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桑园定点调查抗青10号、伦40号、试11号桑品种,以及不定期不定点调查沙二×109号桑品种桑花叶病年中消长规律发现,伦40号桑属高抗品种,全年都不发病,抗青10号桑具一定的抗性,而沙二×109号、试11号均属高感品种,在病害发生高峰期的4—5月份,枝发病率均达80%以上;2.收获形式分别为春刈桑、冬根刈春打顶桑,全年留枝杆长40cm或60cm的桑树,当年桑花叶病发病轻,高峰期持续期间短;而收获形式分别为全年留枝杆桑,夏刈桑和冬根刈桑的桑树,当年桑花叶病发病重,高峰期持续期间长;3.桑树采用春刈,冬根刈春打顶,全年留枝杆长40cm和全年留杆长60cm的收获形式,可以避过当年桑花叶病的发生高峰期。  相似文献   

2.
利用杂交桑品种所具备的当年播种,当年建园,生长快,耐剪伐,一年可多次养蚕等优点,在新疆干旱条件下进行试种栽培,对杂交桑品种—塘10×伦109的养蚕成绩进行生物鉴定,结果初步表明:杂交桑品种—塘10×伦109春秋产茧量明显低于和田白桑与9204,茧质和丝质略低于或相仿与对照种。  相似文献   

3.
调查4个杂交桑品种在云南省海拔550m、1200m和1850m三个区域的生长情况和产量,结果表明:杂交桑适应性较强,具有良好的丰产性,当年种桑当年可投产养蚕,次年进入丰产期;随着海拔升高,产量下降;桑特优2号表现最好,桂桑优12号、桂桑优62号显著优于沙2×伦109.建议在云南省大力推广种植优良杂交桑,降低种桑建园投入...  相似文献   

4.
如东县河口镇赵港村三组的农民平华于1998年3月上旬嫁接桑苗2500余株,在蚕桑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全部采用地膜覆盖的一步成园技术。边嫁接边移栽,共栽植2亩,品种为湖桑711。通过加强肥培管理和采用多次摘芯分叉技术,当年养成树型,长成新稍4-6根,平均枝条长1.51米,嫁接成活率达90%。当年饲养秋蚕1.75张,收入896.1元,桑园夹种黄豆、芝麻等收入500余元,做到了当年投入、当年收益。该户的具体做法是:1留好茬口,施足基肥平华在1997年秋播时就留下了0.67米×0.67米的茬口,即麦行0.…  相似文献   

5.
为了摸索杂交桑育苗及快速成园的技术规律,一九九二年我们在高安县大城乡进行了杂交桑“四当年”即当年育苗、当年移栽、当年养蚕、当年见效的技术研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该项试验研究的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正> 桑品种区域性鉴定(又称桑品种审定)是新品种选育的必需程序;是加强桑品种管理,加快优良桑品种的培育与推广,实现良种布局区域化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顾琴 《江苏蚕业》2003,25(3):16-17
<正> 为了缩短育苗的时间,加快品种更新的进程,我镇于2001年5月下旬采用湖桑绿枝就地扦插技术育成71-1桑苗50万株,当年冬季更新了33.5hm~2已老化的桑田。笔者总结该技术有如下优点:取材容易,方法简单,成本低,培苗期短,而且能保持母本性状。  相似文献   

8.
陆建明 《江苏蚕业》2004,26(1):26-27
<正> 湖桑32号、桐乡青、育2号等一系列老桑品种是靖江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当家品种。近几年,我市从外地引进桑树高产品种育71-1,新栽近千亩,该品种与传统的桑品种相比,具有叶形大、产量高、叶质优等特点,因此,深受蚕农欢迎。一些蚕户看到育71-1的优良性状,很想更新老桑品种,但对成林老桑舍不得挖去,新拓桑园又需一次性投资购桑苗,  相似文献   

9.
青枯病是华南地区主要的桑树病害之一,选育优质高产的抗青枯病杂交桑品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抗青枯病桑种质资源作为亲本,采用杂交组合、人工添菌、病地筛选等方法,育成了优质高产抗病杂交新品种粤桑110。以283×抗10为抗病对照品种,在青枯病疫区开展多点比较试验,结果表明粤桑110对青枯病具有高抗性,相对抗性率比对照品种提高16.7个百分点;桑叶产量增加26.4%;通过养蚕鉴定的桑叶品质也有所提高。该品种高抗青枯病、产量高、叶质优,生长势旺盛、群体整齐,遗传性状表现稳定,适宜在长江流域以南的青枯病疫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
杂交桑沙 2×伦 10 9,可种子一步成园 ,也可移栽后栽植成园 ,具有繁殖快、建园快、见效快等特点 ,实现当年栽桑 ,当年养蚕 ,当年收益。在淮阴区栽培 ,亩栽 2 0 0 0株 ,肥水条件好 ,栽植当年亩产茧 70kg以上 ,1年可达15 0kg左右。其不足之处是抗寒、抗旱、抗瘠较弱 ,叶片较薄 ,易老化 ,需水丰肥足条件 ,才能显现其丰产性能。  相似文献   

11.
新桑品种川826系四川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1974年选用5801×6031人工杂交种子经co60r射线1·6万伦琴,剂量率2000伦琴/小时处理,1976年选出优良单株763-3,当年再与地方品种纳溪桑杂交的复合杂交方法培育而成。于2006年4月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为合格品种。该品种冬芽为三角形,紧贴枝条,呈红色;成叶呈长椭园形,叶色深绿,叶面光滑有光泽,叶厚实,叶长24·3 cm,叶幅16·6cm,叶缘乳头状锯齿,叶底深凹,叶尖短尾;树型较紧凑,枝条直立,节距4 cm,皮红褐色,皮孔细,枝条粗细匀整,秋梢有的呈鸡冠状开雌花,椹少,呈紫黑色。属晚生桑,南充市…  相似文献   

12.
杂交桑直播成园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是丰  谢玉芳 《江苏蚕业》2004,26(1):22-22
<正> 杂交桑直播成园,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是深受群众欢迎的“短、平、快”发展蚕桑之路。杂交桑的品种特性是:生长旺盛、抗性强、要求大肥大水,丰产性能方可充分发挥。当年播种,每667m2留苗0.8-1万株,667m2产片叶400-750kg,晚秋就可养1-1.5张蚕种。具体直播技术要求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杂交桑的栽培与收获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薛松  薛新民 《中国蚕业》2001,22(2):22-22
1998年在东台市蚕桑中心的支持下,引种了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一代杂交种"丰驰桑",在三元村试种14.2hm2,当年育苗,当年成园,每667m2桑田养秋蚕1张,产茧33kg.经过两年多的推广,全镇已播种100hm2,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找到了一条省工、省本、快速高效养蚕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采用激光与杂交相结合的育种方法,育成优质、高产新桑品种川桑98-1。经四川省桑品种区域试验和农村生产性试验鉴定表明:该品种枝条直立、节距密、发条能力强,生长势旺;秋叶硬化迟。全年平均公顷桑产叶量38645.15kg,比对照品种湖桑32号的27042.9kg高42.9%;万蚕收茧量18.38kg,比对照品种湖桑32号的17.18kg高6.98%;万蚕茧层量4.475kg,比对照的4.22kg高6.04%;4~5龄50kg桑收茧量3.65kg,比对照的3.26kg高11.96%;公顷桑收茧量2206.95kg,比对照的1315.5kg高67.77%;公顷桑茧层量535.71kg,比对照的318kg高68.46%。  相似文献   

15.
凡是能够抵御病虫为害的作物称为抗性品种.在自然界中,不同作物或同种作物的不同品种,对同种害虫的受害程度往往不同,这可能与抗性有关.本文采用常规的试验方法对几种常见的桑品种和桑树害虫进行了调查,统计出各桑品种常见害虫的发生数量,总结出常见害虫对有关桑品种的危害程度,为生产上推广抗性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人工无性系四倍体桑品种陕桑402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0.1%~0.4%的秋水仙碱处理二倍体桑品种新一之(2n=2x=28)当年嫁接苗的茎尖,诱导出8个突变株,将这些突变株按株系进行单芽分离嫁接,发现编号为402-3的株系在所分离出的四倍体(2n=4x=56)株系中性状突出,经系统选育培育成无性系四倍体品种陕桑402(2n=4x=56)。该品种发芽率高,生长旺盛,在北方蚕业科研协作区域试验的桑叶产量较湖桑32号(2n=2x=28)提高26.9%,万头茧层量增加5.4%,抗逆性强,是一个综合性状优良、丰产性能突出的人工无性系四倍体桑品种。  相似文献   

17.
在勉县刘家山村蚕桑试验基地进行了5个桑树品种的比较试验。强桑1号、陕桑305、鲁插2号品种表现较好,产叶量高,抗病性强;湖桑32号产叶量低,抗病性差;鲁插3号表现中等。  相似文献   

18.
优质高产桑品种7637简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新桑品种7637系四川省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在国内第一个采用人工杂交与辐射处理相结合的方法育成的新桑品种。本品种以中桑5801为母本,6031为父本进行人工杂交,对获得的杂交种子用60 C0r射线进行照射,从剂量为1600r,剂量率为3万r/小时处理组合中选出编号为7637的优良单株,进行  相似文献   

19.
桑苗是发展蚕桑生产的基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蚕桑生产行情变化快,要求桑树育苗快速化、良种化、省力化。鸡桑嫁接扦插育苗技术可实现当年育苗,当年栽桑,当年投产,100%良桑率。介绍了该技术的操作方法。  相似文献   

20.
嫁接幼桑通过摘芯;当年形成主干和第一支干,使桑树提早成型投产,摘芯当年98%以上的株能抽出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枝作一级支干,第二年其平均条长、条围径与对照相近,株平条数、产叶量比对照增一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