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条石鲷外周血细胞的显微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Wright′s和Giemsa双重染色法对条石鲷外周血液有形成分的形态进行观察研究,观察到的外周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未发现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各类血细胞从大到小依次为: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血栓细胞.白细胞中,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所占百分比分别为36.03%、26.97%、11.86%和25.14%.在外周血液中还观察到核影、未成熟和正在分裂、降解的红细胞以及正在分裂的血栓细胞.  相似文献   

2.
黄颡鱼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黄颡鱼外周血细胞常规Wright’s法染色并进行显微观察,可见以下血细胞:红细胞、未成熟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小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血栓细胞,并分别对其显微结构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3.
光镜下长吻鮠外周血中可区分出红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未见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其中.红细胞数量最多,其次是血栓细胞和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最少;同时还发现幼稚红细胞、直接分裂的红细胞.电镜下,个别红细胞可见到少量线粒体;中性粒细胞表面有短而钝的伪足样突起.颗粒有3种类型;单核细胞内有较多的溶酶体样颗粒;小淋巴细胞有细长的伪足样突起,大淋巴细胞内质网丰富.细胞化学染色显示:所有白细胞PAs反应呈阳性;SBB染色只有嗜中性粒细胞呈阳性;单核细胞及嗜中性粒细胞和个别淋巴细胞中舍有ACP,只有粒细胞舍有POX;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均含有ANAE,部分淋巴细胞含有ANAE.  相似文献   

4.
采用常规方法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血细胞的形态、数量和大小进行了观测。在光学显微镜下可鉴别出红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未发现嗜碱性粒细胞。中华鲟外周血细胞中红细胞占大多数,其密度为(4.82±0.15)×1011个/L,白细胞数量较少。在白细胞中,血栓细胞数量最多[(48.56±1.38)%],其次是淋巴细胞[(32.44±1.92)%],嗜酸性粒细胞最少[(0.37±0.14)%];嗜中性粒细胞体积最大[(20.29±1.62)μm×(16.07±2.89)μm],淋巴细胞体积最小[(9.74±2.65)μm×(7.20±0.97)μm]。  相似文献   

5.
采用Ficoll-Urografin法探讨了罗非鱼外周血白细胞的最佳分离条件,并通过瑞氏染色和细胞分类计数对罗非鱼外周血血细胞指数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罗非鱼最佳白细胞分离条件为18℃,且细胞分离液的相对密度为1.082;分离前罗非鱼外周血血细胞总数为1.5×109个/mL,红细胞约占65%,白细胞约占35%,其中小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比例分别是5.81%、12.79%、12.79%和1.16%;每毫升外周血可分离得到(1.3~1.5)×107个细胞,其中白细胞可达90%以上,用瑞氏染色可明显区分出单核细胞、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血栓细胞,但嗜碱性和嗜酸性细胞较难分辨,且各类白细胞之间的比例分离前后保持一致。血细胞指数测定显示,单核细胞最大,其次为嗜中性粒细胞和红细胞,淋巴细胞和血栓细胞最小,各类血细胞指数与鲤科鱼类同源性较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血液生理指标与外周血细胞组成及显微结构。【方法】以血细胞计数法、氰化高铁血红蛋白法和浓度梯度法分别测定其血液生理指标中的血细胞数目、血红蛋白含量和红细胞脆性;以瑞士和吉姆萨联染法对外周血涂片染色,进行血细胞的分类计数、大小测量和显微观察。【结果】瓦氏黄颡鱼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分别是1.91×1012/L、4.19×109/L和60.89g/L;血细胞比积和血沉值分别是0.45L/L和20.64mm/h;刚开始溶血和完全溶血对应NaCl浓度为(0.45±0.01)%和(0.27±0.01)%,抗逆幅度是(0.18±0.01)%;血液涂片鉴定出红细胞、嗜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栓细胞等五种细胞,未观察到嗜酸性和嗜碱性粒细胞;各类血细胞体积由大到小排列顺序是红细胞、单核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大淋巴细胞、小淋巴细胞、血栓细胞;白细胞分类计数表明血栓细胞数目最多,其次是小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数目最少。  相似文献   

7.
两种罗非鱼外周血细胞显微结构比较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尼罗罗非鱼和奥尼罗非鱼的血细胞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两种罗非鱼红细胞显微结构相似,奥尼罗非鱼红细胞数为(2.23±0.47)x1O12·L-1,尼罗罗非鱼为(2.12±0.71)x1012·L-1(P>0.05,n=1O),差异不显著,前者红细胞体积明显大于后者;外周血中可见较多未成熟具伪足结构的红细胞;两者均可观察到6类白细胞.所占比例从大到小依次为小淋巴细胞>中性细胞>血栓细胞>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未见嗜碱性粒细胞,奥尼罗非鱼白细胞总数大于尼罗罗非鱼.  相似文献   

8.
为了对杂交鲟(达氏鳇Huso dauricus♀×施氏鲟Acipenser schrenckii♂)外周血液中血细胞形态进行观察,采用瑞氏染色法研究其形态学特征,并依此分类。结果表明:杂交鲟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栓细胞组成,其中红细胞占大多数,血栓细胞的数量仅次于红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较少,嗜碱性粒细胞未有发现;单核细胞体积最大,平均大小(长径×短径)为(18. 9±1. 7)μm×(16. 8±1. 7)μm,细胞核形态多样;血栓细胞的体积最小,平均大小为(8. 2±1. 2)μm×(6. 5±1. 3)μm,其着色深,一般不单独出现。本试验结果可丰富鱼类血液学研究内容,为鱼类血细胞的分类提供基础数据,并为鱼类病理及免疫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拟测定斑点叉尾■的血液生理生化指标及细胞形态。结果表明,细胞形态丰富,包含原红细胞、早幼红细胞、晚幼红细胞、红细胞、原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血栓细胞、淋巴细胞等,但未检测到嗜碱性粒细胞;谷丙转氨酶活性为(9.60±1.52) U/L,血糖浓度为(0.15±0.08) mmol/L,血清总蛋白浓度为(35.16±5.01) g/L,总胆固醇浓度为(5.37±0.77) mmol/L,白蛋白浓度为(10.92±2.27) g/L,碱性磷酸酶活性为(19.60±4.45) U/L,肌酐浓度为(37.54±2.05)μmol/L,尿素浓度为(1.26±0.20) mmol/L,总胆红素浓度为(25.86±8.77)μmol/L。研究结果可作为斑点叉尾■正常血液生化指标。  相似文献   

10.
草鱼免疫相关细胞的超微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草鱼血液为样品作超微结构的观察。与哺乳动物相比较,草鱼血液中除红细胞、血栓细胞外,还有免疫相关细胞,包括淋巴细胞、单细胞、酸性白细胞、中性白细胞及巨噬细胞,但没有观察到碱性粒细胞。另发现草鱼淋巴细胞表面有较多突起,巨噬细胞形状不定。  相似文献   

11.
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外周血细胞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光学显微镜对二倍体和三倍体虹鳟外周血细胞大小及显微结构,尤其是对三倍体特有的畸形红细胞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种倍性虹鳟的红细胞及细胞核、嗜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体积均为3:2的比例关系;各类白细胞从多到少依次为血栓细胞、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两种倍性虹鳟红细胞形态存在明显差异,三倍体虹鳟红细胞短径/长径比值为0.57,近17%有哑铃形细胞核或双核;二倍体虹鳟红细胞短径/长径比值为0.67,且未见哑铃形和双核红细胞;在三倍体中观察到很多哑铃形的血栓细胞。  相似文献   

12.
本实验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分组饲养成年鹌鹑30只,研究褪黑素对鹌鹑外周血的白细胞数、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采用翼下静脉采血,用经典血细胞计数法(WBC,RBC),在显微镜下计数,同时用比色法测定血红蛋白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由于褪黑素的分泌受到抑制而使白细胞数、红细胞数和血红蛋白含量显著下降,经统计分析不同光照组间的测定结果均存在显著差异.从而说明内源性褪黑素水平对鹌鹑的外周血细胞数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20只雏鸡骨髓内不同发育阶段的红细胞进行了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鸡的红细胞系统也可分为原始、早幼、中幼、晚幼和成熟的红细胞。原始红细胞和早幼红细胞表面有一些小的突起,核周隙较窄,核膜孔较多。中幼红细胞内含有丰富的多聚核糖体和血红蛋白。晚幼红细胞和成熟红细胞的核内常染色质区域有较多的血红蛋白,核膜孔较少,核周隙明显增宽。另外,成熟红细胞内仍有少量的线粒体、核糖体和自噬体  相似文献   

14.
用锥板式粘度计对金黄地鼠和SD大鼠血液流变学8项指标的正常值进行了同步检测及分析。结果表明:(1)金黄地鼠全血人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的检测值皆低于SD大鼠。(2)全血高切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与全血高切还原粘度等检测值与SD大鼠接近。  相似文献   

15.
镉对几种淡水鱼类外周血红细胞微核率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Cd^2+对黄鳝、泥鳅、银鲫、白鲢的微试验结果表明:Cd^2+能诱发这4种鱼类血红细胞产生微核,但不同种类对其诱变作用的敏感性不同;在试验剂量范围内,这4种鱼类外周血红细胞微核有随Cd^2+质量浓度增大而升高的趋势。由此提示,利用鱼类外周血红细胞微核试验检测水体诱变物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猪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光学显微镜对血液涂片,姬姆萨染液染色涂片中的典型病原进行了观察,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了病原的超微结构。结果表明: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红细胞严重变形,血液涂片中可见大小不一,大部分为黄褐色闪闪发光的圆形小体;染色血片可见附红体在红细胞表面及边缘呈各种形式排列,也可见到强折光性发亮的圆形小体;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附红体寄生的红细胞凹陷区,有大、小球体,且有的小球体与大球体相连。  相似文献   

17.
本项研究工作对马瘟病畜进行了血液学检查。在病程的高热期和症状明显期时,马瘟病畜的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加快,高热期时病畜血液的嗜酸粒细胞数量减少,其数量于降热后稍有回升,但仍少于接种前的数值。马瘟时血液内未见有担铁细胞出现。病畜血液的红细胞数量及血红蛋白含量未见变化,但血液中的嗜中性粒细胞呈现左移。病畜血清胆红质试验时,间接反应增强并出现直接迟缓反应。病畜在高热期时红细胞脆性轻度增高。  相似文献   

18.
Selective solubilization of a protein component of the red cell membrane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Approximately 20 percent of the membrane-bound protein of erythrocyte ghosts can be solubilized and obtained free of other membrane components by dialysis against adenosine triphosphate and 2-mercaptoethanol. This protein forms one major band on polyacrylamide gels and a single boundary in free-boundary electrophoresis, and it undergoes polymeriz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divalent cations to form coiled filaments visible by electron microscopy. Antibodies to this membrane protein react specifically with red blood cells or their membrane ghosts but do not react with serum, erythrocyte cytoplasm, or other blood cells. The functional role of this protein is unknown, but it appears to be involved in maintaiin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red cell membrane. We suggest that this protein be called Spectrin since it is obtained from membrane ghosts.  相似文献   

19.
大银鱼卵细胞粘丝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大银鱼的第Ⅲ时相,第Ⅳ时相,第Ⅴ时相卵母细胞和受精卵的卵细胞粘丝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它们的粘性,并讨论了卵细胞粘丝的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