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细鳞斜颌鲴俗称沙姑子、黄片、青板刁等,属中小型经济鱼类,在我国江河、湖泊、水库等不同环境中均能生活。常见个体重400~500克,最大个体重达3000克,生长较快,易饲养。刺少,肉质鲜美细嫩,深受生产者和消费者欢迎。目前我国大部分内陆水域都存在富营养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鱼类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与食性密切相关,为了给开发不同食性淡水鱼的饲料做基础研究,以黄尾密鲴(Xenocypris davidi Bleeker)、白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翘嘴红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 Bleeker)、黄鳝(Monopterus albus)为研究对象,采用H.E染色法比较研究了其消化系统的组织结构特点。从比肠长、杯状细胞密度、黏膜肌层总厚度、黏膜皱褶数量和高度、肝胰脏结构等方面比较了其组织结构特征,探讨了组织结构特点与食性、环境的适应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黄尾密鲴和白鲢的比肠长在四种鱼类中最大,在设计黄尾密鲴和白鲢的饲料配方时应注重粗纤维的含量以增强适口性;消化道组织学结果表明,白鲢、翘嘴红鲌和黄鳝3种鱼的口咽腔上皮细胞中都不同程度发排列有杯状细胞,而黄尾密鲴则无,但黄尾密鲴的口咽腔的最厚,白鲢的鰓耙最发达,食道的输送食物的能力和肠的消化吸收能力由黄尾密鲴、白鲢、翘嘴红鮊、黄鳝依次减弱,消化腺的进化是伴随物种进化而进行的有一些进化和演化方面的特征,是按照黄尾密鲴、白鲢、翘嘴红鲌到黄鳝的方向进化。这些组织学特征都是适应鱼类食性与环境的结果,在设计饲料配方时需考虑鱼类的食性特点与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3.
北方鱼类越冬期肠内含物多为有机碎屑、藻类、水草、底栖生物及泥沙。肠管充塞度从前肠到中、后肠逐渐增加,最高达4级。不同越冬水体,不同鱼类肠内含物组成及充塞度差别较大。对越冬草鱼进行投喂,可增重,提高越冬成活率  相似文献   

4.
刘信喜 《科学种养》2011,(12):37-38
斑点叉尾鲴具有适温范围广、抗病力强、食性杂、生长速度快、易捕捞、肉味鲜美、出肉率高等特点,是一种具有较高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淡水鱼名优养殖品种。叉尾鲴同类不相互残杀,适宜池塘主养或网箱养殖。我场就如何提高斑点叉尾鲴苗种成活率进行了试验,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水生藻类的环境指示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方便有效地监测水环境中有氮磷污染物、重金属、农药及其他有机污染物等,笔者研究了水生藻类对水体环境中相应污染物的敏感性和耐受性,以及污染物对水域生态系统中藻类种群结构所造成的影响,分析了污染物对水生藻类的毒理和富集等,获得了大量数据。结果表明,水生藻类对一些水环境污染物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该方法便于直观快速地调查分析相应水体的污染情况。  相似文献   

6.
斑点叉尾惫回(Ietalurus Punetaus)属鲇形目、鲴科鱼类,俗称沟鲇、美洲鲇、美国鲴鱼,原产于北美洲,是一种大型淡水鱼类,具有食性杂、生长快、适应性广、抗病力强、肉质上乘等特点,受到广大消费者和养殖户的喜爱。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需求量的上升,该鱼的苗种供应量常常满足不了商品鱼养殖的需求,因此,  相似文献   

7.
春季生物膜对营养盐在水-沉积物界面扩散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明确春季大沽河河口潮滩养殖功能的退化是否由食物(底栖藻类)匮乏所致,2009年5月在大沽河河口潮滩采集柱状沉积物样,利用氯化汞抑制沉积物表层生物膜的活性,研究生物膜对营养盐在水-沉积物界面迁移扩散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沉积物既可以是水体中营养盐的“源”也可以是其“汇”;在河道的近海侧,沉积物表面的生物膜会促进磷酸盐自沉积物向水体扩散;在其余区域,沉积物表面的生物膜会抑制营养盐自沉积物向水体扩散;在该河口潮滩,沉积物表层的生物膜均会抑制营养盐自沉积物向水体扩散。研究表明,春季大沽河河口潮滩贝类底播养殖功能的退化,并非食物短缺所致。  相似文献   

8.
<正>目前,已知对农作物造成危害的害虫大约达一万种左右,其中大多数是昆虫。昆虫是动物中种类最多、分布最广、适应性最强、群体数量最大的一个类群。它们分布在植物、动物、土壤、水域中和食物仓库内,因居住和生活条件不同,根据食物选择可分为植食性、肉食性、腐食性、尸食性和粪食性5大类,其中植食性的占48.2%,肉食性的占30.4%,腐食性的占17.3%,其余则属于尸食性和粪食性等。所谓植食性,就是取食植物的根、茎、叶、花和果。人类所  相似文献   

9.
正随着人们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诉求,国家对环境保护日益重视,各行各业在生产经营上积极融入并不断创新生态环保技术,渔业也不例外,现就生态环保技术在渔业养殖中的应用介绍如下:一、多种混养在池塘养殖生产中,根据各种鱼类生活的主要水层和食物饵料等生物特性,进行上层滤食性、中下层草食性、底层杂食性鱼类在同一水体内多品种混养。上层鱼类滤食浮游植物、浮游动物,防止水体富营养化,为中层、底层鱼类净化水质;中下层鱼  相似文献   

10.
刘爽 《科学种养》2013,(2):45-45
1.鱼蟹混养以养蟹为主,实行鱼蟹混养。在池内放养部分与河蟹在食性上无冲突的鳜鱼、鲢鱼、鳙鱼等鱼种,以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增加单位面积养殖产量,提高养殖效益。2.自育蟹种选用大规格纯正长江水系亲蟹,用专池自己培育蟹种,以降低养蟹成本,提高蟹种放养成活率。3.放养大规格蟹种从自己培育的扣蟹中,挑选规格为80  相似文献   

11.
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为了研究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综述了国内外近几年的相关研究,发现大多为单因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而多因素对藻类生长的交互作用以及不同藻种间的竞争研究还存在不足。笔者简要介绍了藻类的分类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详述了温度、光照、氮磷、pH对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尚需重点研究的关键问题,以期深入了解环境因素对藻类生长竞争的影响,并为开展通过调控重要环境因素来改善藻类群落结构和水体生态环境、提高水体初级生产力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可资借鉴的资料。  相似文献   

12.
为厘清汉江水体鱼类集约养殖与生态负荷量的关系,测定安康库区滤食性鱼类天然鱼产力,测算Ⅱ类水质限定条件下的安康库区生态负荷量,并与以水体磷含量为标准的计算结果比较。结果表明,设定网箱深度3 m,单位水体生态负荷量为193.44 g/m3,总产量控制为10.47×104 t。库区网养单产为100 kg/m3时,网箱养殖面积控制为1.93‰,网箱生态养殖面积与单位面积产量呈反比。  相似文献   

13.
生态养殖即利用湖泊、水库等大水面的浮游生物饵料和有机碎屑等资源,在不投喂饲料的情况下,网箱养殖鲢、鳙鱼,具有投入少、见效快,产品售价高,养殖技术简单易学等优点。近年来,湖南省沅江市一些农民在洞庭湖木梓潭设置每口面积为300平方米的大网箱,进行不投饵式生态养殖鳙鱼,取得了很好效益,平均每箱年利润达5055元,投入与利润比为1:1.72,现将其技术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由于人们不重视环境保护,向湖泊、水库、河流和鱼池等水体中排入大量有机物和无机物,使得有的水体深度富营养化,大大超过其自身的消纳和自然净化能力,导致藻类过度繁殖和产毒;而且大量藻类死亡后腐败变臭,也严重毒化和污染这些水体,造成鱼类大量死亡和人、畜以及农业、工业等用水困难,从而引发了广泛的生态灾难。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藻害。近年来,我国的藻害明显呈上升趋势,危害越来越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设法控制。  相似文献   

15.
周丛藻类在水质监测及净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水质污染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应用生态环境工程进行水质的检测与修复得到广泛应用。周丛藻类在水环境中广泛存在,并对水质变化极其敏感,所以在检测水质的同时检测周丛藻类的群落变化,能更全面监测水质变化;同时,因为周丛藻类的耐污性或敏感性的不同,也会对一些特殊的化学成分变化特别敏感,体现出指示作用。另外,周丛藻类对水体中的一些污染物如氮、磷及一些重金属离子等具有较好的吸附与去除作用,提示周丛藻类在水质净化中同样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本研究就对今年来周丛藻类在水质监测及净化中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郭贵良  吴芸 《科学种养》2012,(11):52-52
柳根鱼是拉氏鱥、湖鱥和真鱥在东北地区地方名的统称,学名拉氏鱥,现称洛氏鱥。别名还有细鳞鲑鱼、柳鱼、柳根子等,属硬骨鱼纲、鲤形目、鲤科、雅罗鱼亚科、丁鱥属、真鱥种,  相似文献   

17.
养殖池塘良好的藻类繁殖与生长,可增加池水溶解氧、降低池水肥度,促进养殖生物的快速生长。若藻类生长过旺,轻则影响养殖生物的正常生长,重则造成水质败坏,养殖生物因缺氧而大量死亡。有效地调控养殖池塘中藻类的繁殖生长,为养殖生物创造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对取得养殖最终的成功十分重要。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总结出一套藻类繁控技术,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超声波技术抑藻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明超声波的抑藻效果,本研究利用超声波技术对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进行抑制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波能够有效地抑制水中藻类数量的增加,对水中藻类的组成和优势物种不产生明显作用;尤其对蓝藻和硅藻数量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其抑藻效果在使用超声波1个月后表现最良好,但对绿藻生长的抑制作用表现不明显。说明超声波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藻类的增加,但对改善水质的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大鳞副泥鳅俗称黄板鳅,属鲤形目、鳅科、花鳅亚科、副泥鳅属。我国常见的泥鳅品种有大鳞副泥鳅、青鳅和灰鳅,其中以大鳞副泥鳅体型最大,生长最快。在北方地区春季投放体长3~5厘米的大鳞副泥鳅苗种进行人工养殖,到秋末成鳅平均规格可达20克/尾左右。现将北方池塘无公害养殖大鳞副泥鳅技术介绍如下:一、池塘修整养殖大鳞副泥鳅一般选用水泥池或三合土池,面积不宜过大,以2~3亩为好。池塘应背风向阳、水源充足、进排水方便,保持水深0.8~1米,淤泥厚15~20厘米。池壁应高出水面50厘米以上,进水口应高出水面20~40厘米,排水口处于池塘最低处,进、排水口和溢水口均应设置防逃网罩,以防大鳞副泥鳅外逃。  相似文献   

20.
张水波 《科学种养》2013,(10):44-44
青苔亦称青泥苔,是水绵、双星藻、转板藻等几种丝状绿藻的通称。虾池中出现青苔多因肥水时浮游藻类未及时生长,而丝状藻类大量繁殖。青苔如不及时处理,养分被青苔消耗而使水体始终清澈见底,导致虾难以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