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80年代末,双低甘蓝型油菜和双低白菜型油菜在国内外相继问世并推广应用。然而,双低芥菜型油菜在国内外尚属空白,至今未见报道。加拿大油菜育种家H·K·Love和G·Rakow等用只含3—丁烯基硫甙的印度芥菜与含低硫甙Branowski基因的白菜型油菜进行种间杂交,并与芥菜型亲本回交,于1988年获得低硫材料。1989年,我们以低芥酸芥菜型油菜新油5号为母本,以加拿大低硫种源Strain1058为父本进行杂交,于1995年选育成功我国第一个双低芥菜型油菜新品种。1选育经过新油9号品种是以低芥酸芥菜型油菜新油5号为母本,以加拿大低硫种源Strain1058为…  相似文献   

2.
二、黄籽油菜的育种现况(下) 黄籽油采的育种方法和进展 1.黄籽油菜新品种的选育 ①从自然群体中分离出黄籽油菜Asthana.A.N.在1963—64年从印度芥菜型油菜品种“东方”(oriental)中发现了黄籽突变,其后代全为黄籽,命名为“东方芥”。我们从加拿大引进的某些甘蓝型音油菜品种如加油3号、米达斯中都发现了黄籽单株。1980年从波兰引进的Bakow双低品系中,也发现了黄籽油菜。由这些单株繁育而来的黄籽选系,一般  相似文献   

3.
本文比较了甘蓝型优质油菜和普通油菜、黑籽油莱和黄籽油菜种皮、种胚的比率和硫甙含量及其组分。结果表明:黑籽油菜的种皮重量占17%、黄籽为12%。普通油菜种胚和种皮的硫甙含量分别占种子硫甙含量的97%和3%,而优质油菜分别占91%和9%。在种皮中,以2—羟基—3—丁烯基硫甙为主。在种胚中,优质油菜的2—羟基—3—丁烯基硫甙和3—丁烯基硫甙明显比普通油菜的低。育成的低硫甙新品系,吲哚硫甙含量比较高。  相似文献   

4.
以甘蓝型黄籽油菜为试验材料,研究芥酸和硫甙含量的变化对于油分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黄籽油菜单株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与黑籽油菜相似,含油量和产量呈正相关,硫甙含量与油份呈负相关,芥酸和硫甙含量与产量的相关一般不显著,但低芥育种可能使油份降低,低硫育种可能导致产量下降,而双低材料表现比低芥、低硫材料均好。多元回归分析证明,三个主要品质性状(含油量、芥酸和硫甙含量)的综合作用,不会限制产量的提高。本文还就甘蓝型黄籽油菜的育种程序和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试验结果表明,不论硫甙含量高低,白菜型黑籽油菜皮壳率约为19%,黄籽为14%。普通油菜的种胚和种皮的硫甙含量分别占种子硫甙含量的96%和4%,优质油菜的种胚和种皮的硫甙含量分别占种子硫甙含量的89%和11%。种子和种胚中以3—丁烯基硫甙为主,种皮中则以3—了烯基硫甙和2—羟基—3—丁烯基硫甙为主。  相似文献   

6.
在前人研究中,芥菜型黄籽基因被定位到B03连锁群的1.5 c M区域内。本试验利用与B03染色体控制黄籽基因区域紧密连锁的unigene(通过RNA_seq技术获得的芥菜型油菜种皮的非冗余基因)和BESs开发标记,并对芥菜型油菜作图群体亲本紫叶芥BAC文库(ZBju H BAC文库)进行筛选,由开发的320对引物共筛到BAC920个,对其中483个BACs进行了末端测序,返回序列860条。构建了6段芥菜型油菜B03染色体黄籽区域BAC重叠群,共计长约3.3 Mb;通过BES blast分析表明,在B03染色体黄籽区域与A03、A09染色体存在高度的重复序列。  相似文献   

7.
油菜是加拿大最主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中期低芥酸和双低(低芥、低流甙)新品种育成后,目前加拿大的甘蓝型和白菜型品种均为双低类型,芥菜型品种为低芥、高硫甙含量型。 加拿大从事油菜科学研究的单位主要有:萨斯卡通试验站,曼尼吐巴大学植物科学系,阿尔巴脱大学和葛尔夫(安大略省)大学植物科学系。这四个单位主要从事新品种选育研究。Beaverloge和Ietherbridge两个试验场主要从事新品种鉴定与推广。从事油菜科研的私人公司主要有两家:一是阿尔巴脱省的小麦中心;另一是安大略省的Allelix公司.这两家公司侧重于利用生物技术选育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现将其科研动态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疆野生油菜、野芥和黑芥的遗传分化及系统演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利用HPLC法对284份种子硫代葡萄糖甙组成分析表明,新疆野生油菜依据中特征硫代葡萄糖甙组成可划分为9类,91.2%的新疆野生油菜种子主要含羟基苄硫甙,8.8%的新疆野生油菜种子主要含丙烯基硫甙,与黑芥和芥菜型油菜特征硫代葡萄糖甙组成一致。RAPD分析将新疆野生油菜、野芥和黑芥划分为3簇,表明新疆野生油菜、野芥和黑芥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距离,相对而言,新疆野生油菜与野芥间的遗传距离较近,与黑芥的遗传距离较远。新疆野生油菜可依据RAPD聚类分析结果划分为4簇,其中第1、2和4簇主要由来源于新疆塔城地区的新疆野生油菜组成,种子主要含丙烯基硫甙,第3簇为新疆巩留及其周边地区的新疆野生油菜,种子主要含羟基苄硫甙。研究为阐明我国芥菜型油菜起源进化途径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9.
为深入研究抗除草剂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抗性回交后代适合度,分析抗性基因是否渗入近缘杂草野芥菜中,研究了抗草甘膦和抗草丁膦转基因油菜与野芥菜的抗性正反回交3代子4代(BC3F_5)在2种种植方式(单种,野芥菜与回交后代等比例混种)及2个种植密度(低密度为15株/3m2,高密度为30株/3m2)下的适合度。结果发现,在单种和低密度等比例混种条件下,抗性BC3F_5的各适合度成分以及总适合度均已达到与野芥菜相当的水平;在高密度等比例混种时,BC3F_5R(抗草甘膦的BC3F_5)与野芥菜的各适合度成分以及总适合度均无显著差异,但BC3F_5L(抗草丁膦的BC3F_5)的主要适合度成分和总适合度均显著低于野芥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野芥菜和抗性BC3F_5的主要适合度成分与种植密度显著相关。因此结论认为,抗草甘膦或抗草丁膦的正反回交3代子4代在自然环境条件下的生存能力强,抗草甘膦转基因油菜的抗性基因漂移到野芥菜可能引起的生态风险比抗草丁膦转基因的生态风险更大。因此防范转基因作物的基因逃逸不仅要防范转基因作物与近缘杂草的初始杂交,而且要防范杂交后代与杂草的回交。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甘蓝型黄籽油菜和对照黑籽品种中油821在种子发育过程中粒色及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黄籽油菜粒色的变化过程与黑籽明显不同,此外还发现除栅栏层有色素外,糊粉层上也有色素存在;随着种子的发育过程,种子的含油量和芥酸含量不断升高,硫甙的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速度则随着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1.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油菜及甘蓝、黑芥、新疆野生油菜等的硫代葡萄糖甙,其主要步骤为:硫甙提取,离子交换树脂(Sephadex A-25醋酸吡啶型)纯化,在微柱上芳基硫酸酯酶脱硫酸根,反相C_(18)柱乙腈梯度洗脱分离脱硫硫甙,采用烯丙基硫甙或邻硝基苯-β-半乳糖甙(ONPGAL)作内标,紫外吸收测定硫甙洗脱液(波长229nm)。研究发现不同材料其硫甙组成及含量有差异。  相似文献   

12.
以单雌性工业大麻云麻雌1号作为对象,研究不同雌雄配比(雄株比例为10%、20%和30%)种植模式下种植密度(5210、10 420、15 630株/hm2)对麻籽和麻糠产量的影响,进而探讨单雌性工业大麻用于籽糠兼用的生产模式。结果表明,在同一雌雄比例下,种植密度越大,麻籽、麻糠、麻秆及大麻二酚(CBD)理论产量越高;在最大种植密度15 630株/hm2下,20%雄株率下的麻籽、麻糠、麻秆及CBD理论产量均高于10%和30%雄株率的产量,其麻籽产量为5738.02 kg/hm2,麻糠产量为6087.14 kg/hm2,麻秆产量为9396.35 kg/hm2,CBD理论产量127.58 kg/hm2。在单雌性工业大麻云麻雌1号籽糠生产实践中,建议配置花期一致的20%左右雄株,保证授粉充足,实现麻籽和麻糠丰产。  相似文献   

13.
利用自然突变的遗传稳定黄籽材料,并且培育遗传背景相同的近等基因系,将种子的种皮和胚分离,从种皮颜色的决定物质研究入手,运用组织化学、遗传学、群体基因组学的方法,对油菜黄籽形成的分子机制和起源驯化进行了深入、系统研究,发现原花色素在油菜种皮中积累决定种皮颜色,油菜黄籽源于调控原花色素合成的转录因子基因TT8突变,致使DFR等基因不能被激活转录,从而不能催化原花色素生物合成底物的形成,原花色素合成需要的乙酰辅酶A被用于油的合成,减少种皮厚度,提高种子含油量。芥菜型油菜黄籽是在芥菜型油菜成种后在中国人工选择驯化的产物。创建了基于苗期黄籽基因型选择+种子发育早期香草醛染色观察的甘蓝型油菜黄籽高油分芥甘种间杂交育种体系,并成功用于育种实践。  相似文献   

14.
在大量生产低芥酸油菜品种的同时,为了满足工业上的需要,人们也注意继续生产高芥酸油菜籽,因此,在加拿大西部地区,根据合同,也种植高芥酸油菜品种。虽然褐芥或东方芥(黄籽粒,Brassica.Juncea(L.)Doss.)作为高芥酸油菜品种具有最大的潜力,但由于硫葡萄糖甙的存在而妨碍了在生产上进行大量推广,因为硫葡萄糖甙对动物有害或影响动物的食欲。最近人们又从芥菜型油菜(B.juncea)中选育出低芥酸的品种资源(Kirk,1981),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黄籽双低自交不亲和系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甘蓝型油菜黄籽自交不亲和系184和黄籽双低常规油菜品系878-8-1、737、3231、408等为材料,经过5年8代连续定向培育,育成了黄籽高油分双低自交不亲和系SI975002、SI975113、SI975218和SI975230等,具有自交不亲和性基本稳定,黄籽率90%以上,芥酸<1%、硫甙<25.0μmol/g,含油量44%左右等特点,并作为重要的基础材料用于黄籽双低杂交汪菜新组合的组配及筛选。  相似文献   

16.
上式可知,测定硫甙总量的方法可归结为四类。一类是直接测定硫甙,一类是测定硫甙的解高产物葡萄糖,一类是测定硫酸根,再一类是测定芥子油(mustardoils)或其衍生物。我们曾以分光光度法直接测定硫甙,收到一定效果。本文介绍用重量法测定硫酸根,以确定硫甙总量的方法。 测定硫酸根的常用方法是经典的硫酸钡重量法。此法用于油菜籽(饼)中硫酸根的测定尚  相似文献   

17.
黑龙江省于1958年开始种植油菜。1982年以前主要品种有白菜型小黑油菜和芥菜型高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很不稳定,经济效益低。1982年以来,我们在积极扩大低芥酸油菜奥罗(Oro)种植面积的同时,开展了双低油菜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1986年基本普及了低芥酸油菜,到1988年全省油菜种植面积已达120万亩,总产6万吨(表)。预计1991年可以普及双低油菜。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提高其育种利用效率。采用SCoT标记方法,对30份白菜型黄籽油菜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并结合生物学特性信息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50条SCoT标记引物的筛选,获得24条重复性好、多态性高、遗传信息丰富的引物,并对参试种质资源进行PCR扩增,共获得214个DNA位点,其中具有多态性的位点有182个,平均多态性位点百分率为87.33%。应用NTSYSPc 2.10e软件分析得到,供试种质资源的相似系数在0.473~0.930之间,进行非加权组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得出树状图,在相似系数为0.797时,可将30份材料完全区分成5组。结果表明,西藏白菜型黄籽油菜之间的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并综合生物学特性和分子水平试验研究,发现塔巴寺黄籽油菜某些性状与芥菜型油菜相似,初步认为塔巴寺黄籽油菜可能是与芥菜型油菜杂交的后代或者本身就携带类似芥菜型油菜的隐性基因,此假设可在后期分子水平实验中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19.
芥菜型油菜种皮颜色和叶片颜色的遗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黄籽和紫叶芥为材料,研究了芥菜型油菜种皮和叶片颜色的遗传,结果表明:紫叶芥种皮的黑色对四川黄籽的黄色为显性,种皮颜色是由2对独立基因控制;紫叶芥的紫色叶对四川黄籽的绿色叶为显性,叶片颜色是由1对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选用硫脲紫外吸收法(硫脲法)分析硫代葡萄糖甙(硫甙)含量,主要用于测定油菜种子和植株器官的硫甙.根据硫脲法着重改进了硫甙酶解存在的问题,并研究了改进后的方法限在营养器官样品测定中的应用条件。从而简化制酶过程,避免单纯依靠自身芥子酶的局性,扩大测定样品的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