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几个甘蔗新品种(系)在柳城县试种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柳城县蔗区的当家品种新台糖22号作对照,柳城05-136、桂糖03-2287、桂糖32等3个新品种(系)进行对比试验.经过2011-2013年一年新植、一年宿根试验,结果表明:蔗茎产量最高的是桂糖32号,其次为桂糖03-2287、柳城05-136,分别比对照增产42%、26%、23%,与对照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平均蔗糖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柳城05-136、桂糖32号、桂糖03-2287、新台糖22号.单位面积含糖量从高到低依次为桂糖32号、柳城5-136、桂糖3-2287、新台糖22号.单位面积含糖量桂糖32号及柳城05-136与对照差异分别达极显著水平及显著水平,其他各品种间差异不显著.三个参试品种(系)综合性状均较好,在我县值得扩大试种观察.  相似文献   

2.
为选育适应青藏高原地区种植的青稞新品种,2010—2012年在四川甘孜对16个青稞参试品种(系)进行了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在16个参试品种(系)中,康青8号、康青7号、甘青5号、藏青25、藏青690、昆仑13这6个青稞品种比对照品种813增产显著,且综合农艺性状好,可在甘孜州青稞适宜种植区种植。其余品种(系)与对照品种813相比,产量相当或减产,可作为种质资源利用或保存。  相似文献   

3.
采用控制土壤水分方法,研究了不同生育阶段土壤水势(-30~-35 kPa和-60~-65 kPa和正常灌水0 kPa)对水稻上育397、绥粳3号穗部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穗期处理对2个品种穗部各性状的影响最大,此处理下上育397、绥粳3号的穗数显著高于对照,而穗长、穗节数、穗颈节枝梗数均极显著低于对照及其他处理,但同一时期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2个品种长穗期处理时的产量极显著低于对照,其次是分蘖期和抽穗后1~10 d的处理对产量影响较大,多数处理与对照的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穗长、穗节数、穗颈节枝梗数与各粒位籽粒产量均呈正相关,且与中位粒和劣势粒产量的相关系数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关键词  相似文献   

4.
收集黑河地区55份大豆品种资源材料,以豆芽厂原料大豆S135为对照.采用SPSS15.0软件对大豆品种的15个农艺性状及营养成分进行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非系统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与生育期和单株荚数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营养生长期和百粒重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底荚高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粗脂肪与粗蛋白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粗纤维、营养生长期呈显著负相关(P<0.05).在主成分分析中,选取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4.49%的前5个主成分来评价黑河地区大豆品种资源.进一步通过非系统聚类分析,将参试的55份晶种资源分为5类,其中5个品种与对照晶种S135为第一类群,从农艺性状和大豆的营养成分来考虑,第一类适合作芽用大豆晶种;且5个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这有利于育种亲本材料的选择,同时为进一步选育和筛选优良的芽用大豆品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作物研究》2002,16(3):152-152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原名“化杀 3号”,母本为双低油菜品种湘油 15号 ,父本为双低油菜新品系 74 2。 1997年春配制组合 ,同年秋进行产量鉴定 ,比湘油 13号增产 16 .7% ,1998~ 1999进行品比试验 ,产量比湘油 15号增产 14 .3% ,生育期长2 d。2 区域试验情况(1)国家 (长江中游区 )油菜区域试验。 2 0 0 0~ 2 0 0 1年度 ,平均产量 2 5 6 8kg/hm2 ,比对照增产 17.5 3% ,增产极显著 ,居参试品种 (系 )第一位。2 0 0 1~ 2 0 0 2年度 ,产量比对照增产 2 6 .93% ,达极显著水平 ,居参试品种 (系 )第一位。(2 )湖南省区域试验。 1999~ 2 0 0 0年…  相似文献   

6.
为初步了解藏区紫青稞中酚类物质的含量和理化特性,对7个不同紫青稞品种(系)中多酚类物质的含量及总黄酮抗氧化性进行检测,结果发现:供试紫青稞总黄酮含量为0.21%~0.32%,6个紫青稞品种中,只有旱地紫青稞与对照隆子黑青稞具极显著差异(P0.01);槲皮素含量为55.1~97.1 mg/g,其中,易贡隆和北青2号均显著低于对照(P0.05);杨梅素含量为3.7~10.4 mg/g,其中,江当蓝与QB35含量相当,并与其他品种含量均有极显著差异;儿茶素含量为6.9~20.7 mg/g,且只有江当蓝比对照含量低;抗氧化活性为11.0%~19.2%,且相同青稞品种(系)所含的不同酚类物质含量差异明显。总黄酮含量与抗氧化活性不呈现正相关性,除北青2号与隆子黑青稞无显著差异外,其余品种间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以13个来自西藏不同生态区的青稞(Hordeum vulgare L.var.nudum HK.f.)品种为材料,研究播期、播种密度、肥料运筹及其互作对青稞籽粒产量和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参试青稞品种的籽粒产量与产量性状在品种间、播期间均存在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差异;春播青稞籽粒产量显著低于秋播(P<0.05)。播种密度和肥料运筹对参试品种籽粒产量影响不显著。每穗粒数在播种密度和肥料运筹间差异显著(P<0.05),千粒质量在肥料运筹间差异显著(P<0.05)。  相似文献   

8.
经过近10年的精心研究,选育出优良长果黄麻新品系‘Y007-10’。该品系在2009~2010年品系比较中纤维产量居6个参试品种首位,2年纤维产量平均为3 667.1 kg/hm2,比对照湘黄麻3号增产14.53%,品系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2011~2012年8地16个点次区域试验中有11点次纤维产量居参试品种第1位,平均纤维产量为3 463.66 kg/hm2,比长果对照宽叶长果(纤维产量2 897.19 kg/hm2)增产19.5  相似文献   

9.
在设施条件下,研究了9个不同旱黄瓜品种生育期、形态特征、果实性状及产量等特性。结果表明:不同旱黄瓜品种生育期存在差别,其中吉优春冠618和极早38号收获期较其他品种长3~7 d;不同品种的旱黄瓜形态差别不大,田间生长势均较强;不同品种的旱黄瓜瓜长、瓜横径和单瓜重均有极显著差异性(p<0.01),其中超纯吉杂四号的单瓜重最大,为160 g;不同品种的旱黄瓜小区产量达到了极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以吉优春冠618和极早38号产量最高,分别为201.6、201.5 kg。综合性状及产量等数据,认为吉优春冠618和极早38号适应性好,产量高,适合在三亚冬季种植。  相似文献   

10.
2016年安徽省夏大豆区域试验共有38个参试品种(系),对照为中黄13.通过田间观察及对考种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在参试的38个品种(系)中,有29个在产量上与对照有显著差异,有23个存在极显著差异,嘉豆54、HS0905是减产,其余均是增产.综合田间表现,优良品种(系)有阜05-10、阜06-32、中涡29,中涡30、圣豆13、阜0501、华成豆8号、中作X8110、SK8-6-2、圣豆12、鑫豆18、永育1号、紫豆0504、阜1232共14个.  相似文献   

11.
【目的】阐明机插栽培对不同类型水稻的干物质生产及产量特性的影响,为四川盆地机插秧的推广、品种选育和高产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于2012年在四川盆地以中籼中熟杂交稻、中籼迟熟杂交稻、粳稻三类共计10个品种为材料,研究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在机插栽培条件下的干物质生产及产量形成特性。【结果】1)三种不同类型品种的水稻移栽后干物质积累均很好地符合Logistic曲线。中籼中熟杂交稻、中籼迟熟杂交稻物质积累均较快,缓增期短,快增期长,物质积累有一定优势;粳稻物质积累速率小,渐增期、缓增期较长,快增期短,物质积累处于劣势。2)三种类型水稻品种相比,在成熟期中籼中熟杂交稻营养器官干物质所占比例最低,生殖器官干物质所占比例最高;中籼迟熟杂交稻成熟期叶片占比最高,而粳稻则是茎鞘比例高、穗比例低。3)中籼中熟杂交稻、中籼迟熟杂交稻的茎鞘、叶片物质输出率和物质转化率均为正值,但粳稻茎鞘物质输出率、转化率和叶片物质转化率均小于0,叶片物质输出率也仅为1.26%。4)中籼中熟杂交稻的产量、每穗实粒数、籽粒充实率、充实度最高,中籼迟熟杂交稻的结实率、千粒重最大,粳稻的有效穗数、成穗率最高,说明籼稻产量主要与穗部性状有关,而粳稻主要与田间有效穗数有关。【结论】在四川盆地的机插栽培条件下,杂交籼稻需提高其有效穗数、成穗率;粳稻需筛选大穗型品种,提高每穗粒数和籽粒充实度。  相似文献   

12.
Genotypic stability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for five characteristics of eight potato varieties which had been tested in the New Brunswick Variety Trial in the past ten years, 1961–1970. Special attention was paid to three economic traits, i.e., marketable yield, specific gravity and dry matter yield. General adaptability was defined in this paper as having average genotypic stability and above-average mean performance. Kennebec showed the best general adaptability of marketable yield, Hunter for specific gravity and Netted Gem dry matter yield. No variety was ranked at the top for both marketable tuber yield and specific gravity. Some implications of this study on potato breeding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3.
超高产玉米品种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50,自引:13,他引:50  
以4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比较研究了超高产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特点。结果表明:高的生物产量是获得高产的物质基础;高产和超高产品种的物质生产优势表现在生育中期和后期,玉米植株个体干物质积累呈S形曲线变化;玉米干物质在各器官的分配随生长中心的转移而发生变化,小喇叭口以前干物质主要分配在叶片,之后转为茎、叶;散粉后,各器官干物质开始向子粒转移,高产品种子粒产量主要来源于生育后期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即成为光合产物的分配中心,并与抽雄后具有较高的叶面积指数且持续时间较长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以3个马铃薯品种为供试材料,在块茎增长期进行分期取样,对不同品种的产量和品质形成状况进行比较,以摸清不同品种的块茎形成特性,为特定品种配套适宜栽培技术的实施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供试3个品种的单株产量存在显著差异,延薯4号的产量最高,薯块膨大早,商品薯率高;东农309的产量其次,薯块膨大较早,商品薯率较高;克新13号的产量最低,薯块膨大偏晚,商品薯率中等;但3个品种的单株结薯数量和干物质含量相近,均为结薯数量适中、干物质含量中等的中晚熟鲜食型品种。在生产上应根据品种特性配套栽培技术,以保证各品种获得较好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5.
采用裂区设计,以5个春玉米品种为材料,设置3个种植密度,研究密度对各生态区春玉米干物质积累、转运和产量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密度与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密度在9.11万株/hm2时积累量达最大值;各生态区总干物质积累量差异显著,其中威宁点最大,兴仁点最小。春玉米干物质总积累量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叶片和子粒分配比例及对子粒贡献率与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密度与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平均密度在8.86万株/hm2时产量最大,为11 844.22 kg/hm2;密度每增加1万株/hm2,有效穗数平均增加0.7万株,穗粒数降低20粒,千粒重降低14 g。各生态区产量表现为威宁>毕节>铜仁>安顺>兴仁。  相似文献   

16.
不同抗倒能力玉米品种物质生产与分配及产量性状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黄建军  赵明  刘娟  勾玲 《玉米科学》2009,17(4):82-88
2005~2006年以4个不同耐密性品种为材料,研究玉米不同抗倒能力对光合物质生产及其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稀植(52 500株/hm2)条件下,大穗品种京科518和京科519的丰产优势明显,叶面积指数、群体光合势、单株干重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均较高,其产量显著高于耐密品种登海3719;当群体密度大于75 000株/hm2以上时,发生倒伏,两品种绿叶面积和光合性能下降,群体干物质积累减少,有效收获穗数显著降低,产量明显下降.从玉米抽雄前到生理成熟期,根系干重所占比例越高,植株抗倒伏能力越强;玉米抽雄前单株干重和根干重所占比例与倒伏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达-0.5405*和-0.5302*.田间倒伏对产量有较大影响,选用在吐丝前根系发达、干物质积累多的玉米品种抗倒能力强,是实现在大群体条件下创高产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以不同熟期的9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2014、2015年在哈尔滨和北京同步开展试验,研究不同熟期玉米品种在不同生态区的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熟期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积累量、花前、花后干物质积累率及产量在不同生态区之间、品种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并存在生态区、品种、年际间的显著互作效应.玉米各器官的干物...  相似文献   

18.
以吉林省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3个不同年代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为材料,采用遮雨棚土柱栽培试验,研究长期水分亏缺对不同年代玉米品种光合特性及干物质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水分亏缺使老品种(1970s和1990s)果穗叶净光合速率(Pn)、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降低幅度大于当代品种(2010s)。水分亏缺下,当代玉米品种叶片和茎鞘干物质转运率高于老品种,与对照相比,2010s、1990s和1970s玉米品种叶片和茎鞘干物质平均转运率分别提高了48.9%、47.7%和33.8%。水分亏缺下,玉米花前贮藏同化物转运对子粒产量贡献率随着年代的推进而降低,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对产量贡献率则随着年代的推进而提高。  相似文献   

19.
采用盆栽试验,分析玉米间作马铃薯体系中两种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活体植株地上部水浸提液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两种作物地上部水浸提液对玉米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马铃薯地上部水浸提液对玉米干物重的化感效应强于玉米地上部水浸提液。马铃薯地上部水浸提液对生育期内玉米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茎、叶干物重有先弱后强的促进作用,对根干物重有先强后弱的促进作用。玉米地上部水浸提液对灌浆期前的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茎、叶和根干物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对灌浆期后的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无显著影响,玉米茎和根干物重有抑制作用。马铃薯地上部水浸提液处理的玉米穗干重显著高于玉米水浸提液和水处理,在灌浆期分别高出其90.21%和144.60%,到成熟期分别高出110.98%和151.90%,表明在玉米间作马铃薯体系中,马铃薯地上部对玉米经济产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多雨年寒地覆膜对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陈传永  赵明  董志强  张宾  朱平 《玉米科学》2007,15(1):088-091
研究了多雨年间不同熟期品种四密25与郑单958在覆膜条件下干物质积累与分配及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覆膜条件下干物质积累高于露地条件下干物质积累;品种间茎、叶、鞘等玉米器官干物质转移量与转移率存在差异,转移率四密25>郑单958,转移量郑单958>四密25;覆膜条件下玉米产量高于露地栽培产量,而且郑单958>四密25。中熟品种产量受覆膜影响小,晚熟品种覆膜增产潜力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