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蓝莓组培苗配套移栽培育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组培生根试管苗移栽培育,采用不同基质、不同光照强度、不同规格容器和不同配比肥料施用等技术措施,结果表明:移栽基质以腐殖菌根土+珍珠岩(3∶2)最佳;在透光度30%时,移栽90d后,叶片生长较好,叶绿素总含量与苗木生长、穴盘容积呈正比,培育100d的幼苗以T50穴盘较为适宜;移栽幼苗的管理以N2P1K2配比液肥施用为宜。  相似文献   

2.
不同氮磷钾组合对莴笋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会合  田秀英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357-4358
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氮磷钾组合对莴笋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间莴笋产量有显著差异,以N3P2K1>N3P1K2>N2P2K2>N2P3K1>N2P1K3,中量供N水平下高量配施P或K均表现为低产效应。莴笋叶硝酸盐含量以N2P3K1处理最高,N3P1K2和N3P2K1处理最低,茎的硝酸盐含量以N2P1K3>N3P1K2>N2P2K2>N2P3K1>N3P2K1。在三要素组合处理中,钾有利于降低叶片硝酸盐含量,而磷有利于控制茎中硝酸盐累积。莴笋的Vc含量以叶>茎,还原糖和氨基酸含量则是茎>叶。N3P2K1、N3P1K2和N2P2K2处理对莴笋叶、茎的营养品质(Vc、还原糖和氨基酸含量)效应较好,其中N3P1K2处理对莴笋叶品质的综合效应最佳,N3P2K1处理莴笋茎品质的综合效应最佳。5个氮磷钾配比对莴笋产量及叶、茎的品质效应以N3P2K1、N3P1K2和N2P2K2处理较优。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药用植物米槁与枫香混合种植对土壤化学性质及土壤酶活性造成的影响,以枫香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米槁果皮、叶片制备浸提液浇灌幼苗土壤,蒸馏水浇灌作对照,分析不同浓度水浸提液对枫香幼苗土壤化学性质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果皮浸提液处理下,土壤pH值随着浓度升高呈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叶片浸提液处理下,土壤pH值随着浓度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而后增大趋势;施加果皮、叶片水浸提液后,受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降低;低浓度果皮浸提液处理时土壤全N含量增加,而全P、全K的含量降低,水解N的含量升高,同时速效P、速效K的含量降低。随着浸提液浓度的升高,全N、全K、水解N、速效K的含量增加显著,而全P、有效P的含量减少。叶片低浓度处理时全N、全K、速效K含量有所增加,全P、水解N、速效P含量有所下降,随着浓度升高,各养分含量逐渐升高,高浓度时全K、水解N含量开始减少;2种浸提液处理对土壤脲酶、多酚氧化酶、还原性氢酶活性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对酸性磷酸酶活性表现出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无土栽培香荚兰叶片的营养状况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施用不同配方营养液的香荚兰各养分含量也不同。施用A3营养液和对照A5的香荚兰叶片N素含量在适宜范围内,而施用A1、A2和A4营养液的香荚兰叶片N素缺乏;除施用对照A5的香荚兰叶片K素缺乏外,施用其余4种营养液配方K素存在高量;施用所有配方营养液的香荚兰叶片的P素、Ca素和Mg素均为缺乏,其中Ca、Mg缺乏非常严重。各营养液配方下的香荚兰叶片养分之间比例严重失衡。从养分含量方面分析,以A3营养液配方为基础,进行营养液配方调整比较适宜;从养分平衡状况来看,A2配方是这几种配方中最好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山茶幼苗为试材,研究N、P、K、有机碳肥等不同水平及配比对山茶营养生长的影响,筛选出最适于山茶基质栽培的营养配方。【方法】在山茶营养生长阶段设9个不同营养配方进行盆栽试验。【结果】营养配方T3的山茶株高、分枝数、冠幅、基部粗度、干物重、总根长等生长指标最高;T7的叶片数、根表面积等生长指标最高,其他生长指标与T3接近,差异不显著;两个营养配方的所有生长指标均显著高于T1。T3和T7植株均吸收了较多的N、P、K,其单株N、P、K的吸收量均为高水平;T3的N、K利用率均为最高水平,P利用率与平均值接近;T7的N利用率为高水平,P、K利用率与平均值接近。【结论】山茶基质栽培以高P肥∶有机碳肥=1∶2(有机无机配合施用,N∶P2O5∶K2O∶C=1.0∶1.8∶2.6∶9.3)及高K肥(无机营养配合施用,N∶P2O5∶K2O=1.0∶0.6∶4.3)为最适营养配方。  相似文献   

6.
试验采用有机基质栽培的方法研究化肥不同施用量对甜椒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量、吸收比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量施用化肥可显著提高甜椒果实产量、可溶性糖和维生素C含量。化肥施用过多,增产效果不明显,硝酸盐含量显著增加。每生产1 000 kg甜椒对氮磷钾吸收量为N 3.791 kg、P2O50.924 kg、K2O5.711 kg;吸收比率以N∶P2O5∶K2O=4.098∶1∶6.172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7.
通过盆栽试验,筛选出盆栽番茄中药渣复合基质最佳配比:V(中药渣):V(蛭石):V(珍珠岩)=50:25:25,并研究不同基肥用量对中药渣复合基质盆栽番茄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复合肥(N、P2O5、K2O含量分别为9%、8%、8% )45 g/盆(直径30 cm,高40 cm,装基质0.023 m3),能显著提高番茄的株高、茎粗、叶片叶绿索含量、产量;蕃茄叶片叶绿素含量与氮素用量呈显著的正相关:r=0.962 1,y=0.129x+2.100 2;产量与基肥用量之间的关系是y=-0.407 3x2+37.51x +998.43,r =0.9573.以中药渣复合基质栽培番茄,每盆基肥的的复合肥用量以46 g为宜.  相似文献   

8.
采用鸟巢蕨盆栽试验,研究组配改良剂(竹酢液+麦饭石)施用对园林废弃物堆肥栽培基质理化性质和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组配改良剂的施加对栽培基质容重、总孔隙度、持水空隙和通气孔隙等物理性质影响不明显;组配改良剂的施加对化学性质有显著影响,降低有机碳含量和基质pH值,提高基质EC值及全氮、全磷、全钾、碱解N、速效P、速效K的含量,同时对微量元素Cu、Zu、Fe含量提高有积极作用;组配改良剂添加促进了植株生长,提高了生物量的积累(鲜质量)、株高、冠幅,叶绿素含量,同时提高植株全N、全P、全K营养元素含量。将栽培后基质和植株之间各指标进行综合比较,组配改良剂稀释1 000倍竹酢液500 mL/kg+麦饭石40 g/kg,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
研究3种不同原料配制的基质理化性质和对幼苗生长的影响,拟筛选出适合槟榔种苗生长的基质配方,为合理应用营养基质生产优质槟榔种苗提供理论依据。以红壤土、椰糠和羊粪为原料配制6种育苗基质(CK:全部红壤土;处理Ⅰ:红壤土∶椰糠=7∶3;处理Ⅱ:红壤土∶羊粪=9∶1;处理Ⅲ:红壤土∶椰糠∶羊粪=5∶4∶1;处理Ⅳ:红壤土∶椰糠∶羊粪=6∶3∶1;处理Ⅴ:红壤土∶椰糠∶羊粪=7∶2∶1),测定基质理化性质、植株动态生长状况、叶片营养成分等指标,并采用统计软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1)不同基质配比处理对植物生长量、地上部鲜干质量、叶片营养成分含量等方面影响显著。Ⅲ、Ⅳ、Ⅴ处理均显著提高了槟榔鲜质量、干质量。CK处理最差,Ⅰ、Ⅱ处理差异不显著。(2)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植株叶片中N、P、Mg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N含量与Na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含量与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Ca含量与Na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另外植株叶片N、Mg含量与基质中全氮、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具有显著的协同相关性。总结以上结果得出,Ⅳ处理(红壤土∶椰糠∶羊粪=6∶3∶1)槟榔幼苗综合表现最好,其次为Ⅲ处理(红壤土∶椰糠∶羊粪=5∶4∶1)和Ⅴ处理(红壤土∶椰糠∶羊粪=7∶2∶1)。  相似文献   

10.
不同配比菌肥对土壤养分及油茶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2年生油茶盆栽施用不同配方的生物素菌肥K1(5 g菌肥)、K2(5 g菌肥+21.40 g N肥)、K3(5 g菌肥+18.86 g P肥)、K4(5 g菌肥+50 g复合肥)、K5(10 g菌肥)、K6(10 g菌肥+21.40 g N肥)、K7(10 g菌肥+18.86 g P肥)、K8(10 g菌肥+50 g复合肥),分析不同菌肥配比对油茶植株生长量、生理指标和土壤中养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处理后油茶苗高和地径生长均有提高,但K7处理的生长量最大,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不同处理间叶片可溶性糖、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K7处理油茶叶片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幅最大,K8处理油茶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幅最大;不同菌肥配比皆可显著提高土壤肥力,但K7处理土壤有机质、全N和全P含量提高最显著;而K6处理土壤速效N和速效P含量增幅最大。因此,K7处理为促进油茶生长的最佳生物素菌肥配方。  相似文献   

11.
利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模式对番茄产量、品质及氮素在土壤中累积和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肥料用量较高的习惯施肥处理相比,大幅减少肥料施用的不同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模式均能保证番茄产量稳定,显著提高经济效益,平均增收19 127元·hm-2,其中(3/4)化肥N+(1/4)猪粪N模式处理经济效益最高.(2)施用有机肥的3个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模式处理可降低番茄果实中的硝酸盐含量,较全部施用化肥处理和习惯施肥处理的分别降低5.4%和7.0%;施用有机肥的3个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模式处理可提高番茄果实中Vc的含量,较全部施用化肥处理的提高9.4%.(3)与番茄种植前相比,番茄收获后土壤硝态氮含量总体上表现出表层增加、深层降低的趋势;大幅减施肥料的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模式处理各土层硝态氮含量均低于习惯施肥处理相应土层硝态氮含量.(4)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模式可显著降低渗漏水中硝态氮渗漏量,较全部施用化肥处理和习惯施肥处理的平均分别降低35.5%和55.1%.在试验条件下,综合考虑产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适宜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模式为(3/4)化肥N+(1/4)猪粪N模式处理.  相似文献   

12.
Phosphorus(P) is an important macronutrient for plant but can also cause potential environmental risk.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long-term fertilizer experiment(started 1980) to assess the soil P dynamic, balance, critical P value and the crop yield response in Taihu Lake region, China. To avoid the effect of nitrogen(N) and potassium(K), only the following treatments were chosen for subsequent discussion, including: C0(control treatment without any fertilizer or organic manure), CNK treatment(mineral N and K only), CNPK(balanced fertilization with mineral N, P and K), MNK(integrated organic manure and mineral N and K), and MNPK(organic manure plus balanced fertilization).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the response of wheat yield was more sensitive than rice, an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f crop yield had been detected among MNK, CNPK and MNPK until 2013. Dynamic and balance of soil total P(TP) and Olsen-P showed soil TP pool was enlarged significantly over consistent fertilization. However, the diminishing marginal utility of soil Olsen-P was also found, indicating that high-level P application in the present condition could not increase soil Olsen-P contents anymore. Linear-linear and Mitscherlich models were used to estimate the critical value of Olsen-P for crops. The average critical P value for rice and wheat was 3.40 and 4.08 mg kg~(–1), respectively. The smaller critical P value than in uplands indicated a stronger ability of P supply for crops in this paddy soil. We concluded that no more mineral P should be applied in rice-wheat system in Taihu Lake region if soil Olsen-P is higher than the critical P value. The agricultural technique and management referring to activate the plant-available P pool are also considerable, such as integrated use of low-P organic manure with mineral N and K.  相似文献   

13.
黑土有机培肥对土地生产力及土壤肥力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0年定位监测结果表明,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处理,可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其中,高量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处理耕层有机质与全氮含量比试验前分别增加39.0%和30.7%。化肥与有机肥长期配施对土地生产力贡献优于相应化肥单施。N素化肥生产力贡献率72.9%,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地生产力贡献率92.2%,增产贡献率86.0%,比氮、磷、钾化肥处理增产贡献率高1.8%。有机肥对土地生产力贡献为80.3%,无肥处理贡献率为39.6%。高量有机肥与氮、磷、钾化肥配施对土地生产力贡献居首,能有效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是提高生产力水平和培肥地力的最佳施肥结构。  相似文献   

14.
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试验(29年)不同施肥与地膜覆盖处理棕壤为研究对象,采用湿筛方法,研究了覆膜和不覆膜条件下不同施肥措施对棕壤各粒级团聚体分布及其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为揭示施肥措施对土壤地力形成演变的影响机制提供理论基础。选取的试验处理包括:不施肥对照(CK)、单施高量氮肥(N4)、氮磷肥配施(N4P2)、单施高量有机肥(M4)、有机-氮肥配施(M2N2)、有机-氮磷肥配施(M4N2P1)以及所有相对应的覆膜处理。结果表明,连续29年的不同施肥和覆膜处理显著影响了土壤团聚体的含量、稳定性及团聚体有机碳的含量。不覆膜条件下,长期施肥处理使>2 mm团聚体的含量显著增加,而0.25~2 mm粒级团聚体含量显著下降,其中有机肥和氮磷肥处理变幅最大。有机肥的施入(M4、M2N2、M4N2P1)均显著增加了不覆膜土壤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且单施有机肥能显著增加不覆膜土壤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说明长期有机物料投入有利于增加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有机碳在团聚体中的固持。覆膜条件下,各施肥处理也显著影响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有机碳含量,但是不同施肥处理之间的差异变小,说明相同施肥模式下覆膜与不覆膜处理对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会产生不同的影响。覆膜条件下,与对照相比,只有高量有机肥(M4和M4N2P1)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和各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含量,说明在覆膜条件下,需要投入更多的有机物质才能维持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及较高的有机碳含量。不同施肥和覆膜处理下,氮磷肥配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的平均重量直径,但对团聚体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表现为显著降低或不显著。各处理土壤中水稳性大团聚体是土壤有机碳的主要载体,施用有机肥及有机无机配施有利于促进土壤各粒级水稳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是改善土壤团聚体结构、维持和提高棕壤地力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对设施土壤可溶性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在氮肥与有机肥配施条件下,研究设施番茄生长期内土壤可溶性氮(矿质氮和可溶性有机氮)的动态变化,评估可溶性氮在设施土壤中的作用,为设施土壤的合理施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连续两年不施肥(CK)、不同施氮量(N0、N1、N2、N3)、单施有机肥(M)以及不同氮量配施有机肥(MN0、MN1、MN2、MN3)的设施番茄栽培的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氮肥与有机肥配施以及不同施氮量对番茄生长期、休耕期土壤可溶性氮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在番茄生长期,与施用氮肥处理相比,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均能够显著增加0-3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P<0.01),特别是提高了矿质氮的含量。土壤矿质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均表现出比较大的动态变化,总体来说,土壤矿质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均在第一穗果膨大期最高,在第二穗果膨大期土壤矿质氮含量大于可溶性有机氮含量,而在收获期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大于矿质氮含量,且在整个生长季内土壤矿质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之间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在休耕期(番茄收获后60 d),与施用氮肥处理相比,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均能显著增加0-50 cm土层土壤矿质氮和0-10 cm土层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P<0.05);在0-50 cm土层内,土壤矿质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加深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在20-40 cm处有明显的累积。此外,不管是在番茄生育期还是在休耕期,总体上来看,不施有机肥处理下,土壤矿质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氮的含量均以N2处理的含量为最高,而且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在可溶性氮中占有更大的比例;而在氮肥与有机肥配施处理中,MN2和MN3处理的土壤矿质氮和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含量最高,而且在可溶性氮库中以土壤矿质氮为主。【结论】本试验条件下,适量氮肥与有机肥配施能够更好协调和改善设施土壤中可溶性氮的供应状况。  相似文献   

16.
试验研究了控释肥对苹果幼树土壤有机质和pH值、叶片矿质元素和叶绿素含量以及新梢生长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降低了果园土壤的pH值和有机质含量,施用控释肥果园的pH值要高于普通复合肥,不同控释肥处理差异不明显;控释肥提高了叶片N、P和K的含量,控释肥CRF1处理的叶片N、P、K含量比普通复合肥处理分别高出7.6%、3.3%和11.4%;CRF1控释肥提高了苹果叶片中Ca、Mg、Cu和Mn的含量,降低了Fe和Zn的含量;控释肥处理明显提高了叶片叶绿素含量,不同控释肥处理之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7.
基于27年长期试验,采集0~20 cm和20~40 cm两土层原状土样,研究施氮磷钾化肥及配施有机肥对洞庭湖区典型水稻土物理性状及团聚体中有机碳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肥相比,长期施肥后两土层内土壤总孔隙度、田间持水量分别提高2.6%~8.3%、-3.0%~23.5%,土壤容重则降低3.0%~11.6%,其影响效应随土层加深而减弱,在0~20 cm土层均达显著水平(P<0.05)。长期施肥后粒径>5 mm具不良孔性的团块结构数量明显减少,两土层中0.5~2 mm和2~5 mm大团粒结构体比例则较不施肥处理分别显著提高57.3%~94.3%和25.8%~103.8%(P<0.05),土壤物理结构得以改善。随粒径减小,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和储量分别呈现逐渐增加和降低的变化趋势,长期施肥均显著提高两土层特别是0~20 cm层土壤及各级团聚体中有机碳含量(P<0.05)。施肥主要影响且显著提升粒径<5 mm特别是0.5~2 mm和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储量。研究表明,氮磷钾化肥配施有机肥改善土壤物理性状和增强团聚体固碳能力的效应较氮磷钾化肥单施更为突出,且随有机肥施用比例增加,其效应愈趋明显。  相似文献   

18.
生草覆盖果园有机质及矿物质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研究结果表明,果园生草覆盖时0~20cm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全氮含量增加,Ca,Fe的含量也有不同程度增加;处理树叶片中Ca,Fe含量高于耕作施肥果园,其他矿质营养接近或略低于施肥果园;生草覆盖处理增加了0~20cm土层中有机质及速效氮含量,而对40~60cm土层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黑土区不同施肥制度对土壤肥力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1980~2006年黑龙江省农科院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比较了不同施肥制度对黑土区土壤肥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配施化肥可以全面提高黑土区土壤肥力,其中以有机肥+氮钾化肥效果最佳;速效磷受施肥制度影响最大。有机肥+磷化肥提高有机质含量效果最佳;有机肥+氮化肥提高碱解氮含量效果最佳;有机肥+磷钾化肥提高速效磷含量效果最佳;有机肥+氮钾化肥提高速效钾含量效果最佳。在有机肥+氮磷钾化肥处理下,有机质和碱解氮在1980~2006年年纪波动显著;磷钾化肥处理下,速效磷在1980~2006年年纪变化显著;在磷化肥处理下,速效钾在1980~2006年年纪变化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大兴安岭地区笃斯越桔伴生植物柴桦、杜香矿质元素含量差异特性,探究伴生植物叶片及根系矿质元素与根系层土壤肥力因子的相关关系,并筛选出影响其矿质元素含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明确伴生植物与笃斯越桔矿质元素含量和土壤肥力因子间关系的差异,为笃斯越桔及其伴生植物的合理抚育管理提供理论基础。方法通过方差分析、典型相关分析及回归方程的建立,探究大兴安岭地区3种立地条件(山地、水湿地冻土、水湿地有土壤)中的笃斯越桔伴生植物矿质元素含量的差异性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1) 明确了立地条件主要影响柴桦植株中K、Fe、Mn、Zn及根系N、P、Mg的含量和杜香植株中P、Ca、Mg、Mn、叶片K及根系N、Fe的含量,不同立地条件下元素含量差异显著。(2) 3种植物叶片与根系中的矿质元素相关关系强弱表现为笃斯越桔 > 杜香 > 柴桦,且笃斯越桔与其伴生植物叶片和根系的矿质元素含量比值差异显著(P < 0.05),说明笃斯越桔和伴生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利用效率不同。(3)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影响伴生植物柴桦、杜香矿质元素含量的主要因素为土壤pH,且除柴桦叶片中Mn含量外,其余元素含量均随pH的减小而增加;影响柴桦矿质元素含量的土壤因子有有效Zn、土壤有机质,且柴桦叶片还受土壤中硝态N、有效Cu含量的影响;影响杜香矿质元素含量的土壤养分因子为有效P和有效Cu。结论笃斯越桔伴生植物柴桦和杜香在不同立地条件下矿质元素含量差异显著,并与土壤因子有明显相关关系,且主要受土壤pH及有效Cu含量的影响。伴生植物叶片与根系的矿质元素比值较小,相关性较弱,较笃斯越桔而言,受环境影响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