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筛选出高效降胆固醇乳酸菌,本试验利用MRS培养基从大熊猫粪便中分离得到乳酸菌,采用磷硫铁比色法对该乳酸菌的体外降胆固醇能力进行测定,并利用经典分类法对其进行细菌学鉴定。结果表明:该乳酸菌为乳杆菌属嗜酸乳酸菌,能够耐受p H值为3的酸性环境和0.3%的胆盐,在对数生长期降胆固醇能力最强,胆固醇降低率为29.8%。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适宜开发降胆固醇保健食品的乳杆菌,试验采用乳杆菌选择培养基(LBS),从东北虎肠道分离、筛选得到10株乳杆菌。采用高胆固醇乳酸杆菌培养液(MRSO-CHOL)对分离菌进行体外降胆固醇试验,并对降胆固醇最高的3株菌进行耐酸及耐胆汁盐试验;对胆固醇降解率高、耐酸、耐胆汁盐的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反应和16S rDNA鉴定。结果表明:从东北虎肠道分离得到的10株乳杆菌,体外均有降解胆固醇的能力,降解率为25.00%~65.00%,平均降解率为45.00%。菌株1胆固醇降解率为55.00%,且耐酸、耐胆汁盐的能力均较强,鉴定其为嗜酸乳杆菌。  相似文献   

3.
为筛选、鉴定出降胆固醇芽孢杆菌,试验从健康狮、虎、狼等肉食动物粪便中分离得到3株菌,分别命名为L1、L2和L3。经形态学、染色特性和16S r DNA序列测定,鉴定出L1和L3为枯草芽孢杆菌,L2为蜡样芽胞杆菌。3株菌均具有良好的芽孢形成能力,芽孢形成率分别为82%、93%、91%。应用硫磷铁比色法对3株菌的体外降胆固醇能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L1降胆固醇能力较弱,而L2、L3具有较强的胆固醇降解能力,其中L2在48 h内胆固醇降解率可达50%以上,这为相关降胆固醇药品和保健品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鉴定出降胆固醇芽孢杆菌,试验从健康狮、虎、狼等肉食动物粪便中分离得到3株菌,分别命名为L1、L2和L3。经形态学、染色特性和16S r DNA序列测定,鉴定出L1和L3为枯草芽孢杆菌,L2为蜡样芽胞杆菌。3株菌均具有良好的芽孢形成能力,芽孢形成率分别为82%、93%、91%。应用硫磷铁比色法对3株菌的体外降胆固醇能力进行测定,结果显示L1降胆固醇能力较弱,而L2、L3具有较强的胆固醇降解能力,其中L2在48 h内胆固醇降解率可达50%以上,这为相关降胆固醇药品和保健品的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实验对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4县8份传统发酵牦牛酸奶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纯化,并利用生化鉴定试剂盒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分离得到的16株乳酸菌中,3株为德式乳酸杆菌、2株为干酪乳酸杆菌、2株为罗伊氏乳杆菌、1株为嗜酸乳杆菌、8株为嗜热链球菌。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对杂交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青贮饲料中附着的优良乳酸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利用传统微生物培养和16S rDNA序列分析对分离的乳酸菌进行鉴定,以期为提高杂交构树青贮品质提供乳酸菌资源.试验最终分离得到8株优良乳酸菌,其中菌株G4,G7,G9被鉴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从健康奶牛生殖道分离筛选益生乳酸菌,为未来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提供益生菌菌株并为开发防治此病的微生态制剂奠定基础。【方法】 采集10份健康奶牛的生殖道分泌物样品,用MRS培养基进行分离培养,通过形态学观察和16S rDNA序列对分离出的菌株进行鉴定,将所得序列结果与NCBI核酸数据库参考菌株进行相似性比对,确定各分离菌株的种属。利用牛津杯法分离筛选出具有较好抑菌活性的菌株,研究这些筛选出的菌株的生长曲线、产酸能力及抗菌药敏感性,并对其主要抗菌物质进行检测。【结果】 从10个样品中共分离出13株乳酸菌,经染色镜检和16S rDNA测序分析鉴定出13株乳酸菌,分别为植物乳杆菌11株、殊异肠球菌和鼠肠球菌各1株。单株抑菌试验得到5株对大肠杆菌抑菌能力较好的乳酸菌,5株乳酸菌生长特性及产酸能力均良好,对氨苄西林、四环素、红霉素、利福平、甲氧苄啶、氯霉素和青霉素7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较强。其中21和35号菌株的抗菌物质为过氧化氢和细菌素,而25、33和34号菌株的抗菌物质除过氧化氢和细菌素外还包括有机酸。【结论】 从奶牛生殖道中分离得到的3株乳酸菌有望作为微生态制剂用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防治,其具体防治效果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从肉牛阴道中分离筛选益生乳酸菌,并对其功能进行评价,为开发微生态制剂治疗生殖道感染疾病奠定基础。采用传统培养方法从肉牛阴道中分离乳酸菌,并对其抑菌能力、抑菌物质、产酸能力和抗生素敏感性进行检测,通过16S r DNA序列分析方法对乳酸菌分离株进行鉴定。结果表明,通过体外试验获得4株乳酸菌,坚强肠球菌Y1抑菌能力最强,乳酸杆菌Y5的产酸能力强于其他菌株,4株乳酸菌均对氨苄西林和万古霉素敏感。研究结果表明,4株乳酸菌可作为潜在的益生菌株治疗母牛生殖道感染疾病。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用于防制奶牛子宫炎的乳酸菌菌株,本试验选取产后30~50 d的健康奶牛,采集子宫颈口处分泌物,利用MRS选择性培养基进行乳酸菌初步筛选。纯化后的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将具有乳酸球菌或乳酸杆菌典型形态的疑似菌株进行针对性生化鉴定。提取分离菌株的基因组DNA,扩增其16S rDNA全序列并测序,将所得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的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采用琼脂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对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并检测分离菌株对山羊上皮细胞的黏附活性。结果显示,经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16S rDNA测序分析,得到13株乳酸菌,其中5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6株具有较强黏附上皮细胞的能力,7、12和23号3株兼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和黏附上皮细胞能力。综上,本试验建立了健康奶牛子宫颈中乳酸菌的筛选方法,得到3株具有良好益生特性的乳酸菌,为制备微生态制剂提供了基础材料,对防制奶牛子宫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筛选用于防制奶牛子宫炎的乳酸菌菌株,本试验选取产后30~50d的健康奶牛,采集子宫颈口处分泌物,利用MRS选择性培养基进行乳酸菌初步筛选。纯化后的菌株进行革兰氏染色镜检,将具有乳酸球菌或乳酸杆菌典型形态的疑似菌株进行针对性生化鉴定。提取分离菌株的基因组DNA,扩增其16SrDNA全序列并测序,将所得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的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分析。采用琼脂扩散法检测分离菌株对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活性,并检测分离菌株对山羊上皮细胞的黏附活性。结果显示,经染色镜检、生化鉴定和16SrDNA测序分析,得到13株乳酸菌,其中5株具有较强抑菌活性,6株具有较强黏附上皮细胞的能力,7、12和23号3株兼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和黏附上皮细胞能力。综上,本试验建立了健康奶牛子宫颈中乳酸菌的筛选方法,得到3株具有良好益生特性的乳酸菌,为制备微生态制剂提供了基础材料,对防制奶牛子宫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旨在对全株水稻表面的优势乳酸菌进行分离、筛选与鉴定,以期挖掘出青贮优良菌种资源。利用平板涂布法对全株水稻上的乳酸菌进行分离,以生长速度和产酸能力进行初筛,以抗氧化能力(H2O2耐受能力、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进行复筛,对筛选出的优势乳酸菌进行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从水稻植株表面共分离得到154株乳酸菌,培养48 h后,有16株OD600nm值>2且pH值<4的乳酸菌,其中有9株乳酸菌具有抗氧化能力,综合表现最好的菌株是YMA3,对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72.23%、72.46%、86.33%。YMA3表现出较强的高温或酸性环境适应性,鉴定为粪肠球菌。  相似文献   

12.
杨杨  石超  郭旭生 《草业学报》2014,23(1):266-275
 本试验对青藏高原藏北嵩草附着乳酸菌进行了分离培养,并利用传统培养法和16SrRNA序列分析对分离乳酸菌进行了鉴定,以期探讨高寒地区乳酸菌的发酵生物学特性并分离筛选优良发酵乳酸菌。试验共分离得到17株乳酸菌,其中有6株菌为食窦魏斯氏乳酸菌(Weissella confusa),其余均为融合魏斯氏乳酸菌(Weissella cibaria)。分离出的融合魏斯氏乳酸菌菌株均能在4℃条件下生长,其中有5个菌株能在pH值为3的培养基中生长,且分离的食窦魏斯氏乳酸菌均能利用半乳糖,10株融合魏斯氏菌均能够发酵利用阿拉伯糖。体现出高寒地区分离出的融合魏斯氏乳酸菌菌株具有耐低温,耐酸性强和发酵利用碳源广泛的特征。  相似文献   

13.
为分离健康奶牛阴道乳酸菌并鉴定其益生特性,本研究采集健康奶牛阴道临床样品并分离筛选到4株乳酸菌,对其抑菌活性、产酸性能、产H_2O_2能力及对抗生素敏感性进行检测,通过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乳酸菌分离株。结果显示,4株乳酸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和产酸性能,在体外均能够产生H_2O_2,并对万古霉素具有抗性;经鉴定4株乳酸菌分别为唾液乳杆菌1株、黏膜乳杆菌2株、坚强肠球菌1株。本研究分离鉴定的4株乳酸菌均可以作为候选益生菌株用于奶牛子宫内膜炎防治。  相似文献   

14.
从达乡传统发酵乳制品中分离纯化出13株疑似乳酸菌,其中5株球菌、8株杆菌,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13株疑似乳酸菌合成γ-氨基丁酸能力,结果发现其中一株球菌具有很强合成γ-氨基丁酸能力,γ-氨基丁酸产量为2.91g/L;通过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该高产γ-氨基丁酸菌株为嗜热链球菌QYWLYS-1。此外,考察了实验室保藏的4株双歧杆菌和7株乳酸菌合成γ-氨基丁酸能力,结果发现其中一株植物乳杆菌QYW-L-11具有较强合成γ-氨基丁酸能力,γ-氨基丁酸产量为1.38g/L。  相似文献   

15.
为系统揭示青海部分地区自然发酵牦牛乳中的微生物乳酸菌种群结构,丰富牦牛乳微生物菌种资源库数据,本试验通过纯培养方法对采集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及同仁市3个不同地区当地居民自然发酵的牦牛酸奶分离得到10株乳酸菌,并利用生化鉴定试剂盒对该10株乳酸菌进行了菌种的鉴定,结果表明4株杆菌分离株和6株球菌分离株。其中6株归为嗜热链球菌,2株归为嗜酸乳杆菌,1株归为罗伊氏乳杆菌,1株归为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其中,海晏县样品菌种为干酪乳杆菌干酪亚种和嗜热链球菌,同仁县样品中的菌种为嗜酸乳杆菌、嗜热链球菌和罗伊氏乳杆菌,泽库县样品中的菌种为嗜热链球菌。研究结果为青海地区牦牛乳酸菌资源数据库的丰富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获取产酸能力强、发酵性能好、具有强抑菌能力的乳酸菌,本试验以35日龄断奶健康仔猪粪便为菌源,对其乳酸菌进行筛选、分离、鉴定,并对分离菌株进行发酵性能研究。从35日龄断奶健康仔猪粪便中分离得到6株目标菌株,经产酸测试及抑菌试验后,得到一株产酸能力强、抑菌效果良好的筛选菌株,命名为RSJ-5。通过对RSJ-5菌株的菌落与菌体形态观察、生理生化鉴定试验、糖醇发酵试验,确定其为嗜酸乳杆菌。利用50 L发酵罐接种RSJ-5菌株厌氧发酵36 h,发酵液活菌数达158 CFU/mL,乳酸钙含量为85 mg/mL,pH4.2,发酵液对大肠杆菌、沙门氏菌有较强抑菌作用。结果表明RSJ-5嗜酸乳杆菌具备优良乳酸菌发酵剂的性能,探索了发酵工艺的可行性,为液体饲料(乳酸菌发酵液)大规模发酵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对西藏地区豆科牧草青贮饲料中的乳酸菌进行分离、鉴定,以期得到优良的乳酸菌菌株。以苜蓿和箭筈豌豆青贮饲料为试验材料,共分离得到6株同型发酵乳酸菌,经传统微生物培养和16S rRNA序列分析,3株(LCG9,CG35和AG11)为戊糖片球菌,2株(LCG3和LAG1)为植物乳杆菌,1株(LA3)为弯曲乳杆菌;除AG11和LAG1在5℃,LCG9和AG11在pH 3.0和8.0生长微弱外,其余乳酸菌菌株均在5~20℃,pH 3.0~8.0及3.0%和6.5% NaCl培养液中生长良好。从耐低温特性、产酸能力和发酵速率3个指标考虑,植物乳杆菌LCG3最适宜用于西藏青贮饲料生产的乳酸菌菌种。  相似文献   

18.
在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今天,酸马奶独特的风味及特殊的食疗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富含具有降胆固醇效用的不饱和脂肪酸、钙、乳酸菌及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乳清酸等物质。主要从酸马奶所含营养成分的降胆固醇作用及酸马奶中乳酸菌的降胆固醇机理2个角度阐述酸马奶对胆固醇的降解作用,并分析了现有的研究乳酸菌降胆固醇机理所得到的成果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青海省共和县牦牛肠道内益生菌的分布种类,筛选出能够抑制犊牛腹泻的益生菌株,采集20份健康牦牛的粪便样品,对粪便中乳酸菌进行分离和纯化,再结合形态学、生化试验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结果表明,从牦牛粪便中成功分离出7株乳酸菌,包括罗伊氏乳杆菌、植物乳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乳酸乳球菌、坚强肠球菌、海氏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各1株。本研究分离的7株乳酸菌,为后期抗牦牛腹泻益生菌产品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丹麦和立陶宛的学者对从黑麦面包中分离得到的五5株乳酸菌进行了抑菌能力的测定。结果表明,这五5株菌的上清液可以抑制25株指示菌中的15株以及从黑表面包中分离得到的56株菌中的25株,并且这5株乳酸菌还可以抑制枯草芽孢杆菌以及造成面包模具腐败的主要真菌——霉菌、镰刀菌、毛霉和青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