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小麦是我省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六千万亩以上,占总耕地面积的60%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在全国来说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也是占首位的。所以我省小麦生产好坏,对我省和全国的粮食生产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最近五年来,我们  相似文献   

2.
我省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面积大,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55.7%,气候和土壤等生态条件均适宜种植小麦,是我国小麦的重要策源地。多年来,我省在小麦总产,面积和贡献上一直处于全国首位,其小麦种植面积是全国小麦面积总播种面积的1/6,总产量约占1/5,是我国小麦主要产区之一。小麦在粮食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我省来说,它是占首位的粮食作物。我省的粮食生产总量中,小麦占60%左右,所以小麦收成的丰歉,直接牵动着全省的整个农业生产,关系到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小麦生产在全省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似文献   

3.
四川和黄淮生态区小麦品种(系)主要产量性状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付庆云  杨金华  杨靖 《湖北农业科学》2014,53(20):4817-4820
采用来自四川和河南两地区的主栽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品种和2012年两地部分区试小麦品系共27个材料,在河南辉县地区种植,随机区组法2次重复,生长期间和收获后调查产量结构性状,研究南方和北方生态区小麦品种产量构成的差异.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四川品种在北方种植,其产量明显低于北方品种;②四川品种的穗粒数高于北方品种,但穗数和粒重低于北方品种;③北方的多穗型品种在北方生态区种植易获得高产,大穗型品种在产量结构合理的条件下也能获得较高产量;④单位面积穗数是北方冬麦区构成小麦产量的第一因素;⑤大穗型品种播量对单位面积穗数调节效果不明显.上述结果说明,不同类型生态区小麦最佳产量结构差异较大,北方品种高产主导因素是单位面积穗数,南方品种优势倾向于穗粒数.  相似文献   

4.
正黑龙江省春小麦在我国小麦区划上被确定为优质强筋"硬红春"小麦优势产业带。小麦品质优良,商品性能稳定,对进口强筋小麦替代性强,目前商品率保持在80%以上。近年来受气候条件和比较效益影响,我省种植小麦面积急速下滑,嫩江县年种植面积稳定在200万亩左右,占全省80%以上,主要集中在我县北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尤其第五、第六积温带的山区、半山区,这里气候冷凉,适合大面积种植的农作物有  相似文献   

5.
以济麦20和泰农18为试材,研究设置组装包括种植密度、播期、氮肥、灌水等栽培因子在内的低播量精播栽培技术(T1)、稳妥型改良精播栽培技术(T2)、中播量适期晚播限量灌溉栽培技术(T3)和高播量晚播限量灌溉栽培技术(T4)4个栽培技术体系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单位面积穗数,T1~T4处理呈渐增趋势,而穗粒数和粒重则相反;各处理中以T2产量最高,但与T1无显著差异,以T4产量最低,T3居中。不同栽培技术体系间,以T2处理品质最优,但各处理对小麦品质的影响表现出明显的品种特异性:对于济麦20而言,T2处理主要是通过影响其沉降值、面团形成时间和稳定时间而有利于优质的形成,但对蛋白质和湿面筋含量、吸水率等均未表现出显著影响;对于泰农18而言,主要是影响其湿面筋、沉降值和面团稳定时间,而对于蛋白质含量、吸水率和面团形成时间并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稳妥型改良精播栽培体系有利于协同提高小麦的品质和产量,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6.
2021年罕见秋汛等异常气候,造成全国1.1亿亩小麦晚播了大约15 d,滑县小麦播期普遍推迟10~20 d,为了研究豫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在一年两熟模式下晚播冬小麦的配套高产种植技术,以百农207冬小麦为试验材料,设置小麦晚播条件下不同播期、播量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异常气候下播期、播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前期营养生长和幼穗分化时间缩短,冬前叶龄小、分蘖总数减少,株高降低,亩穗数减少和千粒重略有降低。同一播期内播量增加,单株分蘖少,因播量的弥补作用总茎数和成穗数增加。产量结果表明,10月25日播种15.0 kg/亩、11月4日播种17.5 kg/亩、11月14日播种20.0 kg/亩有利于发挥百农207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7.
小麦播种量、行距配置对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小麦生产示范区,调查分析了小麦播种量、不同种植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种植方式对产量均有影响。合理播种量和宽窄行种植,小麦成产三要素得到更好的协调,提高了产量。适宜播量每亩6~9kg,宽窄行种植比等行距种植增产15%。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6种不同播量对开麦21小麦新品种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播量10 kg/亩为最佳播量,产量最高,以播量12.5 kg/亩为较好播量。开麦21要获得较高的小麦产量,其最适播量为10~12.5 kg/亩。生产上大面积种植开麦21时,建议高水肥田块播量控制在10~12.5 kg/亩,中低等水肥地块播量控制在12.5~15 kg/亩,以获取最高的小麦产量,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正>小麦是沈丘县主要粮食作物,每年种植面积均在6万hm2以上,单产水平连创历史新高。随着产量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整地质量、播种质量、种子质量、病虫危害、气候等因素,造成小麦每667m2的播种量由过去的8~10kg增加到12~15kg,甚至个别地块超过25kg,而且播种量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大播量与小麦持续高产的矛盾日益突出。笔者认真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以防止大播量造成的生产成本增加、群体过大、倒伏隐患、病虫害加重、管理被动等现象发生。一、小麦大播量产生的原因(一)连年旋耕,导致整地质量差,致使播量增加近年来,旋耕是麦田的主要整地  相似文献   

10.
适宜的播种量是小麦丰产的基础,不同土壤类型对小麦播种量的要求差异较大,为了更好地探讨适宜高青县小麦种植的最佳播种量,选用了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济麦22,设置了五个播量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综合产量性状与群体动态等多因素,济麦22在淄博市高青县10月6日播种,10 kg/亩播量的处理产量水平最高,株高适中,群体和穗粒结构合理,所以为最佳播量。  相似文献   

11.
适宜的播量是小麦高产、稳产、优质的基础.为了筛选河南省济源示范区粘土地小麦最佳播量,为指导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特选用种植面积较大的品种新麦26进行本次试验,试验设置5个不同的播量处理.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当播量为15 kg/亩时,产量相对较高,为最佳播量.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陆续有关于冬小麦精准播量高产优质栽培的试验报道.山东省龙口市是小麦高产地区,能否采用小播量获得更高的籽粒产量,为此,在2004~2005种植季节内,我们进行了较大面积的高产试验种植.  相似文献   

13.
<正> 构成小麦单位面积产量的三个要素是单位面积穗数、每穗粒数和粒重。麦收前,在发出产量预报的关键时期,单位面积穗数和每穗粒数已基本成形,预测的难度不大。唯有千粒重,只能在小麦开花后才开始逐日增重,又加之三十多年来,我省小麦粒重的年际间变化很大,高的年份可接近50克,低  相似文献   

14.
粮食的生产情况是社会所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生产物之一,小麦的生产与种植的情况对所有人来说都很重要,甚至于小麦的产量情况影响着社会的稳定程度。山东省的小麦种植面积在全国最广,产量也最多。但随着全国消费需求不断地增加,如何充分利用山东省的种植优势加大小麦的种植技术变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5.
0 引言 额敏县是小麦种植大县,年种植小麦面积稳定在25万(667m2)以上.但是由于额敏县地处不良气候多发地区,倒春寒、干旱、干热风等灾害性天气对小麦产量、品质影响极大.为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和产量,2007年我们在小麦上进行了新型叶肥磷钾动力的对比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正>我省是黄河文明的主要龙兴之地,黄河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让其土壤条件更适合耕种。数千年来,我省的小麦产量稳步增加,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居于全国各小麦产区产量的首位。我省政府非常重视辖区内小麦种植,在全省不同地区实行实验田,设置示范区等等,由专门的科研部门进行技术的研发,并根据省内各个产区的不同地理气候条件,划分为不同的产区,有区别的进行土壤条件的治理,种植方式的研究,都取得不错的成果。然而,小麦的病虫害却是多年以来影响小麦产量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17.
马祥友  凌建明 《农技服务》2009,26(7):136-137
通过不同播量芫荽对小麦幼苗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探索在特定小麦播量、行距条件下芫荽与小麦共同种植的最佳效益。结果表明:以芫荽播量112.5 kg/m2时净收益最高,为17 656.05元/hm2,且冬旱时净收益增加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8.
浅谈小麦病虫害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拥有广阔的种植面积,是我国每年产量最高的农作物,目前就我地区小麦种植来说,种植面积常年保持在100万亩左右。随着政府对农业生产扶持力度逐步加大,我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升,但是小麦病虫害仍然是威胁小麦质量和产量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本文就如何有效防治小麦病虫害发生进行分析探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9.
播期、播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为应对气候变化,改变传统种植模式,以冬小麦长6359为试验材料,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播期、播量对冬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长6359的播期在9月25—30日的范围内可适当进行调整,在传统播期9月25日的基础上可延后5 d左右;播量在187.5~277.5 kg/hm2范围内结合播期进行调整,可适当减少播量。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针对传统种植模式进行适当调整是当前小麦高产高效栽培的必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提高麦棉套作模式下的小麦产量,探索适宜的播种方式与播量,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因素为播种方式,设置小麦撒播与条播两个处理,副因素为播量,设置187.5、225.0、262.5 kg·hm~(-2)和300.0 kg·hm~(-2)四个处理,研究了播种方式与播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条播相比,撒播小麦群体截获光能量提高,基部第二节间直径提高0.05 mm,单位面积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提高6.1%,根系生长量明显优于条播,单位面积穗数增加11.8%,穗粒数和千粒重与条播相差不大,最终撒播小麦较条播小麦增产5.1%;随播量增加,群体截获光能量增加,地上部干物质积累与根系生长量均有提高,单位面积穗数呈增加趋势,但单株发育趋弱,单株成穗数降低,穗粒数与千粒重呈降低趋势,撒播四个播量间小麦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以225.0 kg·hm~(-2)播量处理最高,条播四个播量间小麦产量差异不显著,以播量262.5 kg·hm~(-2)最高。在麦棉套作模式下,小麦采用撒播、播量控制在225.0 kg·hm~(-2)时可有效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