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水稻病毒病和类菌原体病已知有10种,其中以黄矮病(暂黄病)和矮缩病的发病面积最大,为害最重。六十年代中期以来,在南方11个省、市、自治区相继流行。七十年代中期随杂交稻的推广,病害再次流行,1977年仅湖南省常德、益阳、岳阳三地区就损失稻谷3.3亿斤,益阳地区180万亩杂交晚稻有150万亩发病,  相似文献   

2.
水稻普通矮缩病(简称普矮病),近年来在光泽县单季稻田已由次要病害发展成为主要病害之一.该病80年代未见发生,90年代初在连晚稻田零星发生,1995年后逐步在低海拔区(215~250 m)的单晚稻田发生,1999年发展到中海拔区(350 m左右)的单晚稻田,涉及光泽县的所有乡镇,发生面积0.24万hm2,占单晚总面积28%.丛发病轻的0.3%~9.4%,重的36.2%~52.0%,为近年来发生最严重的一年.普矮病为水稻病毒病,其传播媒介主要是黑尾叶蝉,病毒在带毒的黑尾叶蝉体内越冬,第2年春季成虫迁飞到秧地成为初侵染源.本文就其发生规律,分析导致1999年水稻普矮病在光泽县山区单季稻田流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相似文献   

3.
水稻病毒病对水稻生产影响很大,利用抗病品种是控制病害流行的经济有效措施。在1977~1978期间,共选择了目前生产上种植面积较大的推广品种和引种部分国外品种共229个进行试验,在两年初步筛选基础上,1979年着重进行对普矮,黄矮病表现高抗或免疫品种再进一步鉴定,现将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严重的病毒病,该病主要侵染禾本科水稻、小麦、玉米、高粱。其传毒介体主要是白背飞。水稻黑条矮缩病(rice black-streaked dwarf disease)是一种由飞虱为主要传毒介体,在我国南方稻区广为发生流行的一种水稻病毒性病害。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流行与灰飞虱种群数量消长及携毒传播相对应。晚稻收获后,灰飞虱成虫转入田边杂草和冬播大小麦危害与越冬,越冬代成虫高峰为3月上中旬,一  相似文献   

5.
水稻普通矮缩病简称水稻普矮病。近年来,闽北山区每年单、双晚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少数年份发病率高达30%—40%,仅因普矮病的危害,每亩减产可达12.5—50公斤以上,已经成为近年来水稻主要病害之一。同时,由于普矮病症状与杂交水稻亲本不育系和保持系相似,常被部分农民误认为是杂交水稻种子混杂所致,其实,普矮病是  相似文献   

6.
水稻普通矮缩病简称水稻普矮病,近年来在闽北山区每年单、双晚稻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少数年份高达30%左右,已经成为近年来水稻主要病害之。  相似文献   

7.
连晚杂交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危害特点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水稻黑条矮缩病(RBCDV)近年来在台州市连作晚稻上回升迅速,发生严重面积达1.3万hm^2。试验分析表明,导致连晚杂交稻黑条矮缩病严重流行的原因主要有3个:一是大面积的主栽品种抗性差,易感病,二是传毒媒介灰飞虱的田间带毒率高,而其迁飞危害高峰与连晚杂交稻的感病生育期相吻合;三是杂交水稻自身的栽培特点有利于黑条矮缩病的侵染。根据此病发生的规律和特点,提出了在农业防治的基础上,狠抓适期治灰防病的综合  相似文献   

8.
水稻普通矮缩病[Rice dwarf virus(RDV)]通常简称普矮病,是一种病毒性病害,其为害症状为:稻株矮缩僵硬,叶色浓绿,新叶沿脉间有断续的退绿白色点条。其寄主有16种,通常为害水稻、小麦、看麦娘、稗、甜茅等。该病主要由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 (Uhler)]、电光叶蝉传播,原来只在田间零星发生,未产生灾害。2003年以来,在我区部分单季稻区大面积发生,危害较为严重。本文通过对近年来我区部分单季稻区暴发普矮病的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可为今后对该病的预防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为介体传播的一种病毒病,是由媒介灰飞虱吸毒获毒带毒感染发病而难以控制的病毒病.它以成为继水稻条纹叶枯病后水稻安全生产的又一隐患.对水稻生产构成极大威胁。如果不能开展有效防治,将会带来水稻严重减产。一、水稻黑条矮缩病防治措施1、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持续控制技术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持续控制是在病害流行区通过应急预防病情得到基本控制后,通过以生态调节为基础,结合其它病虫害防治兼行"治虱防矮"措施,使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株发病率持续下降并保持在3%以下水平;或在轻病区(晚稻平均株发病率小于3%),或初见发病区控制其不流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黄埠乡近年新发生的一种水稻病毒病。2010年在我乡中、晚稻上偏重发生,发生面积达144.4hm2(占总面积的14.35%),粮食损失达31.50万kg,成为我乡水稻主要病害之一。该病由白背飞虱带毒传播,具有范围广、突发性和暴发性强、扩散蔓延快、为害隐蔽等特点,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一种由白背飞虱带毒传播的新的水稻病毒病,前期不易发现,一旦暴发流行,难以在短时期内有效防治。近年来,我镇中、晚稻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产量损失一般在10%-30%。为了防止其蔓延成灾,减少产量损失,本文简要介绍该病害的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控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水稻黑条矮缩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我县再次暴发成灾.以1999年为例,全县仅连作晚稻发病面积就达795万亩,平均丛病率2002%,其中重发田块丛病率高达40%~80%,损失粮食05万t.近年来我们对该病的发生流行规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和试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3.
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是近年来在我省新发现的由白背飞虱传播的水稻病毒病,其具范围广、突发和暴发性强、扩散蔓延快、为害隐蔽等特点。2010年全省中、晚稻大面积暴发为害。由于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生面积大、分布广、为害重、损失大,已成为水稻重要病害。一、症状识别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主要典型症状为,病株分  相似文献   

14.
晚稻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晚稻发生越来越严重,严重影响晚稻生产,2009年麻阳县2 666.7hm2晚稻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病,发病最轻田发病蔸率达10.5%,最严重的发生在该县的锦和镇河湾村、绿溪口乡王家坪村、隆家堡乡步云村、兰里镇高坪村,面积达67.6 hm2,经专家组调查鉴定发病蔸率达72.8%,对晚稻造成了严重减产,为了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和晚稻的高产丰收,以下为防治晚稻水稻黑条矮缩病技术,仅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5.
水稻黄叶病和矮缩病流行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黄叶病的发生流行,在年际间有明显的间歇性。研究表明,此病在闽西北晚季水稻上流行的主导因素是冬春的温度,关键因素是6月下旬至7月下旬的介体昆虫数量;重要影响因素是晚稻的品种和插秧期,并据此提出了可于发病前90—100天对当地水稻黄叶病进行预测的经验式。水稻矮缩病在年际间的流行间歇,没有黄叶病明显。一般晚稻的流行程度,与早稻孕穗期的植株发病率和6月中下旬的田间黑尾叶蝉带毒率均有显著相关。据此,在数理统计的基础上,提出了可于发病前40—50天进行预测的方程式。所求结果只要结合晚稻品种抗病性类型和插秧期迟早及介体的虫量与关键传毒期加以分析,便能相当确切地估测晚稻矮缩病的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16.
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为媒介传播的一种病毒病,近年来在山区杂交中稻、一季晚稻上危害逐年加重.由于该病症状与种性不纯的植株相似,给杂交稻生产和产量造成很大影响.一般发病田块损失10%~30%,严重田块损失达50%~80%,有的甚至绝收.  相似文献   

17.
<正> 1973年以来,我们在福建从南到北的20个县、市发现了一种新的水稻病毒病——水稻簇矮病(bunchy stunt,原称类普矮病dwarf—like)。病株矮缩、丛生、并不黄化,有些象普矮,但不具普矮病叶的黄白色条点,往往簇生如草,有的还节上生枝、簇生小叶,形成“雀巢”状物;病害仅能通过黑尾叶蝉(Nephotettix cincticeps)和二点黑尾叶蝉(N.impicticeps)传播。带毒的黑尾叶蝉可终身传毒,但有明显的间歇现象,不经卵传播。电光叶蝉(Recilia dorsalis)、白翅叶蝉(Empoasca Subrufa)、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和缢管蚜(Rhopalosiphum padi)均不传病;病土、  相似文献   

18.
中国水稻黑条矮缩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水稻重要的病毒病,对水稻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该病由灰飞虱传播的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中国水稻黑条矮缩病病原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传毒介体、病害流行以及防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中国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综合防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水稻黑条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为介体传播的一种病毒病,在江西省新建县曾于上世纪70年代初期流行过,受害作物主要是双季晚稻.70年代末期后发病渐渐减轻,到70年代难以找到病株标本.但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本病又开始回升,于2005年在我县的杂交晚稻上突然暴发成灾,受害作物主要是杂交晚稻.  相似文献   

20.
为了摸索单季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规律与流行原因,实现科学有效防治,笔者组织开展了单季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发病情况与影响发病因素调查,结果表明,单季稻发病面积13.78%,其中高感病品种10个,平均丛发病率26.76%(6.0%~45.5%),高于面上15个百分点。造成病害大面积流行的主要原因在于感病品种面积占43.48%,单季稻播(种)移(栽)期提早而拉长,白背飞虱携毒迁入峰期早且迁入量大,加上水稻感病品种感病生育期和白背飞虱迁入传毒敏感期相吻合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