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亚致死剂量苏云金杆菌蜡螟亚种对大蜡螟幼虫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影响。结果透明,经Bt晶体处理后大蜡螟幼虫体内和幼虫肠道超氧化物歧化以及过氧化物酶活力增强,幼虫体内过氧化物酶同功酶增加一条谱带,但超氧化物歧化酶同功谱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
螟卵啮小蜂寄主—荸荠白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亚致死剂量苏去杆菌蜡螟亚种对大蜡螟幼虫以及幼虫肠道、血淋巴酯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经B.t.晶体处理后大蜡螟整体幼虫和肠道酯酶比活力均下降,同功酶谱无明显变化;血淋巴酯酶同功酶活力及同功酶谱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
螟卵啮小蜂是水稻三化螟重要的卵寄生蜂,其幼虫还能取食三化螟的卵粒。为了充分利用这种有效天敌控制三化螟,我们在水稻生态系统中试验种植荸荠,用以繁殖荸荠白螟,荸荠白螟的卵作为螟卵啮小蜂的桥梁寄主。本文研究了新生态系统中荸荠白螟的年消长动态和“桥梁作用”以及它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5.
尖双突野螟[Sitochroa verticalis(Linnaeus)]、豆扇野螟[Pleuroptya ruralis(Scopoli)]、横线镰翅野螟[Circobotys heterogenalis(Bremer)]与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Guenée)]均为草螟科昆虫,这几种昆虫的成虫在外部形态上极其相似,在利用测报灯对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进行监测时,常误将这3种草螟科的昆虫当做亚洲玉米螟,从而影响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及预测预报的准确性。为此本文对以上3种草螟科昆虫及亚洲玉米螟成虫的形态进行描述,并结合其线粒体COⅠ基因序列进行了种类鉴定,同时还利用稳定碳同位素技术对其寄主植物来源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亚致死剂量苏云金杆菌蜡螟亚种对大蜡螟幼虫以及幼虫肠道、血淋巴酯酶的影响。结果表明,经B.t.晶体处理后大蜡螟整体幼虫和肠道酯酶比活力均下降,同功酶谱无明显变化;血淋巴酯酶同功酶活力及同功酶谱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7.
大螟的转移为害规律及其测报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调查大螟的寄主范围,明确了大螟在不同寄主植物上的转移为害规律,并将大螟的发 生分为侨居代、繁殖积累代和主害代。在明确各发生代主要虫源的基础上,提出了虫情预测的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8.
蜡螟绒茧蜂对大蜡螟幼虫的寄生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大蜡螟的低龄幼虫为寄主,在实验室条件下对蜡螟绒茧蜂的寄生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蜡螟绒茧蜂一生最多产卵68粒,平均45.85粒。蜡螟绒茧蜂卵产于寄主体内的位置多在1~4腹节;多数在寄主体内只产1粒或2粒卵。该蜂能寄生大蜡螟1~4龄幼虫,但2~4龄幼虫同时存在时,偏爱寄生2、3龄幼虫,其选择系数分别为0.35和0.42。  相似文献   

9.
螟黄赤眼蜂对二点螟的防治效果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调查了放蜂蔗区和对照蔗区的蔗螟卵块寄生率、卵粒寄生率、螟害株率和螟害节率.结果表明,放蜂区二点螟螟虫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均为80%以上;而对照区的卵块寄生率和卵粒寄生率则均低于50%.放蜂区的螟害株率(30.80%)比对照区的螟害株率(40.00%)低9.20个百分点;螟害节率(4.19%)比对照区的螟害节率(8.48%)低4.29个百分点.螟黄赤眼蜂对二点螟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亚致死剂量苏云金杆菌蜡螟亚种(Bacillus thuringiensis galleriae)晶体蛋白对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幼虫物质代谢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蜡螟幼虫经亚致死剂量B.t.galleriae晶体蛋白处理后,中肠糖原、组蛋白及RNA的量均较正常幼虫减少。处理组幼虫整体匀浆物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也较正常幼虫低。大蜡螟幼虫经B.t.galleriae晶体蛋白处理后中肠上皮细胞明显空泡化,并发生解体。  相似文献   

11.
李卫春 《江西植保》2013,(3):254-256
记述采自武功山高山草甸的一江西新记录种:双斑草螟CrambusbipartellusSouth,提供了该种鼓膜器和雌雄外生殖器图示。研究标本保存在江西农业大学昆虫标本馆(JXAUM)。  相似文献   

12.
郭瑞  何孙强  王义平 《植物保护》2016,42(5):134-138
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对竹林害虫竹弯茎野螟[Crypsiptya coclesalis(Walker)]的寄生蜂及寄生率进行调查,共发现7种寄生蜂。其中3种是首次记录寄生在该种害虫的寄生蜂,即:日本棱角肿腿蜂(Goniozus japonicus Ashmead)、兰氏原绒茧蜂(Protapanteles lamborni Wilkinson)和螟黄赤眼蜂(Trichogramma chilonis Ishii)。对不同寄生蜂的寄生率调查结果表明,兰氏原绒茧蜂的寄生率最高,为45.2%,对竹弯茎野螟具有较好控制作用。同时,本文首次报道寄生于竹弯茎野螟3种寄生蜂的主要鉴别特征及其寄生生物学,并提供了形态特征图。  相似文献   

13.
向日葵螟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向日葵螟是向日葵上的重要害虫。近年来,欧洲向日葵螟在我国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本文综述了向日葵螟的两个种—欧洲向日葵螟和美洲向日葵螟的生物学研究进展。最后对向日葵螟的综合防治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螟黄赤眼蜂繁蜂质量监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以柞蚕卵为中间寄主的螟黄赤眼蜂的繁蜂质量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繁蜂代数的增加,螟黄赤眼蜂子代蜂的繁殖能力明显下降。在柞蚕卵上连续繁殖25代后,其寄生率、单卵蜂量和羽化率分别下降44.08%、45.00%和65.72%,子代蜂寄生率和单卵蜂量平均每代衰减为2.0%,而羽化率下降3.0%。其发育历期延长72h。子代蜂性比(雌:雄)下降幅度不大,在8.25~9.59:1。  相似文献   

15.
小麦根茎新害虫:白眉野草螟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比较形态学方法, 调查研究近年发生于山东省莱州市的一种学名未知的小麦根茎害虫, 确定其学名为白眉野草螟[Agriphila aeneociliella (Eversmann, 1844)], 描述了其幼虫与成虫的形态学特征, 并介绍了该害虫在我国的发生和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16.
豇虫荚螟的识别及防治黄旭正(广西植保总站)豇豆螟荚MarucatestulalisGeyer又叫豆角螟、豆野螟、大豆卷叶螟、豆钻心虫,其幼虫蛀食豆荚或卷叶取食,为害豆角、四季豆、黄豆、绿豆、饭豆等豆科作物的花蕾豆荚,还为害苕子、紫云英等绿肥。受害作物...  相似文献   

17.
1993~1996年作者对荸荠白禾螟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荸荠白禾螟有2种,即白尾白螟和黄尾白螟。两种白螟很相似,均属鳞翅目螟蛾科,只是黄尾白螟腹部末端的毛曾黄色,幼虫为害荸荠,又名荸荠螟。白螟在湖北荸荠产区一年发生4代,世代重叠,以8月下旬至10月下旬的2~3代为害最重,常造成荸荠茎杆枯死或分株减少,苗数不足,导致球茎小而轻,品质变劣,10月后以幼虫在荸荠茎杆内越冬。防以农业防治为主,辅以药剂  相似文献   

18.
几种赤眼蜂对菜粉蝶卵寄生力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9.
台湾稻螟幼虫的空间分布型及抽样技术广东省化州市病虫测报站(525100)陈观浩台湾稻螟ChiloauriciliusDudgeon是我市晚稻1种主要害虫。1993年~1994一年,在晚稻蜡熟期、第4代台湾稻螟幼虫3、4龄盛期,选择典型田6块,每块田划...  相似文献   

20.
模拟螟害对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设置了模拟螟害、氮肥和基本苗三因索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都极显著。水稻9—15叶期,分别损失分蘖8%、20%、20%、4%、4%、1%、1%以上亩穗才显著减少,分别损失分蘖8%、20%、20%、12%、8%、4%、1%以上才显著减产。随着损失叶期和损失度增大,亩穗渐减,着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不同程度增加。12—14叶期,1%—2%的损失产量反而略提高。讨论了氮肥和基本苗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认为每亩(666.7m~2)施5kg 纯氮的氮肥、移栽3.428万棵苗/亩有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