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以辣椒雄性不育系 10-05A 为不育源,以优良自交系60-1 为回交亲本材料,经过连续6代回交,选育出不育性稳定、综合性状优良的辣椒雄性不育系Y32-3A。其不育株率达到 100%,不育性稳定,果实商品性好。利用不育系 Y32-3A与28个辣椒自交系测交,有10个组合育性100%恢复,7个组合产量超过对照,一般配合力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杂交和连续回交方式选育茎瘤芥特晚熟胞质雄性不育系,并对其不育性等性状进行鉴定,为茎瘤芥特晚熟杂交新品种选育提供材料基础.[方法]以涪杂2号为不育源母本,与5个农艺性状良好、晚熟性强的茎瘤芥优良自交系(SJ20、SJ2-1、SJ4-16、SJ190-6和SJ320-3)进行杂交和回交,对回交7代的不育系及其保持系的农艺性状、物候期、花器官特征、开花习性、育性及配制组合杂种优势表现等进行鉴定.[结果]经过1次杂交和连续7次回交,选育出5个不育度完全、不育株率100%的茎瘤芥特晚熟胞质雄性不育系,即SJ20A、SJ2-1A、SJ4-16A、SJ190-6A和SJ320-3A.不育系在叶形、叶色、瘤茎鲜质量等方面与其保持系表现相同或相近,具有良好的农艺性状,但在3级分枝数量上,除SJ20A和SJ320-3A之外,其他3个不育系均显著大于其对应保持系(P<0.05,下同).每级分枝的长度各不育系显著或极显著(P<0.01)大于其对应保持系,具有更强的分枝能力.所有不育系均在3月下旬现蕾,较对照(涪杂8号)晚3~12 d,表现出强的晚熟性;其花器官与其对应保持系存在明显形态差异,其花瓣颜色更深,花药干瘪无粉,花朵在花枝上排列稀疏,开花前存在花柱外露的现象;其雄性不育性彻底,自交结实率和花粉活力均为0;以其配制的15个杂交组合均为特晚熟性,其中13个组合比对照明显增产,3个优势组合(SJ190-6A×CSB228,SJ190-6A×CSB282,SJ4-16A×CSB228)分别比对照增产22.88%、29.32%和31.90%.[结论]5个新转育的茎瘤芥不育系SJ20A、SJ2-1A、SJ4-16A、SJ190-6A和SJ320-3A的晚熟性强,综合农艺性状良好,不育性彻底、不育性状稳定,且配制组合杂种优势明显,可作为晚季栽培条件下茎瘤芥特晚熟杂交新品种培育的亲本材料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3.
辣椒雄性不育系2A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辣椒雄性不育系8A为不育源,以优良自交系2为回交亲本材料,经过连续5代回交,选育出不育性稳定、综合性状优良的辣椒雄性不育系2A。其不育株率达到100%,不育性稳定,且综合性状优良,果实商品性好。利用不育系2A与32个辣椒自交系测交,仅有4个组合全部植株育性恢复并能正常结果。  相似文献   

4.
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的选育及其特性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组合N8855×N2899的F#-1表现雄性不育,经与N2899连续回交4代,选育出综合农艺性状优良、花粉败育率为100%的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NJCMS1A及其保持系NJCMS1B。不育系雌性育性正常,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雄性不育性稳定。在回交世代BC#-1F#-1、BC#-2F#-1不育株中发现个别花内含有2个雌蕊(周围20个雄蕊)、3个雌蕊(周围30个雄蕊)等异常现象。  相似文献   

5.
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洋葱不育系及其杂交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筛选洋葱不育系,配制杂交组合,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杂交种的育性。结果表明,选育出101A、A1、D-9、A3和T共计5套不育系,101A为黄皮圆球形晚熟CMS-S型不育系,其他4个均为CMS-T型不育系,A1和D-9是利用不育分子标记orf725辅助筛选出的早熟黄皮圆球形不育系,A3和T是利用保持系分子标记jnurf13辅助分别筛选的早熟黄皮圆球形和晚熟红皮扁球形不育系;通过不育系A1和D-9配制64份杂交组合,筛选出23、39、40、72、73和84号共6份候选杂交组合,其中23号为全不育型杂交组合;另外,利用orf725分子标记检测市场上主栽的16个杂交品种的育性,其中帝皇、红将军、A1×3C和T×912 4份均为不育株,首次提出洋葱全不育型杂交种,为洋葱杂交育种提供新思路。所以,利用分子标记辅助筛选洋葱不育系、保持系和全不育型杂交种对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利用分子标记辅助筛选洋葱不育系,配制杂交组合,并利用分子标记检测杂交种的育性。结果表明,选育出101A、A1、D-9、A3和T共计5套不育系,101A为黄皮圆球形晚熟CMS-S型不育系,其他4个均为CMS-T型不育系,A1和D-9是利用不育分子标记orf725辅助筛选出的早熟黄皮圆球形不育系,A3和T是利用保持系分子标记jnurf13辅助分别筛选的早熟黄皮圆球形和晚熟红皮扁球形不育系;通过不育系A1和D-9配制64份杂交组合,筛选出23、39、40、72、73和84号共6份候选杂交组合,其中23号为全不育型杂交组合;另外,利用orf725分子标记检测市场上主栽的16个杂交品种的育性,其中帝皇、红将军、A1×3C和T×912 4份均为不育株,首次提出洋葱全不育型杂交种,为洋葱杂交育种提供新思路。所以,利用分子标记辅助筛选洋葱不育系、保持系和全不育型杂交种对生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三系细胞质在两系法杂种优势的利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两系法育种进行了细胞质方面的探讨。为克服目前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不稳的问题,首次提出了利用对低温较敏感的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细胞质或者受细胞质控制的耐寒性雄性不育系作供体,借助恢复系为桥梁亲本,杂交 F_1与光敏核不育系杂交,分离选择。三个组合实验结果,F_2分离出不育株多,育性转换株少,不同组合间出现育性转换株频率差异大。这些选择的单株,育性转换明显,对低温不敏感,且光照较敏感,不育性好。可获得光周期效应大,温变性小,不育性似三系雄性不育系稳定的光敏核不育系。  相似文献   

8.
用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A)、同型保持系W931B(B)及3个地理来源不同的恢复系WR99032(R1)、WR0088(R2)、WR0108(R3)及其测交后代群体F1(A×B)、F2、BC1a(A×F1)、BC1b(F1×B)、F1a[A×(恢复系×恢复系)F1]、F1b[(恢复系×恢复系)F1×B]作为试验材料,以花粉育性和植株育性指标对不育系的育性恢复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大豆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属配子体不育,3个不同来源恢复系的育性恢复受一对显性主效恢复基因控制,可能还存在微效修饰基因;3个恢复系的细胞质均为可育细胞质;恢复系R1与R2、R3的恢复基因呈非等位性,恢复系R2与R3的恢复基因呈等位性.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安江农校雄性不育系选育小组,于一九六四年采用大田中逐穗检查的方法,获得了部分水稻雄性不育的植株。几年来,他们采用了100多个品种,每个品种选2~3个单株与所得到的不育株杂交,共做了270余个组合。结果有260余个组合的杂交一代植株都恢复了育性,有少数几个组合杂交一代产生不育植株。由此可见,能恢复不育株育性的材料——恢复系,生产品种中大量存在。相反,能保持不育株不育特性的材料——保持系则不易从现在生产品种中直接得到。因此,水稻雄性不育系的研究工作,主要是围绕着制造理想的保持系。他们采用了下列几种研究方法:首先,将水稻雄性不育材料分成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大豆质核互作M型雄性不育系的选育及其育性表现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用大豆中油89B[代号W#-(202)]品种作母本,分别与W#-(203)、W#-(206)、W#-(207)3个品种杂交,在F#-1代发现不育株;通过正反交测定,属质核互作型;通过连续4~5代核置换回交,获得雌、雄育性较稳定的3个不育系W#-(931A)、W#-(936A)、W#-(933A);这些不育系是栽培大豆与栽培大豆杂交后获得的,故定名为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  相似文献   

11.
大豆三系的选育及恢复基因的SSR初步定位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栽培大豆ZD8319为母本,分别与SG01、JX03和PI004杂交,再用父本回交5次,选育出阜CMS1A、阜CMS2A和阜CMS3A三个高度不育的不育系。正反交结果表明,这3个不育系为质核互作不育系(CMS),花粉为典败型不育,且不育性稳定。与3个不育系广泛测交,筛选与不育系配合力高、育性恢复力强的强优势组合,从中鉴定出恢复度高的恢复系5个(蒙-06,YC04,阜84-5-4,ZY9010,Z9001),使栽培大豆质核互作不育系三系配套。通过测交发现,阜CMS1A、阜CMS2A比阜CMS3A育性易被恢复。用这2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的核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简单重复序列(simple sequence repeat, SSR)分析,从60对核心引物中筛选出在2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间有特异带的SSR引物,分别为Satt143、Satt168、Satt441。表明这3个SSR标记是与恢复基因有关的3个等位位点。并把恢复基因初步定位于2个分离群体上的6个连锁群上。  相似文献   

12.
小麦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T9023A的选育及育性恢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丰富T型杂交小麦的不育系和恢复系资源,以优质多抗小麦品种郑麦9023为轮回亲本,对T型小麦细胞质雄性不育系T504A连续回交选育不育系,研究其雄性败育特点,并进行恢复系鉴定和育性恢复的遗传分析。结果表明:回交转育获得不育系T9023A,其不育性稳定,雄性败育彻底,花药干瘪细长、不开裂,I_2-KI染色显示,花粉败育类型为圆败和典败。以具有野燕麦(Q型)细胞质的小麦品种川农26和川农27与T9023A测交,其测交F_1自交结实率(国内法)分别为80.3%和62.6%,川农26对T9023A的恢复能力更强一些。T9023A/川农26的F_2群体可育株与不育株分离比符合15∶1,表明川农26携带有T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的2对主效恢复基因。  相似文献   

13.
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恢复品种的筛选与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红莲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粤泰 A为母本与不同品种杂交 ,调查了 5 2个组合 F1 的花粉育性和小穗育性。结果表明 :这些品种对红莲型细胞质不育的恢复类型较为复杂 ,在所研究的品种中 ,只有 5 .77%的品种对红莲型细胞质不育系具有保持能力 ,其余则对红莲型细胞质不育系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这些对红莲型细胞质不育系具有恢复能力品种在恢复力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就对红莲型细胞质不育系具有恢复能力品种的分布而言 ,这些品种的分布范围较广 ,类型较复杂  相似文献   

14.
通过栽培大豆品种间杂交育成的M型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W931A ,雌雄育性稳定 ,农艺性状优良 ,可在黄淮地区直接使用。W931A的雄性不育是属配子体不育类型 ,用它作亲本育成 3个增产幅度达 2 9%~ 46 %的强优组合  相似文献   

15.
为给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恢复系的选育及杂交种的有效利用提供新途径和理论依据 ,2 0 0 0— 2 0 0 1年采用普通玉米自交系 478,8112和甜玉米自交系T0 1,T0 2 及糯玉米自交系N0 1,N0 2 与 6个来自 3种不同类型的玉米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进行测交 ,鉴定了其测交后代的育性反应及完全恢复型组合的育性稳定性 .结果表明 :不育系GDS ,C836G ,CX36B ,C736CA ,C936G在试验条件下不育性稳定 ;自交系 8112 ,478是S型不育系C836H ,CX36B的恢复系 .甜玉米自交系T0 1,T0 2 是C型不育系GDS和T型不育系C936G的恢复系 .糯玉米自交系N0 1是C型不育系C836G和S型不育系C836H ,CX36B的恢复系 ;N0 2 是C型不育系GDS和S型不育系CX36B的恢复系 ;恢复型杂交组合GDS×T0 2 杂种一代在 2 0 0 1年春、秋季育性表现有差异 ,其他组合育性表现一致 .  相似文献   

16.
利用2个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21个恢复系及2个对照材料,组配杂交组合,经杂交、自交获得F1(AXR)和F2等世代材料,并考查其自交结实率,结合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进行遗传分析,同时对部分组合的育性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K型小麦雄性不育系的育性基因rf主要由雌配子传递,属配子体雄性不育类型;育性受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共同控制,且第1对主基因控制育性的作用强于第2对主基因;在F2群体中主基因的遗传率为62.44%,多基因遗传率为0,环境方差占表现型方差的37.56%,说明该类型小麦雄性不育性以主基因遗传为主,同时受多基因和环境的影响。育性稳定性研究表明,虽然K型细胞质雄性不育小麦的育性恢复年际间波动很大,但通过筛选可以获得恢复度高且稳定的恢复系,进而为杂交小麦的育种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7.
F型小麦不育系育性与杂种优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西农业科学》2017,(8):1219-1224
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是山西省选育的新型小麦不育系。为研究F型不育系的生态适应性和选育强恢复系,采用分期播种和花粉粒染色方法研究了育性表现,同时利用380个小麦品种(系)作父本,配制杂交组合,测定其育性恢复性及杂种优势。结果表明,F型小麦雄性不育系育性受品系、播期影响,即使是相同的品系单株之间、相同单株不同分蘖间育性也有一定差异。F型不育系恢复源广,具有易恢复性。以晋麦47、临汾615,太5293、晋太182、晋太170、太629-8、扬麦12、太113、小凡12、普冰701、轮选1697、航麦247、济南17、太712以及14F54921-38,4522,15品43和V89作亲本配制的18个组合表现育性恢复度高,具有较明显的杂种优势。  相似文献   

18.
严一字  朴雪梅  吴松权  全雪丽  吴基日  李贞姬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0):18531-18532,18535
[目的]探讨橘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Jacq.)A.DC]育性的遗传模式,为其雄性不育的利用奠定基础。[方法]将供试的橘梗雄性不育和正常可育种质进行杂交、回交及自交,观察后代育性分离情况。[结果]雄性不育×正常可育的F1中,有全部不育的组合,也有全部可育的组合,多数为不育株和可育株分离的组合;F1全部不育组合的回交后代仍然保持全部不育,F1全部可育组合的自交后代表现出株间有育性分离,F1株间有育性分离组合的回交及自交后代仍然表现为株间的育性分离。[结论]根据核不育与质核不育的遗传特点,该研究供试的橘梗雄性不育种质为质核互作不育类型,用常规的遗传育种学方法可以进行三系配套杂交制种。  相似文献   

19.
大麦雄性不育系“亲270A”的特征特性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描述了核质互作型大麦雄性不育系“亲 2 70A”的特征特性 ;对其不育性状的转育、恢复系恢复性状的转育、强优杂交大麦组合的选配、不育系繁种及杂交制种技术和杂交大麦的栽培技术进行了探讨。表明大麦雄性不育系“亲 2 70A”的利用潜力很大 ;并根据育种实践 ,对大麦强优杂交组合选配的几个主要性状提出了具体指标  相似文献   

20.
玉米雄性不育系晋玉1A的选育及其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学方法确定晋玉1A的雄性不育类型,鉴定玉米种质资源对该不育系的恢保关系,并测定其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为应用晋玉1A雄性不育系开展杂交育种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海南乐东、山西晋中、忻州和运城,调查晋玉1A连续3年田间的育性;对晋玉1A与郑58的雄花、花药、花粉进行观察比较;对晋玉1A与昌7-2杂交F1代的花粉进行I2-KI染色观察;用专性PCR方法对晋玉1A的不育类型进行鉴定;以晋玉1A作母本,与158个自交系进行测配,对F1代进行田间育性调查,以筛查与之适配的恢复系与保持系;对以晋玉1A配制的可育杂交种F2代群体和BC1群体,进行育性调查;对晋玉1A及郑58与10个玉米自交系杂交F1代的籽粒产量性状进行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分析。【结果】晋玉1A在以上4个地点,连续3年的田间不育性状保持稳定。晋玉1A与郑58的雄花外形相似,但其颖壳不开裂,花药不外露,无花粉散出。I2-KI染色表明,晋玉1A的花粉完全败育。对晋玉1A与昌7-2杂交F1代植株花粉的显微观察表明,64.4%的花粉粒能够被I2-KI正常染色,35.6%花粉粒败育,说明该不育系属于配子体不育类型。经专性PCR鉴定,晋玉1A和昌7-2的细胞质都属于S型雄性不育细胞质类型。昌7-2核基因组携带恢复基因,掩盖了其细胞质雄性不育的表型。郑用琏等设计的专性鉴定引物特异性更强。在以晋玉1A作母本进行测配的158个自交系中,鉴定出96个保持类型,47个恢复类型和15个半恢复类型。在以晋玉1A配制的可育杂交种F2代群体中,存在3.1%—8.7%的不育株,表明恢复系中存在微效恢复基因。晋玉1A和郑58分别与10个自交系配制的同父异母杂交种之间籽粒产量差异不显著;对这些杂交种F1代配合力分析表明,晋玉1A的一般配合力略高于郑58。【结论】晋玉1A属于S型胞质雄性不育系,其不育性状稳定,花粉完全败育,在现有玉米种质资源中有一定量的恢复与保持类型材料。它与昌7-2杂交的F1代植株能够产生正常雄穗并散出可育花粉。微效恢复基因的存在使得花粉可染率向可育方向偏移,并导致F2群体中出现不育株。用晋玉1A和郑58分别与相同父本配制的杂交种间的产量均无显著差异,晋玉1A的一般配合力比郑58略高,可以在玉米杂交种选配中使用,也可用于转育新的不育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