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猪钩端螺旋体病是养猪临床常见病,呈世界流行,多发生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危害较大;消化道传播、皮肤黏膜接触传播和蚊虫媒介传播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根据临床发病缓急,该病可分为急性型、亚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主要表现全身症状、黄疸和流产;预防该病必须做好猪场选址,加强卫生管理,做好对猪群的定期普查工作;链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和多西环素等药物可用于该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
猪链球菌病由链球菌感染所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消化道和猪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传播;根据临床表现和发病部位不同,该病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急性型又细分为败血型、脑膜炎型和胸型,分别表现全身症状、神经症状和呼吸道症状,慢性型可细分为关节炎型和化脓型,主要表现关节炎症状和组织化脓;预防该病必须加强猪场的管理和消毒,适时进行疫苗免疫,抗生素是治疗该病的最佳药物。  相似文献   

3.
《畜禽业》2017,(8)
猪弯曲菌性腹泻是猪感染弯曲菌后发生的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细菌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为弯曲菌,对培养条件要求苛刻,通过消化道方式传播,粪便污染是主要传播途径;持续性腹泻是该病的主要特征,剖检病变也集中在肠道部位;病原的分离培养和血清学鉴定是该病常用诊断方法,结合临床可确诊;预防该病可通过加强卫生管理、及时清理粪便和加强消毒来控制,治疗该病首选敏感抗生素;临床发现该病时一定要注意人员的自身防护。  相似文献   

4.
《畜禽业》2019,(12)
鸭霍乱病由巴氏杆菌感染所引起,呈世界分布,传播较快,主要危害育肥期鸭和成年鸭。该病临床分为最急性型、急性型和慢性型3种,主要表现消化道症状、全身症状和神经症状,死亡率较高。通过临床初诊结合实验室检查能对该病进行确诊;预防该病必须加强鸡场管理,定期接种疫苗,有发病征兆的用抗生素进行大群预防。治疗该病首选对巴氏杆菌敏感的抗生素,感染严重的病鸭建议采用注射方法给药,效果更加确切。  相似文献   

5.
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病是由呼吸型的冠状病毒感染所引起,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猪群中一旦有感染,传播很快;该病感染率高,发病率和病死率低,感染猪主要表现轻微咳嗽,成年猪耐过,经济损失影响较小;血清学诊断法和分子生物学诊断法是该病的主要诊断方法 ;预防该病需要做好生产管理工作,感染猪大多表现一过性,治疗意义不大,但表现症状的猪需要用抗生素来防止继发感染。  相似文献   

6.
《畜禽业》2020,(9)
雏鸡白痢是由沙门氏菌感染而引发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发生于1周龄以内的雏鸡,病原广泛分布在养殖环境中,通过母源传播和消化道途径水平传播,应激对本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病鸡以全身症状和消化道症状为主要表现,死亡率较高;预防本病须加强种鸡的管理,做好入雏的准备工作,科学对雏鸡开口,加强消毒,降低应激;抗生素对本病治疗效果较好,应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鸭瘟的防治     
鸭瘟是鸭的一种急热性、败血性传染病,由鸭瘟病毒感染所引起,通过消化道和密切接触的方式传播,主要表现全身症状和神经症状,疾病后期病鸭可见头颈部肿大;预防该病必须加强鸭场的管理,定期免疫疫苗,采取综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感染鸭可用提升免疫力和清瘟病的中药尝试治疗,种鸭可注射同源精制抗体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8.
曹莉 《畜禽业》2023,(4):88-90
雏鸡白痢由白痢型沙门氏菌感染所引起,呈世界流行,病原主要经消化道传播,也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感染鸡以排黄白色黏性粪便为特征,同时表现全身症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长途转群和温度过低的室温环境对该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一旦发生会产生较大危害。对此,从对雏鸡进行科学开口、提供适宜的育雏条件、采取正确的消毒措施控制沙门氏菌污染以及做好种鸡群管理的角度详述了该病的具体预防方法,同时也阐述了使用抗生素和中药治疗该病的措施,以期为广大养殖户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9.
鸭副伤寒病由沙门氏菌感染所引起,多发于3周龄以内的雏鸭,成年鸭耐过,以地方流行为主,应激可促使本病的发生,感染鸭主要表现消化道症状,影响生产性能;预防该病必须加强鸭场的管理,控制病原的水平传播,合理使用微生态制剂,做好雏鸭的开口工作;抗生素是治疗该病的首选药物,使用时需严格遵守用药规定,不可随意延长用药时间,防止出现二重感染。  相似文献   

10.
传染性脑脊髓炎是家禽养殖过程中常见的病毒病,世界各地都有分布,雏鸡主要表现神经症状,成年鸡表现产蛋率暂时性下降;病原抵抗力较强,对大多数消毒剂不敏感,碘制剂、火碱和生石灰对病毒有较强的杀灭作用;病毒主要通过消化道、血液和黏膜接触途径传播;该病没有特效的药物能够治疗,只能通过加强预防进行防控,加强鸡场的管理和消毒,及时清理粪便,对种鸡和青年蛋鸡进行科学免疫,才能有效控制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畜禽业》2020,(8)
猪蛔虫病是兽医临床常见的寄生虫病,临床危害较大;病猪主要表现消化道症状和全身症状,生长发育受到影响,成年猪感染后症状较轻。预防猪蛔虫病必须提升猪场管理水平,做好粪便无害化处理,科学消毒。伊维菌素、阿苯达唑、左旋咪唑等药物可用于该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羊巴氏杆菌病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所引起,主要发生于幼龄羊,病原可经呼吸道、消化道、黏膜接触、伤口、血液等途径进行传播,应激对该病有促发作用,病羊以全身症状和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死亡率较高。从对健康羊群接种疫苗、做好母羊的管理、降低应激对羔羊的影响、加强羊场的生物安全管理以及药物防控等角度详述了羊巴氏杆菌病的预防措施,并阐述了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牛恶性卡他热是一种对牛有致死性的淋巴增生性病毒性传染病,病原为狷羚疱疹病毒I型,对环境抵抗力弱,普通消毒方法即能将其杀灭;带毒绵羊是该病主要传染源,病毒不能通过牛与牛之间相互传播;临床常见的有最急性型、慢性型、头眼型、良性型和消化道型5种类型,病牛表现全身症状和黏膜炎症;预防该病必须加强管理和消毒,避免牛群接触绵羊,该病目前暂没有较好的治疗方法 ,临床以预防为主。  相似文献   

14.
《畜禽业》2020,(6)
猪肺疫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而引发的猪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以地方散发为主,主要经呼吸道、消化道和血液途径传播。感染猪根据临床发病缓急程度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两种,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和全身败血症;预防该病必须强化猪场的管理,加强消毒,科学对猪群进行免疫;中药治疗该病时要以清热解毒、泄肺利咽为用药原则,西药治疗可使用抗生素注射用药。  相似文献   

15.
猪圆环病毒病是养猪临床常见病,由圆环病毒感染所引起,主要通过水平方式传播,消化道和呼吸道是该病的主要传播途径;病毒感染后可对机体的免疫细胞造成损害,引发多系统衰竭;临床上该病可分为多系统衰竭综合征型、皮炎和肾病综合征型、仔猪震颤型和繁殖障碍型四种;疫苗免疫是预防该病的最好方法,但需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疫苗种类;猪场应加强管理,发病仔猪采用支持疗法和对症疗法加以治疗,以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畜禽业》2017,(6)
羊布氏杆菌病是养羊生产过程中的常见病,主要引发母羊的不孕和流产,公羊生殖系统炎症而失去生殖能力;此病人畜共患,病畜和病原携带羊是主要传染源,消化道传播、黏膜传播和血液传播是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加强引种管理和日常消毒工作是预防该病发生的主要措施,抗生素的治疗效果较差,发生时最好不做治疗,需要及时将病羊淘汰;与羊群密切接触人员需防止自身感染。  相似文献   

17.
《畜禽业》2020,(7)
鸡大肠杆菌病是养鸡生产过程中重要的细菌性疾病,由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临床主要有菌血症型和肠道型2种,前者感染鸡主要表现全身症状,后者以消化道症状为主,后期也可转化为菌血症型;预防该病必须加强环境消毒,做好鸡群应激防控,提升管理水平,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进行预防;抗生素是治疗该病的最好药物,产蛋鸡和临出栏的肉鸡需考虑药物残留,建议使用中药或微生态制剂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18.
《畜禽业》2021,(8)
鸡马立克氏病由马立克氏病毒感染所引发,是常见的肿瘤性疾病,感染鸡以神经、内脏、眼球、皮肤等部位出现肿瘤样病变为主要特征,呼吸道、消化道、黏膜接触等是该病传播的主要途径,通过临床表现可对该病进行初诊,确诊须进行琼脂扩散试验或分子生物学试验进行检测。该病目前没有特效的药物能够治疗,发现病鸡最好的处理方法就是淘汰。预防该病须做好传染源的控制,提升鸡场的管理水平,科学地对健康鸡进行疫苗接种。  相似文献   

19.
黄美锋 《畜禽业》2023,(3):81-83
牛出血性败血症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导致,呈世界流行,病原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黏膜接触以及血液等途径传播,感染牛根据具体表现不同分为急性败血型、组织浮肿型和肺炎型3种类型,临床危害较大。养殖户需要做好牛群的预防工作,发现疑似病例时及时诊断确诊,并采取科学的治疗方法,可有效降低该病带来的影响。对此,基于该病的病原及临床症状,探讨该病的预防与治疗措施,以期为广大养牛户防控该病带来帮助。  相似文献   

20.
非洲猪瘟是一种发生于猪的急性、热性传染病,感染猪主要表现高热稽留,皮肤及内脏出血,多处水肿,病死率高,对养猪业危害巨大;该病呈世界流行,病毒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体表寄生虫传播;目前我国无有效疫苗能防控该病,发生该病的猪场需第一时间上报疫情,感染猪当场销毁;海关、动物疫控中心等部门必须加强对该病的检疫,杜绝生物安全问题的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