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中国西部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旭锋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1):301-305
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是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现阶段,受资源禀赋、人力资源、产业发展、制度环境等要素条件影响,中国东、中、西部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有明显差异。自2001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城乡统筹发展已经取得积极成效。西部不少市县在立足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加快县域城乡统筹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模式。对于西部地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模式的研究,也就在于总结、梳理西部各省县域城乡统筹发展成就、经验和做法,比较不同区域、不同县区县域城乡统筹发展路子或模式,探讨西部地区统筹城乡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中国农村土地资产市场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农村土地资产市场受到很多学者的高度关注。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和对比分析法,梳理总结了相关研究关于中国农村土地资产市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建立农村土地资产市场的必要性,梳理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了建设农村土地资产市场的机制,并展望了研究重点和方向。研究结果表明:建设农村土地资产市场非常必要,它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保障农民土地权益、统筹城乡发展的客观要求;建设农村土地资产市场面临一定困难,突出表现在土地制度供给不足、管理工作平台缺失、市场发展环境制约;发展农村土地资产市场要创新机制,建立农民土地资产权益保护机制、城乡土地资产市场统筹机制、农村土地资产配置市场机制。  相似文献   

3.
北京沟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典型调研与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沟域经济发展模式对北京山区经济发展和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典型沟域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面临问题和有关政策需求等,将为山区经济建设工作提供可借鉴经验和参考。本文采用走访、问卷和座谈等方式,对北京市2011年率先启动的7条重点沟域进行了调研。调研显示,重点沟域经济建设,在选择主导产业、改善生态环境、建设新村民居和促进山区经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理论探索、模式创新、生态保护、缩小城乡差距等方面仍有不足,需要不断加强理论研究、培育主导产业、促进农业体质增效和完善土地管理政策。  相似文献   

4.
优化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是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为了解决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安排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的问题,以河北省藁城市为研究对象,在充分调查河北省藁城市城乡建设用地的现状的基础上,从数量、布局、所占比重等方面分析了城乡建设用地存在的问题。研究认为,城镇规模偏小、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相对较低、双重用地问题突出、城市化水平低、产业发展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是阻碍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优化的重要因素,并从科学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深化改革、加强土地管理、集约利用土地的城镇化道路等方面提出相应优化藁城市城乡用地结构,推进建设用地整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平衡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轶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9):235-241
本文通过对土地利用平衡的内涵、困境、途径以及保障等方面研究的归纳总结,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对未来发展趋势和研究重点进行了展望。未来土地利用平衡研究应加强以下3个方面:(1)加强土地利用平衡影响因素的研究。特别是土地利用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行为倾向和博弈行为分析。(2)加强土地利用平衡制度的研究。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是当前土地改革的核心,研究土地利用平衡制度,突破土地资源瓶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大的空间。(3)加强土地利用平衡创新途径研究。应该在提高耕地质量和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做好区域相关产业用地的梯度转移,实现城乡统筹的均衡发展与资源互补,发展基础设施,改善产业结构,改善生态环境等。研究结果和结论将对促进区域土地利用平衡研究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构建一个制度分析框架,认为农村居民消费不振源于落后的农村经济基础、城乡二元化结构和农村制度创新的不够3个约束,并在分析农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形成机理的基础上,提出了深化协调城乡发展的公共服务和收入再分配体系改革、营造农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的多项政策协调发展宏观制度环境、创新农村流通制度供给模式、积极农村土地制度创新稳妥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农业服务业、创新农村金融制度、加快农村消费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市场交易秩序等系统的扩大农民消费需求长效机制建设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7.
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改善农户生活质量,统筹城乡发展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以实地调研为基础资料,以湖南省新农村示范点——工联村为例,探索制度约束下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特征、困境与优化路径。在集体合作经营体制下,工联村人居环境建设在筹集资金、约束农户人居行为、改善基础设施、推进社会事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制度优势,但也存在诸多困境。从4个方面提出了优化路径,即鼓励制度创新,完善人居环境建设模式;优化村庄布局,规范农户居住行为;加快村庄整治,引导农户生活行为;整体营销村庄,扩大人居环境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8.
城乡统筹发展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选取了城乡居民收入比、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比、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水平比对山东省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发现以青岛为主的山东半岛地区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较高,以淄博、莱芜等地为主的鲁中地区城乡统筹水平也相对较高,以德州、聊城等地区为主的鲁西地区城乡统筹水平相对较低。接着探讨了城乡统筹发展水平差异的原因。最后提出了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9.
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下的征地补偿标准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建立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下的征地补偿标准,完善中国的征地补偿制度,采用文献法和对比分析法对现行征地补偿制度存在问题进行研究,构建了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下的征地补偿构成测算方法,包括土地补偿费、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社会保障费及发展权收益。以安阳市为例,采用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下的征地补偿方案,计算失地农民的补偿费用。结果表明:失地农民的补偿费用将由原来的120~230 元/m2增加至229~769 元/m2,体现了征地过程中的等价交易关系。采用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下的征地补偿标准可有效解决现行征地制度中存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的征地矛盾。  相似文献   

10.
增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能力 突出解决“三农”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不同层面描述了城乡差距、形成城乡关系失衡的危机意识。必须认识城乡统筹是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这一规律的必然体现,是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造成城乡分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中国长期实行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政策造成的;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国际经验值得借鉴;打破城乡分割体制、实现城乡关系平等、协调、融合、发展是增强城乡统筹协调发展能力、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渝东北地区作为重庆市“一圈两翼”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三峡库区的特殊性,该地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将更加有效地显化农村土地资产、保护库区生态环境。基于此本文对渝东北地区丰都、忠县、垫江、梁平、万州、开县、云阳、奉节、巫山、巫溪、城口等11个区县展开实地调研,并综合运用问卷调查、专家咨询和文献资料等方法,解析了该地区“宅基地置换城镇住房保障”、“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多种土地集约利用创新模式,以及产权管理模糊、规划管理薄弱等面临的挑战,最后从完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产权、统筹城乡建设用地规划管理2个方面论述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This article expands the study of smart growth from urban space to urban–rural regions based on land use. It analyses smart land use in urban–rural regions. The study sets up an integrated measure indicator system of smart land use in urban–rural regions, which consisted of three subsystems: land amount controls, land form compactness, and land use efficiency. As a case study, the system was used to measure the smart land use in the Pukou District of Nanjing City, an area with intensive urbaniz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of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smart land use in the investigated area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 but it remain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e integrated measure indicator system of smart land use in urban–rural regions is effective for measuring the level and status of regional smart land use.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整治社会可持续性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促进土地整治社会可持续性评价相关研究及实践应用,提出了农村土地整治社会可持续性的基本概念,基于PSR模型,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压力、状态及响应的评价分值分别为0.50、0.65、0.68,社会可持续综合评价值为0.62,协调指数为1.72,总体上处于中等可持续的水平。随着城镇扩张,耕地减少,城乡用地矛盾加大,土地整治的驱动力随之增强,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应配套措施,缓解社会压力,提升社会状态,促进农村土地整治活动社会层面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14.
县域土地利用协调度研究——以重庆市璧山县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秦伟山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9):344-348
摘要: 研究目的: 分析璧山县土地利用协调性状况和潜力状况,提出指导土地合理利用的对策。研究方法: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来反映城乡土地利用状况,设计适合璧山县城乡土地利用协调度模拟模型和城乡土地利用潜力度模型,模拟结果,并分析评价。研究结果:璧山县城乡土地利用系统总协调度为0.610,处于“比较协调”的初级水平;土地利用潜力度为0.390,属于潜力度很小等级。研究结论: 利用协调度模型和潜力度模型对璧山县土地利用进行综合评价,有利于制定针对性的县域土地合理利用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研究农地产权制度多样性的理论和历史,正确认识农地产权制度改革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模型和历史分析表明,农地产权制度的多样性是农民生产组织自觉追求制度利润的结果。农地产权制度的多样性有利于农地产权的制度竞争,有利于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农地产权制度的政策选择要与当地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政府在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中不但要发挥其增加制度收益的积极作用,如促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建立城乡人力资源互动机制,适当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等,而且要约束其增加制度成本的行为。  相似文献   

16.
城市景观安全格局及其预案研究——以厦门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ArcGIS、ENVI等为主要技术平台,采用“斑块-廊道-基质”的模式分析厦门市的景观安全格局,综合考虑自然因子和社会因子,并对不同的因子赋予不同的阻力值和权重,制定低安全水平格局的城市扩张优先发展预案、中安全水平格局的协调发展预案、高安全水平格局的生态保护优先预案3种城市扩张预案,利用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分别建立3种预案的累积阻力表面,并对3种预案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1)3种安全水平的适宜城镇用地面积分别为694.87、575.1、454.96 km2,可提供新的城镇用地面积分别为433.12、313.12、193.21 km2;(2)随着安全水平的提高,适宜生态的用地逐渐增加,适宜城镇建设的用地逐渐减少;(3)低安全水平和中安全水平下的城市扩张预案均可满足厦门市“十二五”规划预测的2020年的城镇建设用地需求,高安全水平的城市扩张在生态优先保护的前提下,建设用地需做出让步。  相似文献   

17.
日本都市农业发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浩  王全辉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3):523-527
日本的都市农业是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和过快的城市化发展进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的区域农业形态。其属性从“过渡农业”到“计划保全农业”,日本都市农业走过了一段特殊的历程。在农地和住宅地交织在一起的当今日本,作为国土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都市农业再次受到日本社会的重视。本文通过对有关文献的整理以达到深化对日本都市农业这一城市区域农业的认识,明确未来都市农业研究方向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论农村土地价值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现代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推进,农村土地借助土地流转与整治平台被不断盘活,而土地流转与整治过程诱发的农村土地价值转移和转化,促使农村土地价值体系构建成为目前土地利用决策和耕地保护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从耕地价值和宅基地价值两个层面,论述了农村土地价值构成体系与估算方法。研究表明:(1)耕地价值体系框架已成型,包括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发展权价值、国家粮食战略安全价值等物质价值和选择价值、存在价值、馈赠价值等精神价值。但由于对土地价值认知的不足,通常重经济价值、轻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国家粮食战略安全价值,而忽略发展权价值与精神价值;(2)宅基地价值体系尚不清晰,从产权价值和资源价值来看,其亦可分为承载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发展权价值;(3)从估算方法来看,收益还原法、成本替代法、影子工程法、条件价值评估法在耕地价值估算中应用较为成熟,但宅基地价值估算主要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定性探讨。为此,农村土地价值体系重构中,应充分考虑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在产权和土地利用形式上的特殊性,进一步挖掘集体建设用地的价值内涵,而农村土地价值测算中应显化土地发展权价值,并借鉴农用地、城镇建设用地分等、定级、估价等研究成果,创新宅基地价值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19.
The bid-rent curve has long been recognized as a persistent law in urban and regional studies. We challenge this orthodox theory by highlighting two limitations in demystifying patterns of urban land redevelopment and rural land use utility in transitional China. Empirical evidence shows that distance still matters to both urban and rural land use transition. However, the property-oriented and scale-sensitive functional structure of redevelopment is not exactly what Alonso suggested. The temptation of urbanization, coupled with the resistan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esults in an inverted bid-rent curve in terms of the utilization of rural housing land. The dual-track nature of both urban–rural household registration (hukou) and land use systems contributes a lot for these unconventional findings. We can therefore summarize that transition of land use in both urban and rural China is largely institutionally driven, and the Chinese government is the dominant agent of creating a unique trajectory of spatial restructuring.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农村人口向城镇大量流动加之城镇人口的自然增长,城镇人口对于城镇用地的需求十分强烈;另外,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逐年增加,致使城镇各业用地需求旺盛。因此城镇的扩张与人口向城镇的流动和政府对城镇的投资是密不可分的。本文试图通过引用系统工程理念中的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分析导致城镇建设用地扩张的人口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压力机制,并构建了测算建设用地需求模型。基于黔江区2004-2008年的数据,测得黔江区合理的城镇扩张规模,避免城镇粗放型的扩张。测得黔江区建设用地增量380.92 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