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药缓释微胶囊剂是当前农药新剂型中技术含量最高、最具开发前景的一种剂型,能很好地满足日益严格的环境保护需要。作为胶囊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如明胶、壳聚糖、纤维素等因其价廉、易降解而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选择乙基纤维素作为囊皮材料,采用有机溶剂蒸发法对植物生长调节剂多效唑进行复合,合成了具有缓释功能的多效唑微胶囊,考察了反应温度和搅拌速度等对微胶囊形成的影响,并用光学显微镜对其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2.
刘书静  李芝  纪姝晶  王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9):5317-5318,5687
[目的]采用异丁基乙烯基醚-马来酸酐共聚物为乳化剂制备农药缓释微胶囊。[方法]采用水溶液聚合法合成异丁基乙烯基醚-马来酸酐共聚物,并将其与吐温-80混合应用于原位聚合微胶囊的制备。[结果]复合乳化剂具有较好的分散乳化效果,制备的微胶囊表面形态规整、致密,载药量为62.10%,包封率为95.64%。[结论]该研究为农药微胶囊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乳液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甲酯和超支化不饱和聚(酰胺-酯)为壁材,染料隐色体为芯材制备了热敏型微胶囊。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微胶囊粒径、包覆率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分析仪和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微胶囊分散性好,粒径分布窄,并具有良好的热敏性能。  相似文献   

4.
赵有玺  冀颐之  张慧娟  龚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4,(12):3483-3485,3490
[目的]优化超氧化物歧化酶微胶囊的制备工艺,并对该微胶囊的结构进行初步的分析.[方法]采用水中干燥法制备超氧化物歧化酶微胶囊,并对其工艺进行优化.利用扫描电镜技术,分析超氧化物歧化酶微囊的表面形态及大小分布;并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和示差扫描热量技术,初步研究超氧化物歧化酶微囊的结构.[结果]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超氧化物歧化酶微囊形状规则,粒径分布均匀.超氧化物歧化酶微胶囊是由乙基纤维素包裹超氧化物歧化酶成囊的,乙基纤维素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呈囊后,乙基纤维素与超氧化物歧化酶分子间形成很强的分子间相互作用.[结论]超氧化物歧化酶微囊的结构分析,对进一步研究微胶囊的控制释放机制和改进微囊性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界面聚合制备乙草胺微胶囊及其杂草控制效果和环境残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蓝月  胡月  王琰  郭艳珍  赵恒科  何林  钱坤 《中国农业科学》2017,50(14):2739-2747
【目的】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乙草胺微胶囊(MC),研究乙草胺微胶囊与控制效果和环境残留药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以苯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为油溶性单体、与乙草胺混合得到油相,双丙酮丙烯酰胺为水溶性单体,聚氧乙烯山梨醇酐硬脂酸酯为乳化剂,在水包油乳液中通过界面聚合方法制备得到乙草胺微胶囊。通过场发射扫描电镜、动态光散射、红外光谱等手段对乙草胺微胶囊形态结构、粒径分布、表面化学基团等性能和结构进行表征。同时,通过对乙草胺微胶囊释放动力学性能、乙草胺释放后在土壤中的残留动态以及对杂草的防效等的研究,探讨其释放机制、环境行为和防治效果之间的关系。【结果】乙草胺微胶囊呈球状,平均粒径为1.552μm,负载效率为60%,配方中乙草胺的含量为20%。在室内搅拌速度为100 r/min,温度20—45℃下保持pH为7.0时,第5天乙草胺的累积释放率约为50%—70%,在第10天为60%—90%,第30天为80%—100%。在保持温度恒定(25℃),搅拌速度为100 r/min的条件下,在5.0—9.0的pH范围内,乙草胺的累积释放率在第5天为60%—70%,在第10天从70%增至接近80%,在第30天为约80%,在第40天接近100%。乙草胺微胶囊的释放速度随着温度和pH的增加而加快。禾本科杂草和总杂草防治效果在第20天分别为80.2%—95.4%和67.8%—82.1%,第40天为82.2%—92.4%和70.2%—80.9%,第60天为87.0%—97.2%和62.6%—91.3%。在第60天的鲜重防效分别为90.1%—98.0%和70.3%—88.7%。对于常规乙草胺乳油(EC)制剂来说,对禾本科杂草和总杂草防治效力第20天分别为80.4%—90.2%和54.8%—76.1%,第40天为83.0%—91.2%和61.4%—79.8%,第60天分别为81.1%—88.3%和71.2%—84.0%,在第60天的鲜重防效分别为80.3%—83.4%和65.9%—74.0%。在大田试验中,土壤中乙草胺的残留量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乙草胺微胶囊的活性成分含量高于乙草胺乳油,这确保乙草胺微胶囊延长了防治时间,增强了防治效果。【结论】微胶囊载药系统可延伸到其他亲脂性农药制备中。与乳油相比,农药微胶囊可以有效提高对杂草的控制效力,减少除草剂的喷用量,减轻因为大量施药对环境造成的压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生物可降解材料聚(3-羟基丁酸酯-co-4-羟基丁酸酯)(P(3HB-co-4HB))为壁材制备丙硫菌唑微囊,研究制备工艺对微囊粒径、载药量及包封率的影响,筛选出分散性好、粒径较小、载药量高的配方,并对其释放动力学、光降解、对花生白绢病菌(Sclerotium rolfsii)室内生物活性等性能进行初步研究和表征,为提高丙硫菌唑在环境中的稳定性及利用率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方法】采用溶剂蒸发法制备丙硫菌唑微囊,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芯壁材质量比、油水体积比、乳化剂质量分数和剪切速率对微囊粒径、载药量和包封率的影响;以载药量与粒径为关键技术指标,通过L9(34)正交试验筛选出最优制备工艺参数,并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验证;通过扫描电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室内毒力测定对微囊的外观形貌、释放性能、光稳定性能以及对花生白绢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芯壁材质量比对微囊的载药量有显著影响,随着芯材质量的增大,载药量逐渐增大;油水体积比、PVA质量分数、剪切速率对微囊粒径具有显著影响,随着剪切速率与PVA质量分数的增大,微囊粒径逐渐减小,油水体积比对微囊形态及分散性影响较大。试验中各因素对微囊包封率的影响并不显著。通过L9(34)正交试验配方优化获得最佳制备工艺:芯壁材质量比1﹕5,油水体积比1﹕5,PVA质量分数2%和剪切速率12 000 r/min。在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下制备了粒径(D50)为3.32 μm、跨距为2.82,分散性良好的球形丙硫菌唑微囊,载药量为15.52%,包封率为80.24%。该微囊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其释放动力学符合Fick扩散规律,呈现先“突释”后“缓释”两个过程。与原药相比,丙硫菌唑微囊在水溶液中的光稳定性增强,光解半衰期延长了一倍。菌丝生长抑制试验表明其对花生白绢病菌的抑制活性与原药相当。【结论】以生物可降解材料P(3HB-co-4HB)为载体制备丙硫菌唑微囊,不同制备工艺影响微囊的载药量、分散性和粒径大小,其缓释及光稳定性能对减少农药施用量、提高农药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丙硫菌唑微囊在花生白绢病的防治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Bt(Bacillus thuringensis)晶体蛋白肠溶性微囊的制备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它对防止紫外线损伤晶体蛋白及促进晶体蛋白在害虫中肠快速释放等方面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用复相乳液法制备肠溶性微囊,并应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研究相关因子对微胶囊包封率的影响;[结论]采用复相乳液法可以制备Bt晶体蛋白的肠溶性微囊.5个因子对包封率有显著影响.影响大小依次为乳化转速>HPMCP浓度(壁材)>Bt晶体蛋白含量(芯材)>蓖麻油含量(助剂)>甲基纤维素浓度(亲水胶体).以500m1分散系为条件,筛选出的肠溶性微胶囊较佳工艺为:8.6mg/mL Bt晶体蛋白溶液1ml,20mg/mL HPMCP溶液50ml及蓖麻油2ml,三者混合并在匀化器转速6000r/min下乳化.而后分散于2.1%或3.3%甲基纤维素钠溶液中成囊.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确25%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对温室白粉虱的防治效果,2013年以常用药剂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和5%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为药剂对照,在夏春秋甘蓝上测定了25%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2500倍液、2000倍液和1500倍液对温室白粉虱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在试验剂量条件下,25%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对温室白粉虱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且持效期长,对温室白粉虱的天敌种类和数量以及甘蓝生长等均无不良影响。其中,施用1500倍液防效最好,试验期内的防效始终>药剂对照,施药后第7 d防效为86.97%;施用2000倍液防效次之,除施药后第1 d外,其他时段的防效均>药剂对照且与施用1500倍液防效差异不显著。生产上推荐25%噻虫胺·高效氯氟氰菊酯微囊悬浮剂施用浓度为2000~1500倍液,折合有效成分用量为93.75~112.5 g/hm2。  相似文献   

9.
黄芩苷缓释微囊的研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玉梅  岳红坤  常明  张靖  祁蕾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086-12088
[目的]制备黄芩苷缓释微囊,设计并优化处方,初步制定该制剂的质量标准。[方法]采用复凝聚法,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囊材,黄芩苷为囊心物,吐温-80为润湿剂制备缓释微囊。以包封率作为主要质量判定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和正交试验优化处方工艺。借助显微镜和电镜观察微囊形态;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含量测定;以水为溶出介质考察该制剂的体外溶出情况;。[结果]最优处方是明胶和阿拉伯胶浓度皆为13.3 mg/ml,反应温度为50℃,pH为3.90,材药比为5∶1。按该处方制得的微囊囊形圆整光滑,载药量较高。[结论]复凝聚法可成功制备出包封率较高的黄芩苷缓释微囊,且产品稳定性良好。该法可操作性强,重复性好,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挥发性薄荷油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及其在高端卷烟上的应用效果,利用溶剂脱水法、相分离-凝聚法将薄荷油制备为微胶囊香精,并添加于卷烟滤嘴中。溶剂脱水法和相分离-凝聚法所制得的微胶囊中薄荷油含量分别为11.96%、16.30%,将其应用于云烟系列卷烟制品中,具有增加烟香、改善舒适性和余味的作用。其中,云烟(小熊猫)、云烟(软珍)、云烟(印象红)的薄荷油微胶囊适宜添加量为10mg/支,云烟(印象棕)的薄荷油微胶囊适宜添加量为15mg/支。溶剂脱水法和相分离-凝聚法制备得到的薄荷油微胶囊按10mg/支分别添加于云烟(软珍)滤嘴中,烟气总粒相物中薄荷油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502mg/支、0.567mg/支。  相似文献   

11.
2,5-二苯乙炔基噻吩的微胶囊化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三聚体和二乙烯三胺为原料,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备包含光活化化合物2,5-二苯乙炔基噻吩的聚脲微胶囊悬浮剂。用扫描电镜(SEM)和荧光显微镜(FOM)研究了微胶囊的表面形态和粒径大小,同时对微胶囊的初期包封率、释放特性、热失重行为、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的表面形态近似球形,初期包封率均高于90%;与原药相比,微胶囊化后的2,5-二苯乙炔基噻吩对菜粉蝶幼虫仍有较好的活性,且持效期延长。  相似文献   

12.
选择脲醛树脂作为囊壁材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对烟碱类杀虫剂噻虫嗪、呋虫胺进行包裹,制备了具有缓释功能的微胶囊。获得脲醛树脂微胶囊最佳工艺参数:甲醛的摩尔比为1.0∶1.8,乳化60 min,酸化0.5 h,固化2 h。使用智能溶出试验仪,考察了微胶囊的包裹率、载药量和溶出率。结果表明,脲醛树脂微胶囊在18 d内可以实现均匀释放。田间试验表明,采用噻虫嗪微胶囊和呋虫胺微胶囊,用量分别为90g.ai/hm~2和45 g.ai/hm~2具有较好的防治水稻飞虱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复方妥曲珠利缓释微囊对鸡球虫病的治疗效果及给药方案,确定首次给药剂量和给药频率。在鸡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后第3天(粪便变稀)开始给药,于饮水中添加复方妥曲珠利缓释微囊,期间分别以不同频率给予每组鸡药物,各组鸡给药总量相同。以抗球虫指数(ACI)、相对增重率、病变值等指标进行药效学考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感染不给药组相比,各给药治疗组ACI均极显著(P<0.01);试验期间给药3次和2次组治疗效果均可达到高效抗球虫效果;发病后2次给药,且首次剂量加倍组抗球虫指数可达188.14,高于其它给药组的ACI(179.03、182.50、175.98),相对增重率达到90.80%,病变值为2.67,治疗效果显著,可作为最佳的推荐给药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微胶囊造粒仪法制备黑果枸杞花色苷微胶囊的方法。[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壁材中海藻酸钠、明胶、β-环糊精以及氯化钙添加量对黑果枸杞花色苷包埋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优化黑果枸杞花色苷微胶囊的包埋工艺。[结果]黑果枸杞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为海藻酸钠添加量2.0%,明胶添加量7.0%,β-环糊精添加量40.0%,氯化钙添加量2.5%。此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平均包埋率可达90%。黑果枸杞花色苷微胶囊为圆形球状的玫红色颗粒,受强光、温度的影响,明显比微胶囊化之前稳定。[结论]该研究可为黑果枸杞花色苷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李姗  王志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4,(16):5020-5023,5032
[目的]探讨复凝聚法制备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的苏云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微胶囊的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明胶浓度、阿拉伯胶浓度、芯壁比、pH、反应温度和转速对微胶囊包埋效率的影响,再通过正交优化试验确定最佳制备条件.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粒径测微仪对苏云金杆菌微胶囊形态及粒径分布进行表征.[结果]复凝聚法制备苏云金杆菌微胶囊最佳工艺条件为明胶浓度1.0%,阿拉伯胶浓度1.0%,芯壁比1∶1,复凝聚反应pH 3.6,温度40℃,搅拌速度550 r/min.在此条件下的包埋率达82.32%,粒径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在28.29 μm左右流动性好的球型固体微胶囊.[结论]该微胶囊符合实际应用需求,为杀虫剂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李姗  王志英 《安徽农业科学》2014,(29):10179-10182,10215
[目的]研究复凝聚法制备以明胶和阿拉伯胶为壁材的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微胶囊的工艺。[方法]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了明胶浓度、阿拉伯胶浓度、芯壁比、pH、反应温度和转速对微胶囊包埋效率的影响,再通过正交优化试验确定最佳制备条件;利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粒径测微仪对球孢白僵菌微胶囊形态及粒径分布进行表征。[结果]复凝聚法制备球孢白僵菌微胶囊最佳工艺条件为明胶浓度1.5%、阿拉伯胶浓度0.5%、芯壁比1.0∶1.5、复凝聚反应pH 3.8、搅拌速度450 r/min,在该条件下可制得包埋率达78.32%、粒径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在44.16μm左右、流动性好的球型固体微胶囊。[结论]该研究制备的微胶囊符合实际应用需求,为真菌杀虫剂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李彰鑫  黄文  薛安  李怡  舒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0,(25):13807-13809
[目的]制备薯蓣皂苷元微胶囊并对其性能进行表征,探讨微胶囊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通过喷雾干燥技术制备薯蓣皂苷元微胶囊,采用MTT法对它们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评价。[结果]以明胶为壁材制备了薯蓣皂苷元微胶囊,并对微胶囊的粒径分布、超微结构和包封率进行了表征。以明胶薯蓣皂苷元配比为5:1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为78%~94%,平均粒径约13μm。细胞试验表明,当药物浓度为40mg/L时,生物体外培养的人结肠癌细胞(C26)有72%被抑制,具有良好的抑癌效果。薯蓣皂苷元微胶囊对C26细胞体外抗增值活性与薯蓣皂苷元相比有了明显提高。[结论]薯蓣皂苷元微胶囊的抗肿瘤活性较薯蓣皂苷元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陈佳  谢吉民  陈敏  姜德立 《安徽农业科学》2012,(27):13354-13357
[目的]探讨界面聚合法制备以脲醛树脂为壁材的草甘膦异丙胺盐微胶囊的工艺。[方法]研究了反应条件(pH、催化剂、酸化时间、乳化剂、反应时间及搅拌速度)对微胶囊粒径及其分布、微胶囊结构的影响,并测定了微胶囊的包封率、缓释性能及除草效果。[结果]在先后以氯化铵和盐酸作酸性催化剂、酸化时间4 h、终点pH 3.0、固化温度60℃、固化时间2 h、搅拌速度2 000 r/min、采用苯乙烯-马来酸酐作乳化剂的条件下,可制得包封率为92.9%、缓释效果良好、粒径分布均匀且平均粒径在1~10μm、流动性好的球型固体微胶囊。[结论]该微胶囊符合实际应用需求,为除草剂的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制备一种新型纳米SiO2-IPBC微胶囊防霉剂并探究其性能,旨在提高3-碘-2-丙炔基氨基甲酸丁酯(IPBC)在木材中的固着性能和耐老化性能,使其具有长效缓释性能,拓宽其在木材防霉领域的应用范围。  方法  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的纳米SiO2粉末为囊壁,以IPBC为囊芯,采用真空共混法制备纳米SiO2-IPBC微胶囊木材防霉剂。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GA)、耐光老化和缓释性能分析等方法对微胶囊进行表征;以橡胶木为研究对象,可可球二孢、黑曲霉、绿色木霉、桔青霉为被试菌种,对不同质量分数纳米SiO2-IPBC微胶囊防霉剂处理的橡胶木抑菌效力进行综合评价,获得微胶囊防霉剂的综合性能指标。  结果  纳米SiO2-IPBC微胶囊呈规则球状,粒径分布在20 ~ 100 nm之间,包覆率达46.33%。微胶囊发生热失重温度为120 ~ 280 ℃;经紫外灯照射60 min仅产生轻微黄变。微胶囊在质量分数20%的乙醇水溶液中,前60 min释放速率较快,后180 min释放缓慢,240 min时释放率达50%。FTIR分析表明微胶囊有Si?OH键生成。SEM表明微胶囊除了分布于木材导管中,还大量沉积在木材纹孔内。橡胶木防霉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微胶囊防霉剂质量分数的增加,其对4种霉菌的防治效力逐渐提高,当微胶囊防霉剂的质量分数为1.25%时,其对可可球二孢、桔青霉、绿色木霉、黑曲霉的防治效力均达到最高值,分别为78.125%、75.000%、68.750%和62.750%,防治效力由强到弱的顺序为可可球二孢 > 桔青霉 > 绿色木霉 > 黑曲霉。  结论  本研究制备的纳米SiO2-IPBC微胶囊新型防霉剂,改善了IPBC的耐光老化性能,并具有缓释效果。微胶囊防霉剂对于4种橡胶木常见的霉菌均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其中对蓝变菌可可球二孢的防治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20.
研究HPMCP微胶囊蛋白质包裹量的测定方法,为该药剂的价格评定、使用量的确定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方法参考.分别用羧甲基纤维素钠、明胶、壳聚糖作分散质,复相乳液法制备HPMCP的BSA微胶囊;采用单因子设计试验,研究了壁材、乳化剂、分散质浓度对微胶囊包裹量的影响.结果得到所选用的分散质都可以制备出微胶囊,其呈圆形或椭圆形,没有粘结在一起的现象;壁材HPMCP和乳化剂蓖麻油对Bradford法和紫外吸收法检测微胶囊包裹量有影响,对福林.酚法没有影响;分散质CMC-Na对Bradford法有干扰,对福林.酚法和紫外吸收法没有影响,明胶和壳聚糖对Bradford法和福林-酚法没有影响,对紫外吸收法有干扰.综合得到所选用的3种方法中,福林.酚法适合测定HPMCP微胶囊蛋白质包裹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