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阆中地处川北,属国家级贫困农业县级市,农业耕地58万亩,田、地各半。旱地种植以麦//玉//苕、麦//玉//豆为主。近年来随着我市生姜产业的发展(到2012年全市规划发展生姜面积10万亩),我们逐渐探索出了"麦//姜//花"种植模式,并在姜区已推广上万  相似文献   

2.
阆中市旱地作物多熟种植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我市农科人员将以粮为主的旱地三熟制创新发展为多种新的种植模式,如将“麦/玉/苕”三熟改为四熟至六熟制,作物也以原粮食型改为“麦/玉/豆”型、粮经型、粮油型、粮菜型、粮药型等多种模式,开创了我市20万亩旱地作物多熟种植新局面,适应了市场需求,实现了助农增收,并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阆中市旱地作物多熟种植新模式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3.
旱地新三熟“麦/玉/豆”模式(以下简称新模式)是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副校长在传统“麦/玉/苕”模式的基础上,研究集成的旱地新型种植模式,其核心内容是在免耕、秸秆覆盖、作物直播条件下以冬大豆代替“麦/玉/苕”模式中的红苕。  相似文献   

4.
我省旱地面积大,旱粮比重高,全省共有旱地2724.2万亩(1亩=1/15公顷,下同),占耕地总面积的46.5%。每年以小麦、玉米和薯类为主的旱地粮食产量占粮食总产的一半以上,尤其是川中丘陵和盆周山区旱地面积占全省总旱地总面积的72.6%,是我省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对旱地实行多熟种植历来是我省确保粮食增收的一大举措,持续研究高产高效的旱地多熟种植模式则成为旱地农业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省旱地多熟种植模式形式多样,以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麦/玉/苕”旱三熟为主体,该模式经过30多年的应用,对我省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竹 《现代农业》2008,(12):19-19
针对目前中国大豆进口量逐年递增,而北方大豆主产区由于重迎茬严重已不宜再盲目扩大种植面积的现状,我们分析了在南方丘区发展套作大豆的有利条件,提出了旱地新三熟种植模式“麦/玉/豆”,并简要介绍了该模式的突出优势和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6.
四川省荣县套作大豆常年种植面积在3万hm2以上,但种植技术落后,效益低下,单产长期在900kg/hm2左右。近年来,以四川农业厅和四川农业大学为技术依托,大胆探索创新总结出了以“五改”为主要技术措施的旱地多熟种植新模式-“麦/玉/豆”。通过多年的示范和推广,目前全县旱地新种植模式“麦/玉/豆”大豆高产高效种植面积已达到1.7万hm2,大豆单产增加到1 500kg/hm2以上,种植效益增加2 000元/hm2,取得一定成效。但大豆单产和种植效益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针对这一现状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包括四川、重庆、贵州、广西、云南在内的西南5省区是我国主要的农业生产区,该区地形复杂,多以丘陵和山地为主,是我国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其中玉米是主要的旱粮作物。由于该区多数地区热量条件三熟不足,两熟有余,玉米多以间套作种植。“麦/玉/豆”和“麦/玉/苕”套作种植模式是该区玉米的主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8.
旱地麦—玉—豆三熟带状种植模式是在麦—玉—苕三熟种植模式的基础上用大豆代替红苕的一种栽培新模式。种植红苕的主要目的是作生猪饲料,近年来农村散户养猪逐渐减少,规模养殖逐年扩大,加之红苕不耐存储,比较效益差,而大豆的供需缺口日益加大,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供需矛盾加剧,大豆供不应求,旱地麦-玉-豆带状种植模式已成为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9.
旱地套作磊豆是在过去麦——玉——苕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自贡市沿滩区是在川南几个地方中推广旱地套作较早的区县之一,随着贡选1号等冬大豆的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旱地"麦/玉+豇/豆+蒜"是在"麦/玉/豆"旱地新3熟复种制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集轮作、套作与混作于一体的,一年5熟制粮经复合型种植模式。其操作简便且经济效益高。是从事种植业的农村劳动力日趋不足现状下较优种植的模式。只要改进覆盖、蔬菜采摘与商品化处理技术,就能得到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1.
旱地套作大豆是在过去麦--玉--苕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改进而来.自贡市沿滩区是在川南几个地市中推广旱地套作较早的区县之一,随着贡选1号等冬大豆的推广使用,旱地套作大豆已被农户普遍接受.随着生猪集中养殖的增加,麦--玉--豆和油--玉--豆种植模式的面积逐年加大.  相似文献   

12.
江苏沿江稻田三熟种植方式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通过1991~1994年连续3年的试验资料,对沿江稻田多熟制不同的同种植方式的产量,能量平衡,养分和有机质平衡,经济效益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进栽培技术后的麦/玉-稻三熟制,即新型麦/玉-稻种植方式,较常规麦/玉-稻三熟制和常规麦-稻两熟制在生态经济效益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3.
在分析西南丘陵旱地农作制度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现代农作制度的发展趋势,并对旱地新3熟“麦/玉/豆”的发展优势与前景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2008年旱地新三熟麦-玉-豆种植模式在阆中市全面推广应用,改变了原旱三熟麦-玉-苕种植模式以大豆代替红苕而进行套种轮作的多熟种植制度.  相似文献   

15.
杂交玉米制种套种二季玉米(夏玉米),是近两年在我市玉米制种基地上种植非常成功的麦--玉(制种)--玉--苕旱地多熟制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16.
"麦//玉//豆"套作模式,在间中发展推广已经有30多年,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和农村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形成了适合不同时代的模式特点。本文要谈的该种植模式为"五0:七0"套作模式,其特点为:省工、高产、适宜于小型机械化。笔者系统介绍了该种植模式的特点,提出了套作模式中小麦、玉米、大豆高产种植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17.
旱地三熟“麦/玉/豆”新种植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技术背景 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广西等西南丘陵、山区,旱地面积比重大,复种程度高,是我国南方典型的旱作多熟农业区。长期以来,我国西南地区旱地以"麦/玉/薯"、"油-玉/薯"等一年二熟和一年三熟种植为主,年种植面积达5370万亩。这些模式经过多年的应用,对我国西南和南方地区粮食增产起到了重要作用,至今仍是该区旱地的主体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阆中市玉米常年种植面积28万亩,主要种植方式是麦/玉/薯、麦/玉/豆,玉米收获后至小春播种前尚有90天左右的空闲时间。为充分利用秋季光热资源,阆中市农技站从2011年起在南充农科院大豆研究所的指导下,在彭城镇、二龙镇大力实施麦/玉/豆/豆旱地新四熟模式:即在小麦收后种夏大豆,玉米收后种秋大豆。2012  相似文献   

19.
富顺县是川南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大县之一。全县为典型丘陵地貌,小麦以“麦/玉/豆”或“麦/玉/苕”套作模式为主。因此,在我县探讨该套作模式下的小麦高产创建是十分必要的。2011年我县根据四川省农业厅关于《2011年小春粮油高产创建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县小麦生产实际,以“抓好示范,提高产量,做出特色”为指导思想,在小麦生产重点镇乡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  相似文献   

20.
11年试验示范麦/玉/棉立体种植结果表明,在传统麦/棉不减密度、不减产量的基础上,每公顷增植春玉米3.75万株,可增产4500kg,提高了棉田的综合效益,促进了养殖业的发展。本提出该模式的实施办法,并阐明其增产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