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有计划的对小麦赤霉病冬季菌源采集、室内培养,并能过手机APP登录小麦赤霉病远程实时监测预警系统,输入初始菌源量、当地小麦抽穗日期等信息,该系统可以在小麦扬花期前7天发出预警信息。该系统对小麦赤霉病发生预测准确,适宜在当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2021年南京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呈总体偏重至大流行发生,发病症状多样,究其原因,除田间菌源量大、主栽品种感病外,主要是抽穗扬花期多次连续降雨,加重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危害。根据小麦赤霉病特点,提出了在秸秆还田时,应严格按照作业标准,做到旋耕深翻深埋,并结合秸秆腐熟还田、堆沤还田等措施,降低赤霉病菌菌源基数,抓住扬花初期这个关键时期,优先选用耐雨水冲刷的剂型和高效植保机械等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3.
小麦赤霉病是固始县小麦生产上发生的重要病害,该文介绍了固始县2019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及发生特点,从菌源、气候条件、小麦品种等方面分析了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并提出了以加强农业防治为基础,适时开展化学药剂预防等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一、对小麦赤霉病测报的初步实践: 1974年武昌地区小麦赤霉病发生很轻。据我们5月中、下旬在华中农学院与武昌县流芳公社伟大大队两地的不同类型田块内调查,病穗率均在2%左右。结合当年的菌源数量和气象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菌源是本病发生的基础,气象条件是影响发病程度的重要因素。 1、菌源:稻丛上的子囊壳是导致小麦赤霉病发生的菌源,此病发生的迟早、轻重与子  相似文献   

5.
合肥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合肥地区近年来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概况,分析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从气候、菌源、品种、栽培等方面对发病的原因进行了分析,以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小麦赤霉病发生与菌源·气象因子量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明确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各影响因子,分析各因子不同量级对病害流行的影响。[方法]以2000年以来的数据为基础,分析江淮南部丘陵地区小麦赤霉病大流行各发生影响因子量以及各因子不同量级对病害流行的抑制作用。[结果]菌源的存在是赤霉病发生的前提条件;雨水是赤霉病发生的主导性影响因子;正常年份温度都能满足病害流行要求。[结论]研究结果为赤霉病测报及大面积防治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7.
正一、发病特征及发生条件小麦赤霉病俗称烂头麦、半截穗,是由多种镰刀菌侵染引起的,属兼性寄生菌。赤霉病菌为害小麦穗部,严重影响麦粒品质(病麦籽含有致呕毒素及雌性毒素,人畜食后发生头晕、呕吐、腹泻现象,中毒严重时造成家畜死亡)。小麦赤霉病一般年份发生病穗率为5%~10%,大流行年份重病田病穗率高达30%。小麦赤霉病属典型的气候型病害,小麦抽穗扬花期遇阴雨天气极易导致病害流行。菌源量大,品种感病,4月下旬至5月上旬降雨偏多,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小麦赤霉病在江苏盐城麦区流行频率增加,目前已成为小麦上的常发性病害.该研究阐述了2015年盐城市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及发生特点,从菌源数量、气候条件、小麦品种和病菌抗药性等方面分析了小麦赤霉病发生原因,并提出了防治对策,以期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根据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基本规律,结合沿淮地区小麦生产实际,应用小麦田间赤霉病菌源、病害发生和发展的资料,以及小麦生长发育期间的气象资料,分析和总结出小麦赤霉病长期(菌源发育趋势)、中期(小麦生育期、稻桩带菌率、中期天气预测)、短期(稻桩带菌率变化程度、短期天气预测)预测预报方法。根据预测结论和田间实际防治操作,提出小麦赤霉病的化学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0.
浦口区小麦赤霉病重发原因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对南京市浦口区2016年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阐述了浦口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生特点,并从菌源、品种抗性、防治适期、药剂选择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防控对策,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小麦赤霉病的发生及防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麦赤霉病发生除与温度、湿度、降水、日照等气象因子相关外,同时又受到菌源量、耕作制度、品种、复种指数和施肥水平以及浇灌条件影响。利用气象因子可以对小麦赤霉病进行预测预报。小麦赤霉病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药剂主要有: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羟菌唑、氰烯菌酯、己唑醇、戊唑醇、咪鲜胺等单剂或复配剂。防治时期以初花期、盛花期和盛花后2天3次防治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2016年漯河市小麦赤霉病发病情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靠自然发病,每年对110~150份适合于河南省种植的小麦品种(系)进行抗性鉴定与评价。以严重度、病情指数、穗发病率和发病程度为指标,对其近10 a发病情况进行比较,并对漯河市2016年小麦赤霉病的病情进行普查统计。结果表明,2016年是漯河市近10 a来小麦赤霉病发病最重的一年,发生程度为大发生年;缺少抗赤霉病品种、菌源充足、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是2016年漯河市小麦赤霉病发病流行的主要原因。建议选择种植抗性较高的小麦品种;玉米收获后结合深耕灭茬,减少田间菌源;扩大夏大豆种植面积,预防、控制小麦赤霉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稻麦轮作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预测的准确度,以江苏洪泽、姜堰和张家港的历年赤霉病病穗率、田间初始菌源和气象因子为数据集,采用逐步回归分析,筛选影响小麦赤霉病发生的关键因子,进一步构建不同生态区的基于 BP 神经网络算法的小麦赤霉病发生预测模型,对江苏姜堰和张家港地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准确度均为 100%,对江苏洪泽地区小麦赤霉病病穗率预测准确度为 91.67%。  相似文献   

14.
小麦赤霉病的流行是菌源、花期及天气条件三者相互配合所致。在小麦扬花之际,即使有充足的菌量,若天气晴好,病害也不会大流行。所以,我们认为小麦花期的天气条件是赤霉病流行的决定因素。天气变化存在着固有的客观规律。小麦花期的天气又与前期的天气条件是密切相关的。因而小麦赤霉病发病率与前期天气条件也必定是相互关联  相似文献   

15.
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特点分析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茂 《安徽农学通报》2018,24(13):56-57,93
通过调查2018年宣州区小麦赤霉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2018年宣州区环境菌源总量高,气象条件相对较适宜发病,该区小麦赤霉病未防治田间自然发病程度达5级,防治后小麦赤霉病发生程度为3级,且小麦赤霉病防治2次明显优于防治1次,早熟小麦赤霉病病穗率低于迟熟或恋青晚熟小麦.因此,应采取综合措施,加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来,小麦赤霉病(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在我省连续发生,流行。1985年全省大流行,损失小麦约8.9亿公斤,其它年份也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严重威胁着小麦生产。为此,我们组织全销有关单位协作,从菌源量、栽培条件、气象因素等几方面入手,对我省小麦赤霉病(穗腐)的发生特点、流行规律及田间流行动态经验模型进行研究,为有效控制危害和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小麦赤霉病综合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是平乡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在24万亩左右。近年来,由于受全球气温逐渐升高,跨区联合机收面积的迅速扩大,以及耕作制度、水肥条件等因素的变化影响,使得本来属于南方病害的小麦赤霉病,进入20世纪末期,悄悄地北移到我县麦田危害,并逐步完成定殖及菌源的初期积累,直到2003年,由于我县影响该病害流行的种植小麦品种、气候、菌源三大要件均已满足,  相似文献   

18.
小麦赤霉病是小麦生产中最主要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漯河地区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区,是小麦生产的特殊生态地区,近几年赤霉病的发生频率和为害程度均有所增加。本文初探了漯河地区小麦赤霉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有主栽品种易感赤霉病、菌源数量多、气候条件利于赤霉病发病、田间管理措施不佳、种植户应灾能力弱等因素;并对常见市售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化学药剂如多菌灵、戊唑醇、戊唑醇*咪鲜胺、氰烯菌酯、丙硫菌唑等进行了分析,提出选择不同作用机理的药剂轮换使用或者混配使用的建议,旨在为小麦赤霉病的防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小麦赤霉病和DON毒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综述了小麦赤霉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如主要病原菌、传播途径和环境条件对小麦赤霉病发生流行的影响等.并阐述了小麦赤霉病菌分泌产生的主要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ON)的毒理,我国赤霉病菌分泌DON毒素的差异和分布,小麦品种抗性对DON毒素产生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20.
小麦赤霉病是长江中下游冬麦区小麦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病害。由于近几年特殊的气候条件,使得历史上很少在北方冬麦区大面积发生的小麦赤霉病,在河北省中南部麦田严重流行,已成为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赤霉病不仅引起小麦直接减产,而且对麦粒的品质和利用价值影响严重。造成病麦出粉率低,面粉质量差,色泽灰暗,面筋含量减少,商品价值降低。病麦中含有致病的镰刀菌代谢产物,含有致呕毒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