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规模转基因彩色棉花后代筛选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验证田间卡那霉素筛选与PCR分子鉴定相结合作为大规模转基因棉花后代筛选方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以该方法对转基因棉花不同品种的T1至T3进行筛选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对卡那霉素抗性表现有差异,在确定卡那霉素筛选最佳条件后,陇棉2号经过5.0 g·L-1卡那霉素叶片涂抹, 0~3 d观察期;BC05经过 5.0 g·L-1卡那霉素叶片涂抹, 0~4 d观察期;陇绿棉3号经过3.0 g·L-1卡那霉素叶片涂抹,0~5 d观察期,可以明显识别植株是否对卡那霉素有抗性。此法快速筛选的820株阳性植株中,PCR分子鉴定有14株呈假阳性,164 株具备外源目的基因,卡那霉素筛选的准确率为20%。因此,田间卡那霉素筛选是一种快速的棉花转基因后代筛选方法,但可靠性不足,如结合目的基因PCR分子鉴定,则是一种大规模转基因棉花后代群体筛选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Bt-CPTI双价抗虫基因对优良玉米自交系进行遗传转化。采用组培和盆栽两种方法对大量t0代转基因种子进行卡那霉素抗性筛选,获得的卡那抗性植株进行PCR及PCR-Southern检测,初步证明外源目的基因已整合到玉米基因组中,PCR-Southern阳性率达到2.19%。  相似文献   

3.
寇伟 《中国棉花》2014,(2):22-26
为进一步改进转基因棉花室内筛选系统,使用5000mg·L^-1浓度卡那霉素分别对转Bt基因棉花和非转基因棉花品种新陆早33的种子进行卡那霉素影响侧根生成的实验研究,经过卡那霉素溶液处理的棉花种子在基质中培养5d后进行数据统计,然后分别提取生成和不生成侧根的棉花幼苗子叶DNA,进一步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确认。结果表明:用5000mg·L’的卡那霉素对2个品种进行筛选时,Bt棉89%有侧根形成,而新陆早33仅2%有侧根发生。PCR鉴定结果也显示有侧根生成的棉花幼苗具有卡那霉素抗性基因NPTII和抗虫基因Bt。实验结果-9预期结果一致,所以这种筛选新方法可以作为有效快捷的转基因棉花室内筛选方案。  相似文献   

4.
大豆花粉管通道法转化lkt50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花粉管通道法,将外源基因lkt50向大豆品种东农48和品系东农96-02导入.通过卡那霉素筛选,从所获得的种子苗中初选转化植株,进一步进行PCR、Southern blot及RT-PCR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表明:在14株卡那霉素抗性材料中利用nptII基因的特异性引物有7株PCR阳性,利用lkt50基因特异性引物有2株PCR阳性,并且2株Southern blot及RT-PCR检测均呈现阳性,因此认为花粉管通道法可以用于大豆的转基因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棉花花粉管通道法成功转化外源基因 ,是中国特色。这一技术要求棉花花朵在微量注射前先自交。常用的方法是绑线自交 ,即开花前一天 ,用棉线绑住花蕾已经迅速长大而尚未开放的花瓣 ,操作简易 ,不需很强的专业技术训练 ,只要操作到位 ,自交效果较稳定。但是 ,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外源基因 ,受体棉花单株或群体所有的花朵都应该自交 ,否则就要摘除“漏网”之花。因此 ,自交工作量很大 ,尤其是在盛花期 ,往往不能顾及全面而不得不摘除很多花朵 ,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所以 ,寻找更快速有效的自交方法 ,对于棉花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的有效实施 ,很有…  相似文献   

6.
子叶期应用卡那霉素进行转基因抗虫棉快速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卡那霉素进行转基因抗虫棉田间快速检测,以棉花顶部第2叶为涂抹的最适宜叶片.但在大田生产上,要等到2叶进行鉴定,会延误间苗、定苗时间.2004年在大田生产上对抗虫棉和非抗虫棉分别于子叶期、2叶期、成熟期进行不同浓度的卡那霉素涂抹试验,以明确在子叶期进行卡那霉素快速检测的技术.  相似文献   

7.
蚜虫是棉花的主要害虫之一,在甘肃等西北内陆棉区普遍发生,严重影响皮棉的产量和质量,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通过生物技术把抗蚜基因导入棉花培育抗蚜虫棉花新品种,是综合治理棉花蚜虫危害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一项主要的工作就是进行转基因植株的筛选鉴定。李燕娥等人采用组织培养技术,在有卡那霉素的培养基上对转基因棉苗进行培养;祝建波等人直接在田间对己进行基因转化或转育的棉花叶片进行卡那霉素抗性筛选,都取得了较为肯定的效果。胡丽华等人报道大田筛选所使用的卡那霉素的适宜浓度为4000mg.L-1。但是研究地域不同,结果也不尽一致。为…  相似文献   

8.
花粉管通道法介导小麦抗病相关基因的转化和抗锈性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筛选小麦的新抗病基因,进而培育抗病种质材料,以小麦品种小偃22、小偃6和西农1376为受体,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防御素基因alfAFP、脂质转运蛋白基因LTP和抗菌肽基因spCEMA转入栽培品种中,并对转基因植株进行了目的基因和bar基因的PCR鉴定,获得了转化alfAFP基因和LTP基因的转基因后代,总体转化率为0.135%.对转基因后代进行的条锈病抗性鉴定,发现alfAFP基因对小麦抗病性提高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豆生物工程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90年代以来,大豆的生物工程研究重点放在建立遗传转化和再生体系上,随着遗传转化和再生技术的发展,我国已获得了抗病、抗虫转基因大豆植株,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大豆遗传转化主要采用农杆菌介导法、花粉管通法、基因枪及PEG法。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是以大豆子叶、胚轴为外植体,通过卡那霉素筛选,器官发生再生转化植株;花粉管介导法是以植株整体为受体导入外源原因,获得稳定遗传品系;基因枪介导的遗传转化是以大豆幼胚的胚轴、用基因枪轰击生长点,可以从任意一个基因型获得转基因植株;PEG介导的遗传转化是将质粒导入大豆原生质体,通过潮霉素进行筛选,获得转基因植株。  相似文献   

10.
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导入外源DNA技术是我国学者周光宇先生创建的 ,是我国基因工程研究中的一个特色。目前 ,花粉管通道法已在许多作物上得到了成功的应用。棉花花器大 ,繁殖系数高 ,尤其适用于采用花粉管通道法进行外源 DNA导入。目前我国培育和审定的转基因抗虫棉品种大多是以利用该技术获得的转基因抗虫材料为基础 ,通过系统选育或杂交选育而成的。山东棉花研究中心于 1 999年利用花粉管通道法将高产、抗病的海岛棉品系海71 2 4、异缘四倍体野生种达尔文氏棉及其他野生种系的叶片 DNA分别导入到陆地棉栽培品种石远32 1、鲁 735中 ,2 0 0…  相似文献   

11.
王桂玲  黄永芬 《大豆科学》2005,24(2):150-153
胆碱磷酸转移酶基因(cpt)是磷脂合成代谢途径上一个关键的酶基因,其基因产物是磷脂酰胆碱(PC),PC做为主要膜脂与膜的流动性和植物的抗寒性有密切关系.本实验用花粉管通道法将质粒PRDH401(含35S-35S-AMV-cpt-NOST)导入五个黑龙江常见栽培大豆品种中,对D1代植株进行卡那霉素抗性筛选、低温筛选和PCR检测,初步筛选到转化植株.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大豆转基因中常用的方法:农杆菌介导法、电击法、PEG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等转基因的技术方法的研究进展及其在大豆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等方面转化外源基因上的应用状况。  相似文献   

13.
花器发育调节基因gaga1转化大豆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用非洲菊基因gaga1转化N2899(质核互作雄性不育保持系)、通州豆、95—7等大豆受体。处理的花朵总数为4300朵,共获3000多粒种子。经卡那霉素田间鉴定,获得了14株抗卡那霉素的幼苗。通过抗性标记基因nptⅡ和目标基因gaga1的PCR检测,发现有两株N2899具有阳性信号,初步证明非洲菊基因gaga1已整合到这两株大豆的基因组中。形态分析表明:与未转化N2899相比,转基因大豆株型矮小,始花期提前,盛花期花数量较少,结荚不多。显微分析发现,与对照相比转基因大豆花器官结构没有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4.
我国大豆转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0  
我国大豆转基因发展很快,本文就大豆转基因中常用的方法:农杆菌介导法、电击法、PEG转化法、基因枪法、花粉管通道法、农杆菌传导的原位基因转化等的技术环节、在大豆抗虫、抗病、抗除草剂等方面转化外源基因上的应用状况,大豆再生体系建立以及对国内大豆转基因的展望.  相似文献   

15.
卡那霉素浓度和喷洒时间对鉴定转Bt基因棉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对转Bt基因抗虫棉的检测有两方面,一是对转Bt基因抗虫棉抗棉铃虫性生物测定,一是对棉株体内Bt毒蛋白的检测。根据转Bt基因抗虫棉本身携带的含嵌合基因卡那霉素特性,国内李燕娥等人均进行了转基因抗虫棉抗虫性检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卡那霉素的浓度以及喷洒卡那霉素的时间不同,抗虫棉与非抗虫棉对其反应时间不同。为更有效地鉴定转Bt基因抗虫棉不耽误农时特作本试验。1浓度对鉴定转Bt基因棉花的影响2005年4月在安徽农业大学棉花实验基地进行了用喷洒卡那霉素法筛选转Bt基因抗虫棉的实验,品种是抗虫棉新棉33B,非抗虫棉中棉所35。以40…  相似文献   

16.
花粉管通道介导的抗除草剂基因(bar)对大豆的遗传转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花粉管通道介导法将含有bar基因的pPTN140质粒DNA导入8个黑龙江省大豆主栽品种(系),导入1384朵花,共获得1164粒种子,经2次Basta除草剂筛选后共获得3个品种的除草剂抗性植株8株.对其进行PCR以及PCR-Southern杂交检测均为阳性结果,Southern杂交结果显示,8个除草剂抗性后代植株整合数目不同,其中2株整合单拷贝基因,另外6株分别整合3~8个拷贝的bar基因.对8个抗性植株的后代进行了除草剂抗性分析,D1-D3代均出现除草剂抗性植株,表明bar基因可以在转基因植株后代中遗传,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株系间以及株系内除草剂抗性缺乏规律性,分离比率不符合孟德尔遗传规律.说明大豆花粉管通道法转化基因存在多拷贝共抑制现象.目前获得除草剂抗性稳定的D3代株系82个.试验说明利用花粉管通道技术进行大豆转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转基因棉花在生产应用上的风险与安全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转Bt基因抗虫棉在各棉区广泛种植的现状,分析了转外源基因棉花在生产应用上存在抗除草剂棉花可能成为杂草、基因漂移威胁棉花近缘物种、转基因棉加速害虫的抗性进化、对非靶标有益生物的影响、转基因棉花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等风险,提出培育种植转多基因棉花、调控外源基因表达、设置棉花害虫"庇护所"、轮换种植不同类型的转基因棉品种、建立转基因棉花害虫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等转Bt基因抗虫棉的安全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8.
通过花粉管通道法将脱水素基因BDN1转入玉米自交系合344中,并对转化后代进行PCR和RT-PCR分子检测以及耐盐性功能鉴定,筛选耐盐性较高的转基因玉米新种质.结果表明,实验共获得88株T0代除草剂抗性植株,其中31株PCR检测呈阳性,14株RT-PCR检测呈阳性,对T4代转基因株系苗期进行300 mmol/L NaCl溶液的盐胁迫处理, 2个转基因株系耐盐性比对照提高两个级别.  相似文献   

19.
兔防御素NP—1是抗性谱最广的防御素之一。为了得到转NP—1基因的小麦柱株,采用电激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兔防御素NP—1基因导入普通小麦品种G9501和G8901中,经过抗生素和除草剂初步筛选得到8抹G9501和4株G8901的转化植株。田间抗病虫鉴定结果表明,这些植株对于白粉病、叶锈和条锈病的抗性有较大的提高,但对于蚜虫的抗性没有提高,初步认为兔防御素NP—1基因已经导入小麦,并已经在小麦中得到了表达。转基因植株的进一步检测工作正在进行中。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花粉管通道法的产生、分类及影响因素,阐述了花粉管通道法转基因技术的分子验证过程,列举了花粉管通道法在各作物育种上的应用,提出花粉管通道法应选择最佳导入方法与时期,从而提高外源DNA导人效率和遗传信息转化率,提高性状的变异频率,获得广泛的变异,提供丰富的变异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