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缺乏改革与勇于创新的进取精神。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没有统一教材,理论课所占教学时数比例低,内容单一、知识面窄。高职院校体育教学考核方式依然是体育教学中一个薄弱环节,过多采用结果性评价以衡量体育成绩好坏,忽视学习过程。针对上述改革现状,提出相应发展对策:建立"个性—职业协调发展"的高职特色体育课程模式;完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加快体育场馆和器材设备的建设。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应该充分关注学习者的特征,尊重学习者的学习规律,将体育教学目标向生活体育、娱乐体育、愉快体育、文化体育的方向发展。同时,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必须充分考虑学科需要、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和职业教育特点,构建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在教学中把学生的自主锻炼与职业岗位体能需求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7.
<正>学校体育是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在体育课程设置中寓健康于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是开展学校体育活动的最终目标。根据多年体育教学经验,认真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创建新型、快乐、全员、多维的体育活动,使学校的体育活动真正成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就我校近几年体育活动的开展浅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8.
创新教育视野中的体育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体育表演专业课程体系构建要顺应时代发展,全面掌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态势,以体育学、艺术学、社会学主干学科为支撑,确立优化的核心课程,加强基础平台课程,拓宽选修平台课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发挥整体最大优育人才功能。  相似文献   

9.
依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精神,以"健康第一""终身体育"为出发点,对地方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对地方性本科院校学生的特点,学校场地器材设施、师资条件等深入调研,总结出大学体育课程实施课内及第二课堂的创新教学模式,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些建议。  相似文献   

10.
德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其作为重要的教学活动并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程上,而是应该在各个学科的教学中都渗透德育教育,以此来实现学校教书育人的重要目标,作为体育课程也不例外。因此,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渗透德育教育,帮助学生在体育课上养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本文就新形势下小学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策略进行探析,旨在为人们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1.
本文立足于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对高校现有的体育教学资源进行优化整合,形成以班级授课为中心,课外辅导、俱乐部锻炼、学校竞赛活动、网络化教学平台等多种活动形式相结合的立体化高校体育教学体系,并将体育人文精神理念引入体育教学中,从而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能力和习惯,实现体育课教学与终身体育的完美结合,提高高校体育课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了使我国学校体育目标与时代发展相适应、反映时代的要求、对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实践起到引领作用,采用文献资料、专家问卷调查以及思辨等方法,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各个时期学校体育目标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历史地、辩证地分析60年来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发展、衍变脉络;总结出不同时期我国学校体育目标的特点、对我国学校体育实践的影响;通过科学分析提出了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存在的问题和思考。  相似文献   

13.
体育是高校的重要课程,羽毛球教学结合学生和学校发展是实际,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更多的学生爱上羽球,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学生的终身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等对湖南农村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湖南省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学校体育课时量偏少、课外体育活动整体不足、体育场地器材缺乏、学生体育课兴趣不高、体育教学成效低下等.在实施体育课程的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切实加强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参与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宾夕法尼亚州和上海市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进行比较分析发现,美国学校体育课程设置内容广泛,重视个体全面发展、注重人文关怀、注重各级学校体育课程衔接;提出上海市学校体育课程设置要提高衔接性、体育课程设置应该重视人文关怀,关注残疾人体育、充分利用体制优势,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加强学校、家庭和社区的联动,构建完整体育活动圈等建议。以期为学校体育课程改革提供些许有益的参考,从而进一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6.
体操课程不仅在体育发展的历程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也是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尤其是体育院校更是必修课程之一。但近年来体操课程存在着不断被边缘化趋势,这极大地困扰了体操工作者和学校体育研究者,体操将以何种形式与时尚普及的运动项目共存,仍然担负起为全民健身和学校体育服务重任。论文通过对体育学院体操课开设、教学内容、场地设施等情况进行调查,以广州体育学院为例分析体操课程边缘化现象背后的原因,以期为体操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作为辅助性课程,在课程安排上较少。当前很多院校对体育课不重视,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兴致不高。随着教育改革的推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通过对身边物质资源以及自然资源的使用,对当前教学模式做改变,增加授课项目,借助多元化的思想,改变单一的授课模式,促使学生通过体育课程的学习,既能得到良好的体育锻炼,也可以掌握丰富的体育知识。本文主要对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模式多元化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高超超 《河南农业》2011,(16):28-29
随着体育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教学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课堂面貌焕然一新.但是,在实施新体育课程标准时,不少体育教师矫枉过正,使得体育课堂教学步入另一个误区.本文通过对职业学校体育与素质教育关系的探讨,阐述了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学校体育同样面临“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问题;体育教学应如何改革,以适应素质教...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体医结合"的模式应用创新优化课程结构,改革医学教学与体育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加强体育教学师资建设,构建高等院校"体医结合"的体育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20.
高等教育大众化后期,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必须确立终身体育、默会知识、多元模式、以学生为主体的价值取向。在此指引下,对高校体育教学中出现的教学目标制定的片面性、教学内容选择的固化、教学模式运行的单一化、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缺失的“破”之现象进行梳理,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即落实终身化的体育教学目标、合理确定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建立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建立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