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高产小麦旗叶光合作用及与籽粒灌浆进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以小麦品种扬麦 5号为对照 ,研究了高产小麦品种莱州 953旗叶的光合气体交换特征、碳酸酐酶活性变化及灌浆进程。结果表明 ,两个小麦品种旗叶的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叶肉导度和碳酸酐酶活性变化动态基本类似 ,呈单峰曲线。与对照品种扬麦 5号相比 ,高产小麦品种莱州 953的上述光合参数较高 ,且其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叶绿素含量相对稳定期也较长 ,叶源量大。莱州 953花后旗叶光合功能持续高效 ,光合与灌浆同步兴衰 ,这是其高产的光合生理特性之一。此外 ,莱州 953的饱和光强、量子效率、碳酸酐酶活性较高 ,CO2 补偿点较低 ,因而对环境因子光和 CO2 的适应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2.
两种熟相小麦籽粒建成期的氮素吸收与转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在稳定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前提下,小麦开花后的吸氮能力可能成为再高产的限制因素之一。为此,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2种小麦在籽粒建成期对氮素的吸收及营养体内氮的转运规律。结果表明,莱州953具有以下特征:①后期吸氮潜力高,并能有效地输入籽粒,减轻了籽粒蛋白质合成对叶片氮的需要。在开花期供氮条件下尤其明显。②叶片氮含量高且输出高峰较迟。③籽粒前期氮积累慢,后期加快。④根系积累氮素较多,可能有助于延缓整株的衰老。以上几个方面均可能与绿熟的形成有关,但因果关系尚需进一步探讨。2类品种各有其限制性,本试验中莱州953分蘖成穗率低导致单株产量较低。鲁麦14号虽然单株产量较高,但开花期叶叶片氮浓度低,开花后氮吸收少且叶片氮素输出快,可能成为其产量潜力增加的的重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业科学》2000,34(6):97-100
用 4个小麦品种 ,研究了高产水平下氮素追肥后移对小麦群体结构、籽粒产量和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在基肥量相同的情况下 ,每公顷追施氮素 15 0 kg,追肥由越冬至返青期 (N1 ) ,延迟到返青至拔节期 (N2 )和拔节至孕穗期(N3)施用 ,具有显著的改善群体结构 ,延缓绿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下降 ,提高旗叶光合速率和 PS 光化学效率以及增加籽粒产量的作用 ,其效果 N3处理优于 N2 处理。  相似文献   

4.
氮素追肥后移对小麦籽粒产量和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 4个小麦品种 ,研究了高产水平下氮素追肥后移对小麦群体结构、籽粒产量和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 ,在基肥量相同的情况下 ,每公顷追施氮素 15 0 kg,追肥由越冬至返青期 (N1 ) ,延迟到返青至拔节期 (N2 )和拔节至孕穗期(N3)施用 ,具有显著的改善群体结构 ,延缓绿叶面积和叶绿素含量下降 ,提高旗叶光合速率和 PS 光化学效率以及增加籽粒产量的作用 ,其效果 N3处理优于 N2 处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小麦灌浆过程中旗叶光合、抗氧化代谢与氮素营养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田间试验,以进一步揭示其关系。【方法】试验选用多穗中粒(MM)型品种藁城8901(GC8901)和大穗大粒(LL)型品种山农1391(SN1391),设12 g N•m-2(LN)和24 g N•m-2(HN)2个氮肥处理,在田间条件下研究了小麦灌浆期旗叶光合色素含量、氮素含量、光合特性和抗衰老酶活性对氮素水平的响应。【结果】小麦开花后旗叶氮素含量与叶绿素含量呈下降趋势,净光合速率(Pn)、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开放的光系统Ⅱ反应中心的量子效率(Fv′/Fm′)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在花后14 d左右开始下降,光系统Ⅱ的最大光化学效率直到衰老末期才有小幅下降,而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呈上升趋势。旗叶光能的吸收和利用之间存在矛盾,这是促其衰老的重要原因。与MM型小麦品种GC8901相比,LL型品种SN1391群体较小,籽粒灌浆后期旗叶的光合色素含量高,光系统Ⅱ的活性下降慢,净光合速率高;同时,抗衰老酶活性下降慢,膜脂过氧化程度轻。氮素水平对2个品种籽粒灌浆过程中旗叶的光合及抗氧化代谢的影响不同。LL型品种SN1391表现为,增施氮肥后旗叶光系统Ⅱ的开放程度和实际光化学效率提高,热耗散降低,净光合速率提高;旗叶的SOD、POD、CAT和APX活性均提高,膜脂过氧化程度降低。增施氮肥后MM型品种GC8901光系统Ⅱ活性下降,用于热耗散的能量增加,光合速率降低;抗氧化酶系活性下降,膜脂过氧化程度加重。【结论】小麦生育后期旗叶光能吸收和利用间的矛盾是促其衰老的重要原因。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旗叶生育后期的光合及抗氧化代谢存在显著差异。施用氮肥对小麦旗叶光合、衰老特性的影响因品种类型而不同。  相似文献   

6.
氮素水平对不同穗型水稻品种植株衰老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两种氮素水平对直、弯穗水稻品种植株生长、叶片衰老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氮条件下两品种的朱粗度和叶片性状均优于低氮条件。增施氮肥能提高剑叶的叶绿素含量,延长叶绿素含量缓降期,使植株在生育后期能保持较高的绿叶面积;同时能提高剑叶的全氮含量,延长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增加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和籽粒产量。在同一氮素水平下,直立穗型品种的植株粗度、剑叶活力、籽粒灌浆速率、千粒重、生物产量及籽粒产量均略优于弯曲穗型品种。  相似文献   

7.
冬小麦节水高产栽培群体光合特征   总被引:43,自引:2,他引:43  
张永平  王志敏  王璞  赵明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10):1143-1149
 研究了不同灌水条件下小麦群体光合的变化,并突出考察了非叶器官光合性能特征及其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结果表明,小麦开花后群体非叶器官面积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随着灌水量增加,群体绿色面积中非叶器官面积比例减小;与旗叶相比,非叶器官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F_v/F_m值、净光合速率均较低,但光合功能期较长,在灌浆后期能保持较高的光合活性;在旗叶节以上器官光合物质对穗粒重的总贡献率中,非叶器官光合贡献的比例占70%~80%,且随灌水量减少而增大。节水高产群体开花后总绿色面积大,其中非叶绿色面积比例高,而单茎叶面积较小,叶层透光好,群体光合速率和WUE均较高。  相似文献   

8.
为明确寒地冬小麦返青后各生育阶段光合生理特性对小麦植株生长发育及籽粒形成的影响,以东农冬麦1号为试验材料,对大田种植返青后不同生育阶段小麦叶片光合参数、叶绿素、总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及籽粒总可溶性糖、蔗糖和淀粉含量等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返青后,随着生育期延长,小麦叶片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开花期达到最大值。在开花期之前,气孔导度与胞间CO2浓度均呈上升趋势,光合速率主要受气孔因素影响;开花期后气孔导度与胞间CO2浓度呈相反变化趋势,此时期影响光合速率降低的主要是非气孔因素。叶绿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灌浆期达到最大值;总可溶性糖及蔗糖含量呈下降-上升-下降趋势;籽粒中淀粉含量随总可溶性糖和蔗糖含量的下降而上升。  相似文献   

9.
以汕优63与9311为对照,对高产杂交稻两优培九抽穗后功能叶面积、叶绿素、光合速率、可溶性糖等光合性能指标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在生育后期光合面积大,叶绿素下降慢,光合速率高,可溶性糖含量多,说明生育后期两优培九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0.
旱地高产小麦光合速率与产量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旱地大田条件下对鲁麦 2 1与D2 7两品种生育后期旗叶与群体光合速率、籽粒灌浆速率及产量变化进行了研究 ,认为旱地小麦要获得高产必须保持开花后高的旗叶与群体光合速率 ,以有利于籽粒灌浆速率维持 ,形成高产  相似文献   

11.
镉积累不同类型的小麦细胞镉的亚细胞和分子分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万敏  周卫  林葆 《中国农业科学》2003,36(6):671-675
 采用溶液培养试验结合亚细胞组分分级分离和凝胶过滤等技术 ,研究小麦根系和叶片细胞镉的亚细胞和分子分布。低镉和高镉品种分别采用烟 86 10 3和莱州 95 3。在高镉与低镉营养液中 ,根细胞壁中镉含量两个品种间差异不大 ,但烟 86 10 3根系细胞质中镉含量较低 ;叶片细胞壁、细胞质和细胞器的镉含量均表现为烟 86 10 3小于莱州 95 3。两小麦品种叶片细胞中镉大部分与高分子量化合物配合 ,而根细胞中镉大部分与重金属螯合肽 (PCs)配合。根系镉与PCs配合的组分 (PCs Cd)含量烟 86 10 3远小于莱州 95 3,烟 86 10 3根系细胞质低的镉含量以及低的PCs Cd形成量 ,降低了根系镉的移动及其由木质部向地上部转运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2.
冬小麦灌浆期14C的同化、分配与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盆栽条件下 ,利用氮肥和改变源库比的方法 ,研究了籽粒形成期 2个冬小麦品种的 14 CO2 同化及同化物的分配特征。结果表明 ,莱州 953的 CO2 同化能力显著高于鲁麦 14 ,但后者 14 C光合产物向籽粒中的分配比例较高 ,茎叶中残留比例较小。去穗 1/ 3以减少籽粒库容后 ,莱州 953的 14 C同化受影响较小 ,而鲁麦 14的 14 CO2 同化量则显著上升。开花期增施氮素能继续提高莱州 953的 CO2 同化能力 ,但不能有效地增加鲁麦14 CO2 同化能力。14 C同化及其调节特征的品种间差异 ,应在栽培措施上有所考虑  相似文献   

13.
寒富苹果是沈阳农业大学育成的中晚熟优良抗寒品种,2010年分别在山东泰东及莱州小草沟,琅玡岭定植,栽培表现良好。介绍了寒富苹果在山东苹果主产区的引种表现及优质高效栽培技术,以期进一步推广应用该品种。  相似文献   

14.
李晶莹  韦政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8):4187-4189
通过在莱州湾各设区市开展海水入侵选点和监测,在莱州湾沿海共布设了11条监测断面,65个监测井,自2007年7月1日开始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监测分析。经过一年多的监测分析,可以看出莱州湾海水入侵已经非常严重,入侵程度呈自西向东递减的趋势,西南方向的海水入侵程度最严重。严重入侵区氯度最高达62670mg/L,矿化度最高达到6.4g/L;除离海岸线较远的监测断面属轻度土壤盐渍化外,其他监测断面均为重度土壤盐渍化。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衰老花瓣在草莓果实灰霉病中的作用以及草莓花瓣脱落早晚与果实灰霉病发病的关系,为果实灰霉病的防控和抗(耐)灰霉病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1:以草莓品种‘甜查理’为材料,进行田间试验,摘除至少2 000个果实表面的衰老花瓣,以不摘除花瓣的处理为对照。保持塑料棚内高湿度8 d后,调查不同处理草莓果实灰霉病发病率。试验2:分别在2013、2014和2015年3月草莓盛花期,对11个草莓品种的田间花瓣脱落动态进行调查,每个品种选择20朵刚现蕾的花,记录现蕾后第7、14、21和28天果实上残留的花瓣数量,计算花瓣脱落率;于果实灰霉病发病高峰期,调查不同草莓品种果实灰霉病的发病率,分析现蕾后第7天花瓣脱落率与果实灰霉病发病率的相关性。试验3:对33个草莓品种现蕾后不同天数的花瓣脱落率与果实上残留花瓣数量进行调查,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试验开始前棚内的草莓果实灰霉病发病率为4.2%;利用自然雨雪天气保持塑料棚内高湿度8 d后,摘除果实上残留衰败花瓣的处理,果实灰霉病的平均发病率为7.3%,对照小区果实灰霉病的平均发病率为25.3%,大部分果实均从与花瓣接触的地方开始感染。在不同试验年份,草莓品种之间的花瓣脱落趋势始终一致。所有草莓品种在花朵现蕾后,随时间延长,花瓣脱落率不断提高,但是不同草莓品种的花瓣脱落速度却有显著差异。不同年份草莓品种‘晶瑶’在现蕾后7 d的花瓣脱落率分别为99.0%、79.8%和94.4%,显著高于‘晶玉’(61.0%、24.0%和62.5%)和‘甜查理’(26.0%、3.8%和31.9%)。2013年调查的5个草莓品种的果实灰霉病发病率与花朵现蕾后第7天花瓣脱落率显著负相关 (P<0.05);2014年调查的6个草莓品种,2015年调查的11个草莓品种的果实灰霉病发病率与花朵现蕾后第7天花瓣脱落率都显著负相关 (P < 0.01)。对33个草莓品种的调查发现,不同草莓品种现蕾后第7天花瓣脱落率与果实上残留花瓣数量显著负相关(P <0.01)。【结论】衰老花瓣是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侵染果实的主要途径,摘除草莓果实上衰老花瓣可显著降低果实灰霉病的发病率。现蕾后第7天的草莓花瓣脱落率与果实灰霉病的发生具有显著负相关性,利用这种避病性,在选育抗灰霉病草莓品种时可优先考虑花瓣脱落早的材料。  相似文献   

16.
黑暗诱导烟叶衰老过程中质体色素代谢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烟草栽培品种K326为实验材料,在中部叶叶龄50 d时,对其进行单独叶片黑暗诱导衰老(individually darkened leaves,IDLs)处理,研究了烟叶质体色素及其降解成分含量变化、叶片衰老和质体色素代谢的关键基因表达规律。结果表明:在衰老过程中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都在不断降解,在IDLs处理的第5 d时成熟特征显著;在IDLs第5 d衰老基因表达明显增强或减弱,色素合成基因表达减弱,分解基因表达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不同牡丹品种群的年生长量进行研究。[方法]以洛阳地区四大品种群牡丹(中原品种群、西北品种群、日本品种群及欧美品种群)为试验材料,研究其枝条年生长量和年实际留存量及实存率。[结果]4个品种群枝条年平均生长量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欧美品种群、西北品种群、日本品种群、中原品种群;年实际留存量的顺序从大到小依次为西北品种群、日本品种群、欧美品种群、中原品种群;平均实存率的顺序从大到小依次是西北品种群、日本品种群、中原品种群、欧美品种群,西北品种群牡丹表现突出。[结论]该研究为制定合理的栽培管理技术方案及牡丹新品种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测定了海州湾、辽东湾、舟山沿海和莱州湾4个野生群体三疣梭子蟹(Porttmus tritubercalatus)的血淋巴、肌肉和肝胰腺组织中的抗氧化及其它与非特异性免疫相关的酶活指标,并对这些指标在不同群体间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海州湾群体的三疣梭子蟹肝胰腺SOD酶活显著高于莱州湾群体(P<0.05).而与其它两个群体差异不显著;而血淋巴和肌肉组织SOD酶活各个群体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海州湾群体血淋巴和肝胰腺组织GSH-px酶活显著高于莱州湾群体(P<0.05),而与其它群体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地理群体三疣梭子蟹各体组织中MDA含量、LSZ和ALP酶活均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笔者全面比较了4个地理群体三疣梭子蟹免疫相关酶活指标的差异,揭示了不同地理群体三疣梭子蟹免疫、抗病能力差异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