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了大规模生产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抗原,试验采用生物反应器及微载体进行ST细胞的培养,待微载体上的ST细胞长满至单层后接种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共使用生物反应器培养3批TGEV抗原,每批培养过程中分别调节初始细胞密度至2.14×106个/mL、1.83×106个/mL和2.02×106个/mL,微载体浓度为3g/L、6 g/L和9 g/L.结果表明应用生物反应器及微载体培养得到抗原的病毒含量均达到108.0 TCID50/mL,明显高于转瓶培养的病毒含量.  相似文献   

2.
《畜牧与兽医》2015,(8):89-92
为了探索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在微载体培养Vero细胞上的增殖效果,采用2 L生物反应器进行微载体培养Vero细胞和PEDV繁殖,并摸索细胞生长和病毒繁殖的最佳条件,检测病毒滴度,与方瓶培养的病毒滴度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当微载体为5 g,种子细胞数约3.05×107个,采用灌注式培养,Vero细胞经72 h长满单层,细胞数约为3.02×109个,此时用滴度为104.45TCID50/m L的PEDV 1 m L感染Vero细胞,培养96 h,微载体上80%细胞脱落时收毒,培养的PEDV具有较高的病毒滴度。相同病毒在微载体系统与方瓶上进行同步传代,经检测病毒滴度均有提高,但在微载体系统上培养的PEDV最高滴度可达到106.05TCID50/m L,明显高于方瓶培养。本试验为研究PEDV能更好适应Vero细胞,提高PEDV产量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为准确把握Cephodex微载体及其悬浮培养技术在水貂犬瘟热病毒增殖中的特点优势,本试验对微载体培养与单层静置培养2种方法中的细胞密度与病毒滴度进行了检测,同时对5,10,15 g/L 3种不同微载体质量浓度下的细胞生长与病毒增殖效果作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微载体培养法与单层静置培养法比较,DF-1细胞密度可提高3倍以上,CDV3滴度能提高100.5TCID50/0.1 mL;而且,10 g/L微载体质量浓度时的细胞密度较5 g/L时提高约2倍,CDV3滴度可提高100.3TCID50/0.1 mL;进一步增加微载体质量浓度至15 g/L,细胞密度仅增加12%,而CDV3滴度几乎不变。结果表明,微载体培养法用于CDV3高效增殖明显优于单层静置培养法,用于CDV3增殖的最适Cephodex质量浓度为10 g/L。  相似文献   

4.
悬浮培养工艺与转瓶培养工艺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反应器全悬浮培养BHK21细胞生产口蹄疫病毒与微载体悬浮培养Vero细胞生产狂犬病毒分别与相应的转瓶培养工艺生产案例对比分析,比较悬浮培养工艺与转瓶培养工艺的生产效益。分析显示,与转瓶培养工艺相比,反应器悬浮培养工艺获得的细胞密度、病毒效价、产品的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生产时的能耗和劳动力需求明显降低。结果表明悬浮培养工艺的生产效益明显高于转瓶培养工艺,适宜于国内生物制品工业化生产的升级换代。  相似文献   

5.
采用微型生物反应器确定纸片载体上F81细胞最佳的接种密度和最佳接毒剂量,在NBS反应器中验证温度对犬细小病毒YA-16-C66株增殖的影响。经过三次重复试验,确定利用NBS生物反应器培养犬细小病毒YA-16-C66株最佳工艺为:采用同步接毒法,培养基为含1%新生牛血清的199溶液,细胞接种密度为1.5×107cells/g,接毒剂量为0.05 MOI,在pH7.2条件下,37.0℃培养48h后降温到35.0℃继续培养24-48小时,细胞病变达到80%~90%时收获上清液。三批次反应器与转瓶工艺产品比较,结果表明:反应器比转瓶收获液病毒含量高1.1~1.9 lg TCID50/100μL;相同培养面积,反应器所得病毒总量是转瓶所得病毒总量的2.8-18.5倍。  相似文献   

6.
转瓶培养细胞作为大规模培养技术成熟前的一种细胞过渡阶段,是各种培养条件(血清浓度、细胞密度、接毒时间)从实验室放大到车间生产进行优化的一个重要步骤。对转瓶技术在细胞大规模培养生产中的地位变化及现状进行了综述,为进一步优化和改进转瓶培养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旨在确定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EDV)变异株CH/GX/750A/2015株在Vero细胞上转瓶培养的最佳条件,为大规模生产高效PEDV变异株疫苗提供技术支撑。试验以10 L转瓶培养病毒,对接毒时细胞维持液中胰酶浓度(0、2、4、6、8和10 μg/mL)、细胞密度(40%、60%、80%、100%、200%)、接毒剂量(MOI分别为1、0.1、0.01和0.001)、吸附时间(0、30、60、90、120、240 min)、收毒时间(接毒后12、24、36、48、60、72 h)、维持培养温度(35、36、37和38 ℃)和转瓶转速(6、8、10、12、14、16 r/h)7个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PEDV CH/GX/750A/2015株在10 L转瓶中的最佳培养条件为:细胞刚铺满单层时接毒,接毒量为MOI=0.01,维持液(无血清DMEM培养液)中胰酶质量浓度为6 μg/mL,不需吸附,维持培养温度为37 ℃,12 r/h 旋转培养48 h后收获病毒液可获得较高效价的病毒液,效价可稳定达到106.50 TCID50/0.1 mL。本试验为 PEDV 变异株大量培养提供了参考,为变异株疫苗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应用新型CephodexD微载体悬浮培养ST细胞增殖猪瘟病毒(CSFV),并与常规单层静置培养法进行比较。新型微载体悬浮培养的ST细胞密度72h可达18.9×10~5 cells/mL,是单层静置培养工艺的2倍以上;病毒滴度最高可达7.5×10~5 RID/mL,较单层静置培养法提高了50%;在一个生产流程中,能比传统培养工艺多收获2次合格病毒液。而且,采用新型微载体悬浮培养工艺生产的CSFV,能够刺激猪体产生特异性的中和抗体,对猪的保护率达100%,具有很好的免疫原性。因此,新型微载体悬浮培养工艺较单层静置培养法更有技术优势,在CSFV大规模生产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悬浮培养技术在生物制药中的应用和展望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综述了国内外细胞悬浮培养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关键技术。细胞悬浮培养是利用生物反应器大规模培养动物细胞生产生物制品的核心技术,结合筛选驯化的高表达细胞株和个性化细胞培养基,控制细胞培养过程,实现提高生产效率及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是当前国际上生物制品生产的主流模式。但该技术目前在国内尚未得到广泛应用,生物制品生产仍主要采用病毒产率低、生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的转瓶细胞培养方式。随着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利用细胞悬浮培养技术进行生物制品生产是生物制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科技的进步,我国生物制品行业正在迅速发展,原有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也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技术革新。我国是疫苗产品的最大使用国和最大生产国,但关键生产工艺以及部分疫苗质量与国际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国内大部分疫苗生产企业仍采用的转瓶培养动物细胞,每个转瓶都是一个独立的细胞培养单元,每瓶的细胞质量、  相似文献   

11.
为了在Marc-145细胞上获得更高滴度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TJM株,对细胞培养条件、细胞接种量、微载体的用量以及病毒培养时间等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利用生物反应器悬浮培养Marc-145细胞在血清为金源康且含量为10%、培养基为DMEM、细胞接种密度为20~30细胞/球、微载体为5 g等条件下生长状态最好;病毒最佳培养时间为27~36 h,病毒增殖效果好且能够达到最高的病毒滴度。本试验为微载体培养条件下大规模生产PRRSV-TJM株疫苗奠定了一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建立基于无血清悬浮培养细胞生产新城疫病毒(NDV)的工艺,本研究首先筛选了适于NDV增殖的乳仓鼠肾细胞(BHK-21)单克隆细胞株,并将鸡胚适应的NDV在筛选获得的细胞株(BHK-v002)中传代,获得细胞适应的NDV。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实验法检测病毒感染复数(MOI)、TPCK-胰酶浓度、细胞培养液的稀释比例等工艺参数对病毒效价的影响。结果显示,NDV在无血清培养的BHK-v002细胞中增殖的最适条件为:当细胞生长至约9.0×10^6个/mL时,以培养液.新鲜培养基为2:1的比例补加新鲜培养基,使细胞密度达6.0×10^6个/m L,按MOI为0.005接种NDV LaSota株,TPCK-胰酶终浓度为5μg/mL。接种病毒后96 h收获病毒液的HA效价为8.5 log2HAU/25μL,单细胞产毒量(Svy)达到1 685.9病毒颗粒/细胞,半数组织细胞感染剂量(TCID50)为7.9 log10TCID50/100μL。本研究确定了NDV LaSota株在BHK-21细胞悬浮培养中的增殖条件,建立了基于BHK-21细胞无血清悬浮培养体系中NDV的生产工艺,该工艺操作简便,易于放大,为当前ND疫苗的鸡胚生产工艺提供了候选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13.
从细胞接种密度、病毒接毒量、培养基三个方面进行研究和优化,并进行放大培养,建立了猪瘟病毒的微载体悬浮培养工艺:细胞接种密度为每个微载体15个细胞,病毒接毒量0.05 MOI,采用DMEM/F12培养基进行培养和细胞消化瓶批式消化分散细胞,培养的细胞可以完成生物反应器10 L到50 L的放大,培养的病毒含量达到7.6 l...  相似文献   

14.
通过将猪细小病毒CG-05株同步接种于ST细胞,测定不同时间收获的病毒液的TCID50和HA,研究了CG-05株病毒在ST细胞上的增殖规律。病毒接种后镜检观察接毒细胞,在接种病毒后24 h,即可在细胞较少的区域看到非常轻微的病变。测定病毒TCID50,检测到接毒后培养17h病毒已经明显增殖;当培养到40h左右,其TCID50即接近高峰,达到10-7.2/0.1mL以上,并进入平台期;继续培养,TCID50最高可达到10-8.5/0.1mL,且直到122 h也不见明显降低。病毒HA价也出现同样的平台期,但比TCID50的平台期出现得晚,到50 h才进入平台期。结果表明,用ST细胞培养CG-05株病毒,接种病毒培养56~96 h后,如病变达到80%以上,且细胞脱落已形成20%以上空斑,此时收获病毒可获得高效价的病毒液。该研究可为制备高效价的PPV病毒抗原提供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反应器悬浮培养技术在国内外疫苗生产中的研发和应用现状。目前该技术已经在国内口蹄疫疫苗生产中获得成功应用,利用MDCK、Vero等细胞培养生产禽流感疫苗的技术也正在积极研发中。积极推广和应用这一技术将是我国兽用生物制品生产工艺升级换代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6.
利用有限稀释法从现有PK15细胞系中克隆出一株对猪圆环病毒2型具有高敏感性的细胞克隆株PKK,初步研究了该克隆株对猪圆环病毒2型增殖的特性及稳定性。间接免疫荧光实验结果表明将该克隆株连续传代50代后对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性不变,病毒滴度最高可达10^7.0TCID50/mL.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利于进一步研究猪圆环病毒2型体外复制、体外诊断及开发高效价的PCV2全病毒灭活疫苗。  相似文献   

17.
以简便技术制备鸡胚皮肤(CES)细胞,进而进行了鸡马立克氏病(MD)SB-1株病毒适应于CES细胞和致CES细胞病变效应(CPE)的研究.试验表明,在形成CPE的细胞中可检出核内包涵体,MD的SB-1株病毒的CES细胞毒的蚀斑形成单位(pfu)为105.7201-7.2122/m L.本研究为以后用CES细胞增殖SB-1株病毒以代替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制造疫苗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