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研究亲本差异明显的黑麦材料种间杂交F1代农艺性状遗传变异规律及杂种优势,以栽培、野生黑麦种间3个杂交组合的90个F1代单株及其亲本为研究材料,对其11个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和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黑麦种间杂交F1代农艺性状存在丰富的遗传多样性,11个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范围为7.00%~38.40%;性状的中亲优势率为-51.77%~24.48%,超亲优势率为-60.59%~19.23%。不同组合性状的杂种优势差异明显;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11个性状中分别有18、10对的相关性达到极显著(P<0.01)或显著(P<0.05)水平,其中穗宽与穗粒质量、穗粒数与穗粒质量间的影响较大,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623、0.796。研究结果可为麦类作物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探索油茶(Camellia oleifera)杂交F1代叶表型性状的遗传变异特征,为杂交后代早期选择提供依据,以"岑软24号×湘林210"杂交F1代的62个单株为试验材料,对其叶表型性状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14个性状的变异系数为2.21%~37.50%,其中叶面积的变异系数最小,仅为2.21%,而叶片鲜重、干重和饱和鲜重的变异系数均较大,分别为35.42%、37.50%和36.84%;2)各性状均具有较好的连续性正态分布趋势;3)14个性状在F1代的中亲优势率为-16.60%~44.66%,超亲优势率为-21.05%~38.06%,其中10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值为正值,且遗传传递力都超过100%,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和叶片干物质含量这4个性状的超亲优势值为正值;4)91对相关性分析中有65对达到极显著水平,8对达到显著水平;5)系统聚类将F1代的62个单株分为2个类群、4个亚类,聚类结果充分反映了各类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柿杂交F_1代叶表型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索柿杂交F_1代叶片表型性状的分离规律,分析柿杂交F_1代的叶表型遗传变异特征,采用子代性状离散描述、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对柿品种‘富有’(♀)ב赤柿’(♂)杂交F_1代的57棵单株叶表型14个数量性状和5个质量性状的多样性进行研究。14个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6.87%~42.78%,其中叶片干重变异系数最大,叶片含水率变异系数最小;14个数量性状均分布于双亲之间,且具有较好连续性的正态分布趋势。5个质量性状的Shannon-Weinner多样性指数为0.912~2.224,平均值为1.466,其中叶片形状遗传多样性最丰富,叶片姿态丰富度最低。14个叶表型性状在F_1代的中亲优势率为-38.16%~3.00%,其中的11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值为负值,且F_1代未形成超亲优势。19种性状产生的171对相关性中分别有44对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和13对达到显著水平(P0.05),其中质量性状与数量性状之间多呈负相关关系。系统聚类将F_1代的57棵单株在遗传距离为12.5处分为Ⅰ和Ⅱ2个类群,在6.5处将Ⅰ、Ⅱ2个大类各分为2个亚类,聚类结果充分反映各类群的特征。柿杂交F_1代叶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其中14个数量性状表现出比较广泛的分离特征,5个质量性状均具有较丰富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4.
象牙参属(Roscoea)为分布在高寒地区较为耐寒的姜科植物。本研究以早花象牙参(R.cautleoides)为母本的3个种间杂交组合(“早花×粉叶”“早花×绵枣”“早花×长柄”)F1的一年生和二年生苗为试材,分析其主要表型的变异和遗传多样性,为象牙参属植物利用种间远缘杂交进行种质资源创新提供参考。结果表明,3个种间杂交组合F1一年生苗叶表型和块根表型的差异较大,变异系数范围为4.47%~54.12%,其中“早花×粉叶”和“早花×绵枣”F1的块根较小、叶片较窄,而“早花×长柄”的块根较大、叶片较宽,且叶片长势与块根品质之间关系密切;二年生苗叶表型和花表型的变异系数范围为0.27%~30.54%,3个杂交组合中“早花×绵枣”未开花,其余组合F1花朵大小无明显差异,但花朵结构、花色等存在明显区别,“早花×长柄”F1的多样性表现最高。3个种间杂交组合F1的表型多样性较高,且杂交组合群体间及群体内均存在丰富的表型变异,这使进一步选育优良品种成为可能。综合而言,“早...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油橄榄杂交实生苗中筛选出生长势较强的单株,为选育短童期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甘肃陇南地区主栽品种莱星和鄂植8号分别作为父母本进行杂交选育,测定杂交后代生长性状指标,通过表型变异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综合评选生长势良好单株。【结果】相比于正交组合,莱星×鄂植8号反交组合实生苗生长指标的最大值、最小值、极差、平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更大,鄂植8号作为母本时,更容易将生长势强的性状遗传给后代。株高、基径、叶间距3个生长指标在正反交后代间存在显著差异,且变异系数大于20%,后期具有较高的选择潜力;实生苗株高、基径、叶间距、叶片长度、叶片宽度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性;在欧氏距离10处,两个组合的实生苗按生长势强弱均聚为4类;正反交均提取出2个具有代表性的主成分,累计方差贡献率分别达到89.04%和86.39%,结合两种筛选方法,鄂植8号×莱星杂交F1代中生长势良好的单株共24株,入选率为33%。莱星×鄂植8号F1代中生长势良好的单株共16株,入选率为27%。【结论】在油橄榄杂交育种中,杂交组合顺序是童期选择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金花茶观赏性状的遗传与变异特性,以弄岗金花茶(Camellia longgangensis)和金花茶(Camellia nitidissima)杂交获得的F1代群体为研究对象,对亲本和F1代植株花径、花冠高度、花瓣数量、株高、地径等9个性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杂交F1代表型变异系数的变异范围为4.09%~32.01%;F1代植株在亲本花色遗传上,倾向于双亲中间色;在花期遗传上,更倾向于母本;杂交子代的花径、花瓣长、花瓣宽、株高、地径、叶长、叶宽平均值均大于中亲值,具中亲值优势;花瓣长、地径、叶宽平均值均超过高亲,具高亲值优势。相关性分析发现,花径与叶长呈极显著负相关;花冠高度、花瓣宽、叶宽与叶长呈极显著正相关,花瓣长与花瓣宽呈极显著正相关。这些遗传趋势和特点,对金花茶的进一步育种工作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母本钟山红葡萄、父本钟山红玉葡萄及其50株杂交F1代植株为试验材料,通过简单重复序列(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亲本与子代间的亲缘关系并绘制遗传关系聚类图,通过测定杂交F1代与父母本的果实基本品质及酚类物质含量等指标,以进一步了解钟山红玉、钟山红及其杂交F1代的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通过SSR分子标记技术检测,发现含有父母本特征性条带的杂交F1代占比不低于86%,杂交F1代与父母本的遗传相似系数为0.857~1.000,果实基本品质性状呈广泛分离的现象,符合数量性状的遗传特点。F1代果皮中的总花色苷含量呈低于双亲遗传的特点,果肉中总类黄酮含量、原花色素含量呈超高亲遗传的特点,但是果实颜色的遗传受到多基因的调控,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荔枝枝叶性状在杂交群体中的分离规律和遗传变异特征,为荔枝杂交育种的亲本选配提供参考。【方法】对三月红(♀)×紫娘喜(♂)杂交的258株F1代的复叶主轴长、叶柄长、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形指数、鲜重、干重、比叶重、枝皮率等10个枝叶性状指标进行鉴定,分析各性状变幅、分布频率、变异系数及广义遗传力等。【结果】10个表型数量性状变异系数的平均值为12.37%。叶面积的变异系数最大,为15.67%,其次是复叶主轴长(13.93%),最小为叶长(9.23%)。各指标测量值均呈正态分布。复叶主轴长、叶长、叶宽、鲜重、干重、叶面积、比叶重等F1代平均值均高于亲中值,而叶柄长、叶形指数、枝皮率F1代平均值均低于亲中值,说明基因重组可形成一定程度的非加性效应,导致超亲个体的出现。广义遗传力最高为叶柄长(0.87),其次是叶形指数(0.75),各指标广义遗传力平均值为0.45;叶宽性状在F1代超高亲率最高,为99.22%;超低亲率最高为叶柄长,占比86.82%。【结论】荔枝枝叶性状在杂交群体中显示出较为广泛...  相似文献   

9.
将G28、Coker176、筑波一号和YZ03这4个烤烟品种与20619分别作为父本、母本进行杂交,获得8个F1代,通过比较各品系及亲本的生育期、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外观质量、化学成分、SPAD值等指标来评价子代与亲本的优劣。结果表明:与亲本相比,F1代的团棵期均有所推迟,导致大田生育期延长;F1代的有效叶数均低于其亲本,但是,腰叶长和腰叶宽均高于其亲本;F1代C3F烟叶的氯含量普遍偏低,烟叶整体表现较好,在颜色、成熟度、结构方面与亲本差异不明显;以SPAD值进行亲子相关性分析,发现正交组合中母本的亲子相关性均高于父本,而在反交组合中父本的亲子相关性均高于母本,说明杂交中高亲值作为母本,F1出现优势性状的概率更高。总体来说,筑波一号×20619的F1代大田生育期较短,腰叶宽改善显著,产量为171.2 kg/667m2,烟叶化学成分比例协调,整体表现较好,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铃铛铁线莲杂交F1代真实性及遗传多样性,提高其育种效率,本研究以6个德克萨斯组铃铛型铁线莲品种为亲本开展杂交组合试验,利用具有父本的特异性的ISSR多态性引物对其F1代进行真实性鉴定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筛选的12条ISSR引物均可体现6组铃铛铁线莲杂交组合父本的特异性,37个杂交F1代均为真杂种,F1代出现父母结合带较多,部分F1代出现了特异性条带,这表明F1代中产生了遗传变异。单株和父母本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较大,遗传多样性较为丰富;F1代在基因上出现了明显的偏向某一方亲本的现象,为后续杂交亲本选择与选配提供借鉴。ISSR分子标记可有效地在铃铛铁线莲杂交后代生长早期用于鉴定其是否为真杂种,为杂交后代的选育提供分子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寻预测陆地棉F1表现的方法,降低育种成本,提高育种效率。【方法】采用60个陆地棉亲本,通过部分NCII交配设计,形成一个由亲本和180个F1杂交组合组成的部分NCII群体,用亲本加性效应(additive effect,A)、一般配合力(general combining ability,GCA)和表型中亲值(mid-parent value,MP)等3种预测方法对F1的产量和纤维品质性状进行预测。【结果】陆地棉皮棉产量杂种优势明显。皮棉产量正向中亲优势的组合占97.78%,中亲优势平均达19.63%;正向超亲优势的组合占79.44%,超亲优势平均达8.47%。3种预测方法对F1表现具有不同的预测效果,其中,以亲本加性效应对F1的表现预测效果最优,其对皮棉产量、铃数、铃重、衣分、纤维长度、纤维强度和马克隆值等7个目标性状预测精度(pearson相关系数)达到0.738—0.928。性状的加性方差分量和亲本杂交次数对预测效果有影响。加性方差分量越大,所有方法的预测精度都越高;随着每个亲本杂交次数的增加,加性效应预测和GCA预测的精度提高,但表型中亲值预测的效果基本无变化。【结论】陆地棉F1的表现可以通过利用包含亲本的部分NCII设计群体和亲本的加性效应进行有效预测,采用“大群体、少杂交”的策略可以在保持预测效果的同时降低预测的工作量。  相似文献   

12.
杂种小麦品质性状的性状相关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究化杀杂交小麦品质性状在不同世代的表现,以4个品质不同小麦品种组配的4个杂交组合为材料,对杂种F1代(杂交当代种子)和F2代(F1代植株上的自交种子)及其亲本的籽粒品质性状和面团品质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亲子相关、性状相关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1)杂种小麦 F1代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远远大于F2代杂种优势,杂种小麦F2代存在较强的面团品质杂种优势;(2)在小麦品质改良过程中,以籽粒硬度和蛋白质含量作为选择指标,有利于筛选出高面筋含量、高沉淀值以及蛋白质品质和磨粉品质优良的基因型;(3)在杂种早代选择籽粒蛋白质含量时不能忽视低亲的影响,要提高杂种F2代的沉淀值,关键是提高高亲和中亲的水平;(4)通过主成分分析可以将F2代8个品质性状综合成2个主成分因子。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矮牵牛花朵大小的遗传规律,以大花型和小花型矮牵牛高代自交系为亲本构建四世代遗传群体(P1、P2、F1、F2),对花朵大小遗传特征进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并将F1植株与中花型矮牵牛W115株系进行杂交,验证遗传规律。同时以F2群体为材料,对花径、萼片长、叶片长等23个表型性状进行测定,并研究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矮牵牛大花对小花性状符合2MG-A模型,即由2对加性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为95.38%;大、小花杂交F1与中花W115进一步杂交,后代出现大花与中花性状分离(1∶1),且中花植株的叶片和苞片叶绿素含量显著高于大花植株(P<0.01)。大花×小花F2群体的表型性状变异丰富,变异系数在7.67%~59.93%,平均22.38%。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花部性状、叶部性状以及两者之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其中花径与其他器官大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部分植株性状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4.
本试验以玉米骨干自交系郑58为母本、7个亲缘关系不同的自交系为父本配制杂交种,测定和分析其亲本和F1代种子的烟酸、肌醇、生物素含量,研究F1代种子烟酸、肌醇、生物素含量及株高、穗位高等性状的杂种优势,并对亲本(父本)种子维生素含量与其F1代种子维生素含量和株高相关性状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亲本与F1代种子维生素含量关系表现多样化,其中F1代种子烟酸含量表现为近低亲或超低亲遗传,表现为杂种劣势;生物素含量往往倾向表现为近高亲遗传,存在一定的杂种优势;肌醇含量往往倾向于近低亲或低于亲本遗传,杂种优势较弱。(2)F1代株高与穗位高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穗高系数的相关性不显著;株高中亲优势与穗位高中亲优势呈显著正相关,与穗高系数杂种优势的相关性不显著;F1代穗位高与穗高系数呈显著正相关,穗位高和穗高系数中亲优势和超亲优势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3)亲本自交系种子的烟酸含量与F1代株高、穗位高、株高中亲优势呈显著正相...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间杂交F2:5家系的籽粒品质性状及其重要QTL,为宁夏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优异资源。【方法】以主要籽粒品质性状差异较大的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及其杂交的248个F2:5家系为材料,利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复合区间作图等方法对12个籽粒品质性状及其重要QTL进行研究。【结果】12个籽粒品质性状在F2:5家系中均出现明显分离,其中,水分含量、吸水率、沉降值、稳定时间和硬度指数的群体平均值均超过高亲亲本,超高亲比例为59.27%~92.74%;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出粉率和形成时间的群体平均值介于双亲之间,超中亲比例为42.34%~50.81%,超高亲比例为12.50%~27.42%;降落值、拉伸面积和容重的群体平均值均低于低亲亲本,超中亲比例为1.61%~33.87%,超高亲比例为1.61%~31.05%。基于籽粒品质性状的测定结果,在欧氏距离为13时,可将248个家系分为六大类群,其中,类群Ⅱ平均湿面筋含量(32.16%)和降落值(363.55 s)最高,类群Ⅲ平均粗蛋白含量(14.89%)、吸水率(62.88%)、拉伸面积(152.28 cm2)、容重(779.20 g/L)、形成时间(4.15 min)和硬度指数(69.93)均居首位,类群Ⅴ平均水分含量最低(11.68%)、稳定时间最长(13.16 min),类群Ⅵ平均出粉率(68.86%)和沉降值(41.31 mL)最高。利用69个SSR分子标记构成的39个区间共检测到68个籽粒品质性状QTL,其中,与水分含量、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出粉率、吸水率、降落值、沉降值、拉伸面积、容重、稳定时间、形成时间和硬度指数相关的QTL数量分别有5、2、4、9、2、12、4、4、1、9、9和7个,分布在1A~7A、1B、2B、3B、6B、1D、2D、3D、6D和7D共16条染色体上,LOD值最大为3.03,表型贡献率为3.17%~43.81%,加性效应为-14.8275~15.3442,同时,1A、2A、4A、7A、2B、3B、6B、1D、2D、3D、6D和7D染色体上检测到多个籽粒品质性状QTL,表明这12条染色体存在QTL富集区。【结论】小麦的大部分品质性状属于多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宁春4号与河东乌麦间杂交F2:5家系中出现了较多超亲类型,其中类群Ⅲ为籽粒品质性状的最优类群。检测到的68个籽粒品质性状QTL可选择性地用于小麦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观赏辣椒杂种优势以及观赏性状遗传规律,促进观赏辣椒新品种培育以及优良性状的保留。  方法  以簇生椒Capsicum annuum ‘Salsa XP Red’卵圆形叶片自交系(P15)与单生椒C. annuum ‘Salsa Deep Orange’披针形叶片自交系(P6)为亲本,配置正交组合P6×P15,反交组合P15×P6,并构建F2群体,研究观赏辣椒果实着生方式、叶形和株型性状的遗传规律。  结果  P6和P15的叶片大小、株高、侧枝数等指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正反交观赏辣椒F1组合均在株高、株幅和叶片尺寸等性状上表现较高的杂种优势。在正反交的F2群体中,方差最大的5个农艺性状从大到小依次为叶长、单株结果数、叶柄长、株幅、株高,且正反交群体的株型与叶形各性状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卡方检验表明:正反交F2代群体质量性状分离比结果中,果实簇生性状对单生性状、有限生长对无限生长均为单基因隐性遗传;开展型株型对直立型株型、披针形叶对卵圆形叶均由双基因控制,且具有隐性上位作用。  结论  观赏辣椒杂交亲本与F1代组合在单株结果数、分枝级数等5个性状上存在显著差异,其中株型变异系数最小,单果果实品质与单株果数变异系数较大,叶长和单株结果数性状的单株间差异最显著。对观赏辣椒重要性状遗传规律分析表明:果实着生方式簇生对单生、有限生长对无限生长是单基因控制隐性遗传性状。图2表8参2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花生育种效率。[方法]从10对AhMITE引物中筛选出对杂交亲本具有差异条带的标记引物,分别对10个花生杂交组合197个F1代单株进行真伪杂种鉴定。[结果]根据PCR扩增的父母本带型,共鉴定出75个真杂种单株,真杂种比例为38.02%。[结论]利用AhMITE分子标记可以快速、准确地对花生杂交F1代进行真伪鉴定,为进一步使用AhMITE分子标记技术对吉林省花生新品种选育及花生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分析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坐球高度”是评价花椰菜品种是否适合机械化采收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为了解析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遗传规律,使用早熟、紧实型花椰菜F7代自交系ZAASC4101与芥蓝F6代自交系ZAASJ1401为亲本构建了包括P1、P2、F1、F2、B1、B2的6个联合世代群体,利用主茎高度(六世代群体)和叶痕间距(F2群体)两个指标来锚定“坐球高度”性状。研究结果表明,F2群体中主茎高度与叶痕间距数值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652),并且这两个指标均为连续性的近似正态分布,符合数量遗传的特征;主茎高度的六世代群体遗传分析和叶痕间距的F2群体遗传分析结果均表明,花椰菜“坐球高度”性状的最适遗传模型为: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表明该性状主要受两对主基因+多个微效基因的控制,并且遗传率达到97.84%。因此,可以利用连锁分...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甜柿重要性状及果实表型的遗传变异规律,以170个‘富有’ב赤柿’杂交F1代单株为材料,通过性状调查与测定,分析性别、果实甜涩类型及表型多样性,并运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聚类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析各表型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及各单株之间的相似性。结果表明:1)杂交F1子代群体中,雌株、雄株与雌雄同株的分离比例接近4∶1∶2.5,完全涩柿(PCA)、不完全涩柿(PVA)与不完全甜柿(PVNA)的分离比例约为4∶1∶2.7;2)148个单株的果实样本中,5个表型数量性状的变异系数为12.36%~34.64%,其中单果重量的变异系数最大,果实表型多样性较高;3)果实形状的Shannon-weinner多样性指数为1.746,遗传多样性最丰富;4)单果重、果实纵径和果实横径的中亲优势值<0,杂种优势在F1代群体中呈现下降趋势。综上,甜柿杂交F1代雌雄性别类型和甜涩类型较丰富,果实表型的多样性较高,本研究为甜柿遗传变异规律的研究和遗传改良提供了理论和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等花柱型白花甜荞和异花柱型红花甜荞的杂交后代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为甜荞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等花柱型白花甜荞与短花柱型红花甜荞的杂交后代F2群体进行花色、花柱型、开花天数、生育天数和株高等7个农艺性状测定,并进行遗传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结果】在F2群体中,白花单株占27.92%,粉红花和浅粉花单株占72.08%,表明红花对白花为不完全显性;同型花(等花柱型)和异型花(短花柱型和长花柱型)分离比为2∶1,可推测出等花柱型对异型花柱为显性。7个农艺性状中,开花天数、生育天数、主茎节数和茎粗的变异系数分别为9.97%、7.16%、9.88%和9.57%,小于10.00%;单株粒数、株高和一级分枝数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9.85%、21.75%和21.80%,均大于20.00%。开花天数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与一级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生育天数与株高、主茎节数、一级分枝数和茎粗4个株型相关性状均呈不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4个株型相关性状中,株高与一级分枝数呈显著正相关,与主茎节数和茎粗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单株粒数作为产量性状,与开花天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生育天数呈显著负相关,与4个株型相关性状均呈极显著性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的前2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000,累积贡献率为56.083%,反映了所测农艺性状的主要信息,第1公因子主要是由株高、主茎节数、茎粗和单株粒数4个因子决定,故称为株型因子;第2公因子中开花天数的因子载荷最大,故称为生殖因子,这2个公因子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F2群体的各农艺性状中均出现超亲分离,虽然未出现粉红色等花柱型单株,但出现了70株浅粉色等花柱型的单株,其中8株为既比父本早熟又比母本高产的浅粉色等花柱型。【结论】开花天数、生育天数、主茎节数和茎粗的变异较小,稳定性较高,而单株粒数、株高和一级分枝数的变异较高,稳定性较低。在等花柱甜荞与红花甜荞的杂交育种中应协调好生殖因子和株型因子的关系,要根据各性状间的相关性进行有目的地选择,有望获得早熟高产稳产的红花甜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