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 毫秒
1.
兔粘液瘤病是由兔粘液瘤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为全身皮下尤其是颜面部和天然孔周围皮下发生粘液瘤性肿胀。近年来本病有向亚洲蔓延的趋势。在首次发病地区,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2.
兔粘液瘤病     
兔粘液瘤病(Myxomatosis)是由兔粘液瘤病毒引起家兔和野兔的一种高度传染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征是全身皮下特别是颜面部和天然孔周围皮下发生粘液瘤性肿胀.由于本病是高度接触传染的并具有极高死亡率的疾病,给养兔业造成毁灭性损失,所以被国际兽医局定为B类传染病.我国目前尚未发现本病,但试验证明我国饲养的家兔对本病的感染率和致死率均为100%,如果传入,所造成的危害和经济损失将无法估量,因此我国将本病列为禁止输入的动物疫病之一.  相似文献   

3.
Shope氏1932年首先在野生的美洲白尾兔皮肤上发现了兔纤维瘤,并证明其病原体为滤过性病毒,在分类学上属于痘病毒[1,2,3,11]。这种纤维瘤病变也能通过人工接种传递给家兔。这种病毒与传染性兔粘液瘤病毒有着共同的抗原关系〔1,2,3,13〕,故兔纤维瘤病毒能使兔对其后的粘液瘤病毒的感染产生有效的免疫力。目前,许多国家都利用兔纤维瘤病毒冻干活毒疫苗给家兔接种来预防兔粘液瘤病的发生〔5,13〕。我国至今尚未见有兔纤维瘤和兔粘液瘤病流行以及有关本病的研究的报告。  相似文献   

4.
用标准粘液瘤病毒人工感染中国家兔,实验结果表明,中国家兔对粘液瘤病毒极易感,感染率和死亡率为100%;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皮下发生粘液性肿胀,真皮浅层至肌层间有大量瘤细胞浸润,瘤细胞多呈星形,也有呈梭形或蝌蚪形,粘液染色(+),PAS染色(+)。在表皮的基细胞,棘细胞和瘤细胞胞浆中可见不同时期的病毒颗粒和病毒包涵体。研究结果为诊断粘液瘤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兔纤维瘤病是由纤维瘤病毒引起的兔的一种良性肿瘤传染病。以皮下和黏膜下结缔组织增生,形成良种肿瘤为特征,在野兔群中呈地方流行性。1病原和流行特点纤维瘤病毒为双股DNA病毒,属野兔痘病毒属第五亚群,病毒粒子形状呈砖形,大约300纳米×240纳米×200纳米。经补体结合试验、琼脂扩散沉淀反应和中和试验证明兔纤维瘤病毒与野兔纤维瘤病毒、松鼠纤维瘤病毒和兔粘液瘤病毒有密切的抗原关系。人工接种于家兔的肌肉、皮下或睾丸内部都  相似文献   

6.
注射过粘液瘤病毒的兔子全部死亡,主要病变为皮下发生粘液性肿胀,和真皮中有星形、梭形或蝌蚪形瘤细胞浸润,在表皮的基细胞和棘细胞层中及瘤细胞中存在有不同阶段的病毒粒子和病毒包涵体,建立了琼脂扩散检测法用于粘液瘤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 ,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呼吸系统出血、实质器官水肿、淤血及出血性变化为特征。该病于 1984年在我国江苏等地爆发 ,此后许多国家和地区也报道了该病。兔病毒性出血症常呈爆发性流行 ,发病率及死亡率极高 ,对养兔业的危害性极大 ,所以制定一套正确的综合防治措施就相当重要。1 流行病学本病发病迅速 ,传播快 ,流行广 ,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90 %~ 10 0 % ,并且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北方地区多在冬、春两季流行 ,可能与气候寒冷 ,机体抵抗力下降有关。不同年龄、性别、品种均易感…  相似文献   

8.
用标准粘液瘤病毒人工感染中国家兔。实验结果表明:中国家兔对粘液瘤病毒极易感,感染率和死亡率均为100%;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皮下发生粘液性肿胀,真皮浅层至肌层间有大量瘤细胞浸润。瘤细胞多呈星形,也有呈梭形或蝌蚪形。粘液染色(+),PAS染色(+)。在表皮的基细胞;棘细胞和瘤细胞胞浆中可见不同时期的病毒颗粒和病毒包涵体。研究结果为诊断粘液瘤病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兔粘液瘤是兔的最危险传染病之一,由一种痘病毒引起,对家兔的致死率几乎为100%,可造成养兔业的摧毁性损失。目前,欧、美及澳洲大陆均有本病存在。随着国外种兔的输入,本病传进我国的危险性颇大,理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0.
兔出血症(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RHD),又称兔瘟,由兔出血症病毒(Rabbit hemorrhagic disease virus,RHDV)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传染性、高致死性的疾病。以呼吸系统出血,实质器官水肿、淤血及出血变化为特征。1984年,该病首先在我国爆发,随后朝鲜、韩国、意大利、德国、印度、法国、前苏联、西班牙、日本、美国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相继有该病流行的报道。国内外学者从形态学、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对RHDV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1.
<正>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HDV)引起的一种以呼吸系统出血、实质器官水肿、淤血及出血性变化为特征的急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四季均有发生,但以秋冬和早春多发,主要发生于青年兔和成年兔,呈群发性,一般在感染后2~3天内迅速死亡,死亡率高达90%以上。兔病毒性出血症在临床上易与兔巴氏杆菌相混淆,因此,有必要通过实验室检验来确诊该病,提出正确的防治措施。现将某兔场兔出血症的诊治过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獭兔病毒性出血症简称为兔瘟,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HDV)引起的兔一种急性、烈性、高度接触性败血性传染病,列为国家二类动物疫病。该病主要侵害3月龄以上的青、壮年兔,2月龄以内特别是1月龄以内的兔很少发病。其主要特征为呼吸系统出血、肝坏死、实质器官水肿、淤血及出血性变化。本病具有发病急,传播迅速,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牛乳头状瘤的特征是在体表发生乳头状瘤,也称疣。迄今为止,至少有五种病毒可引起本病,其中三种病毒可使乳房和乳头发病。本病为乳牛的多发病,国外报道的发病率在30%左右。该病的流行病学和经济损失了解得很少。根据我们的观察,严重病例因  相似文献   

14.
兔的呼吸系统疾病通常与兔的多杀性巴氏杆菌感染有关,据我们所知,除了兔粘液瘤病和兔出血症以外,尚未报道其他病毒自然引发兔呼吸系统疾病。本文描述了自然暴发的兔急性死性肺炎与类副粘病毒粒子的出现有关,肺的病理变化以出现巨细胞性肺泡炎为特征,本研究的结果将促使人们对兔急性呼吸系统疾病病例进行病毒分离,以获得更多兔肺炎中病毒可能作用的见识。  相似文献   

15.
鸡传染性贫血病(CIA)又称贫血因子病、蓝翅病、贫血性真皮炎、出血综合症等,是鸡的一种免疫抑制病。该病以再生障碍性贫血、淋巴器官组织萎缩、皮下和肌肉出血、泛血细胞减少为特征。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IAV)引起发病。本病存在于所有主要养禽业国家,1979年由Yuasa等首次于日本报道,中国于1992年首次分离到该病病毒。随后周文平等在河南、山东、江苏、辽宁、吉林等地的鸡群中也陆续分离到CIAV。此病通过垂直与水平传播引起临床与亚临床感染,使鸡只对马立克病毒(MDV)、网状内皮细胞增生病毒(REV)、法氏囊病毒(IBDV)、新城疫病毒(…  相似文献   

16.
兔病毒性出血症(RVHD)是由兔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传染病。该病自1984年2月在江苏无锡地区首次发现以来,人们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动态地研究该病病毒在体内的分布情况报道还较少。为此,本试验利用血凝(HA)、血凝抑制(HI)和SPA协同凝集试验动态系统地测出各组织器官的病毒滴度,探讨免病毒出血症的发病机理,进一步为本病的诊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兔病毒性出血症的诊断与防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强、发病急,死亡高等特点,常呈暴发流行,对养兔业有巨大的威胁。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以春、秋和冬季发生更为严重;不同年龄表现不一,哺乳期的仔兔未见发病,幼兔2月龄以后逐渐增加对本病的易感性,青年兔和成年兔易感性最高。  相似文献   

18.
山羊痘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山羊痘(goatpox)是由羊痘病毒属(capripoxvtrus)中的山羊痘病毒(goatpoxvirus,GPV)引起的山羊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发热、呼吸困难、流粘液性或脓性鼻液及在皮肤粘膜出现痘疹为特征。本病最早的记载见于公元前200年。现在主要非洲、中东及亚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流行,在欧洲及澳大利亚也曾经有关于本病的报道。国际兽医局(OIE)在1997年将该病列为A类重大传染病,我国也把其列为甲类动物传染病。本病现已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有本病的国家和地区其易感动物及其有关的产品被世界各国列为严格限制进出的对象。国内…  相似文献   

19.
正兔黏液瘤病(Rabbit myxomatosis)是由兔黏液瘤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高死亡率的病毒传染病,仅在发生家兔和野兔。它对家兔的致死率和死亡率都在90%以上,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已经将其列为B类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疫病。虽然在我国暂未发现本病,但是目前全世界已有近60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过本病且有向亚洲蔓延的趋  相似文献   

20.
兔出血症 (Rabbithaemorrhagiedisease ,RH) ,俗称兔瘟 ,是由兔病毒性出血症病毒(Rabbithemorrhagicdiseasevirus,RHDV)引起的急性、流行性、烈性传染病 ,以实质器官出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为特征 ,1 984年刘胜江等在我国江苏省首次发现本病 ,朝鲜、韩国、意大利等国也相继发现本病 ,并于1 991年蔓延至前苏联和欧洲大部分国家 ,墨西哥和澳大利亚也有本病发生[1] 。国内外学者在该病的病原及诊断方面均作了大量研究 ,现就笔者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报告如下。1 病原及分子生物学RHD病原为RHDV ,在分类地位方面 ,我国徐为燕 (1 989)将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