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伟栋 《中国种业》2002,(10):39-40
2001年,为了鉴评苏州市育成和外地引进的抗枯萎病优质棉花新品种在苏州市的适应性、丰产性,为在本地利用这些品种提供科学依据,特组织本项试验。1材料与方法参试品种(系)共5个:太仓8033、苏棉16号、豫棉1号、苏棉12号(CK1)、泗棉3号(CK2)。设三个试点:张家港市棉花良种繁育中心、太仓市金浪镇农技站、太仓市浮桥镇农技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18~20m2,每小区4~6行,试验四周设保护行,667m2实收株数2790~3000株。栽培方式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播种期在4月1日-4…  相似文献   

2.
为筛选出适应性广、抗逆性强、品质优、产量高的杂交水稻新组合,以促进杂交水稻的发展,特进行本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供试品种(1)汕优多系1号(作对照)  (2)K优4号(3)菲优多第1号(4)特优59(5)K优5号(6)金优46以上6个品种均由遵义市种子公司提供1.2 试验方法1.2.1 试验设计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10m2,每个小区栽8行(4个宽窄行),退穴栽30穴,重复间间隔33cm,四周保护行与小区间距离为33cm,栽插方式为宽窄行,宽行33cm,窄行16.7cm,株距…  相似文献   

3.
大豆花叶病引起的大豆顶端坏死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廖林  刘玉芝 《作物学报》1995,21(6):707-710
2个抗病亲本和2个感病亲本配制4个杂交组合和4个回交组合。调查其F1、F2和BCF1群体接种东北大豆花叶病毒二号株系后,顶端坏死株的形成和分离比例。F1表现两种类型:无症株和坏死株,F2表现三种类型:无症株、有症株(花叶、皱缩等)和坏死株。其分离比例或为3抗:1感,或为7抗;9感,χ^2测验符合一对显性基因控制或者两对隐性互补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4.
2n配子在大白菜育种上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二倍体大白菜的87个自交系和3个杂交一代材料进行了雌雄2n配子的测定。结果有12个材料含有2n配子,占总数的13.3%。其中有5份既含雄性2n配子又含雌性2n配子,占5.6%。用5个不同包球类型并含有2n配子的二倍体大白菜与四倍体大白菜杂交,选育出具有不同熟性,抗逆性强(抗多种病害,抗寒,耐热)、品质优良,口感好,营养成份高,生长速度快,稔性正常,可在生产上应用的四倍体大白菜材料和多育1、2、3  相似文献   

5.
提高棉花抗盐性的途径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棉花比较耐盐碱,在滨海与内陆盐碱地得到广泛种植,因而提高棉花的抗盐性很有意义。本文简要概括了提高棉花抗盐性的4条主要途径:(1)培育抗盐的棉花品种;(2)通过组织培养筛选抗盐品系;(3)进行种子处理;(4)合理施肥。  相似文献   

6.
针对黄淮麦区推广良种抗源单一化问题,开展了非1B/1R血缘的多抗型种质创新研究。以冬杂1249为母本,用V.P.M×Moisson9、9、1、2、4、28、11作父本(抗源亲本),育成了兼抗条锈、叶锈、白粉病的4个鲁资号多抗型新种质。它们比父本抽穗期提早11~14天,茎秆降低15~40cm,单穗粒数较多,千粒重较高。在目前黄淮麦区育种上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76个小麦种质资源抗叶锈及秆锈基因初步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陈万权  王剑雄 《作物学报》1997,23(6):655-663
分别选用15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叶锈苗系和10个具不同毒性基因组合的秆锈菌系推导分析了来自世界17个国家的76个小麦种质资源材料所携带的抗叶锈病和(或)护秆锈病基因状况。在供试39个已知抗叶锈病基因(或基因组合0和49个已知抗秆锈病基因(或基因组合)中,推导出了Lr1、Lr2c、Lr3、Lr3Ka、Lr9、Lr10、Lr13、Lr16、Lr17、Lr19、Lr25、Lr27、Lr29、Lr30、  相似文献   

8.
应用回交法转导水稻广亲和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林  曹立勇 《作物学报》1996,22(5):595-602
以热研1号为广亲和基因(S)的供体亲本,粳型雄性不育保持系76-27B作为轮回亲本,用回交和测交鉴定进行的方式,将S基因逐步导入到76-27B中,在BC2F3后代中选得8份材料,其中5份材料73-2-1、73-2-4、73-2-6、73-2-7和73-2-8带有S基因,以下简称B(S5S5);另3份材料73-2-2、73-2-3和73-2-5带有S5基因,简称B(S5S5)。亲和性比较分析表明,B  相似文献   

9.
田间试验于1994/1995、1995/1996年采用满播小麦、一熟棉花和麦棉两熟不同配置方式4种处理研究了共生期麦棉复合群体作物层温度分布和总积温。结果表明,不同熟制、麦棉复合群体不同配置方式作物层温度垂直和水平方向廓线不同。与一熟棉花相比,共生期52d不同群体近地面作物层日平均温度2a显著低,依次是:满播小麦低7.2和4.6℃d-1、3—1式麦带低5.6和4.1℃d-1、4—2式麦带低5.5和3.4℃d-1、3—1式棉带低2.9和2.9℃d-1,4—2式棉带南行低2.8和2.4℃d-1、4—2式棉带北行低2.6和1.6℃d-1;共生期52d近地面作物层≥15℃积温亏缺顺序是:满播小麦群体(-372.9和-241.2℃·d)>3—1式配置(-231.5和-184.6℃·d)>4—2式配置(-189.2和-128.7℃·d)。不同复合群体温度日较差大小的顺序是:一熟地(20.6℃d-1)>4—2式北行(19.6℃d-1)>4—2式南行(19.1℃d-1)>3—1式(17.9℃d-1)。共生期间温度日较差达到20℃,有利于棉花培育早壮苗,唯4-2式棉带北行棉花趋于一熟棉花。本研究揭示出麦棉复合群体的低热量胁迫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1992年在曲靖市越州进行,共4个处理:(1)70%作基肥,30%作追肥;(2)60%作基肥,40%作追肥;(3)97%作环状基肥;(4)100%作拌搪基肥(对照)。肥料品种为复合肥(15:15:15),硫酸钾,钙镁磷肥,硝酸钾,农家肥,在等量施用肥料的条件下(2)(1)(3)处理对提高烟叶质量产量及产值有良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屈维彪  余小平 《种子》1995,(3):41-42
利用黔东南杂交稻大区多点试验资料和杂交稻品种对稻瘟病抗性的试验观察结果,对Ⅱ优多系1号和汕优63的丰产性和稳定性以及抗稻瘟性分别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表明:Ⅱ优多系1号的产量极显著地高于对照种汕优63,平均高52.8kg/667m^2;Ⅱ优多系1号的产量与环境指数的回归系数为0.74655;对分蘖盛期的叶瘟、破口苞期剑叶瘟和穗瘟分别表现抗(R)、高抗(HR)和中抗(MR),进而表明Ⅱ优多系1号是一个  相似文献   

12.
K,V型杂种小麦优势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5(A)×2(R)两组亲本杂交的10个杂种及其相应的亲本材料,探讨高产条件下K、V型小麦的杂种优势。结果表明:单株产量有很强的杂种优势,7个组合超双亲平均值为7.11%~25.1%,其中3个为15.7%~25.1%,4个组合超标优势2.4%~18.1%。K、V型杂种优势的主要表现是千粒重的增高,其次是穗粒数,有3个组合超双亲平均值。单株穗数的减少对杂种产量有影响,选择多穗亲本,对提高杂种的穗数有效  相似文献   

13.
对瑟伯氏棉和武安中棉的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79~1995年期间,用瑟伯氏棉(G.thurberiTod).武安中棉(G.arboreumL)与陆地棉栽培种进行种间杂文和复文,从其后代材料中,选育出6个丰产、优质、抗病新品系和5类36份具有不同优良特性的新种质材料。(1)在分(44.0%~47.2%)种质。(2)纤维(33.80~40.10mm)种质。(3)纤维(强力4.50~7.46g,细度6010~7780m·g ̄(-1))种质。(4)纤维(主体长度29.66~40.10mm,红度5820~6290m·g ̄(-1),强力4.00~5.31m·g ̄(-1))种质,(5)枯萎病指0.21%~9.89%,黄萎病指9.80%~19.83%种质。这些新品系及新种质丰富了棉花种质资源的遗传基础,是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棉花新品种的宝贵材料。  相似文献   

14.
若干小麦抗白粉病品系的有效抗病基因的测定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向齐君  盛宝钦 《作物学报》1996,22(6):741-744
采用具有不同毒性基因的白粉菌菌株进行苗期接种,通过与已知抗病基因材料抗谱的相似性比较,对17个抗白粉病育种品系的有效抗病基因进行了分析,其中3个阿拉拉特小麦杂种后代品系、4个V.P.M系统的杂种后代品系及另外1个杂交组合的后代品系含主效抗病基因Pm2;4个具有V.P.M或C39血缘的品系及另外1个品系含主效抗病基因Pm4 b;1个品系含Pm2+6;2个普通小麦-黑麦6D/6R代换系的抗谱相似,且不  相似文献   

15.
棉花超高产群体质量与产量关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12  
试验结果表明,皮棉产量在1875kg.hm ̄(-2)以上时,必须保持较高的群体质量。其中果节量为225~322.5万个·hm ̄(-2),富照期成铃强度在21600个·hm ̄(-2)·日以上,晚秋桃形成期成铃强度在10982.7个,hm ̄(-2)·日以上。株型较紧凑,最大LAI在3.87~4.45范围内,成熟期(9月15日)LAI保持在2.35~2.57,叶铃比3.55~4.11:1,叶面积载铃量在32个·m ̄(-2)叶以上。  相似文献   

16.
大蒜发芽叶培养体细胞胚发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将大蒜发芽叶培养于MS(1/2NH4NO3_+2,4-D2mg/L+KT0.5mg/L上,形成愈伤组织。愈伤组织继代后,转移到MS(KNO32525mg/L+(NH4)2SO41650mg/L,无NH4NO3)+KT2mg/L+6-BA4mg/L+Adenine2mg/L+IAA0.01mg/L培养基上,25天后,形成体细胞胚并能再生植株。其中,胚状体发生的必要条件是NO3/NH^+4>1,KT/  相似文献   

17.
《保鲜与加工》2001,1(6):36
1食品加工中主要采用的先进技术(1)高压水切割技术(2)低温粉碎技术(3)冷冻干燥也称升华干燥技术(4)微胶囊包埋技术(5)超微粉碎技术(6)挤压膨化技术目前有挤压式膨化、气流式膨化后者又分为电阻加热常压膨化、过热蒸汽膨化几种(7)膜分离技术主要为电渗析、精滤、超滤和反渗透(8)真空技术、微波技术和电子技术等。2先进的杀菌技术食品工业中的高新技术(1)超高压杀菌;(2)静电杀菌;(3)电子射线杀菌;(4)磁场杀菌;(5)强光脉冲杀菌;(6)臭氧杀菌;(7)生物杀菌以抗生物酶杀菌;(8)容器杀菌技…  相似文献   

18.
本试验对分带轮作中影响小麦套作玉米复合产量的带宽、小麦、玉米及窝距4个因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粮食型的典型模式为1.50m分带+小麦兴竹-号+玉米黔西4号+玉米窝距20.0cm;(2)粮豆型的典型模式为1.83m分带+毕麦10号+3行黄豆+黔西4号+窝距30.0cm;(3)兼用型为1.67m分带+毕麦10号+2行黄豆(或不种)+黔西4号+窝距23.3cm;(4)试验的最佳模式比其它模式平均每667m2增收粮食87.28kg,变幅为14.31~170.85kg;比其它模式平均增值113.46元/667m2,变幅为7.45~198.25元/667m2,选择最佳模式具有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5)决定复合产量的关键因子是玉米产量,合理密植是玉米增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从获得4倍体(亚洲棉×司笃克氏棉)×陆地棉2(A2E1)×2(AD)1杂交种子(AD)1A2E1到BC3F1植株,历时了10a时间。该组合涉及到3个亲本棉种之间的亲缘关系,特别是E1染色体组与A2和(AD)1两组之间的亲缘关系较远,导致杂种低世代(F1和BC1F1)雌、雄高度不育。表现在花粉几乎全部败育,发育不正常的胚囊达90%以上。直至BC3F1的群体中还有10%的不育株。可育株的花中仍有约25%不育花粉和35%发育不正常的胚囊。此组合必须经过多次回交、自交及自然恢复过程(越冬),方能最后获得雌、雄育成恢复正常的后代。  相似文献   

20.
谷子抗倒突变体78γ郑4的选育1977年我们用60Coγ射线辐射郑谷4号干种子,剂量为300Gy。1978年1月种于本院温室,M1代混和脱粒,同年夏播于院谷子诱变圃,M2代按结实多少分别脱粒。在M3代中发现18株茎秆较低,但均感褐条病、谷瘟病,其中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