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光明粳2号”种植密度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出水稻新品种"光明粳2号"机条直播的适宜种植密度,进行了不同基本苗数对产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机条播和人工撒播均表现为增加基本苗能提高水稻产量,但由于没有出现拐点现象,适宜的种植密度还有待于进一步试验验证。  相似文献   

2.
海丰水稻不同种植方式的经济技术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海丰农场种植条件下,对“淮稻5号”4种不同种植方式的经济效益开展了综合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4种水稻种植方式产量均达600 kg/667 m2以上,以人工插秧产量最高,其余从高到低依次为机械旱直播、机条播、机插秧:投入成本以人工插秧最高,达850.74元/667m 2,其次分别为机插秧、机条播,机械旱直播最低,仅为659.4元/667 m2;机械旱直播和机条播经济效益最高,高出机插秧150元/667 m3以上,人工插秧次之,机插秧最低.因此,无论是从提高经济效益还是从减少用工考虑,当前采用机条播和机械旱直播作为海丰水稻主要种植方式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3.
水稻不同机插秧密度对其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黔生 《农技服务》2013,30(6):558-559
为了探明水稻不同机插秧密度与其分蘖动态和产量的关系,以科优21水稻品种为材料,采用田间试验研究水稻不同机插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机插秧密度为1.71万穴/667 m2(30 cm×13 cm)时,每窝插2~3株的效果最好,其水稻群体的结构最合理,产量最高,为690.5 kg/667 m2。  相似文献   

4.
为摸索不同的基本苗数对机插连作晚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本文对两种行距不同的插秧机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基本苗较多的7寸机(插种密度25 cm×12 cm)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明显比基本苗较少的9寸机(插种密度30 cm×12 cm)高,前者的产量可达510.9 kg/667 m2,比后者的450.3 kg/667 m2增产13.5%。  相似文献   

5.
迟熟中粳淮稻号直播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直播稻群体自我调节和产量结构相互协调补偿的能力很强,密度对直播稻产量影响不显著。基本苗4.6~14.3万/667m2,除基本苗5.8万/667m2,产量591.63kg/667m2以外,其他密度单产均达到600kg/667m2以上,基本苗8万/667m2左右产量最高。随着基本苗的增加,有效穗数总的趋势是上升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振动式下降,但不同处理间差距很小。基本苗6万/667m2茎秆抗倒伏能力最强,且单位面积稻穗干物重、植株地上部分干物重及经济系数均最高。  相似文献   

6.
种植密度对黔黄油21号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索优质杂交油菜黔黄油21号在不同种植密度下的产量及主要品质性状的表现,分别在贵州遵义产区稻田免耕移栽条件下进行了黔黄油21号不同种植密度的大区对比和单因子随机区组试验。结果表明:黔黄油21号含油量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芥酸、硫甙、蛋白质等品质性状呈现无规律的变化趋势,均符合国家优质油菜标准。黔黄油21号移栽密度在6 000~8 000株/667m2范围内,可获得200 kg/667m2以上的产量水平,综合性状良好,有效分枝数及有效角果数较多;最佳种植密度为6 000株/667m2,在该密度下可获得202.35 kg/667m2的高产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减轻杂交水稻制种劳动强度,降低制种成本,提高制种产量.[方法]采用人工插秧、杂交水稻制种手摇式播秧机和XL2Z-10水稻插秧机,研究3种不同栽插方式对南繁杂交水稻制种产量的影响.[结果]使用杂交水稻育种手摇式式播秧机、XL2Z-10水稻插秧机插秧制种基本苗密度在22.5万~28.5万蔸/hm2,比人工插秧增加4.5万~9.0 万蔸/hm2,有效穗增加55.5万~112.5万穗/hm2;实测产量超过3 000 kg/hm2,制种产量比人工插秧分别提高了12.8%和17.47%.[结论]使用杂交水稻育种手摇式播秧机、XL2Z-10水稻插秧机插秧杂交水稻南制种产量明显高于人工插秧制种.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水稻机插秧栽培的生育特性及最适追肥时间,以益阳市主栽水稻品种湘早籼45号为材料,研究了机插秧移栽不同追肥时间,以及机插栽培与抛秧栽培和洗插秧栽培方式对水稻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抛秧和洗插秧相比,机插秧的生育期缩短了2~6 d;株高较高,水稻分蘖率提高了12.3~23.2个百分点;产量提高了39.36和42.43 kg/667m2,但总粒数和实粒数减少了10粒/穗左右。同时,研究还表明,在机插秧移栽后第8天追肥最为适宜,其产量达479.09 kg/667m2,比其他追肥的时间的产量提高了24.43和48.19 kg/667m2。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不同基本苗数对机插早稻产量及其构成因子影响,特进行了不同机插密度条件下的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基本苗较多的7寸机(插种密度25 cm×1 2 c m)的有效穗数和千粒重明显比基本苗较少的9寸机(插种密度30 cm×12 cm)高,前者产量可达548.7 kg/667 m2,比后者增产16.8%。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新型轻简、增产增效的水稻种植模式,以"上农粳2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旱直播、水直播、机插秧、人工插秧4种种植方式对其产量及经济效益影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上农粳2号"采用机插秧方式,产量和纯收益均为最高,每667m~2产量为652.28kg、纯收益为1115.8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