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传播途径及对寄主的持续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不同浓度的美国白蛾核型多角体病毒亚致死剂量感染美国白蛾4龄和5龄幼虫,并分别收集不同处理的残余带毒试虫进行室内传代饲养.结果表明:病毒对寄主昆虫不仅具有直接致死作用,而且对蛹重和雌虫产卵量均有明显影响,尤其是对亲代、子一代和子二代寄主昆虫.对病毒传播途径的研究证实HcNPV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到寄主种群中.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不同寄主繁殖管氏肿腿蜂Sclerodermus guani Xiao et Wu及低温储存对其子代的影响,选择黄粉甲Tenebrio molitor蛹、蜜蜂Apis cerana幼虫、蜜蜂蛹、双条杉天牛Semanotus bifasciatus幼虫作为寄主繁殖管氏肿腿蜂,观测其子代出蜂量,雌雄比和体质量,比较低温储存不同时间后不同寄主繁殖的管氏肿腿蜂的死亡率和寄生率。结果表明:不同寄主繁殖的管氏肿腿蜂雌雄比差异不显著,双条杉天牛幼虫繁殖的子代蜂出蜂量最多,而黄粉甲蛹繁殖的子代雌蜂平均体质量明显高于其它寄主繁殖的雌蜂;在3℃和6℃下,由双条杉天牛幼虫繁殖的管氏肿腿蜂储存时间最长,而黄粉甲蛹繁殖的管氏肿腿蜂储存时间最短;同种寄主繁殖的管氏肿腿蜂在6℃下比在3℃下的储存时间长。随着低温储存时间的延长,管氏肿腿蜂的寄生率呈下降趋势,双条杉天牛幼虫繁殖的管氏肿腿蜂最长可储存70 d,而黄粉甲蛹、蜜蜂幼虫和蛹繁殖的管氏肿腿蜂最长可储存45 d。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沙蒿尖翅吉丁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沙蒿尖翅吉丁为沙蒿的一种毁灭性蛀干害虫,寄主为白沙蒿,在阿拉善左旗一年一代,以幼虫在浅层木质部蛀建蛀道越冬,第2年4月开始化蛹.5月底到7月底为成虫期和卵期,为防治适期.  相似文献   

4.
<正> 姬蜂是各地常见昆虫,多数种类寄生于农林作物害虫以及一些鳞翅目幼虫和蛹,是极其重要的有益性生物资源。笔者对近年来采集到的几种姬蜂标本,经整理鉴定后,扼要描述形态特征、寄主和省内分布,供参改。  相似文献   

5.
美国白蛾是危害猖獗的世界性检疫害虫,笔者介绍了该虫蛹期寄生性天敌昆虫的种类,在介绍其中7种优势寄生性天敌对美国白蛾越冬蛹和夏季蛹的自然寄生率、寄主蛹中羽化的子代数和性比等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系统综述了舞毒蛾黑瘤姬蜂的分布、寄主、寄生率、生物学特性和人工繁殖与利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结合江苏省采用天敌昆虫开展生物防治的现状,探讨了应用舞毒蛾黑瘤姬蜂防治美国白蛾的研究方向与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6.
花绒寄甲是多种林木蛀干性害虫天牛的重要天敌。该文主要研究了替代寄主(大麦虫蛹和黄粉甲蛹)和寄主(松墨天牛幼虫)繁育及不同饲料(松墨天牛幼虫粉、大麦虫幼虫粉和黄粉甲幼虫粉)饲养对花绒寄甲成虫产卵及存活的影响。结果显示:将花绒寄甲初孵幼虫接种于大麦虫蛹,其平均成虫羽化率为77.22%;将花绒寄甲初孵幼虫接种于松墨天牛幼虫,其平均成虫羽化率为62.08%;单个大麦虫蛹及松墨天牛幼虫繁育出的花绒寄甲数量分别为4.63头和2.48头;而黄粉甲蛹由于表皮硬化过快,花绒寄甲初孵幼虫无法寄生。在相同饲养条件下,相比于松墨天牛幼虫,大麦虫蛹繁育的花绒寄甲成虫在一年的生长中存活率良好,两者单雌虫年均产卵量基本无差异。对以两者繁育的花绒寄甲成虫分别喂以不同饲料,各处理一年内成虫死亡率之间和全年产卵量之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大麦虫蛹是非常理想的花绒寄甲替代寄主,且大麦虫幼虫粉、黄粉甲幼虫粉和松墨天牛幼虫粉均可作为花绒寄甲成虫的饲料。  相似文献   

7.
白蛾周氏啮小蜂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白蛾周氏啮小蜂在秦皇岛 1a发生 7代 ,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内越冬 ,群集于寄主蛹内 ,其卵、幼虫、蛹及产卵前均在寄主蛹内度过。成蜂在寄主蛹中羽化后 ,先进行交配 (无重复交配现象 ) ,随后咬一“羽化”孔爬出 ,其余的成蜂个体均从该孔羽化而出。刚羽化的成蜂当天即可产卵寄生。白蛾周氏啮小蜂从卵产入寄主蛹中至成蜂羽化、咬破寄主蛹壳出来这一时期的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温度分别是 36 5 .12日度和 6 .14℃ ,这对指导人工繁殖白蛾周氏啮小蜂有着重要作用。白蛾周氏啮小蜂在自然界中可以寄生多种鳞翅目食叶害虫 ,包括美国白蛾、大袋蛾、柳毒蛾、榆毒蛾、国槐尺蛾、杨扇舟蛾和桃剑纹夜蛾等 ,为白蛾周氏啮小蜂自然繁殖 ,在自然界中保持较高的种群数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8.
白蛾周氏啮小蜂对几种昆虫蛹的寄生率以及林间释放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探讨了白蛾周氏啮小蜂对美国白蛾为主的13种昆虫寄主蛹的寄生率和林间释放效果。结果表明,用柞蚕、油松毛虫、美国白蛾、赤松毛虫和野蚕等5种昆虫蛹可作为白蛾周氏啮小蜂的较适繁殖寄主,蛹寄生率和单蛹寄生数量均较高,其中柞蚕蛹寄生率和寄生量最高,考虑用柞蚕蛹扩繁周氏啮小蜂材料易得且成本较低,继而用柞蚕蛹做最适寄主进行了生产性扩繁和林间防治美国白蛾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用柞蚕蛹与白蛾周氏啮小蜂成虫按1∶50的比例室内接种扩繁,柞蚕蛹的白蛾周氏啮小蜂的寄生率达97%,而林间防治美国白蛾试验按老熟美国白蛾幼虫与白蛾周氏啮小蜂1∶10的比例林间挂茧放蜂,美国白蛾蛹寄生率可达32%~41%,而对照美国白蛾蛹自然寄生率7.3%~8.7%,处理区放蜂寄生试验效果是未放蜂对照区的4.3~4.7倍。  相似文献   

9.
黑边天蛾Hemaris affinis Bremer危害园林植物金银木Lonicera maackii Maxim.,幼虫取食寄主的叶片和嫩枝.该虫在河北省任丘市1a2代,以蛹在寄主附近土壤中越冬.翌年4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羽化.第1代、第2代幼虫分别于4月下旬、9月下旬孵化,均能为害寄主.  相似文献   

10.
诱导抗性作为一种新的植物抗性类型,在防御植食性昆虫的取食和产卵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该项研究在室内采用选择性方法,观察了分月扇舟蛾幼虫对不同处理的杨树叶的取食选择行为。用虫害叶喂食2~3龄幼虫48 h,测定其营养效应,分析了喂食虫害叶对分月扇舟蛾的幼虫发育历期、蛹重、羽化率等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生化方法测定了杨树叶片虫害后营养物质和次生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虫害叶对分月扇舟蛾表现为忌避作用;机械损伤叶不影响对寄主的选择性。分月扇舟蛾取食虫害叶后幼虫的发育历期延长、蛹重增加、羽化率降低,可溶性糖含量下降,单宁和黄酮含量增加。  相似文献   

11.
释放花绒寄甲成虫和卵防治栗山天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鞘翅目Coleoptera寄甲科Bothrideridae)是迄今发现的寄生天牛类害虫最主要的寄生性天敌昆虫。经研究,虽然寄生不同天牛种类的花绒寄甲根据形态特征目前认为是同一种,但在生物学特性上表现为很强的寄主专化性,即形成了不同天牛种的花绒寄甲生物型(biotypes)(Weietal.,2009)。因此,在利用其开展天牛生物防治时,必须在自然界找到自然寄生该种天牛的花绒寄甲生物型,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连续12 a对金斑喙凤蝶的野外调查观察,研究成虫活动规律,并利用仿生态养殖,观察金斑喙凤蝶卵和幼虫的形态特征与生活习性,研究其生物学特性,以期为金斑喙凤蝶研究与保护提供有效数据。[方法]根据2004—2012年对金斑喙凤蝶成虫活动规律的观察研究,2013—2015年,在金斑喙凤蝶成虫活动期,采用样线踏查的方法,自海拔450 m往山顶海拔1 200 m搜索,调查视野内木兰科植物分布情况,寻找卵和幼虫,收集后带回驻地进行仿生态养殖,观察其形态特征和生活习性。[结果]金斑喙凤蝶在九连山为一年二代,以蛹越冬,第一代成虫发生期为4月上旬至5月中旬,第二代成虫发生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中旬;2013年在木兰科植物金叶含笑上发现卵和幼虫,2014和2015年在深山含笑上发现卵和幼虫,深山含笑为新发现寄主植物,目前除九连山外尚未有报道;幼虫5龄,各龄级幼虫差异较大;预蛹成蛹经历两次蜕皮过程,这是金斑喙凤蝶研究中的一项重大发现。[结论]1)金斑喙凤蝶卵和幼虫的分布与寄主植物分布密切相关,且对生境质量有较高要求,成虫活动范围主要在寄主植物分布范围及其周边;2)金斑喙凤蝶选择生长良好的金叶含笑和深山含笑叶片上产卵,或嗜食深山含笑;3)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对卵的孵化、幼虫的生长发育以及化蛹和羽化影响较大;4)金斑喙凤蝶雌蝶少,卵孵化率低,幼虫发育历期长,幼虫成活率低,化蛹和羽化率低等是导致其种群数量稀少的主要原因。5)据查,目前尚未有其它蝶类化蛹过程中经历两次蜕皮的报道,预蛹化蛹蜕两次皮是金斑喙凤蝶异于其他蝶类的特殊现象。  相似文献   

13.
以花鸟市场购买的普通黄粉甲幼虫和湖南省林业科学院培养的川硬皮肿腿蜂为试材,就黄粉甲的饲养方式对川硬皮肿腿蜂人工繁育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0、24、28℃3种温度条件下培养的黄粉甲的老、熟、幼虫体长、初化蛹时间及蛹个体大小均有差异,随着饲养温度的降低,黄粉甲老、熟、幼虫体形变长、蛹的个体变大、初化蛹时间延长;3种温度下所化黄粉甲蛹按蜂蛹比1∶1接入川硬皮肿腿蜂后,其寄生率有显著性差异,而子代出蜂量无显著差异,20℃条件下所化蛹的寄生率和出蜂量分别较其它处理组提高了12%~22%和3~5头;在相同温度下饲喂葡萄糖的黄粉甲组与没有饲喂葡萄糖组相比,其肿腿蜂寄生率和子代数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4.
竹提取物对棉铃虫幼虫体内几种酶系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植物源农药的研究与开发是当前农药学领域较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一方面从植物中探寻新的活性先导化合物,通过类推合成进行新农药的开发;另一方面通过植物杀虫作用方式的研究,探寻新的杀虫作用靶标,通过生物合理设计开发新型环境友好农药(操海群等,2000).研究植物提取物及其有效成分对昆虫体内代谢酶系活性的影响,探讨其杀虫作用机理,对于合理利用与开发新型植物源农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白蛾周氏啮小蜂群集内寄生于美国白蛾蛹中,其卵、幼虫、蛹及产卵前期均在寄主蛹内度过。在自然界中,以老熟幼虫在寄主蛹内越冬。作者经多年研究得知,在当地白蛾周氏啮小蜂发育起点温度是:6.28℃(6.28±0.60);有效积温是:365.12日度(365.12±15.56)。白蛾周氏啮小蜂化蛹(前),在6℃的低温保存下,历经30天的时间;出蜂的有效积温为436.6日度。  相似文献   

16.
An outbreak on apple permitted a closer look at Coenorhinus pauxillus (Germar) (Col.: Attelabidae). The adult weevils emerge from mid-March onwards and attack the first unfolding leaves. Infested leaves drop when the larvae are in the 1st or 2nd instar, and it takes a further 4 weeks before the larvae are ready to pupate. Rearing of field-collected eggs and larvae is described. Leaf decomposition is an essential condition for pupation, as the fully-grown larvae do not leave their mine actively. Part of the population pupates more or less immediately and produces adult weevils in autumn. However, up to 70?% of the weevils remain in prolonged diapause; their pupation does not take place before the summer of the following year. Damage by the weevil involves not only the loss of leaves of flower clusters and shoots, but also feeding damage to young fruits. Two parasitoids were found. Observations indicate that 3?–?4 subsequently more abundant generations of Anaphes brachygaster Debauche (Hym.: Mymaridae) develop in eggs of C. pauxillus. Probles brevicornis Horstmann (Hym.: Ichneumonidae, Tersilochinae) emerges in May and oviposits in young weevil larvae on the tree. The parasitoid does not develop into a pupa until its host starts pupating. The outbreak of apple leaf cutter did not decline over three years, but did not spread into adjacent plantings.  相似文献   

17.
夹竹桃天蛾的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夹竹桃天蛾在汕头一年发生3代,以蛹越冬。越冬代成虫于2月下旬开始羽化,第1代幼虫于3月上旬开始孵化,以5-6月、8-9月为幼虫取食高峰期。本文报道其生物学特性,并提出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18.
气候因素对杨小舟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杨小舟蛾在青岛地区的生活史和发生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杨小舟蛾在青岛1年4代,世代重叠。日平均气温的变化对越冬代杨小舟蛾成虫的日羽化量及杨小舟蛾卵、幼虫和蛹的生长发育产生直接影响,日平均气温15℃时杨小舟蛾成虫开始出现,23.6~28.9℃时成虫羽化数量明显增加;成虫羽化的适宜湿度为60%~82%,以78%为最适。潮湿多雨的气候不利于杨小舟蛾幼虫的生长发育,干旱高温天气极易导致其爆发成灾。赤眼蜂、寄生蝇、杨扇舟蛾颗粒体病毒是其重要的寄生性天敌,对其发生危害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杨扇舟蛾在浙江宁波1a发生5代,以蛹越冬.7~ 9月的第3代、第4代幼虫为害杨树最重.以生物农药为主、化学农药为辅、天敌保护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技术,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控制杨扇舟蛾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利用中间寄主柞蚕Antheraea pemyi蛹大量扩繁白蛾周氏啮小蜂Chouioia cunea Yang经多代后寄生效果下降,系由蜂种退化所致,即利用一种中间寄主导致蜂种的营养来源单一。据此设计复壮措施,即利用自然寄主回接。结果表明:回接1代,其子代蜂种的寄生率提高了27.33%-35%,雌雄比提高了32.38%-73.2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