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麦不孕病菌是国外发生的一种检测危险的性病害,广州局截获该病菌在全国口岸尚属首次。本文介绍了有关检验,鉴定情况,并比较了几个常见近似种之间的差异,最后对不孕病菌的潜在危害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市小麦全蚀病菌的变种类型及进化情况,筛选全蚀病菌侵染小麦的分子标记,采用形态学观察、科赫氏法则验证、ITS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树构建等方法对分离的小麦全蚀病菌进行鉴定,并对其侵染后小麦病原相关蛋白(pathogen-related protein,PR)基因的表达进行实时定量PCR分析。结果表明,显微形态观察初步确定分离的小麦全蚀病菌为禾顶囊壳Gaeumannomyces graminis(Sacc.)v. Arx.Olivier,经科赫氏法则验证、ITS序列比对及系统进化树分析进一步证明该病菌均为禾顶囊壳。本研究分离的小麦全蚀病菌与地域相距较远的英国、美国的小麦全蚀病菌间的同源性比与来自中国陕西省的小麦全蚀病菌的同源性更高。采用禾顶囊壳4个变种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所有分离病菌均扩增出了小麦变种的特异性条带,证实分离菌株为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 graminis var. tritici。实时定量PCR分析发现,病原相关蛋白基因PR4a、PR4b、PR2、PR10受到小麦全蚀病菌侵染后表达量均显著上调,在侵染后第5~6天达到最高峰,表明这些基因可作为小麦全蚀病菌侵染小麦的标志性基因。  相似文献   

3.
林萍  陈国弥 《植物检疫》2003,17(5):286-287
20 0 3年 1月 ,黄埔局植检实验室从来自澳大利亚的啤酒大麦中分离培养出小麦不孕病菌 (Pyrenophorasemeniperda (Brittlebank&Adam)Shoem)。这是全国首次从大麦中分离出该病菌。小麦不孕病菌是我国三类潜在危险性植物病害 ,分布于南非、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和美国。寄主范围较广 ,包括小麦、大麦、燕麦等多种禾谷类作物及多种禾草。侵染植物种子时 ,分泌胞外酶、毒素等破坏种子原基 ,致使种子不萌发 ,或长出的植株矮化。病原菌产生的毒素 ,对动物有强毒性 ,带菌的麦子做饲料能引起动物腹泻或奶减少[1] 。大田里感病植株叶片出现圆形…  相似文献   

4.
小麦全蚀病菌是影响小麦产量和质量的主要致病菌之一,前期研究表明枯草芽胞杆菌YB-05对小麦全蚀病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本试验拟通过研究该菌对小麦全蚀病菌相关酶系的诱导变化情况,解析其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抑制作用机理。本试验以小麦全蚀病菌Gaeumannomyces gramini(Sacc.)Arx et Oliver var. tritici(Sacc.)Walker为靶标菌,加入终浓度为MIC50枯草芽胞杆菌YB-05发酵液,通过显微镜观察菌株YB-05发酵液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结构和形态的影响,通过酶活力测定检测菌株YB-05发酵液对小麦全蚀病菌胞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防御酶活的影响,同时检测菌株YB-05发酵液在离体/活体条件下对小麦全蚀病菌线粒体复合酶Ⅱ/Ⅲ活力的影响。小麦全蚀病菌经菌株YB-05发酵液处理后,显微镜观察到其菌丝变粗、断裂,顶端膨大,分枝增多;处理8 d后,胞内的PAL、POD、CAT、PPO和SOD活性比对照依次高24.52%、72.67%、81.81%、80.36%和112.48%;离体条件处理,线粒体复合酶Ⅱ和Ⅲ的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而活体条件处理下差异显著,线粒体复合酶Ⅱ和Ⅲ分别比对照组分别降低43.95%和55.87%。菌株YB-05发酵液通过结合小麦全蚀病菌线粒体复合酶Ⅱ和Ⅲ的相关基因,从而影响该基因的表达,抑制小麦全蚀病菌线粒体复合酶Ⅱ和Ⅲ的活力,影响小麦全蚀病菌的呼吸,进而导致抑制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畸变,从而影响小麦全蚀病菌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5.
2018—2022年利用我国小麦茎基腐病优势病原假禾谷镰刀菌,研究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病菌周年侵染循环规律。利用室内分层接种技术,明确了小麦播种层及以上的病菌能侵染小麦胚芽、地中茎、根茎结合处、芽鞘或叶鞘,但不侵染根系,病菌在种子5 cm以下不侵染小麦,为深翻有效压低菌源基数提供了依据。采用田间接种发现,苗期感病严重的可造成死苗,或分蘖减少;成株期茎秆枯死或白穗,分蘖更易发病,白穗呈零散分布,分散在小麦的不同高度。小麦收获后贴茬播种玉米,麦茬上携带的病菌能在玉米田生态环境中继续繁衍;玉米收获后,病菌随麦茬与玉米秸秆同时粉碎并旋耕,使病菌在田间得到扩散,进而再次侵染下茬小麦。据此揭示了黄淮海小麦秸秆还田、玉米(谷子等夏播作物)免耕播种等保护性耕作条件下小麦茎基腐病逐渐成为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病害。同时,研究结果表明假禾谷镰刀菌是当地菌源,经逐年优选和积累成为了优势病原,提出了以生态调控为核心的茎基腐病绿色防控策略。  相似文献   

6.
小麦品种对小麦白粉病菌侵染信号传递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抗病性不同的小麦品种在接种小麦白粉病菌后钙调素含量的变化发现其存在差异。如抗病品种钙调素含量高峰出现在接种后4 h,即寄主与白粉病菌接触阶段。而感病品种接种后24 h出现钙调素含量高峰。比较测定了不同的钙调素抑制剂对小麦品种抗白粉性的影响,发现10mmol/L TFP和5 mmol/L CPZ处理使抗病品种变为高度感病,50 mmol/L CPZ处理使小麦感染白粉菌后反应型下降,表明钙调素与小麦抗白粉性有关。  相似文献   

7.
拮抗细菌BRF-1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抗生效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从大豆根际土壤分离到一株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BRF—l,经扫描电镜观察和耐高温试验,初步鉴定为芽孢杆菌。对峙培养试验表明,该菌对大豆根腐病菌、南瓜疫霉病菌、大豆立枯病菌、烟草赤星病菌、小麦赤霉病菌、水稻立枯病菌和小麦根腐病菌等7种病原其菌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BRF-1的培养滤液可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具有一定的耐酸、碱及高温特性。盆栽接种结果表明,该菌可促进大豆、小麦幼苗生长;在豆长连、重一年和正茬土壤上,对大豆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53.9%、34.4%和15.8%。  相似文献   

8.
盛宝钦 《植物保护》1992,18(1):34-34
小麦白粉病菌寄主范围的研究,我国尚未见报道。Nava Eshed等在以色列发现有18个属37个种的野生植物,是小麦白粉病菌的中间寄主。笔者收集了54份小麦近缘植物,进行小麦白粉病菌的接种和回接,均获得成功,现通报如下。  相似文献   

9.
邻烯丙基苯酚对植物病原真菌抑制机理初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含毒介质培养法测定了邻烯丙基苯酚(银果)对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和小麦纹枯病菌Rhizoctonia cerealis的影响。通过培养观察发现,邻烯丙基苯酚可抑制番茄灰霉病菌分生孢子的产生、促进灰霉病菌菌核的形成及苹果腐烂病菌子囊壳的形成。光学显微观察表明:用50μg/mL的邻烯丙基苯酚处理番茄灰霉病菌菌丝后,菌丝伸长缓慢,分支间距缩短,分生孢子形成受到抑制。电镜观察表明:经邻烯丙基苯酚处理后,番茄灰霉病菌菌丝内液泡增多,苹果腐烂病菌菌丝细胞壁增厚,小麦纹枯病菌菌丝中内质网处泡囊增多。  相似文献   

10.
宁夏荒漠草地发现小麦全蚀病菌近年来,西北地区小麦全蚀病的发病面积在逐年扩大,即使在一些新垦地区,第一次种植小麦就发现小麦全蚀病的发生。该地区病害初侵染源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1997年,笔者会同美国普渡大学DonM.Huber教授,孟山都公司Pe-te...  相似文献   

11.
小麦光腥黑穗病是小麦上的一种毁灭性病害,其病原菌被列为国内限定非检疫性有害生物,但目前国内对该病菌的认识和研究远远落后于口岸经常截获的小麦矮腥黑穗病菌、小麦网腥黑穗病菌和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为早期识别和检测该病菌,从源头上预防该病菌传入、流行和传播,保障我国小麦生产的安全,本综述在总结这4种小麦腥黑粉菌的冬孢子形态和生理特征差异的基础上,分析和比较了目前用于小麦光腥黑粉菌检测的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红外光谱、电子鼻和PCR等主要技术的优劣,为更好地利用这些技术来检测小麦光腥黑粉菌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14年7月,汕头检验检疫局植检实验室在一批来自阿根廷重量5.1668万t的进口大豆中检出雀麦腥黑粉病菌(Tilletia bromi),这是汕头口岸首次截获该种病菌。实验室对该批进口大豆进行检验时,在大豆下脚料中发现较多的小麦、大麦、油菜籽等,同时也发现少量雀麦种子,这不同于以往情况的现象引起了实验室人员的重视。经过一系列的检疫鉴定,最终检出雀麦腥黑粉病菌,结果经广东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复核一致。  相似文献   

13.
小麦全蚀病菌重组酶聚合酶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禾顶囊壳小麦变种Gaeumannomyces graminis var.tritici引起的小麦全蚀病是危害极大的小麦土传真菌病害。本研究以小麦全蚀病菌β-tubulin为靶标基因设计重组酶聚合酶扩增技术(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引物Gg-RPA-F/Gg-RPA-R和RPA探针Gg-LF-Probe,结合侧流层析试纸条,建立了小麦全蚀病菌RPA快速检测方法,该方法在38℃恒温条件下30 min内完成可视化检测,摆脱PCR仪等仪器设备的限制。小麦全蚀病菌RPA快速检测方法具有较高的检测特异性,其检测极限为10 pg/μL,与普通PCR一致。此外,小麦全蚀病菌RPA快速检测方法可从土壤中快速检测到小麦全蚀病菌,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因此,本研究建立的小麦全蚀病菌RPA快速检测方法具备简便高效、实用性强的特点,为小麦全蚀病菌的快速检测和病害早期诊断提供新技术。  相似文献   

14.
小麦白秆病是在青藏高原上为害小麦的一种新病害,在受害的叶、叶鞘及茎秆上产生草黄色条斑和椭圆形至长方形斑点两种症状。经鉴定病害由壳月孢属(Selenophoma)真菌引起。病菌在15℃黑暗条件下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上培养,形成粘质状菌落,生长缓慢,不形成分生孢子器,而在菌丝上芽殖分生孢子;在15℃黑光灯照射下的燕麦琼脂等培养基上培养,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新月形,无色,单胞,大小为17.9-26×2.6-3.6μ;而芽殖分生孢子的大小及形态变异较大。病菌的生长温度范围为0—20℃,以15℃为最适宜。其寄主有小麦、黑麦及冰草等。种子和幼苗经接种后,均产生系统性条斑症状。根据病菌的形态和寄主范围,小麦白秆病菌即Selenophoma donacis(pass)sprague efA.G.Johnson,由于S.donacis 只产生斑点症状,而小麦白秆病菌产生特有的系统性条斑症状,且发生温度偏低,所以认为小麦白秆病菌是在青藏高原特殊的生境条件下,形成的一个Selenophoma donacis(pass)sprague et A.G.Johnson的“白秆(albo-culmo)生态型。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云南省高等真菌中寻找新的天然农用抗真菌活性物质时,发现炭球菌子实体甲醇提取物具有较强的离体抗真菌活性。采用生物活性追踪和化学分离相结合的方法,从中分离得到2个具有较强农用抗真菌活性化合物,经红外、质谱、氢谱和碳谱确定其为L-696,474和cytochalasin D。在离体和活体条件下分别测定了L-696,474和cytochalasin D对10种植物病原菌的菌丝抑制率和2种植物病原菌的孢子萌发率,并评价了其对小麦白粉病的治疗和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小麦纹枯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对L-696,474最为敏感,浓度为10μg/mL时菌丝抑制率分别为83.5%和82.9%;小麦赤霉病菌、小麦全蚀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小麦叶枯病菌和苹果炭疽病菌对cytochalasin D最为敏感,浓度为10μg/mL时菌丝抑制率分别为83.6%、82.4%、81.9%、80.5%和79.7%。L-696,474和cytochalasin D在200μg/mL时完全抑制苹果炭疽病的孢子萌发;在500μg/mL时对小麦白粉病10天后的治疗作用分别为74.3%和85.7%,保护作用为67.1%和79.5%。  相似文献   

16.
在开展小麦白粉病的有关研究中,需要长期保存菌种,传统的方法是将病菌接种在试管内种植的小麦幼苗上,发病后放在2—4℃有日光灯照明的冰箱中,能保存30天左右;Bennett等(1979)报道:将摘取的小麦幼苗叶片、接种发病后、置于3—5℃每天日照8小时的生长室内,该病菌可保存90多天。但一般单位因设备条件限制而难以应用。  相似文献   

17.
植物内生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E1R-j分离自小麦根部。以小麦全蚀病菌作为靶标菌,采用酸沉淀、快速蛋白液相色谱(FPLC)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附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TOF-M S)技术,对该菌发酵液中的抗真菌活性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和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菌株E1R-j产生的抗菌活性物质由P1、P2、P3和P4 4类组分组成,其中P3起主要抑菌作用。M ALDI-TOF/TOF-M S分析结果显示,P3为fengycins。经试验发现,P3对温度稳定,121℃下放置30 min仍可保持抑菌活性。电子显微境观察发现,P3对小麦全蚀病菌菌丝生长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同时还可造成菌丝细胞畸形、细胞壁溃解、细胞质外渗等。  相似文献   

18.
魏哲轩 《植物检疫》1993,7(4):262-263
连云港动植物检疫局于1978年承接进口小麦检疫任务,至1990年的13年中,共检疫进口小麦280船次,824万吨。主要产地为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来、阿根廷、希腊等国。13年检疫中,发现检疫对象有小麦矮腥病菌、毒麦和假高粱等。一般病菌10余种,发现一般仓虫4目、14科、20种。发现杂草籽近百种。  相似文献   

19.
条锈菌效应子Pst30抑制植物的胼胝质和活性氧积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条形柄锈菌小麦专化型(Puccinia striiformis f. sp. tritici,Pst)导致的小麦条锈病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小麦生产安全。解析病菌的致病机理,对开发病害防控技术与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研究发现效应子是病菌重要的致病因子,揭示效应子调控寄主免疫机制可加深对病菌的认知。本课题组前期在全基因组筛选条锈菌效应子中获得了一个候选效应子基因Pst30,该基因所编码的蛋白N-端含有分泌肽,无明显功能结构域。qRT-PCR分析显示Pst30在条锈菌侵染小麦后12 h诱导表达,72 h诱导表达至高峰。利用农杆菌侵染在烟草中瞬时表达Pst30ΔSP-GFP融合蛋白,发现Pst30ΔSP定位在细胞质。在烟草中瞬时表达该效应子能够显著抑制Bax诱导的细胞坏死。利用细菌的Ⅲ型分泌系统在小麦中瞬时表达Pst30,能够抑制荧光假单胞杆菌引起的胼胝质积累,导致由无毒性条锈菌小种CYR23引起的小麦过敏性坏死面积和活性氧积累减少,菌丝面积和长度增加。推测小麦条锈菌效应子Pst30可抑制寄主植物的PTI(PAMP-triggered immunity, PTI)和ETI(Effectors-triggered immunity, ETI),促进自身的侵染。  相似文献   

20.
防城局截获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3月13日,防城局检疫人员在对进境船舶“多宝”轮实施检疫时,发现食品舱中有来自印度西部“MOIMOGOO”港的加工粗糙、色泽灰黄、并略带鱼腥味的面粉,即取样回实验室检验。经室内检验,发现较多的病原菌冬孢子。根据病原菌形态,鉴定为我国进境植物检疫一类危险性病菌———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TilletiaindicaMitra。随后将样品送南京动植物检疫局,由王良华和吴新华复核无误。发现疫情后,我局按有关规定立即对该面粉进行了封存,并对染疫的场地作消毒处理。截获小麦印度腥黑穗病菌,在防城口岸尚属首次。防城局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