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力克斯兔的初级毛囊、次级毛囊于胚胎的18~24天先后出现。其皮肤表皮、真皮的发生与分化于胚胎的24天已基本完成。26日胎龄时,初级毛囊结构分化完全,并可见到皮脂腺。26日胎龄至仔兔出生,是表皮和毛囊分化出的各组成成分的进一步生长阶段。仔兔出生以后,皮肤表皮和毛囊的结构均无明显变化,但表皮厚度稍有增加,毛囊仍继续向真皮伸展,只是远不及胚胎期迅速。表皮的增长速度及毛囊的生长速度,在不同部位之间无显著差异,而不同胎龄(月龄)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力克斯兔皮肤的毛囊群结构很有规律。每一毛囊群由2~6个扇形分布的亚毛囊群组成,每一亚毛囊群中又含有5~12个分生毛囊和衍生分生毛囊。力克斯兔出生以后,其衍生分生毛囊数的增加几乎与体表面积的增大呈比例,使各月龄之间毛囊密度无显著差异,但不同部位之间,毛囊密度差异显著。被毛因粗毛含量少、分布均匀、直径也小;毛纤维短、且粗,细毛长度一致;强度大、伸度小(与新西兰白兔比较),从而构成了力克斯兔被毛具有弹性强、柔软性好、平整、经久耐磨等特征。通过扫描电镜及光学显微镜对力克斯兔、新西兰白兔及安哥拉兔3个不同类型的鳞片排列形态及髓腔结构的观察,发现不同类型之间,鳞片的排列形态不同,但髓腕结构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通过胚胎组织切片及常规染色发现,胚胎期第35天已经初步分化形成皮肤,随后表皮经历复层化,真皮经历胞外基质纤维堆积,形成哺乳动物典型皮肤结构。毛囊形态发生开始于胚胎期第75天,经历基板形成、毛芽、毛钉和毛囊分化成熟几个主要阶段。初级毛囊形成过程中伴随几波次级毛囊发生,最终形成由3种不同毛囊类型组成,呈单毛囊散在分布的毛被结构。皮脂腺和汗腺的发育伴随毛囊发生而发生,经历形态发生和分化成熟过程,最终形成毛囊-皮脂腺-汗腺单位。牦牛皮脂腺和汗腺分布于初级和次级毛囊,这种广泛分布特征体现了其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3.
苏博美利奴羊胎儿皮肤毛囊结构及形态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的组织结构与形态发育过程,为解析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分析胎龄为第65、85、105和135天的苏博美利奴羊胎儿头部、颈侧、颈上缘、鬐甲、背部、体侧、肩甲、腹部、荐部及股部等10个不同部位皮肤的组织学特性。【结果】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结构同其它动物一样,由毛球、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和毛干等几部分组成。在胎龄65d时初级毛囊(primary follicles,PF)已经发生形成毛芽,毛芽延长,继续向真皮层深入,形成柱状结构,通过由大量真皮细胞在末端聚集,形成帽子结构,各部位表皮均形成完整的结构。胎龄85d时毛囊上部形成一个膨大部,在毛乳头上方形成锥形结构,毛球基本形成,毛乳头长度明显大于宽度;在初级毛囊基底部可见次级毛囊(secondary follicles,SF)的囊泡结构,并形成皮脂腺原始细胞。在胎龄105d时次级毛囊大量形成,伴随着初级毛囊毛芽伸长,次级毛囊毛芽向真皮层深入,毛乳头直径逐渐增大,皮脂腺开始形成;原始次级毛囊颈部隆突部开始再分化出再分化次级毛囊(secondary-derived follicles,SD),并可见汗腺,毛管发育完整;已形成完整的毛囊群结构,主要为三元毛囊群,每个毛囊群由1—3个初级毛囊和围绕其周围的几个次级毛囊组成。胎龄135d时大量形成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成熟的汗腺,大部分初级毛囊和部分次级毛囊发育成熟,毛囊形成角质化毛干并穿出体表。【结论】苏博美利奴羊胚胎皮肤初级毛囊约50—55d开始形成;胎龄65—75d是初级毛囊形成的重要时期;胎龄80—85d是次级毛囊形成期,此时期,初级毛囊大量形成;胎龄105—135d是次级毛囊大量再分化,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及发育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4.
苏博美利奴羊胎儿皮肤毛囊结构及形态发育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的组织结构与形态发育过程,为解析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技术分析胎龄为第65、85、105和135天的苏博美利奴羊胎儿头部、颈侧、颈上缘、鬐甲、背部、体侧、肩甲、腹部、荐部及股部等10个不同部位皮肤的组织学特性。【结果】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结构同其它动物一样,由毛球、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和毛干等几部分组成。在胎龄65d时初级毛囊(primary follicles, PF)已经发生形成毛芽,毛芽延长,继续向真皮层深入,形成柱状结构,通过由大量真皮细胞在末端聚集,形成帽子结构,各部位表皮均形成完整的结构。胎龄85d时毛囊上部形成一个膨大部,在毛乳头上方形成锥形结构,毛球基本形成,毛乳头长度明显大于宽度;在初级毛囊基底部可见次级毛囊(secondary follicles ,SF)的囊泡结构,并形成皮脂腺原始细胞。在胎龄105d时次级毛囊大量形成,伴随着初级毛囊毛芽伸长,次级毛囊毛芽向真皮层深入,毛乳头直径逐渐增大,皮脂腺开始形成;原始次级毛囊颈部隆突部开始再分化出再分化次级毛囊(secondary-derived follicles ,SD),并可见汗腺,毛管发育完整;已形成完整的毛囊群结构,主要为三元毛囊群,每个毛囊群由1—3个初级毛囊和围绕其周围的几个次级毛囊组成。胎龄135d时大量形成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成熟的汗腺,大部分初级毛囊和部分次级毛囊发育成熟,毛囊形成角质化毛干并穿出体表。【结论】苏博美利奴羊胚胎皮肤初级毛囊约50—55d开始形成;胎龄65—75d是初级毛囊形成的重要时期;胎龄80—85d是次级毛囊形成期,此时期,初级毛囊大量形成;胎龄105—135d是次级毛囊大量再分化,再分化次级毛囊形成及发育的关键时期。为了解苏博美利奴羊毛囊的结构及毛囊从发生到发育成熟的形态变化过程,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绵羊胎儿期的毛囊组织结构和发育变化,为调控毛囊生长发育、提高羊毛产量和品质提供基础。【方法】采集胎龄45、55、65、75、85、95、105、115、125、135、145 d的33只中国美利奴羊(新疆军垦型)胎羊体侧部皮肤组织,每个发育时期重复3只,制作皮肤毛囊石蜡组织切片,经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发育阶段胎羊的皮肤毛囊组织形态,计算初级毛囊密度、次级毛囊密度、次级毛囊数与初级毛囊数的比值(S/P)。【结果】胎龄45 d时皮肤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结缔组织开始发育;胎龄55 d皮肤结构基本发育完全;胎龄65 d时初级毛囊开始发育,形成囊泡并逐渐增大;胎龄75 d时初级毛囊已经形成;胎龄85 d时次级毛囊开始发生,初级毛囊数量迅速增加;胎龄105 d在原始次级毛囊开始出现再分化次级毛囊;胎龄135~145 d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发育成熟;胎龄85~145 d初级毛囊密度随着胎龄的增长而减小,次级毛囊密度随着胎龄的增长而增大,S/P值随着胎龄的增加而逐渐增大。【结论】胎龄65 d为初级毛囊发育期,85 d为次级毛囊发育关键期,105 d为再分化次级毛囊发育期。  相似文献   

6.
沂蒙黑山羊猾子皮组织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沂蒙黑山羊两个年龄段(1~3日龄的小猾子皮和1月龄左右的大猾子皮)12只羔羊的皮肤组织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出生至1月龄,表皮和真皮均明显增厚(P<0.01),但真皮的网状层快于乳头层的生长。随年龄的增长.S/P值增大.小猾子皮和大猾子皮的S/P分别为4和7.47.随年龄增长,初级毛囊数相对下降(P>0.05),次级毛囊数增加极显著(P<0.01)。胶原纤维在乳头层排列紧密,编织成网,在网状层呈水平方向排列且较稀疏。弹性纤维仅分布于乳头层毛囊的周围.  相似文献   

7.
中国超细毛羊(甘肃型)胎儿皮肤毛囊发育及其形态结构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究中国超细毛羊(甘肃型)毛囊的组织结构与毛囊形态发生过程,为超细毛羊毛囊发育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采用冰冻组织切片技术制作横切、纵切切片,在显微镜下观测照相。【结果】中国超细毛羊(甘肃型)毛囊结构包括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毛干和毛球部。在胎龄87 d时初级毛囊发生形成毛芽,在初级毛囊基底部可见次级毛囊的囊泡结构。胎龄102 d时次级毛囊开始再分化。到胎龄138 d时,初级毛囊基本发育成熟。胎龄87—147 d,初级毛囊密度随胎龄增长逐渐降低,次级毛囊密度随胎龄增长逐渐升高,在胎龄102—117 d时次级毛囊增长迅速,在胎龄117 d时达到最大值(232.8±12.44)个/mm2,胎龄126 d时次级毛囊/初级毛囊比值达到最大值9.96。【结论】在胎龄84 d时初级毛囊开始发生,胎龄87 d时次级毛囊开始发生,胎龄102 d时在原始次级毛囊颈部隆突部开始再分化出再分化次级毛囊,胎龄108 d时原始次级毛囊大量再分化,胎龄 138 d时大部分初级毛囊和部分次级毛囊发育成熟;次级毛囊再分化是影响毛囊密度的最主要因素,它能有效地增加毛囊密度,提高羊毛细度。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FGF7亚家族(FGF7/FGF10/FGF22)在胚胎小鼠毛囊形成过程中的作用,选取胚胎期(13~17 d)小鼠,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Western blot)检测小鼠胚胎毛囊形成不同阶段皮肤组织中FGF7/FGF10/FGF22的蛋白表达。结果显示,FGF7/FGF10/FGF22在毛胚细胞、毛钉、球根状毛钉、表皮和真皮细胞中均有表达,但FGF7在14日龄的胚胎皮肤中表达量最高,FGF10在15日龄的胚胎皮肤中表达量最高,FGF22在17日龄的胚胎皮肤中表达量最高。结果提示,FGF7亚家族3个成员在胚胎小鼠毛囊形成过程中均可发挥重要作用,FGF7在毛囊形成的启动阶段即胚胎期第14天发挥主要作用,可能参与指导毛胚细胞的增殖;FGF10在毛囊形成的关键阶段即胚胎期第15天发挥主要作用,可能参与指导毛钉和球根状毛钉的形成;FGF22在毛囊的基本形成阶段即胚胎期第17天发挥主要作用,可能促进毛钉成熟。  相似文献   

9.
内蒙古阿尔巴斯绒山羊毛囊结构及形态发生过程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了解绒山羊毛囊的组织结构及毛囊形态发生变化过程,为研究绒山羊绒毛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奠定组织学基础。【方法】制作内蒙古阿尔巴斯绒山羊胚胎皮肤组织切片,显微镜下观察照相。【结果】绒山羊的毛囊结构同其它动物一样,由毛球、连接组织鞘、外根鞘、内根鞘和毛干几部分组成。在胎龄55~65 d毛囊开始发生形成毛芽;胎龄135 d,大多数初级毛囊和一部分次级毛囊发育基本成熟;次级毛囊是初级毛囊的一个分支。【结论】了解了绒山羊毛囊的结构组成及毛囊从发生到发育成熟的整个形态变化过程,为相关领域研究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绒山羊的皮肤中有两种毛囊,一种是生长粗毛的初级毛囊,另一种是生长绒毛的次级毛囊,山羊绒是绒山羊皮肤次级毛囊生长的无髓纤维,是高档精纺原料,因此,皮肤毛囊的发育直接影响山羊绒的产量和品质。多项研究表明,皮肤基因在山羊初级毛囊和次级毛囊中有着不同的表达模式,let-7家族成员不但在细胞分裂,增值和分化等生命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调控毛囊的发育。本次研究筛选let-7家族中let-7a-3p、let-7b、let-7c、let-7i、miR-98和mi R-3596 6个成员,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其在内蒙古绒山羊初级和次级毛囊组织中的表达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6个成员在次级毛囊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初级毛囊,且miR-3596在次级毛囊中的表达极高。  相似文献   

11.
以胚胎龄40~110 d内蒙古二郎山绒山羊胚胎体侧部皮肤为材料,通过石蜡切片、HE染色,研究绒山羊胚胎毛囊形态发生规律。结果显示,内蒙古绒山羊胚胎皮肤初级毛囊形态发生经历毛基板前期、毛基板期、毛芽期、毛钉期和毛囊期5个时期,这5个时期又可根据其形态结构的差异划分为不同的亚期,内蒙古绒山羊胚胎皮肤初级毛囊形态发生与汗腺的发生相伴随;内蒙古绒山羊皮肤初级毛囊形态发生是分批进行的。在胚胎龄40~110 d内蒙古绒山羊胚胎体侧部皮肤未观察到次级毛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关于仔兔断乳的时间,法国主张在出生21天后,英国提倡21-24天,德国在仔兔出生25天后,我国则习惯于30-40日龄。笔者自1999年以来,采用25日龄断乳,重点时死亡原因进行了记录和分析,以探讨提高早期断乳仔兔成活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关中奶山羊胎儿皮肤及其衍生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组织发育及生长变化。【方法】运用HE和Masson染色法以及透射电镜,对不同发育时期的山羊胎儿皮肤组织切片进行染色和观察。【结果】表皮于8~9周龄开始发育;10周龄表皮由3层细胞构成,真皮层出现胶原纤维,表明真皮层开始出现;在11周龄可见有原始毛囊出现,有少量张力原纤维存在,并发现朗格罕斯细胞;12~13周龄表皮细胞出现角化层、透明层及颗粒层的分化,可见汗腺;14~15周龄毛球上皮细胞索开始分化为外根鞘、内根鞘的原基和毛发的前体,在毛囊一旁出现皮脂腺,张力原纤维增多、变粗,并发现典型的桥粒结构;16~17周龄表皮层变薄,毛开始形成,并随着发育逐渐长出体表;18周龄皮肤结构渐趋成熟。【结论】山羊胎儿表皮的发生先于真皮发生,皮肤在胎儿期处于剧烈的分化阶段,皮肤衍生物的形成对皮肤的发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分布于云南省曲靖地区的云岭山羊皮肤组织结构的特点,其结果是:皮肤总厚度1655μm,真皮毛囊层厚435.5μm,网状层厚1160μm。次级毛囊短,一般只达初级毛囊皮脂腺水平处。1mm2皮肤面积初级毛囊达2.97个;次级毛囊与初级毛囊数比为6.6。同时,对该品种羊的皮用质量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以81~147d胎龄的‘甘肃高山细毛羊’胚胎体侧部皮肤作为研究材料,通过冰冻切片、HE染色、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技术研究Wnt10b、β-catenin、FGF18基因在次级毛囊形态发生过程中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从次级毛囊形态发生诱导期到器官形成阶段(胎龄87~108d)Wnt10b、FGF18基因表达量逐渐升高,在胎龄第108天Wnt10b、FGF18基因相对表达量分别达到(43.652±0.425)(13.67±0.207),在细胞分化期表达量逐渐下降;而β-catenin基因的表达量始终维持较低水平,相对表达量仅为(0.58±015);Wnt10b基因分别与β-catenin、FGF18基因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85,P0.01;r=0.58,P0.05);β-catenin基因与FGF18基因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3,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在次级毛囊形态发生过程中Wnt10b、β-catenin基因主要在表皮、基板、毛芽、毛钉和成熟毛囊的内根鞘、毛干部表达;而FGF18不仅在表皮、基板、毛芽、毛钉和成熟毛囊的内根鞘、毛干部表达,而且在真皮中表达.本研究初步表明,Wnt10b、β-catenin、FGF18基因通过Wnt/β-catenin基因经典信号通路参与调控‘甘肃高山细毛羊’次级毛囊形态发生和再分化过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硒对新西兰兔毛囊发育的影响机制,本研究将60只初始体质量为(690.0±7.0)g的新西兰兔分为C和SS 2组,每组30只(雌雄各半)。C组直接饲喂基础日粮,SS组日粮添加亚硒酸钠,经测定日粮硒含量分别为0.20 mg/kg和0.36 mg/kg,饲养30 d。结果表明,C组新西兰兔的毛囊群结构排列整齐,1个初级毛囊周围环绕数个次级毛囊,且毛囊横切面呈正常椭圆形。SS组新西兰兔的毛囊群结构呈无序排列,初级毛囊和部分次级毛囊的横切面不是正常的椭圆形。SS组次级毛囊数量比C组低36.64%(P0.05)。在皮肤抗氧化性方面,与C组相比,SS组皮肤组织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总抗氧化物(T-AOC)含量分别降低58.09%(P0.01)、34.39%(P0.05)和59.25%(P0.01),丙二醛(MDA)含量升高242.66%(P0.05)。与C组相比,SS组新西兰兔皮肤毛囊中GPx4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表达量分别降低131.70%(P0.01)和128.60%(P0.01)。  相似文献   

17.
李春欣  汪霞 《当代农业》2013,(22):40-41
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的土壤、空气、水中,在兔皮肤、黏膜、被毛中均有大量存在,在卫生条件差的场舍存在更多。引起兔发病的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因感染的部位和途径不同而表现症状不同,比如可以通过皮肤黏膜伤口、毛囊、新生仔兔脐带、母兔乳头管等进入机体引起脓肿、脚皮炎、乳房炎、仔兔急性肠炎(黄尿病)等。  相似文献   

18.
选用45 ̄50日龄的生长獭兔80只,随机分成4组,每组20只。分别皮下埋置MLT2.33mg(Ⅰ组)、3.5mg(Ⅱ组)、7mg(Ⅲ组)和0mg(Ⅳ组,即对照组)。试验期80d。结果表明,皮下埋植MLT可极显著提高断乳后獭兔的生长速度,加速毛囊的分化和增加被毛密度,促使皮肤增厚和成熟(p<0.01)。试验初步显示,每只皮下埋置3.5 ̄7mgMLT,使试兔130日龄的体重、被毛密度和皮肤厚度达到150日龄生长獭兔的相同指标,即可使商品獭兔育肥提前20d出栏。  相似文献   

19.
青山羊表皮生长因子基因表达与毛囊发育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比较研究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基因的表达与青山羊皮肤毛囊发育之间的关系。【方法】用组织学技术和显微观测的方法,研究济宁青山羊1日龄、1-5月龄,共6个年龄段的皮肤毛囊的组织学特性,结合荧光定量PCR技术,研究其与EGF基因表达之间的关系,并用SAS9.0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初级毛囊直径在出生后随日龄稍有增大,但差异不显著(P>0.05),而次级毛囊直径在2月龄之前极显著增大(P<0.01),达到发育高峰,之后保持相对稳定。EGF基因在出生后表达量极显著升高(P<0.01),在2月龄达到最高,之后表达量极显著减少(P<0.01)。【结论】初级毛囊在出生前就已全部发育形成,而次级毛囊在出生后可继续发育至2月龄。自出生至2月龄,EGF表达量与次级毛囊直径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相似文献   

20.
毛囊是皮肤的附属器官之一。有研究表明外胚层发育不全基因(ectodysplasin A,EDA)是毛囊、牙齿和腺体等器官发育所必需的,EDA及其受体EDAR可以参与并调节毛囊不同时期的发育。[目的]探究EDA和EDAR对小鼠背部毛囊形成的作用。[方法]试验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小鼠胚胎期第13~18天背部毛囊形成过程中组织结构特征以及EDA和EDAR蛋白在此期间的表达。[结果]HE染色试验结果显示不同天数胚胎小鼠背部毛囊结构有如下变化:细胞排列逐步紧密,层数逐渐增多;皮肤毛胚逐渐凸起,形成基板,并逐步发育成毛钉,进而形成未成熟毛囊。免疫组织化学试验结果显示EDA和EDAR蛋白在表层细胞、基底层、基板、毛芽、毛钉、未成熟毛囊和真皮中均有表达。[结论]EDA可能对毛囊形成的启动有促进作用,且可能促进毛钉的形成和未成熟毛囊的发育;EDAR则可能对表皮的分化有诱导作用,且可能对毛钉的形成和发育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