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 de Rochebrune)俗称墨鱼,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十腕目、乌贼超科、乌贼科、无针乌贼属。2004年宁波大学突破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育苗技术后,又获得了曼氏无针乌贼的海水围塘养殖、水泥池养殖及网箱养殖成功,本文就水泥池养殖技术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春季育苗亲体需求,日照市海洋与渔业研究所进行了曼氏无针乌贼的人工养殖,并进行了越冬养殖技术研究。经过几年的越冬实践证明,用太阳能作为热源进行曼氏无针乌贼越冬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范帆  尹飞  王建  李杰 《现代渔业信息》2011,26(6):6-9,19
曼氏无针乌贼作为我国主要的海产捕捞对象,由于长期以来过度捕捞、自然产卵场破坏等原因,资源量急剧下降。近年来在广大科研工作者不懈的努力下,曼氏无针乌贼的生物学研究和人工养殖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工放流取得显著的效果,资源量有显著回升。本文简单介绍近年来曼氏无针乌贼研究领域内取得的一些成绩,并且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曼氏无针乌贼是我国近海最重要的头足类,是东海四大海产之一,但由于捕捞过度,目前野生资源减少。我们开展传统网箱养殖曼氏无针乌贼技术示范,为开发推广其养殖技术、保护资源和调整优化水产养殖生产结构作出努力。现将试养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曼氏无针乌贼规模化全人工育苗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曼氏无针乌贼规模化全人工育苗技术,2008~2010年以人工养殖的曼氏无针乌贼成体作亲本进行了育苗试验.试验中采取了下列技术措施:对乌贼亲体进行强化培育和生殖调控,促进性腺发育成熟;确立乌贼幼体的饵料系列并保障供给;做好育苗水体的水质调控和苗种的病害防治.3年共获受精卵4075.8 kg,平均孵化率82.5%;培...  相似文献   

6.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俗称墨鱼、目鱼、乌贼等,是一种中型乌贼。该品种分布广泛,俄罗斯远东海、日本濑户内海、朝鲜西南沿海和我国沿海等海区均有分布。曼氏无针乌贼肉质洁白如玉,营养价值高,可食部分约占总体的92%,具有良好的药用保健功效,在消费市场上备受追捧。  相似文献   

7.
《水产养殖》2013,(12):53-54
乌贼,俗称“墨鱼”,通常生活在几十米深的深海。在我国,此前只有金乌贼和曼氏无针乌贼工厂化育苗成功的报道,虎斑乌贼和拟目乌贼的人工养殖案例仍是空白。如今,人工养殖的虎斑乌贼和拟目乌贼却现身在徐闻县一个靠海村庄的虾塘里。  相似文献   

8.
《河北渔业》2011,(7):F0002-F0002
<正> 2006-2007年,河北省水产研究所应用海洋动物生理学、海洋生物学、水产养殖学、水产增殖学等多学科技术,对曼氏无针乌贼的人工繁育和池塘养殖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 采用系列技术措施使乌贼亲体越冬培育成活率达到60%;人工繁育出体长1.5cm苗种5.9万  相似文献   

9.
正曼氏无针乌贼俗称墨鱼,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十腕目、乌贼科、无针乌贼属。有关曼氏无针乌贼的研究虽已有大量报道,但有关其基本生物学特性及繁养殖现状的报道较少。因此,笔者通过调查、查阅相关文献及结合自身对繁养殖工作的总结,对曼氏无针乌贼繁养殖现状及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优化繁养殖技术及加快产业发展提供参考,以期逐渐修复和振兴我国的曼氏无针乌贼资源。一、繁养殖现状为了拯救绝迹的曼氏无针乌贼,21世纪初,  相似文献   

10.
为优化曼氏无针乌贼人工繁育技术,提高人工增殖苗种的产量与质量,采用实验生态学方法,对比分析了野生和养殖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japonica)的表观形态、生化组分及其受精卵的形态差异,探究了光照周期与受精卵胶质外膜对曼氏无针乌贼胚胎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野生和养殖曼氏无针乌贼的表观形态、生化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野生群体性成熟规格远大于养殖群体,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的脂肪含量显著低于养殖群体(P<0.05),卵巢中的蛋白质含量则显著高于养殖群体(P<0.05);养殖亲体所产黑卵在12D12L光照周期条件下孵化率最高,所产白卵在24D和24L条件下孵化率最高,野生亲体所产卵在24D和12D12L条件下孵化率最高;随光照时间的延长,受精卵的平均孵化时间具有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表明光照周期是影响曼氏无针乌贼胚胎发育的重要因素;实验发现,将受精卵胶质外膜剥离处理后,养殖亲体所产黑白卵的平均孵化时间具有减少的趋势,但孵化率显著下降(P<0.05)。综上所述,建议在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苗种生产过程中,尽量选用大规格野生乌贼作为繁育亲体。此外,在受精卵孵化期间,应对孵化池进行适当遮光处理,避免受精卵长时间暴露于强光照环境中,以提高孵化率和仔乌成活率。本实验研究结果可为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苗种繁育技术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4月15日,受福建省科技厅委托,福建省宁德市科技局组织有关专家召开“曼氏无针乌贼规模化全人工养殖技术”项目鉴定会,会上专家们对该项目给予了高度评价,据了解,该项目成果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相似文献   

12.
曼氏无针乌贼俗称乌贼、墨鱼、墨斗鱼、海猫等,隶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十腕目,乌贼科,无针乌贼属。乌贼的可食部分约占总体的92%。其肉洁白如玉,具有鲜、嫩、脆的特点,且营养丰富,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3克、脂肪0.7克以及丰富的钙、磷、铁。除鲜食  相似文献   

13.
<正>东方新糠虾营养价值很高,是多种水产经济动物(大黄鱼、石斑鱼、大菱鲆、牙鲆、东方鲀、真鲷、海马、河蟹大眼幼体、曼氏无针乌贼等)的优质活饵料。自2013年6月份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试验场开始大规模繁育曼氏无针乌贼苗种,现已成为浙江省最大的曼氏无针乌贼苗种繁育基地及增殖放流基地。目前针对曼氏无针乌贼幼体的人工配合饲料尚未开发,因此曼氏无针乌贼幼体在摄食短期的丰年虫无节幼体和桡足类后需大  相似文献   

14.
自2009年4月份以来,在浙江大陈海域进行蟹笼作业的渔船每天都能捕获10余只曼氏无针乌贼,规格为胴体长10~12厘米、体重150~200克。初步统计,到目前已捕获到该类乌贼300余只。这表明大陈海域曼氏无针乌贼人工放流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5.
韩德鑫  曹台国 《海洋渔业》1983,5(5):222-222
<正> 由浙江水产学院与普陀县渔业技术推广站合作,从4月下旬以来,在中街山等海区进行了曼氏无针乌贼(亦称东海无针乌贼,以下简称乌贼)半人工孵化试验。到6月底止,18,225,700只稚乌贼脱膜而出,洄游在浙江北部沿海。  相似文献   

16.
正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过度捕捞和生态环境恶化,乌贼资源遭到了极大破坏,自20世纪90年代,曼氏无针乌贼产量急剧下降,濒临灭绝。为此,国内外,最早日本等国家开展了曼氏无针乌贼的人工繁殖研究,我国浙江省也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了此方面研究,2005年前后突破了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随着曼氏无针乌贼养殖业的发展,出现了性早熟、白化卵和孵化率  相似文献   

17.
<正>曼氏无针乌贼曾是东海四大海产之一,浙江历史上最高年产量达到6万吨,但由于过度捕捞、海洋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曼氏无针乌贼资源遭到很大破坏。近年来,曼氏无针乌贼人工育苗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现了苗种规模化生产。浙江省嵊泗县绿华深水  相似文献   

18.
曼氏无针乌贼的卵子发生及卵巢发育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组织学方法对人工养殖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卵子发生、卵巢发育周期进行组织学、细胞学观察。根据细胞大小、胞核形态及卵母细胞与滤泡细胞的关系,将曼氏无针乌贼卵子发生划分为卵原细胞期、卵母细胞期、成熟期和退化吸收期4个阶段,并阐述了各期卵母细胞的组织学特征。曼氏无针乌贼卵子发生过程具有种的特异性,大约孵化出膜12 d的乌贼可见有卵原细胞,此后进入增殖期。卵母细胞属于典型的滤泡型,发育过程中同时存在同步性与异同步性;卵母细胞无初级卵膜,只有次级卵膜和三级卵膜,次级卵膜由滤泡细胞分泌,三级卵膜由输卵管腺、缠卵腺以及墨囊分泌物共同构成。通过对卵巢的外观形态和组织学观察,将曼氏无针乌贼卵巢发育划分为6个时期。  相似文献   

19.
曼氏无针乌贼海水围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曼氏无针乌贼(Sepiella maindroni)俗称墨鱼、墨斗鱼、海猫等,其干品又称螟脯鲞,隶属头足纲、二鳃亚纲、十腕目、乌贼科,曾是全国渔场四大渔业产品之一。2004年,笔者采捕到海区亲体,成功地培育出了规格为体长0.8cm曼氏无针乌贼苗种7300多只,试验塘放养苗种3788只,起捕1008只,平均个体重量为250g,  相似文献   

20.
《水产养殖》2013,(9):24
继曼氏无针乌贼研发取得成功,推动头足类增养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后,2013年8月,浙江海洋学院又突破大型头足类虎斑乌贼和拟目乌贼的苗种繁育工作,苗种成活率由普通的不足5%提高到近60%。头足类增养殖是浙江海洋学院的重要研发方向之一。特别是近年来,学校以国家海洋设施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依托,率先突破了我国传统四大海产之一曼氏无针乌贼的生殖调控与苗种繁育技术,使浙江沿海曼氏无针乌贼资源迅速得到恢复。2011年开始,为了进一步挖掘头足类资源,学校以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