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家畜冻精人工授精工作已经开展 30 多年 取得了 ,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主要表现在 家畜冻精繁 。 :改面不断扩大; 冻精人工授精技术成熟 效益显著 繁 , ;改体系不断完善 繁改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养殖户对繁 , ,改的意义的认识程度不断提升 然而 随着市场经济的 。 ,发展 要求各级畜牧主管部门 冻精生产厂家 销售及 , 、 、繁改体系相互配合 才能更好地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 。1 冻精的包装要规范合理1.1 化整为零 大包装变为子母袋 管 每管 10~25 ( ),支为宜 冻精虽…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冻精质量和剂型、冻改技术水平、母畜三方面阐述了影响牛冻精改良受胎率的主要因素,旨在为牛冻精改良提高生产效率提供技术指导。  相似文献   

3.
自2007年来,仁和镇兽医站全面加强冻改技术推广应用,合理布局配种站点,从防疫队伍中选拔技术骨干,通过专业技术跟班培训形式,全面掌握冻精改良技术,实施异地输精上门服务的推广模式,冻改辐射面为全镇20个村委会及周边乡镇,配种数量逐年增加,受胎率得到明显提高,养殖户效益增加,牛冻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4.
牛冻精改良技术作为一项低成本高效益的快繁新技术,在畜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这项技术是冻改技术人员应该考虑和研究的问题。牛冻精改良的关键技术就是如何提高受胎率,分析牛冻精改良受胎率的影响因素,对于指导冻改工作,提高妊娠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新平县肉牛冻精改良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经过近40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但仍然存在输精受胎率不高、改良技术不配套、改良效率不显著等问题,应从建立冻精改良长效机制,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冻精改良网点建设,制定符合山区实际的冻改办法,主攻输精受胎率,冻改与现代肉牛养殖技术综合配套等方面加以提高肉牛冻精改良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6.
牛冻精改良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涵盖了母牛的发情鉴定,冻精的运输与保存,冻精活力的检测,输精技术及冻改牛群的饲养管理等多个环节。要搞好牛冻改工作,需因地制宜,认真分析各个环节中存在的难点问题,总结经验、采取措施、准确把握,对于提高母牛配种受胎率,增加养牛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浅谈提高母牛冻配受胎率的主要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冻精改良和其它畜种人工授精一样可以充分地发挥良种公畜的作用 ,提高优良种公畜的配种效能 ,有效地提高畜群的质量和数量 ,扩大优秀公畜的覆盖率。由于技术环节多、操作难度大 ,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失误 ,都将直接影响到冻配母牛的受胎 ,导致前功尽弃 ,甚至给牛冻改科技推广工作带来负面影响。针对我市牛冻改工作中目前新建站点较多 ,一些老站点新输精员多的实际情况 ,结合工作中的实践对提高母牛冻配受胎率 ,应重点抓好以下工作。1 选购品质优良的冻精冻精品质的优劣是决定母牛受胎率高低的最基本条件 ,而影响冻精品质的因素很多 ,如…  相似文献   

8.
临沧市地处云南省西南边陲,1996年临沧被云南省列为牛改良重点市后,在省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把牛冻改工作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建立了牛良繁体系服务建设,市畜牧中心成立了肉牛冻改中转站,配备了人工授精设备、运输液氮冻精车辆、举办了肉牛冻改技术培训班,这是我市历史上畜禽品种改良工作中投入多、规模大、科技含量高、技术性强的一项实用技术,同时也是难度较大的群众性工作,因为牛冻精人工冷配产出的杂交牛个体大、价格高,市场前景看好,深受群众欢迎,几年来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九年中全市8县区冻改网点由开始的4个发展到现在的59个,累计共冷配肉牛63100多头,情期受胎率71.3%,年总受胎率达92.2%。  相似文献   

9.
为了进一步探索提高母牛配种“三率’的措施,我们通过试验牛群,改颗粒精液为细管精液,改季节冷配为常年冷配,改白天输精为白天夜间结合输精,改单一药物治疗为激光药物结合治疗母牛繁殖疾患,取得了明显效果。一、试验材料 (一)精液与器材:容量0.5ml(黑龙江冻精站生产)、容量O.25ml(白城市冻精站)细管  相似文献   

10.
德宏水牛是一个优良地方品种,是中国水牛中型种的代表种。当前,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农业机械在广大农村的推广应用,水牛用于耕种的范围越来越小,使德宏水牛逐年减少。如何保护好这一优良的地方品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自1997年推广水牛人工授精以来,促进了水牛改良工作的发展。但如何提高受胎率,仍是制约全州水牛冻改的瓶颈。本文从德宏州水牛的改良现状出发,就如何提高水牛受胎率的措施提出了建议。1德宏州水牛冻改现状德宏全州的水牛冻改工作始于1997年中-欧水牛开发项目,项目初期,水牛的冻改受胎率相当低,仅达15·8%。随着牛开发…  相似文献   

11.
黄土丘陵区退耕植被细根生物量及其碳氮磷库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黄土丘陵区不同退耕植被细根季节动态,选取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柠条(Caragana korshinskii)以及撂荒3种退耕模式为研究对象,采集0~50 cm土层细根,分析其生物量及C(碳)、N(氮)、P(磷)库的生长期变化。结果显示:刺槐、柠条及撂荒地细根生物量,C,N,P含量及储量在生长期内变化显著(P<0.05),其中细根生物量与C,N,P储量先减小后增加,而细根C,N,P含量先增加后减少;刺槐与柠条细根生物量,C,N,P含量及储量在生长期内均显著大于撂荒地;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细根C储量与土壤C储量、细根N储量与土壤N储量、细根P储量与土壤P储量均显著正相关,尤其是细根N储量与土壤N储量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综上,黄土丘陵区刺槐、柠条与撂荒3种退耕模式细根生物量及其碳氮磷库存在显著季节变化,细根碳氮磷库通过季节变化显著提高土壤C,N,P储量尤其是土壤N储量,且刺槐与柠条提高效果优于撂荒草地。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细羊毛主要产自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羊毛综合品质堪比澳毛。近年来,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当地相关部门积极探索,摸索出了一条有效的细羊毛生产经营之路,细羊毛价格连年攀升,当地农牧民实现稳步增收。为了进一步推进该地区细羊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议该地区进一步加强鄂尔多斯细毛羊品种改良,做好羊毛直销的组织工作,全面推行羊毛现代化管理技术,推行羊毛公正检验制度方面的生产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   

13.
以新疆北疆绿洲区常见的3种紫花苜蓿品种作为研究对象,用微根管技术监测3个品种细根的生长与死亡动态,明确不同品种间的细根周转及不同土层分布动态特征,分析苜蓿细根周转与干草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3种紫花苜蓿细根总现存量均在7月21日达到最大值,WL343HQ、WL363HQ和WL366HQ数值分别为0.294、0.861和0.568 cm·cm-3;其中细根生产量分别出现了2、3和2次峰值,细根死亡量分别出现了2、2和3次峰值;细根生产量最大值均出现在7月6日至7月21日,且大小顺序为WL363HQ(0.455 cm·cm-3)>WL366HQ(0.260 cm·cm-3)>WL343HQ(0.116 cm·cm-3)。在刈割时期与未刈割时期观测细根生长与死亡,刈割时期细根现存量较未刈割时期减少,说明刈割能影响苜蓿细根的生长,降低其现存量。3个苜蓿品种在不同土层的细根现存量大小均为0~20 cm>20~40 cm>40~60 cm。WL343HQ、WL363HQ和WL366HQ苜蓿细根周转率分别为1.566、1.973和1.859 yr-1,且3者周转率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苜蓿总干草产量与死亡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年细根生产量与年细根最大现存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苜蓿地下细根的生长与死亡动态影响其地上部分植株的生长发育及干草产量。紫花苜蓿品种WL363HQ的细根现存量、生产量及干草产量均优于WL343HQ和WL366HQ,故紫花苜蓿品种WL363HQ在当地的生产性能表现较好,适宜在本地进行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4.
细根分解过程中的营养元素释放是低覆盖度植被区土壤物质循环的关键环节,菌根在该过程中的作用目前尚不明确。本研究以退化沙质草地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先锋灌木差不嘎蒿为对象,采用内生芯法,分别研究了活细根+菌根、菌根以及无根(对照)处理下其细根分解过程中的营养元素(氮、磷、钾)释放动态。结果表明:菌根对差不嘎蒿细根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含量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分解后期(1 a以后)。当分解超过1 a,菌根的存在显著降低了细根氮含量,这种效应不受活的细根的影响,菌根+活细根以及菌根处理下的氮含量分别较对照低15.3%和9.5%;而对于磷和钾,菌根处理下的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但该效应受活根的影响,活细根+菌根处理下的差不嘎蒿磷含量与钾含量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从营养元素的物质残留动态分析发现,菌根显著促进了分解细根中氮素的释放(P<0.05),这种促进效应主要发生在分解的中期;而对于磷和钾主要发生在分解的后期,且受活细根干扰。研究结果表明,菌根是影响根系分解过程中营养元素释放的关键要素,在植物根系分解及其与土壤物质周转关系的研究中应当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鄂尔多斯细毛羊妊娠母羊的饲养管理技术、接羔保育技术和羔羊的断奶技术。通过上述各项技术措施的应用和实施,不但提高了羔羊的日增重,又大大降低了羔羊的死亡率和鄂尔多斯细毛羊的不合格率,同时也提高了鄂尔多斯细毛羊母羊的繁殖率,既保证了鄂尔多斯细毛羊产业的生产水平和鄂尔多斯细毛羊的繁育,又使鄂尔多斯细毛羊的生长繁殖能完整准确地体现出遗传基因的表型性状,以便于选育提高,为做大做强鄂尔多斯细毛羊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高山美利奴羊推广改良进度,增强细毛羊产业整体市场竞争能力,经过广泛调研发现,优质高山美利奴羊推广前景广阔,但由于推广体系、羊毛标准化生产体系不健全、羊毛市场疲软及肉羊产业冲击,细毛羊养殖比较效益不高的情况下造成推广缓慢。随着国家种业振兴计划的开展、牧区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和农牧民文化程度的提高,利用政策优势、地域优势和特色优势,建立完整的繁育推广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加大技术人员培训,重拾农牧民养殖信心等措施,加强优质细毛羊品种的培育和保护,加速优秀细毛羊品种的改良扩繁,加大细毛羊产业的优惠政策扶持力度,推进细毛羊产业链合作社建设、提高细毛羊养殖效益及其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7.
对退耕还林地三倍体毛白杨-黑麦草复合模式细根和草根分布与生长特征进行的研究结果表明,三倍体毛白杨直径 0~1和1~2 mm细根生物量在垂直分布上存在差异.直径0~1 mm细根在上层(0~20 cm)、中层(20~40 cm)和下层(40 cm以下)生物量分别为0.240 6, 0.325 0和0.241 0 t/hm2;而直径 1~2 mm细根在整个年生长过程中,其上、中和下层生物量分别为0.150 0, 0.125 0和0.027 0 t/hm2,说明直径 0~1 mm细根对根系生物量积累的贡献高于 1~2 mm.黑麦草草根生物量在垂直方向上,0~20 cm层生物量高达0.986 0 t/hm2,20 cm以下层生物量仅有0.117 0 t/hm2,呈现典型的"T"型分布规律.三倍体毛白杨直径 0~1和1~2 mm细根、细根总生物量和黑麦草草根在一个年生长周期均呈单峰型特征.树根和草根0~20 cm层生长在时间动态规律上同步增大或同步减小,但0~20 cm层草根生物量占上层总生物量的68.68%,高于细根生物量;20 cm以下层则细根生物量占下层总生物量的87.68%,高于草根生物量.因此,三倍体毛白杨幼林与黑麦草复合生态系统地下部分空间生物量积累的种间利用关系表现互利优势,适宜性强,在四川盆地西缘退耕还林工程中是较为适宜的推广模式.  相似文献   

18.
新疆发展细毛羊具有得天独厚的草地资源优势和自然环境,细毛羊仍是新疆畜牧产业中的一个亮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要全面振兴细毛羊产业,必须从加快细毛羊品种的内部调整着手,走质量取胜的道路,加大育种改良工作力度,实施规范化、标准化生产,打响新疆细羊毛品牌,提高知名度和影响面,推动细毛羊生产稳定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秦俭  袁联伟 《蚕业科学》2010,36(1):115-119
2008年12月,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组研究团队宣布了世界上第1张家蚕基因组精细图谱的诞生。家蚕基因组精细图和2003年发布的家蚕基因组框架图相比,具有基因覆盖度高、基因组组装更加完整、基因鉴定更加准确等特点。2009年,该研究团队在家蚕基因组精细图的基础上,选取具有代表性的29个家蚕突变品系和11个不同地理来源的中国野桑蚕品系进行了全基因组重测序与序列比较分析,共获得了29个家蚕突变品系和11个中国野桑蚕地理品系的全基因组序列,绘制完成了世界上第1张基因组水平上的蚕类单碱基遗传变异图谱,同时还发现了驯化对家蚕生物学性状影响的基因组印记,从全基因组水平上揭示了家蚕的起源进化。2009年8月,《Science》杂志发表了西南大学的研究论文"40个蚕类基因组的重测序揭示了家蚕的驯化事件及驯化相关基因",标志着家蚕基因组计划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不同氮磷配施条件下紫花苜蓿细根周转及不同土层分布动态特征,分析苜蓿细根周转各指标之间的关系。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进行田间试验,设置4个施磷水平[0(P0)、50(P1)、100(P2)和150 kg·hm-2(P3)]和两个氮水平[0(N0)和120 kg·hm-2(N1)],共计8个处理,通过微根管根系监测0~60 cm的土层细根周转特征。结果表明:在相同施氮条件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紫花苜蓿细根总现存量、细根表面积密度、细根生产量和死亡量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P2条件下达到最大值,且P1、P2处理显著大于P0处理(P<0.05),在相同施磷条件下,N1处理显著大于N0处理。在不同土层中,在相同施氮条件下,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苜蓿细根现存量在0~30 cm土层中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0~15 cm土层中,P2处理苜蓿细根现存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不同处理下,苜蓿细根现存量主要集中在15~30 cm土层。在相同施氮条件下,随施磷量的增加,苜蓿细根周转率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细根周转率受细根现存量与细根死亡动态变化的影响较大。细根死亡量与周转率拟合的相关系数最大,拟合效果最好。综上所述,当施磷(P2O5)量为100 kg·hm-2、施氮(N)量为120 kg·hm-2时,能够显著增加苜蓿细根的现存量和根表面积密度,进而促进苜蓿根系周转和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