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弄清蓟马在芒果植株上的空间分布格局,确定芒果蓟马监测及防控的抽样技术和方法,分别于芒果嫩梢期和扬花期,调查芒果植株不同冠层蓟马虫数。结果表明:不同地区芒果园蓟马的为害程度差异较大。芒果植株不同冠层均有蓟马分布为害,芒果花期取中、下层花穗,嫩梢期取中、上层叶片能较准确反应出植株的受害情况。芒果蓟马的分布型受种群密度的影响,密度低时为均匀分布,密度高时为聚集分布;聚集程度随密度升高而增大,个体间相互吸引。利用聚集均数分析聚集原因,发现芒果蓟马的聚集主要是由蓟马自身的习性和环境共同作用引起的。应用Iwao理论抽样原理,建立了芒果扬花期及嫩梢期的抽样模型:N =(8.8543/m +0.2098)t 2/D 2N = (1.8462/m +0.1513)t 2/D 2。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大豆田黄蓟马的空间分布型及理论抽样数,以指导田间取样。采用6种聚集度指标、Iwao回归分析法和Taylor幂法则分析了黄蓟马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成虫和若虫)在大豆田间的空间分布型,并且进行空间分布型适合度卡方检验,确定所属空间分布型,对聚集因素作出分析,根据I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确定最适理论抽样数。结果表明,黄蓟马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在大豆不同生育期的空间分布型均为聚集分布,Iwao回归分析法显示黄蓟马个体间相互吸引,分布的基本成份是个体群聚集分布。Taylor幂法则分析表明,黄蓟马成虫、若虫和整个种群聚集度依赖密度,且随着平均密度的升高聚集程度越强。卡方检验的结果也为聚集分布。黄蓟马的种群集数λ均大于2,说明黄蓟马种群的聚集原因可能由其生活习性或其本身的聚集行为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致。黄蓟马成虫的理论抽样方程 ,若虫的理论抽样方程 ,黄蓟马整个种群的理论抽样 。本文结果为黄蓟马田间取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茶细蛾幼虫主要分布在芽下一、二叶上(占76.06%~93.46%).本文应用多种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该虫幼虫在一切密度下都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且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加.聚集原因由成虫选择嫩叶产卵、幼虫的习性和茶园环境中任一因子引起的.应用Iwao的抽样模型建立了茶细蛾幼虫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N=1/D2(1.7958/m+0.3107),给出了不同密度下、不同误差要求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4.
香蕉假茎象甲成虫的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香蕉假茎象甲成虫的空间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香蕉假茎象甲成虫在香蕉园呈较强的聚集分布,平均拥挤度、个体群平均大小随成虫密度增大而增大,个体群所占空间随密度增大而减小;成虫聚集分布主要是由于蕉园环境的异质性引起的。建立了成虫最适理论抽样数公式,提出了为防治决策服务的序贯抽样模型。   相似文献   

5.
茶细蛾幼虫主要分布在芽下一、二叶上(占76.06%-93.46%)。本文应用多种聚集度指标测定结果表明,该虫幼虫在一切密度下都呈聚集分布,分布的基本成份为个体群,且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升高而增加。聚集原因由成虫选择嫩叶产卵、幼虫的习性和茶园环境中任一因子引起的。应用Iwao的抽样模型建立了茶细蛾幼虫的田间理论抽样数公式:N=1/D^2(1.7958/m 0.3107),给出了不同密度下、不同误差要求的最适抽样数。  相似文献   

6.
在田间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聚集度指标法、Iwao回归分析法及Talor幂指数法对茶跗线螨在茶园中的空间分布型、理论抽样数技术进行研究,同时根据1wao的理论抽样数模型确定了茶跗线螨的最适理论抽样数。结果表明:茶跗线螨在茶园中的空间分布为聚集分布,基本成分为个体群,个体间相互吸引,个体群在茶园中呈聚集分布。同时其聚集程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强。根据各项聚集度指标得出茶跗线螨田间调查的理论抽样数公式为:N=t2/D2(12.557/m+0.340).本研究结果为茶园茶跗线螨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了在大豆生产中更好地防治蓟马类害虫,于2017年长春地区的大豆田中调查蓟马种类及消长动态。结果发现,大豆田有1亚目2科5属6种蓟马,横纹蓟马(Aeolothrips fasciatus)、黄蓟马(Thrips flavus)、豆喙蓟马(Mycterothrips glycines)、齿裂绢蓟马(Hydatothrips dentatus)、烟蓟马(Thrips tabaci)和花蓟马(Frankliniella intonsa)。根据成虫特征编写了本地区大豆田蓟马种类识别检索表。调查发现,黄蓟马是本地区的优势种,发生高峰期为盛花期至始粒期。初步明确了该虫在大豆植株上的垂直分布规律:即主要分布于大豆植株上层叶片的第1叶位到第5叶位,主要在叶背面活动,成虫、若虫在各个物候期虫口数量与大豆叶位之间的关系以逻辑斯蒂模型拟合度较佳。  相似文献   

8.
荔枝蝽卵的空间分布型和抽样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7种聚集度指标对荔枝蝽卵的空间分布状况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1)该虫卵的空间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其空间图式是聚集的,分布的基本成份是卵块的个体群;(2)荔枝蝽卵在植株上东南西北不同方位的分布数量有所不同,在植株的东南部其卵密度较高,而西北部卵密度较低;在植株垂直方位上的分布以下层枝梢上卵密度最大,中层次之,上部的卵密度最低;(3)最适抽样数N与卵密度数m及相对误差D的关系为N=1/D2(1.8868/m-0.4923)。   相似文献   

9.
香蕉根颈象甲[Cosmopolites sordidus(Gemar)1已在海南香蕉园发生,对香蕉生产造成危害.为了研究香蕉象甲的分布和发生规律、指导田间取样,应用几种聚集度指标的计算公式以及Taylor幂法则、Iwao的m*-m回归分析法,分析和测定了香蕉根颈象甲卵的空间分布格局和田间理论抽样数.结果表明:海南香蕉根颈象甲卵在一定密度下呈聚集分布,空间分布符合负二项分布;聚集度指标,I>0,m*/m>1,C>1,Cα>0;Tavlor幂模型表明香蕉根茎象甲卵在一定密度下的分布为聚集的,而且聚集强度随种群密度的上升而升高:Iwao的m*-m回归模型分析表明,m*和m呈显著相关,香蕉根茎象甲个体间相互吸引,最适抽样数n与卵密度m及相对误差D的关系为:n=1/D2(1.3717/m+0.046 3).  相似文献   

10.
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豆黄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是长春地区大豆田中重要的捕食性天敌昆虫之一,为明确这种天敌昆虫对豆黄蓟马成虫的控制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其捕食作用以及密度和种内干扰对其捕食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成虫对豆黄蓟马成虫的捕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Ⅱ方程,回归模型为Na=0.934 6N/(1+0.0339N);异色瓢虫捕食作用受自身密度制约,平均捕食量随自身密度增大而减少,回归模型为A=13.534P~(-0.702 9);异色瓢虫成虫间存在种内干扰,干扰反应回归模型为E=57.218P~(-1.246)。异色瓢虫十九斑变型对豆黄蓟马成虫有较好的捕食作用和控制潜能。  相似文献   

11.
花生花蓟马室内药剂筛选及田间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叶法在室内对花蓟马进行了药剂筛选试验,并对毒效较高的3种药剂开展了进一步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有机磷类的三唑磷和乐斯本,拟除虫菊酯类的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以及氨基甲酸酯类的丁硫克百威等药剂对花蓟马的毒效很低,致死率均在37.6%以下。阿维菌素、啶虫脒和吡虫啉对花蓟马的致死作用明显,致死率分别为98.3%、98.7%和66.8%,它们的LC50分别为0.97mg·L^-1、15.4mg·L^-1和42.4mg·L^-1,以阿维菌素的毒力最高,是吡虫啉的43.71倍。田间药效试验结果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相符合,以阿维菌素的防效最高,达93.3%以上,且持效期较长,施药后12d的防效仍在90%以上,是防治花生花蓟马的首选药剂。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小麦吸浆虫幼虫在麦穗上的危害特点及在麦田的空间分布型,在春季越冬幼虫出土期选择小麦吸浆虫越冬基数不等的麦田4块,在籽粒乳熟期调查小麦吸浆虫危害程度的基础上,运用扩散系数、聚集度指标、聚集指数、平均拥挤度、聚块性指标、负二项分布参数等聚集指标及Iwao的x*x回归法和Taylor 幂函数法,综合分析小麦吸浆虫幼虫在麦穗上的空间分布型。结果表明,小麦吸浆虫的危害程度在田块间差异很大,且危害程度与春季的幼虫越冬基数无关;在麦穗不同部位,总体趋势是上、中部受害程度大于下部,但不同田块之间有差异。以麦穗为单位时,幼虫在麦田的空间分布型属于聚集分布;以麦穗不同部位为单位时,幼虫在麦田的空间分布型也属于聚集分布,且与密度有关。聚集均数λ值的测定结果表明,小麦吸浆虫幼虫的聚集成因主要由自身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因素所决定。  相似文献   

13.
紫茎泽兰对花生生长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有效反映大田条件下紫茎泽兰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直接危害和经济危害允许水平,采用添加系列试验和模型拟合的方法研究不同紫茎泽兰密度下花生的生长和产量变化以及花生田间透光率和紫茎泽兰水肥积累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花生在紫茎泽兰的竞争干扰下,花生荚果数、百仁重和果仁产量均随紫茎泽兰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花生荚果数和百仁重的降低可能是花生减产的直接原因。此外紫茎泽兰对田间透光率的影响和对水肥的累积量也可能是花生减产的重要原因。幂函数模型能较好地拟合紫茎泽兰密度(x)与花生产量损失率(y)间的关系(y=1.712x1.063,P<0.0001)。花生田采用人工除草、草甘膦和氨氯吡啶酸对紫茎泽兰进行防除时,紫茎泽兰的经济危害允许水平分别为6.06%、0.57%、0.77%,经济阈值分别为3.28、0.36、0.46株&#8226;m-2。  相似文献   

14.
从花生种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产区分布及主要栽培技术等方面阐述了印度花生生产现状;提出了存在品种老化、连作严重、土壤未改良和管理粗放等方面的问题;目前正在探索地膜覆盖、节水灌溉、品种更新等新的花生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豚草对花生产量性状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豚草( Ambrosia artemisiifolia )对花生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经济阈值,采用添加系列试验和拟合函数关系模型的方法,研究了豚草与花生的竞争关系。结果表明,在豚草竞争干扰下,花生单株分枝数、荚果数、有效荚果数及产量均随豚草密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而株高没有显著变化。指数模型能较好地拟合豚草对花生分枝数(y=7.307e-0.003x,P<0.001)的影响;对数函数模型能较好地拟合豚草密度与花生单株荚果数(y= -2.355lnx +16.325,P<0.001)、有效荚果数(y= -38.104㏑x+248.022,P<0.001)、花生产量(y= -1 172.945lnx+6 765.501,P<0.001)以及产量损失(y = 17.825lnx-2.866,P<0.001)间的关系。花生田豚草人工拔除的经济阈值为1.42株/m2,使用50%乙草胺乳油防除的经济阈值为1.22株/m2。  相似文献   

16.
红壤连作花生青枯病发病规律及病原菌分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中国科学研究院红壤生态实验站花生连作障碍长期施肥试验为平台,研究了经过连续12年不同施肥处理后连作花生病害的发病规律,并分离其病原菌。结果表明,所有施肥处理的连作花生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病。施用化肥的处理(F)花生发病率最高,到结荚期时已达68%,而有机肥+有效菌剂的处理(BM)发病率在8%左右,这表明有机肥及配施有效菌剂能够有效抑制连作花生土传病害的发生。通过分离和鉴定,发现青枯病是连作花生主要病害,其病原菌是青枯雷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相似文献   

17.
连作严重影响花生叶片生长发育,导致花生产量下降和品质降低。为探明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对连作花生叶片生长发育的影响,以大花生品种花育22为试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接种F. mosseae 对连作 花生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光合作用相关酶活性、抗氧化物酶活性、矿物质元素含量以及叶片干重的影响。结果表 明,与未接种相比,接种F. mosseae 显著增加连作花生叶片叶绿素含量,提高高温强光逆境环境中连作花生叶片原 初反应最大量子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П)、光化学淬灭系数(qP)和表观光合电子传递速率(ETR)的 值;同时,接种F. mosseae 的连作花生叶片中核酮糖-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加氧酶(Rubisco)活性在花针期和饱果 期分别增加了26.52%和32.7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抗坏血酸(AsA)和脯氨酸(Proline)含量也显著 提高;另外,接种F. mosseae 显著促进连作花生叶片对氮、磷、钾和钙的吸收,增加了叶片干物质积累。因此,F. moss⁃ eae 能够促进连作花生叶片生长发育,缓解连作障碍对花生地上部分生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丁锦平 《花生学报》2011,40(2):13-15
研究采用三个不同的杂交组合,"青苗豆×泉州麻壳"、"富川大花生×隆安宝湾花生"和"汕油162×Sunoleic95R",分别对其F2代油酸/亚油酸比值(O/L)进行柱形图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的亲本其后代呈现出不同的图形分布,一个杂交组合后代呈现多峰,另外两个是偏离正态分布的单峰,根据图形分布可以判断出O/L是由主基因控...  相似文献   

19.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2013,16(3):269-278
Abstract

A greenhouse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study the adaptive mechanism of cotton and peanut under water stress conditions. Five cultivars of cotton and six cultivars of peanut were grown in pots under two water levels; the control and water stress condition, where irrigation water equal to 100% and 50% of the daily transpiration, respectively, was daily applied. Peanut showed a greater increase than cotton in leaf temperature (Tl) and non-photochemical quenching (NPQ) and a greater decrease in water content per unit leaf area (WCLA),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maximum quantum yield of photosystem II (PSII) (Fv/Fm) in the water stress condi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water stress lowered the transpiration rate, actual quantum yield of PSII (ΔF/F’m) and leaf area (LA) more in cotton than in peanut. Cotton showed greater reduction in LA along with little reduction in the root dry weight (RDW) leading to high WCLA, while peanut showed increased RDW with little reduction in LA under the water stress condition. It was concluded that photodamage and down regulation in PSII were induced by water stress, coinciding with increases in leaf temperature regulated mainly by transpiration. Peanut showed more severe photodamage in PSII than cotton under the water stress condi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