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主要症状罹患病毒性肠炎的雏鹅,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5天.自然感染发病的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最急性病毒性肠炎多发生在3-7日龄雏鹅常无前兆,发现时即呈现出极度衰弱的症状,继而昏睡死亡或死前两腿抽搐,病程几小时至1天.  相似文献   

2.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NGVE)是由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NGEV)引起的雏鹅(3~30日龄)的一种卡他性、出血性、纤维素性、渗出性和坏死性肠炎。1 流行特点 本病既可垂直传播也可横向传播。30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其中3日龄以后即开始发病,5日龄开始死亡,10~18日龄死亡达到高峰,30日龄以后死亡基本停止。死亡率25%~75%直至100%,成年鹅感染后无临床症状,自然感染发病或人工感染发病,其死亡高峰期都集中在10~18日龄。2 主要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3~5d,人工感染潜伏期2~3d。自然感染发病症状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2.1最急性 多发…  相似文献   

3.
雏鹅病毒性肠炎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淑新 《农技服务》2005,(12):40-41
(一)临床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为3~5天,人工感染潜伏期为2~3天。自然感染发病的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3种。最急性:多发生在3~7日龄雏鹅.常无前兆,发现时即呈现出极度衰弱症状,继而昏睡死亡或死前两腿抽搐,病程几小时至1天。急性:多发生在8~15日龄的雏鹅,主要症状是精神沉郁.少食或不食.离群呆立,走动无力。  相似文献   

4.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初步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南京某地具典型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变的死亡雏鹅体内分离到一株病毒。用12日龄鹅胚增殖病毒,通过电镜观察到腺病毒样粒子,直径70-120 nm;经与小鹅瘟阳性血清进行中和作用后,接种鹅胚后仍出现死亡。人工感染4日龄健康易感雏鹅,引起发病和死亡,并具有典型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症状和剖检特征。用此株病毒感染的鹅胚尿囊液制备的沉淀抗原,经琼脂扩散试验,不能与小鹅瘟病毒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沉淀反应。  相似文献   

5.
小鹅瘟是由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小鹅瘟病毒引起雏鹅的一种急性亚急性败血症,以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病变的传染病。本病传播快,病死率高,主要侵害出壳后4—20天的雏鹅。在自然条件下,该病毒对外界因素抵抗力较强,病毒可经卵垂直传播,成年鹅感染无症状。随着养鹅业的快速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6.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病毒(NGVEV)是继发现小鹅瘟(GPV)和鸭瘟病毒(DPV)后能够引起雏鹅感染发病的一种新的禽腺病毒,于1993年由四川农业大学程安春在四川省内首次发现,且于1998年首次报道,是雏鹅的一种卡他性、出血性、纤维性渗出及坏死性肠炎,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小鹅瘟、鹅副粘病毒病非常相似。通过对该病的病毒分离、鉴定、病原学特性的研究,证明了雏鹅新型病毒性肠是由雏鹅的一种新的腺病毒引起的、不同于小鹅瘟的新传染病。  相似文献   

7.
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以发生渗出性肠炎为主要病理变化。本病主要侵害4~20日龄雏鹅,传染快而病死率高,1周龄以内的雏鹅病死率可达100%。在自然条件下成年鹅的感染无明显症状,但可经卵将病传至下一代,对养禽业影响很大根据流行病学表现,结合临床症状和特有的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相似文献   

8.
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被发现,有关研究部门通过对该病的病毒分离、鉴定、病原学特性的研究,其病原已被鉴定为一种雏鹅新的腺病毒。主要发生于30日龄以内的雏鹅的一种卡他性、出血性、纤维性渗出及坏死性肠炎为特征的传染病,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小鹅瘟、鹅副黏液病毒、鹅流行性感冒非常相似。证明了雏鹅新型病毒性肠是由雏鹅的一种新的腺病毒引起的。  相似文献   

9.
<正>一、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介绍雏鹅新型病毒肠炎是一种雏鹅高发性传染病,由于传染源是一种腺病毒,导致这种疾病的发病率和传染性极高。特别是30日以内的雏鹅很容易受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的威胁,发病率为25%以上,有时甚至能够达到100%,这种高发的雏鹅疾病经常会造成雏鹅大量死亡。而且雏鹅新型病毒性肠炎在发病时间上没有明确的限制,不论春夏或者秋冬,还是雨季或者雪季,都会出现雏鹅新型病毒肠炎的发生。在发病的临床现  相似文献   

10.
雏鹅病毒性肠炎主要发生于3—30日龄,临床表现与小鹅瘟极为相似,主要区别在于小肠“香肠样”栓塞比小鹅瘟的栓塞更长,因引种不慎及应激因素会导致雏鹅暴发病毒性肠炎,鹅“五联”高免血清对该病有确切的疗效,防制该病应遵循早发现、早确诊、综合防制、预防为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新农业》2004,(12):29-29
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又称小鹅病毒性肠炎。各种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对此病治疗均无效。预防措施是①病雏鹅及时隔离、消毒.防止污染环境。②母鹅在开产前1个月.每只注射1毫升小鹅瘟疫苗.注射2周后母鹅所产的种蛋孵出的雏鹅具有很强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2.
鹅病毒性肠炎为广泛流行的急性接触性疾病,发病日龄一般不超过30日龄,最易感的是6~12日龄。 病原学:病原为细小病毒,在自然条件下感染消化道、上呼吸道和损伤的皮肤;在实验室条件下,可进行复制试验。 症状:主要引起消化系统与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最初是4~5日龄的雏鹅群发现1~2只突然死亡的病例。至10日龄左右发病数达到高峰。最急性型往往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型于发病初期食欲减少,随即发展至食欲完全废绝,而喝欲大增,以后渐渐出现拉稀,排出乳白色或黄色、混浊、带有气  相似文献   

13.
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以渗出性肠炎、肝、肾、心等实质器官炎症为特征,致病性强, 死亡率高;球虫是引起雏鹅发病的最常见的寄生虫之一,二者给养鹅业的发展都造成了巨大的危害.2007年3月对一起2月龄雏鹅突然发病的诊断,结果确诊为小鹅瘟和球虫病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4.
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以浆液性纤维素性肠炎为主要病理特征。4~5天、2~3周龄左右的雏鹅容易发病。我师某团于2005年6月24日发生该病,经过紧急治疗和预防,已控制住本病。  相似文献   

15.
潜伏期为3—5天,可分三型。 1,最急性型:多发生在7日龄以内的雏鹅.往往不显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  相似文献   

16.
<正> 1 小鹅瘟 该病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鹅表现为精神萎顿、废食、下痢以及共济失调等症状。一般出壳3~5天已发生,可以蔓延全群,1月龄以后的鹅一般不会发生。典型的病理变化为小肠形成栓子堵塞肠道。 1.1 症状。该病可分为最急性、急性、亚急性3种病型。①最急性型:不明原因突然死亡。多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雏鹅。②急性型:有精神萎  相似文献   

17.
小鹅瘟是小鹅的最烈性传染病,病死率高达50%~95%。小鹅瘟病毒主要通过病鹅的分泌物、排泄物、种蛋及病鹅饮过的水、饲料、用具、场地等传播。雏鹅患病日龄为2~30天,以5-20日龄发病最多,病死率达75%~100%。一个月以上极少发病。最急性型发病多见于出壳后3~10日龄雏鹅,无先期症状,病突发倒地死亡。急性型发病多见于5~15日龄小鹅,病程1~2天,  相似文献   

18.
<正>小鹅瘟是由鹅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急性或亚急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30天以内的雏鹅,以渗出性肠炎、肝炎、肌肉变性特别是心肌变性为主要特征。病雏鹅的临诊特点是精神委顿、食欲废绝、严重下痢,有时出现神经症状,死亡率高,可达50%~95%。病原是细小病毒,该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在-20℃下可存活2年以上,能抵抗56℃的高温3小时。小鹅瘟病毒主要通过病鹅的分泌物、排泄物、种蛋及病鹅饮过的水、饲料、用具、场地等传播。  相似文献   

19.
鸭瘟又名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是严重为害养鸭业的疾病.本病四季都有发生,以春夏之交和秋季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潜伏期3~7天,一旦出现明显症状,通常在3~5天死亡.  相似文献   

20.
<正>1959年我国方定一先生在江苏省首先发现雏鹅患有一种败血性传染病,感染症状与其他病症略有不同,患病雏鹅多以小肠发生急性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性肠炎为主,病死率高。经过3年多的不懈努力,终于在1961年分离到该病毒,1978年命名为鹅细小病毒,至此终于解开小鹅瘟的发病疑团。1流行病学本病毒对外界因素具有很强的抵抗力,常温条件下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