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沿淮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根据气象及农田生态等因素,总结了小麦赤霉病在当地近年来的发生特点,利用多年气象资料和小麦赤霉病发生的病情资料,分析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建议,以期为更好地防治小麦赤霉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 国内对小麦赤霉病长期预测方法研究尚少。本文以河南省黄泛区农场1954—1987年的气象资料和豫中、豫东地区1985—1987年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及对应气象资料为依据,从气候角度,采用回归分析、方差分析和平稳时间序列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小麦赤霉病的长期预测方法进行研究和探讨。经验证,效果良好。一、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及对应气象指  相似文献   

3.
根据福鼎市农业植保部门对赤霉病发病的实地观测调查和福鼎市气象局的历史气象资料,通过气象条件对小麦赤霉病发病的原因进行了资料分析,发现小麦赤霉病是一种气象型病害,可以从气象因素与赤霉病发病程度之间的规律进行预防,以此更好地为气象服务做好工作。  相似文献   

4.
根据四川小麦赤霉病的监测资料及平行气象资料分析表明,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气象条件,主要是小麦抽穗杨花期遭遇暖湿连阴雨天气。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将移动互联、数据库技术与赤霉病预警结合,应用网络平台,结合公共气象信息,开发了基于android手机的小麦赤霉病预警系统。系统可根据各地播种期、品种类型等模拟各地小麦生育期、预报小麦扬花期,继而综合国内外资料,引入较为成熟的赤霉病预警模型,根据实时气象数据自动分析汇总,模拟预警赤霉病的病穗率,充分发挥了智能手机实时高效、受众面广的优势,随时随地向用户提供最新的赤霉病预警信息,为小麦赤霉病的预警及控制提供了一条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湖州2001-2012年共12a小麦赤霉病发生资料与气象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选择影响湖州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气象因子气温、降水、湿度、日照等,考虑前期气象条件,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建立了小麦赤霉病发生气象条件等级预报模型。用本地气象台发布的未来10d天气预报结论,结合前期天气实况,对未来10d小麦赤霉病发生气象条件等级进行预报。预报模型紧密联系预报产品特点和预报服务实际,实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7.
根据田间系统监测、专题调查、试验研究结果及有关历史资料、气象资料,分析了庐江县2012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重发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8.
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模式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准确开展小麦赤霉病流行程度预报,科学合理地防治小麦赤霉病。[方法]对小麦赤霉病发生具有影响的气象因子进行统计分析,确定赤霉病致病日,计算赤霉病感病期间逐日诱发修正系数、赤霉病致病日的持续时间诱发修正系数,建立促病指数模型,判别小麦赤霉病气象条件适宜程度及发生的等级。[结果]经过42年资料的拟合、验证,模型能够准确判别出气象等级为4级(即赤霉病不流行)的年份。拟合的赤霉病发生气象等级在1~3级的年份各地均超过90%,误差1个等级的占24%~38%,误差2个等级的占0~9%。2007年动态试报结果与实况相符。[结论]该方法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年的发病程度,可投入实际业务应用。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适宜赤霉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和关键影响时段,提高小麦气象型病害监测能力,通过分析赤霉病历史发生特点和规律,结合江苏省历史气象资料、小麦赤霉病系统田和大田调查资料,给出不同关键时段小麦赤霉病的气象促病指标。在此基础上,从小麦自身受病害侵染敏感性和促病气象条件发生概率出发,分别定义感病风险指数和促病风险指数来构建发病风险指数,从而实现了在病害监测时段中单点和区域的发病风险评估。研究表明,小麦孕穗-抽穗、抽穗-开花、开花-乳熟阶段适宜病害发生的气象条件不同,日平均气温14℃、16℃、18℃和相对湿度70%、68%、70%是各个阶段易于促进赤霉病发生发展的气象指标。江苏4月下旬开始小麦赤霉病存在发病风险,累积发病风险度超过70%的集中发病期在5月4—21日,且苏南大部和沿淮淮北中部地区为病害高风险地区,须要结合关键发病时段和区域加强病害防御。  相似文献   

10.
根据田间系统监测、专题调查、试验研究结果及有关历史资料、气象资料 ,分析了庐江县 2 0 0 3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大流行原因 ,提出了今后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
介绍2012年阜宁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概况及当地主要气象因素,并分析气象条件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影响,以为减轻当地小麦赤霉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控制小麦赤霉病流行的主要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1988年以来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赤霉病发生频率及严重程度均有所减轻。针对这一现象,作者调查分析了1960-2000年的有关气象资料。相关年份江苏省小麦新品种区域试验结果及扬州地区小麦大面积生产情况,初步认为,近10多年来长江中下游麦区赤霉病流行程度减轻。虽受气候条件的影响。但主要原因是推广抗赤霉病小麦品种。其次是采用药剂防治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南平市农科所小麦鉴定品种赤霉病发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南平市农科所小麦鉴定品种赤霉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气象因素及麦田菌源量对赤霉病常年偏重和稳定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扬花期至成熟期的气候条件及麦田菌源量均有利于小麦赤霉病的发生与侵染。  相似文献   

14.
针对安徽省农业气象业务服务中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模型精度不高问题,基于安徽省中南部滁州、庐江、池州和宣城4个代表站历年小麦赤霉病病穗率、发育期及对应气象资料,采用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基于雨日和雨量的综合降水指数气象等级预报模型,并对模型进行拟合检验和预测检验。结果表明滁州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关键为始穗前5d至始穗后25d、庐江为始穗前8d至始穗后20d、池州为始穗前7d至始穗后24d、宣城为始穗前4d至始穗后24d。对建立的区域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模型进行拟合检验和预测检验发现:滁州地区预测模型的拟合准确率和预测准确率分别为86.8%和92.0%,庐江分别为87.6%和70.0%,池州分别为85.6%和88.0%,宣城分别为88.3%和84.0%。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区域小麦赤霉病气象等级预报模型可用于安徽省中南部农业气象业务服务。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建湖县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现状,对赤霉病发生的主要相关气象因子进行分析,提出改进预报方法及完善防治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根据1977~1985年关中灌区西部的小麦赤霉病的病情和气象资料,经电子计算机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11个适于该地区小麦赤霉病流行的“最佳”预测方程,分别用于中、长期或短期病情预测。其中6个方程采用气象因子的实测值,5个方程采用其预测值。用历史资料的检验和初步试用,表明这些预测方程具有一定的灵敏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根据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基本规律,结合沿淮地区小麦生产实际,应用小麦田间赤霉病菌源、病害发生和发展的资料,以及小麦生长发育期间的气象资料,分析和总结出小麦赤霉病长期(菌源发育趋势)、中期(小麦生育期、稻桩带菌率、中期天气预测)、短期(稻桩带菌率变化程度、短期天气预测)预测预报方法。根据预测结论和田间实际防治操作,提出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8.
小麦赤霉病流行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历史资料反映,抽穗扬花至灌浆期(4月1日~20日)的雨量、雨日、空气湿度、日照和温度条件等,对小麦赤霉病的流行都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有的气象因子影响较大,有的影响则不明显,需要从中筛选出主要气象因子,将其定量化,便于农业生产中应用.因此,我们作如下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小麦赤霉病流行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历史资料反映,抽穗扬花至灌浆期(4月1日~20日)的雨量、雨日、空气湿度、日照和温度条件等,对小麦赤霉病的流行都有不同程度影响,其中有的气象因子影响较大,有的影响则不明显,需要从中筛选出主要气象因子,将其定量化,便于农业生产中应用.因此,我们作如下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资中小麦赤霉病的气候发病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四川资中为例,分析了21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规律,同时通过对气象因子的主成分分析,提取了与该病发生关联度较大的气象因子,并将其对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1年来资中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较严重,其中最严重的是2000年,1996年次之,病穗率都超过16%。3月下旬~4月中旬的降水量、温度、相对湿度以及前一年秋季的降水和冬季的温度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最后,提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发生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