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分析了苜蓿干草在不同留茬高度和干燥条件下的营养品质和越冬情况。结果表明,留茬5 cm草产量最高,年均产草量12 504.6 kg/hm2,且粗蛋白质含量和越冬率相对较高。在干燥方式上,机械压裂和早晚各翻晒1次干燥速度最快,叶片损失率最低。  相似文献   

2.
苜蓿干草收获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苜蓿干草在不同留茬高度和干燥条件下的营养品质和越冬情况.结果表明,留茬5 cm草产量最高,年均产草量12 504.6 kg/hm2,且粗蛋白质含量和越冬率相对较高.在干燥方式上,机械压裂和早晚各翻晒1次干燥速度最快,叶片损失率最低.  相似文献   

3.
紫花苜蓿刈割和晾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但在常规的收获制度中因收获技术不当往往造成其品质下降和产量降低。为研究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和不同晾晒时间对苜蓿干草品质的影响,将苜蓿草按留茬高度为0,2~5,5~8,8~11 cm进行刈割,并对其草产量、茎叶比、越冬率、水分散失规律及营养价值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刈割留茬高度为2~5 cm时不仅能获得高产的苜蓿草,且其后2茬的草产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的(P<0.05),具有较高的持续生产能力;同时其粗蛋白(CP)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FV)较高。末茬苜蓿草的刈割留茬高度应在8~11 cm,此条件下其翌年的返青率(77.44%)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下的(P<0.05)。苜蓿经72 h晾晒至安全含水量时,叶片脱落率达56%,而在含水量降至52%时叶片损失率仅为29%,即后期出现严重茎叶干燥不同步现象。基于此,建议苜蓿干燥过程中采用茎秆压扁技术。  相似文献   

4.
试验旨在确定辽宁地区苜蓿干草最适收获条件。试验以“康赛”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刈割期、刈割次数和留茬高度对苜蓿干草产量、品质及越冬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期推迟,苜蓿的营养品质明显下降,干草产量明显增加(P<0.05)。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苜蓿的干草产量和越冬率变化不显著(P>0.05)。留茬高度越高,第三茬苜蓿的营养成分、越冬率显著提高(P<0.05),干草产量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辽宁地区苜蓿干草初花期收获最佳,全年刈割3次较为合理,留茬高度5~8 cm,末次刈割留茬高度10~13 cm为宜。  相似文献   

5.
天津地区雨季集中在七、八、九月,土壤过度积水使牧草的收获期携迟,但推迟太多势必影响植株越冬,因此,探索最后一次刈割适宜时间和留茬高度成为必要,认为在天津地区以九月下旬刈割,留茬8cm为宜。  相似文献   

6.
多年生人工草地的精心管理对提高牧草越冬和次年生产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每年最后一次利用时间 牧草冬季休眠和早春返青依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贮藏性营养物质来维持它的生命活动。为了保证越冬前有充足的贮藏性营养物质,则最后一次利用应在初霜来临前一个月左右结束,同时要求留茬至少在10厘米以上,或者每隔一段距离留1米宽的植株不要刈割,以保证植株在越冬前有充足的光合面积和光合时间,  相似文献   

7.
确定苜蓿青贮最适收获条件,为规模化苜蓿青贮收获提供科学依据。收获是影响紫花苜蓿利用和管理的关键因素,针对影响苜蓿青贮收获质量的刈割期、留茬高度和收获机械,系统全面的分析不同刈割形式对紫花苜蓿草质量、再生性和收获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由分枝期至结荚期,随着生育期推迟,苜蓿的品质显著下降,产量显著增加(P0.05);随着留茬高度的增加,苜蓿品质和越冬率显著提高(P0.05),产量显著下降(P0.05)。紫花苜蓿青贮原料最佳刈割期是初花期—盛花期,留茬高度5~8 cm,末次刈割留茬10~11 cm。优先选用的收获机械是JOHN DEERE A400-896自走式割草机。  相似文献   

8.
旨在探究末茬苜蓿不同留茬高度在越冬期间对低温胁迫的响应及抗寒性能力的强弱。本研究以"金皇后"(Medicago sative L."Gold empress")、"准格尔"(Medicago sative L."Zhungeer")、"WL323"(Medicago sative L."WL323")为试验材料,测定3个苜蓿品种的4种留茬高度(0、0~5、5~10、10~15cm)在自然环境下根内可溶性糖(WSS)、可溶性蛋白(SP)、脯氨酸(Pro)、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综合评价各苜蓿品种及其末茬不同留茬高度的抗寒能力。结果表明:1)可溶性糖、脯氨酸、可溶性蛋白和过氧化氢酶活性随气温降低而升高,随气温升高而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在不同品种、不同留茬高度之间随气温变化规律不同。2)综合评价3个苜蓿品种抗寒能力强弱:准格尔金皇后WL323,同一苜蓿品种末茬不同留茬高度抗寒能力强弱为A3A2A1A0。不同苜蓿品种抗寒能力不同,建议末茬留茬高度为10~15cm。  相似文献   

9.
多年生人工草地的精心管理对提高牧草越冬和次年生产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每年最后一次利用时间牧草冬季休眠和早春返青依靠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等贮藏性营养物质来维持它的生命活动.为了保证越冬前有充足的贮藏性营养物质,则最后一次利用应在初霜来临前一个月左右结束,同时要求留茬至少在10厘米以上,或者每隔一段距离留1米宽的植株不要刈割,以保证植株在越冬前有充足的光合面积和光合时间,从而积累更多的贮藏性营养物质和便于积雪保温.这样才能使牧草安全越冬并早些返青,保证以后年份有个好收成.  相似文献   

10.
于2014~2018年8月生物量高峰期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毛登牧场大针茅典型草原,以长期留茬5cm刈割为对照(CK),设置提高留茬高度(留茬8cm)、降低留茬高度(留茬2cm)及围封(不刈割)等处理,进行草地群落、功能群及优势种产量、群落活力、组织力及恢复力等健康指标的分析,探讨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及围封对大针茅草地产量及群落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留茬8cm或留茬2cm对群落和多年生禾草产量无显著影响;留茬8cm显著提高建群种大针茅产量(P0.05),留茬2cm显著提高杂类草产量(P0.05)。与留茬5cm相比,留茬8cm和围封处理提高优质牧草地上生物量、群落活力、恢复力和草地健康程度,但围封处理群落组织力较低。故从草地健康状况和草地实际利用考虑,留茬高度8cm左右既可在现有基础上保证草地产量也有利于草地群落健康及长期利用。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收获时间和留茬高度对饲草营养品质和消化率的影响,本研究以赤峰地区典型草原牧草为试验原料,设置9个处理,分别是EAL(8月上旬,低留茬高度)、EAM(8月上旬,中留茬高度)、EAH(8月上旬,高留茬高度)、MAL(8月中旬,低留茬高度)、MAM(8月中旬,中留茬高度)、MAH(8月中旬,高留茬高度)、LAL(8月下旬,低留茬高度)、LAM(8月下旬,中留茬高度)、LAH(8月下旬,高留茬高度),测定天然牧草营养品质和消化率,每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显示:随着收获时间的推迟,天然牧草干物质(DM)、酸性洗涤纤维(ADF)、中性洗涤纤维(NDF)和可溶性糖(WSC)含量逐渐增加,LA处理的DM、ADF、NDF和WSC含量最高,分别为55.79% DM、36.87% DM、68.43% DM和4.42% DM。而粗蛋白质(CP)、消化能(DE)、干物质消化率(IVDMD)、粗蛋白质消化率(IVCPD)、酸性洗涤纤维消化率(IVADFD)、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IVNDFD)逐渐降低,LA处理组的CP、DE、IVDMD、IVCPD、IVADFD、IVNDFD含量最低,分别为7.48% DM、8.41MJ/kg、47.12%、61.42%、41.62%和51.42 %。粗脂肪(EE)和总能(GE)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随着留茬高度增加,天然牧草DM、EE、WSC、GE和IVDMD逐渐增加,高留茬高度处理组的DM、EE、WSC、GE和IVDMD指标最高,分别为53.89%、1.98% DM、4.67% DM、18.89 MJ/kg、50.1%。ADF、NDF、IVADFD、IVNDFD逐渐降低,高留茬高度处理组的ADF、NDF、IVADFD、IVNDFD最低,分别为63.53% DM、33.17% DM、43.64%、52.84%,CP含量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IVCPD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趋势。综合考虑,赤峰地区天然牧草收获时间以8月20日,留茬高度3 ~ 6 cm为宜,若收获延迟,可适度增加留茬高度,提高天然牧草越冬率。 [关键词] 天然牧草|收获时间|留茬高度|营养品质|消化率  相似文献   

12.
孙宇  张峰  郑佳华  赵天启  赵萌莉  张彬 《草地学报》2021,29(8):1859-1864
刈割作为草地有效管理手段之一,对生态系统功能与多样性均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大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利用围封草地作为对照,探讨了不同刈割留茬高度(留茬8 cm、留茬5 cm和留茬2 cm)对群落生物量与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围封草地相比,留茬8 cm对地上生物量无显著影响,留茬5 cm和2 cm处理显著降低了群落地上生物量(P<0.05);多年生禾草和大针茅生物量在留茬2 cm处理下显著降低(P<0.05);留茬8 cm和5 cm处理显著提高了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P<0.05)。相关结果表明合理的留茬高度对草原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有积极影响,本试验对指导当地生产实际、提高草地合理利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留茬高度对人工草地牧草产量及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试验对黑麦草/白三叶混播草地在不同留茬高度下的生产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草地牧草的枯死率与留茬高度呈正比关系,在不同留茬高度下,草地牧草青绿物质的生长速度和产量呈抛物线形式变化;青绿牧草产量占牧草总产量的百分比随留茬高度的上升而下降,而死亡物质的数量占牧草产量的百分比随留茬高度的上升而增加。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不同刈割期(拔节期、开花期、成熟期)和留茬高度(0,5,10,15,20 cm)对杂交臂形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进行了杂交臂形草种植试验,测定了产量和品质指标。结果表明:拔节期留茬15 cm草产量最高,为每公顷232.00 t;其次为拔节期留茬20 cm,产量为每公顷217.64 t。营养含量均以拔节期表现最高。留茬高度对拔节期牧草主要营养成分含量无明显影响,拔节期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和粗灰分含量在留茬0 cm和15 cm时分别为13.08%、5.62%、25.79%、9.88%与12.20%、4.14%、28.63%和10.47%,无显著差异(P0.05);但留茬15 cm时粗灰分含量显著高于留茬0 cm(P0.05)。说明杂交臂形草的最佳刈割期为拔节期,最佳留茬高度为15 cm。  相似文献   

15.
明确高温季节苜蓿留茬高度的再生效应,对优化四川丘陵区人工苜蓿草地刈割制度,提高饲草产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1)7~8月苜蓿留茬高度从0cm增加到5cm,老枝存活率从8.9%增加到72.9%;与留茬高度为0~3cm的处理相比,留茬高度4~5cm处理在30~50cm土层苜蓿根系干重占全部根系干重的百分比增加1~2。(2)7~8月,苜蓿留茬高度从0cm增加到5cm,其新枝萌发高峰期(刈割后8~20d)的单株苜蓿新枝数量增加量从0.35增加到0.50;新枝重量快速增长期(刈割后27~41d)的单株重量增加量从3.09g提高到9.40g。(3)7~8月苜蓿草地留茬高度低于3cm时,全年鲜草产量和当茬产量呈逐年降低趋势;留茬高度高于4cm时,全年鲜草产量和当茬产量在试验期间没有显著降低。四川丘陵区在高温季节(7~8月)适当提高苜蓿留茬高度,有利于提高其安全越夏能力和产量;留茬高度以4~5cm为宜,不宜贴地收获。  相似文献   

16.
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混播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4,他引:24  
研究不同刈割期和留茬高度对无芒雀麦+新麦草+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产草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刈割三次干草总产量,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最高(2108.1kg/hm2),其次是抽穗期刈割,留茬7cm(2095.82kg/hm2)。粗蛋白质总产量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最高(473.7kg/hm2),其次是初花期刈割,留茬3cm(439.8kg/hm2)。初花期刈割,留茬5cm的ADF和NDF含量均较低。在河北坝上地区无芒雀麦+新麦草+杂花苜蓿混播人工草地以初花期刈割,留茬5cm为宜。  相似文献   

17.
观察测定3种不同留茬设置下刈割后的华北驼绒藜的再生情况,综合分析其长势及产量。结果显示,9-10cm留茬设置植株高度最高,达到(41.27±11.06)cm;6~7cm留茬设置分蘖数最多.达到(40.17±10.27)条;产草量最高的为6-7cm留茬设置。由试验结果可以得出,6~7cm留茬设置是华北驼绒藜刈割留茬的最佳设置。  相似文献   

18.
观察测定3种不同留茬设置下刈割后的华北驼绒藜的再生情况,综合分析其长势及产量.结果显示,9~10 cm留茬设置植株高度最高,达到(41.27±11.06)cm;6~7 cm留茬设置分蘖数最多,达到(40.17±10.27)条;产草量最高的为6~7 cm留茬设置.由试验结果可以得出,6~7 cm留茬设置是华北驼绒藜刈割留茬的最佳设置.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青海草地早熟禾不同刈割强度下再生性的研究,结果表明,刈割高度与频度不同,牧草再生能力不同。留茬11cm刈割频度为7d的青海草地早熟禾的再生速度最快达到0.6182cm/d,其次是留茬5cm刈割频度为7d的青海草地早熟禾再生速度为0.6016cm/d,最后是留茬8cm刈割频度为7d的青海草地早熟禾再生速度为0.5821cm/d。累计生长量为留茬11cm刈割频度7d的是37.0979cm,留茬5cm刈割频度7d的是36.0938cm,留茬8cm刈割频度7d的累计生长量最低,为34.9306cm。日生物量分别是留茬5cm刈割频度7d的是2.16g/(d·m^-2),留茬8cm刈割频度7d的是1.94g/(d·m^-2),留茬11cm刈割频度7d的是1.60g/(d·m^-2)。累计生物量分别是留茬5cm刈割频度7d的是106.0g/m^2,留茬8C1TI刈割频度7d的是95.2g/m^2,留茬11cm刈割频度7d的是为78.7g/m^2。再生速度留茬5cm刈割频度7d与留茬8cm刈割频度7d和留茬1cm刈割频度7d差异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20.
在同仁县进行了不同留茬高度的的刈割试验。试验表明:留茬高度、刈割时间不同,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年草地产草量,也间接影响下年草地生产水平的维持和提高,在开花期、留茬高度4cm的草地是次年增加产草量的最佳刈割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