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我校在蒙阴县山区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试验中承担的研究项目,三年来取得较大进展。1.“地边桑早期丰产栽培技术试验”先后共栽植日本“新之一濑”、“湖桑32号”等优良桑树14万余株,建专用桑园33亩。采取了多品种密植混栽、高低干配置、快速养成树型等技术措施,地边桑长势旺、见效快。2.“山丘果园旱栽培肥技术及标准化研究”演马庄试验点,1983年对7800株七年生苹果树采用穴贮肥水加盖地膜技术,总产比1982年提高12.7倍,虫果率由过去的50%下降到5%。本项技术已在全省推广20万余亩。3.“林木良种筛选和繁育研究”营造楸树测定林54亩、杂交柳、杂交毛白杨、杂交榆、石林刺槐及良种山楂12亩,还培育楸树良种4000株,香椿良种4万株,苹果良种1万余株。  相似文献   

2.
《新农村》2000,(8)
1993年县科协的同志帮助我规划设计开发荒山200多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同时也送了我一本《新农村》。从此,我一直订阅《新农村》。《新农村》成了我开发荒山的“技术顾问”,成了我的“良师益友”。1994年春,我种植了黄花梨,正在担心怎样科学管理的时候,这年第12期《新农村》上刊登的《黄花梨高产栽培技术》一文,  相似文献   

3.
亩字在先秦时期有两个意思:一是作为土地面积单位,所谓“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一亩为“广一步、长百步”,亦即一百方步的面积;二是田间种庄稼的长垄,如《书·归禾·序》“异亩同颖”传云:“亩,垄也。”比较起来,先秦文献中出现的亩字多释为后一义,如《尚书·大诰》之“子曷敢不终朕亩”、《诗·甫田》之“禾易长亩”、《诗·信南山》之“南东其亩”,《左传》成公四年之“尽东其亩”等等都是垄亩之义。亩与畎是相对的。《国语·周语》“或在畎亩”韦昭注云:“一耦之发,广尺深尺为畎,百步为亩。昭谓下曰畎,高曰亩,亩,垄也。”亩既为种庄稼的长垄,畎则为亩(垄)间利水溉田的小沟。  相似文献   

4.
玉米新品种“郧单19”是由十堰市农科院选育,于2013年通过审定.2012年在房县红塔乡做种植密度试验,分设2 500株/亩、3 000株/亩、3 500株/亩、4 000株/亩、4 500株/亩5个处理,3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该品种适宜的种植密度为3 500株/亩.  相似文献   

5.
为了引导农户充分利用土地和庭院资源优势,积累发展资金,根据对农户养猪生产的现状分析,现提出五种“种植 小规模养猪”的技术模式,供参考。一、庭院养猪的五种种养结合模式1.小批量滚动饲养,年出栏40头。种植结构:种6003平方米(9亩)玉米、1334平方米(2亩)苜蓿、2001平方米(3亩  相似文献   

6.
为了满足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对于饲料桑的种植需求,试验选择“蒙饲桑”“鲁桑”“丰驰桑”“冀桑”4个饲料桑品种,对农艺性状和营养品质指标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出综合评价最高的优良品种。结果表明:“蒙饲桑”与理想参考品种关联度最大,为0.7448,综合评价值最高,尤其在株高、茎粗、叶面积、叶粗脂肪、叶酸性洗涤纤维和叶中性洗涤纤维6项指标上,明显优于其他3个品种,其产量和品质均较高,最适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种植推广;“丰驰桑”更适合降雨量较大地区应用。  相似文献   

7.
"湖桑"的起源及其内涵考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嵇发根 《农业考古》2008,(1):185-186
关于“湖桑”的起源及其内涵,史籍说法不一。通常所说,“湖桑”是“鲁桑的变种之一”提鲁桑之类”、“鲁桑之变种”、“鲁桑一名湖桑”等等,都不甚确切。这些说法,归结到一点,就是“湖桑”的起源不姓“湖”,它是从鲁地传人变种而成的。鲁,泛指今山东。胡承谋的清乾隆《湖州府志》称:“蚕事如禹贡、豳风所陈,多在青、兖、岐、雍之境;后世渐盛于江南,而湖人尤以为先务。”这里说的“青、兖、岐、雍”,即《禹贡》所称青州、兖州、梁州和雍州。“鲁”即青州及兖州的一部分。所以,“湖桑”之源为“鲁桑”的说法,概出于此。其实,史载和实际情形并非如此。  相似文献   

8.
1 种植模式 一般采用“双品双层”1:2棉套棉模式,有两种种植模式:一是采用幅宽145厘米地膜,中间种一行“标杂A1”,株距30厘米,每亩保苗1587株,行距50厘米处各种当地早熟品种一行,株距15厘米,膜间行距40厘米,每亩保苗6349株;二是采用幅宽145厘米地膜,边行种植一行“标杂A1”,株距30厘米,亩保苗1670株,在距“标杂A1”50厘米处种两行当地早熟品种,行距33厘米,株距15厘米,膜间行距50厘米,亩保苗6633株。均留单苗,不留双苗。  相似文献   

9.
为大葱品种晚抽一本在三合镇的种植提供科学依据,设置2.5万株/亩、2.2万株/亩、2.0万株/亩和1.8万株/亩4个种植密度田间试验,比较其产量和产值差异。结果表明:密度为2.2万株/亩的产量和产值最高,达4 989.2公斤/亩和11 974元/亩,均优于其他3种密度。认为在三合镇种植晚抽型大葱品种适宜密度为2.2万株/亩,种植时以每隔80厘米、开宽30厘米、深30厘米的定植沟(每沟栽2行,株距7.4厘米)植苗为宜。  相似文献   

10.
郭风平 《农业考古》2003,(3):259-263,265
贾思勰生活于北魏时代 ,正值长江以北军阀混战之后出现的一个相对和平稳定时期。北魏统治者汲取“五胡乱华”造成北方农业生产凋蔽 ,赤地千里 ,饿殍载道的深刻教训 ,重视学习汉人农耕文化 ,恢复和发展农林生产 ,使社会很快呈现繁荣兴旺局面。从拓跋到拓跋焘三世中中 ,魏将辽西、河北、山东、关中、关西人口迁至沿边从事农垦的总数不下五、六十万户( 1) 。孝文帝太和九年颁布的“均田制”规定 ,不分胡汉 ,男子年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 ,桑田二十亩 ,妇女二十亩 ;另外 ,桑田课种桑五十株 ,刺五株 ,榆三株( 2 ) 。由此不难看出 ,北魏社会出现了…  相似文献   

11.
菜事     
靠科技种靠信息卖绥棱上集镇“蒜辨子”变成“钱串子”菜入秋时节,看着镇里收获的大蒜一车车外运,黑龙江省绥棱县上集镇农牧业技术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刘伟掰着手指头算了一笔帐,今年全镇150万公斤大蒜为3600户蒜农带来了300万元收入。蒜农说,是科技种蒜、信息卖蒜让他们的“蒜辨子”变成了“钱串子”。上集镇有近5000亩(1亩=1/15公顷)土地适合种植大蒜,种蒜历史也达50年之久,前些年,蒜农们种蒜凭经验,卖蒜靠感觉,导致蒜的质量不高,市场销售情况不好。2000年,上集镇决定从种植技术入手破解制约大蒜发展的瓶颈。当年这个镇从东北农业大学请来大…  相似文献   

12.
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他把个人的理想与广大农友的利益紧紧地结合在一起,带领农友勤劳致富,这个人就是黄菊林。1984年的春天,辍学回家的黄菊林不甘在传统农业种植中贫苦地度过一生,他暗下决心要通过学习农技知识发展合适的项目来摆脱穷困。在学习农业科技知识、订阅农业科技报刊中,他结识了《农村百事通》杂志,其中丰富多彩的内容吸引了他。在如饥似渴地阅读完之后,黄菊林觉得“昔日苦寻都不富,只因未读百事通”。正是在《农村百事通》1984年第9期和第11期《致富之路》栏目里看到《紧俏药材——板蓝根的栽培方法》和《种植金银花一年抱金娃》的文章后,通过反复对樟树当地药市的了解和冷静思考之后,他决定发展种植金银花和板蓝根。在《农村百事通》编辑们的帮助下,黄菊林购买了优良的金银花和板蓝根良种,利用自家的土地搞起了栽培试验。他一丝不苟地进行药物浸种、温室催芽、种植地消毒、除草施肥、防治病害。他把心血倾注在种植的各个技术环节上,边种植边做记录,终于以辛勤劳作的汗水换来了丰厚的回报。首战告捷,不仅使黄菊林信心百倍,而且极大地激发了本地农民种植药材的积极性。后来他又在《农村百事通》编辑和有关专家教授的指导下,先后培育出适应全国种植的药都树型金银花、中华吴茱萸、药都选1号栀子、无核果桑等药材良种。金银花每667平方米(1亩)产量由原来的75公斤提高到250公斤左右。现在,他的药材基地,养殖和  相似文献   

13.
米薯套作是在垄台上栽土豆,垄沟里种玉米、隔行穴种、一穴多株的新式立体栽培模式。土豆是全面积种植,玉米虽然隔行种植,但一穴多株,单位面积株数不减,效益实际上一亩顶二亩,一年顶二年,效益非常可观。  相似文献   

14.
棉花生产传统上惯用早抪、稀植,人工整枝,争取“三桃”,生育期长,病虫危害重,管理繁杂,劳动强度大,投资多,产量不高.为了改革栽培技术,提高棉花单产,几年来,我们和裴村大队科研站,共同进行了棉花高密度化学除草、不中耕试验和大田生产示范,取得了较好的成果。1977年示范种植186亩,平均亩产皮棉114.2斤,其中有14.5亩达168斤。1978年示范种植127亩,平均亩产皮棉131.5斤。较常规种植增产2—3成。前茬油(艹才)平均亩产86斤。高密化除棉田在栽培管理上和常规管理不同,也和过去“万株小棵早打顶”不同。  相似文献   

15.
据《当代农业》报道,为了实施“粮棉油单产增一成”活动,我省推出农业技术8项重点工程,即: 1 水稻“342”工程用4年时间,推广肥床旱育稀植和抛秧3000万亩(1994年全省肥床旱育稀植和抛秧为252万亩,今年争取1000万亩),节省秧田400万亩,用于种植麦子可增产粮食10亿公斤。  相似文献   

16.
<正> 我县城关镇程园村农业科技户郭海臣,为适应商品生产的需要,利用靠近集镇贸易市场、气候适宜和水肥充足等条件,调整种植结构,科学种田,全年收入超万元,一亩地产值达1366.3元。参加了县里举行的“两户一体”表彰大会成为致富的带头人,周围不少农民向他取经。他的种植经验是: 一、实行“粮菜”各半的作物种植结构。郭海臣全家8口人,8.8亩耕地,在作物布局方面,采取“一半粮一半菜”的种植方法。种了4亩纯菜地,0.8亩棉花,4亩粮食(其中1亩前半年是小麦,后半年种蔬菜),  相似文献   

17.
元江县于2000年开始从台湾、海南等地引种、示范、推广种植青枣1046亩,主栽品种有高郎一号、脆蜜、蜜枣等优良品种。笔者于2001年3月在澧江镇热水塘村民小组白贵清户承包田内种植3.2亩(108株)青枣,并进行高产栽培跟踪试验。2001年3月定植,品种为商郎一号,搭配授粉树“大世界”,  相似文献   

18.
我镇蚕桑站于1998引种镇江蚕研所繁育的丰驰杂交桑213亩,当年育苗,当年成园,每亩平均养秋蚕1张,产茧33公斤。经过两年多的推广,全镇已种植该品种桑1500亩左右,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金华县汤溪镇老鹰头村青年农民朱树奶、朱树新兄弟俩,近年来在2.3亩低产烂泥冷水田里种植茭白,成为远近闻名的“茭白大王”,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之路。老二朱树新最近告诉大家:“种茭白确实是一条很好的生财门路,1994年我们种了2.3亩,收入9000多元。过去,这些低产田种水稻时,年亩产量只有200来公斤,真是‘不种不甘心,种种又伤心’。”当人们问他怎么想到种茭白的呢?他说:“是从《新农  相似文献   

20.
我镇蚕桑站于1998引种镇江蚕研所繁育的丰驰杂交桑213亩,当年育苗,当年成园,每亩平均养秋蚕1张,产茧33公斤。经过两年多的推广,全镇已种植该品种桑1500亩左右,获得较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