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7 毫秒
1.
本实验将鲫鱼分为四个组,即对照组、益生菌组、β-葡聚糖组和联合组。分别投喂基础饲料、添加益生菌饲料、添加β-葡聚糖饲料、添加益生菌和β-葡聚糖饲料。定期检测各组鲫鱼水体各细菌数量变化。结果表明:投喂益生菌后,水体细菌总数极显著减少(p < 0.01),大肠杆菌、气单胞菌显著减少(p < 0.05),乳酸杆菌数量显著增加(p < 0.05),β- 葡聚糖对水体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气单胞菌、乳酸杆菌都没有明显影响(p >0.05);β-葡聚糖和益生菌联合投喂, 水体细菌总数、大肠杆菌、气单胞菌显著减少(p < 0.05),乳酸菌数量显著增加(p < 0.05);联合组与益生菌组的细菌总数、乳酸杆菌无显著差异( p > 0.05),而联合组的气单胞菌、大肠杆菌数量比益生菌制组明显减少(p <0.05) 。说明联合制剂中对水体细菌结构起调节作用的主要是益生菌, 但β- 葡聚糖能协同益生菌减少水体中致病菌的数量, 也说明β- 葡聚糖和益生菌联合投喂, 对调节水体细菌结构比单独投喂要有效。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β-1,3-葡聚糖添加到配合饲料中对江黄颡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机能、体成分等重要指标产生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1.75±0.01)g的江黄颡鱼720尾,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1组投喂基础饲料,5组投喂分别添加200、400、600、800和1 000mg/kgβ-1,3-葡聚糖的试验饲料,进行42d的养殖试验。由试验结果显示,各组江黄颡鱼之间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饲料系数(FC)、成活率(SR)、肥满度(CF)和肝体比(HSI)差异不显著(P0.05)。其中,与对照组相比,添加β-葡聚糖的组实验前后体重、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都有一定程度的增高,在G600达到最高,饲料系数与对照组相比有所下降。饲料中添加β-1,3-葡聚糖对各组江黄颡鱼血清总蛋白、尿素胆固醇、甘油三酯、谷丙转氨酶活性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其中,与对照组相比,添加组的血清总蛋白含量有所升高(P0.05),β-葡聚糖添加组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有所降低(P0.05)。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一定水平β-1,3-葡聚糖对江黄颡鱼的生长性能和血清生化指标均没有显著影响。造成该结果的原因和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选择初始体重为(454±52)g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分别投喂添加不同浓度β-葡聚糖(0.05%、0.1%和0.2%)的饲料,饲养30 d后进行取样,分析虹鳟部分生长指标及血液生理指标。结果显示,投喂对应饲料30 d后,0.2%葡聚糖添加组增重率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及对照组(P0.05),0.05%葡聚糖添加组增重率最低。0.2%葡聚糖添加组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0.05%和0.1%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0.2%葡聚糖添加组的肝体比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及对照组(P0.05)。各添加组的肥满度随着葡聚糖投喂量的增多而升高,其中,最大值出现于0.2%葡聚糖添加组,但各添加组肥满度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投喂30 d后,0.05%葡聚糖组白细胞数量显著高于0.2%葡聚糖组及对照组(P0.05),与0.1%葡聚糖组差异不显著(P0.05),0.1%葡聚糖组红细胞数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及对照组(P0.05),葡聚糖组红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葡聚糖组血红蛋白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实验组及对照组(P0.05),对照组鱼的血红蛋白浓度显著低于各实验组(P0.05)。研究表明,在循环水养殖模式下,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可提高虹鳟的生长性能并改变其部分血液生理指标,本研究中0.2%β-葡聚糖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4.
β(1,3)-葡聚糖对锦鲤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鲤鱼配合饲料中按0.10‰、0.15‰、0.20‰、0.25‰的比例添加β(1,3)-葡聚糖,连续投喂锦鲤(Cyprinus carpiovar.koi)30 d后,通过测定供试鱼的增重量、血细胞的吞噬活性及血清中溶菌酶活性,比较了β(1,3)-葡聚糖对锦鲤促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β(1,3)-葡聚糖添加量的增加,对锦鲤的促生长作用越明显,在饲料中添加β(1,3)-葡聚糖能够提高锦鲤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5.
尹军霞  陈瑛  孟丽丽 《水产科学》2007,26(11):610-612
将鲫鱼分为益生菌剂组和对照组,分别投喂添加益生菌剂和未添加佐剂的一般饲料后,检测各组鲫鱼肠道菌群、饲料系数、增重率和成活率等。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和肠球菌是鲫鱼肠道非常住菌群(过路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产气荚膜梭菌为常住菌群;益生菌剂能极显著减少鲫鱼肠道的好氧菌(P<0.01),极显著增加鲫鱼肠道的厌氧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P<0.01),显著降低鲫鱼肠道的产气荚膜梭菌(P<0.05);益生菌剂能有效改善鲫鱼肠道菌群。益生菌剂能促进鲫鱼的生长和成活。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长期投喂β-1,3-葡聚糖对低盐度(5)养殖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血液代谢物和肌肉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为(0.65±0.01) g的凡纳滨对虾为研究对象,分别投喂添加0、250、500和1 000 mg·kg~(-1)β-1,3-葡聚糖的4种等氮等脂试验饲料,试验期84 d。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血清乳酸盐和肌肉溶菌酶活性最高值出现在摄食后的第14天,总蛋白、甘油三酯、胆固醇、葡萄糖含量最高值出现在第42天,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抗超氧阴离子水平的最高值出现在第56天。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250 mg·kg~(-1)β-1,3-葡聚糖显著提高了凡纳滨对虾血清甘油三酯、胆固醇、葡萄糖、乳酸盐含量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P0.05);500 mg·kg~(-1)β-1,3-葡聚糖显著提高了其血清总蛋白、抗超氧阴离子水平(P0.05),250或500 mg·kg~(-1)β-1,3-葡聚糖可显著增强过氧化氢酶、溶菌酶活性(P0.05)。饲料中添加250或500 mg·kg~(-1)β-1,3-葡聚糖14、42或56 d,可显著提高低盐度养殖凡纳滨对虾营养物质代谢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β-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虾配合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0、0.5、1.0、1.5、2 mg/g)的β-葡聚糖投喂凡纳滨对虾60d,分析β-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免疫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5 mg/g处理组肌肉溶菌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5、1.0、1.5 mg/g处理组的POD活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5、1.0、1.5、2.0 mg/g各处理组血清碱性磷酸酶(AKP)和酸性磷酸酶(ACP)均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其中1.5 mg/g组的ALP和ACP活力最高。表明饲料中添加葡聚糖能有效提高虾体免疫力,适宜添加剂量为1.0~1.5 mg/g。  相似文献   

8.
在基础饲料中添加0.5%的壳聚糖,采用3种不同的投喂方式(方式A:连续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方式B:连续投喂添加0.5%壳聚糖的饲料,连续组;方式C:先投喂0.5%壳聚糖饲料再投喂基础饲料且每15天间隔投喂,不连续组)饲喂初始体重(19.46±0.04)g的草鱼60d后,对草鱼进行饥饿胁迫处理[各投喂方式分为投喂组(feeding,F)和饥饿组(starvation,S)],以生长、一氧化氮(nitrogenoxide,NO)含量和溶菌酶(lysozyme,LSZ)活性为指标考察壳聚糖不同投喂方式对草鱼抗饥饿胁迫处理的能力。结果显示,(1)连续组和不连续组60d时草鱼增长率和增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5d饥饿处理后也呈现投喂组和饥饿组的增长率和增重率高于对照组的趋势(P>0.05);(2)对照组头肾、肝胰脏NO含量和血清、头肾溶菌酶活性饥饿组显著高于投喂组(P<0.05),连续组除头肾外NO含量和各组织溶菌酶活性饥饿组显著低于投喂组(P<0.05)或与投喂组无显著差异(P>0.05),不连续组除脾脏外NO含量和除肝胰脏外的溶菌酶活性饥饿组显著低于投喂组(P<0.05)或与投喂组无显著差异(P>0...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复合益生菌对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生长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实验设1个对照组((Ⅰ组)投喂基础饲料)和3个实验组(投喂在基础饲料中添加复合益生菌的饲料,添加浓度分别为1000 mg/kg(Ⅱ组)、2000 mg/kg(Ⅲ组)和3000 mg/kg(Ⅳ组)),每组3个重复,饲养初始体重为(175.79±15.32)g草鱼8周后,测定生长和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各实验组均能显著提高草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降低饵料系数,存活率无显著差异,且Ⅲ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饵料系数最低,增重率比Ⅰ组提高了16.32%。复合益生菌显著提高了草鱼肠道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其中Ⅲ组的脂肪酶和胰蛋白酶活性最高,Ⅳ组的淀粉酶活性最高;复合益生菌显著提高了草鱼血清中总抗氧化能力、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谷胱甘肽含量,当添加量为3000 mg/kg时,会降低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复合益生菌能显著降低草鱼血清中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当添加量为3000 mg/kg时,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活性和丙二醛含量均有所升高。结果表明草鱼基础饲料中适量添加复合益生菌能促进其生长,降低饵料系数,提高肠道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功能,适宜添加量为2000 mg/kg。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饲料中添加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WTC019)对草鱼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平均体重为(146.23±14.56)g的健康草鱼,对照组(A组)只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B、C、D组)分别投喂含106、107、108CFU/g B.subtilis WTC019的基础饲料,试验60 d。结果显示:试验组草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草鱼肠道中的淀粉酶、脂肪酶和胰蛋白酶的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D组的草鱼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最高,C组的草鱼胰蛋白酶活性最高。添加组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变化不显著。由此得出,B.subtilis WTC019可提高草鱼的消化酶的活力和抗氧化功能,进而可促进草鱼生长。  相似文献   

11.
付嘉 《江西水产科技》2022,(6):21-22+25
为探究鲤鱼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乳酸菌对其肠道酶活性的影响,并确定鲤鱼饲料中乳酸菌的最适添加水平。选择体况良好、健康且体重相近的鲤鱼400尾,按照单因子试验设计,将其均分为4个处理组,每组100尾鲤鱼。对照组鲤鱼投喂基础饲料;试验1组鲤鱼投喂基础饲料+0.25%乳酸菌;试验2组鲤鱼投喂基础饲料+0.5%乳酸菌;试验3组鲤鱼投喂基础饲料+1.0%乳酸菌。试验周期分为7天的预饲期和60天的正式试验期。试验结束,检测各组鲤鱼肠道酶活性。结果表明:试验2组和试验3组鲤鱼肠道中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1组(P <0.05);试验2组和试验3组鲤鱼肠道中淀粉酶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而试验1组鲤鱼肠道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有比对照组提高的趋势,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 0.05);试验2组和试验3组鲤鱼肠道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 0.05)。  相似文献   

12.
β-葡聚糖对花鲈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循环水养殖试验和氨氮急性应激试验,研究了饲料中添加β-葡聚糖对花鲈免疫和抗氧化指标的影响。选用体质量为(8.35±0.17)g的花鲈720尾,随机分成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和添加200、400、600、800、1000mg/kgβ-葡聚糖的试验饲料。6周生长试验结束后,对花鲈进行非离子氨质量浓度为3.29mg/L的氨氮应激试验,持续时间为96h。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400~800mg/kg组免疫球蛋白M含量显著升高(P0.05),各添加组补体3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00~800mg/kg组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400mg/kg组血清酸性磷酸酶活性、200~600mg/kg组血清一氧化氮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他添加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400mg/kg组血清总抗氧化能力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P0.05),400~800mg/kg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各组血清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不显著(P0.05)。应激后,200~600mg/kg组碱性磷酸酶活性、400mg/kg组和600mg/kg组酸性磷酸酶活性、400mg/kg组总抗氧化能力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400mg/kg组和600mg/kg组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适量β-葡聚糖能提高花鲈的免疫和抗氧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不同浓度的β-葡聚糖对感染杀鲑气单胞菌(Aeromonas salmonicida)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应激过程的调节作用,在虹鳟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β-葡聚糖(0,0.05%,0.1%,和0.2%),投喂42 d后感染杀鲑气单胞菌,在感染后第2,4和6天取样检测血清应激指标的变化,第7天时统计虹鳟的存活率。结果表明,添加β-葡聚糖能显著提高感染杀鲑气单胞菌后虹鳟的存活率,其中0.2%剂量的保护效果最好(P0.05)。感染后第4天β-葡聚糖组的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TP)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0.1%和0.2%组的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活性在感染后第2天达到峰值,早于0.05%和对照组。0.1%和0.2%组血清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活性在感染后显著上升,而0.05%和对照组却显著下降(P0.05)。β-葡聚糖组在感染后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活性一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β-葡聚糖组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H)感染后下降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感染后第4天,β-葡聚糖组的血清尿素氮(urea nitrogen,BUN)浓度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浓度在感染后显著下降(P0.05),其中0.2%组下降幅度最小。各组肝脏和脾脏热休克蛋白70基因(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表达量在感染后都显著升高(P0.05),0.1%和0.2%组表达峰值出现时间早于其他组,且其峰值高于其他组峰值。综上所述,本实验中,添加β-葡聚糖能显著提高感染杀鲑气单胞菌的虹鳟的存活率和有效减弱细菌感染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其中0.2%剂量的保护效果最好且对应激过程的减弱效果最明显(P0.05)。  相似文献   

14.
以黄鳝(Monopterus albus)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0%和2.0%的复方中草药,设置4组,即对照组D1(不添加中草药,正常投喂)、试验组D2(连续投喂1.0%中草药饲料)、试验组D3(投喂1.0%中草药饲料7d,饥饿7d)、试验组D4(投喂2.0%中草药饲料7d,饥饿7d),共计4个处理.养殖试验进行90d.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均能提高黄鳝成活率和增重率,且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清中的血糖(GLU)、甘油三酯(TG)和尿素氮(BUN)(P<0.05),且D4组的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均能显著提高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力(T-AOC)、溶菌酶(LSZ)活力(P<0.05),D2和D4组补体C3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发现各试验组均能显著提高黄鳝脂肪酶活力(P<0.05),除D2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其他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各试验组均能显著降低黄鳝粗脂肪和灰分含量(P<0.05),除D2组能显著提高黄鳝粗蛋白含量外(P<0.05),其他组对黄鳝体蛋白含量影响不大(P>0.05).当中草药添加量为1.0%时,连续投喂在各方面均优于间隔投喂,而间隔投喂2.0%的中草药能一定程度地改善黄鳝肝功能,提高其免疫力.  相似文献   

15.
本实验采用初始体质量(1.84±0.02)g的全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aureus♂×Oreochromis niloticus♀)作为饲养对象,在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β-葡聚糖(添加量分别为0、0.5%、1.0%、1.5%、2%和4%),共设6个处理,饲养8周,研究β-葡聚糖对奥尼罗非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等生长指标的影响。8周后注射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进行感染实验,研究β-葡聚糖对奥尼罗非鱼存活率和免疫调节的影响。观察7天,计算存活率,测定头肾的酸性磷酸酶(ACP)和溶菌酶(LSZ)活性。结果显示,饲养8周后各组成活率为96.67%~100%,添加β-葡聚糖对增重率、特定生长率、饵料转化率和蛋白质效率影响不显著,1.5%添加组的肥满度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2.0%添加组奥尼罗非鱼肌肉蛋白含量显著高出对照组和0.5%组分别为3.76和3.02个百分点(P<0.05);注射嗜水气单胞菌7天后,对照组的存活率仅为25%,β-葡聚糖添加组的存活率在60%~70%,1.5%的β-葡聚糖添加组可以显著提高(P<0.05)奥尼罗非鱼头肾组织ACP和LSZ的活性。结论,全雄奥尼罗非鱼饲料中β-葡聚糖的适宜添加量在1.0%~1.5%时,可以明显改善其生长性能和抗嗜水气单胞菌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饵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免疫增强剂(0.2%,0.5%,0.8%)连续投喂21d。在0,1,4,7,14,21d检测河鲫鱼(Carassius auratus)血液白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和体表粘液的溶菌酶活性。结果表明,该免疫增强剂可使河鲫鱼血液中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和体表粘液的溶菌酶活性都有明显提高。在停止投喂后7d,血清溶菌酶的活性逐渐降低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组白细胞吞噬活性依然与对照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相同配方成本下,不同加工工艺以及投喂策略对鲫鱼生长和消化率的影响。采用配方相同的挤压熟化料和硬颗粒料饲养鲫鱼,投喂挤压熟化饲料相对于颗粒饲料,鲫鱼特定生长率、蛋白质效率和饲料转化效率显著升高(P<0.05);增加投喂频率可提高鲫鱼对颗粒饲料的利用效率,并促进生长,但对挤压熟化饲料组生长没有显著影响,但提高了饲料的蛋白和能量消化率。对于平均初重为(64.38±0.18)g的鲫鱼,投喂3.5%挤压熟化饲料,每天投喂6次可达到最大生长率,但2.0%投喂率,每天投喂6次的挤压熟化饲料组,饲料系数最低。  相似文献   

18.
以不添加β,3-葡聚糖的半纯化饲料为基础饲料,分别在其基础上添加0、100、200、400、600和800 mg·kg-1(分别记做G0、G100、G200、G400、G600、组)的β-1,3-葡聚糖,对平均体重为(0.55±0.01)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进行5周的饲养试验,研究β-1,3-葡聚糖对凡纳滨对虾幼虾存活率、特定生长率和饲料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β.1,3-葡聚糖添加量的增加,凡纳滨对虾的特定生长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400 mg·k-1组达到最高值,但各试验组间没有显著差异;除800mg·kg-1组外,添加β-1,3-葡聚糖试验组的饲料效率均高对照组,在400 mg·kg-1组饲料效率最高,显著高于对照组和(P<0.05);各组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没有显著差异.通过二次回归分析,得到特定生长率y(%)与β-1,3-匍聚糖添加量x(mg·kg-1)的关系为y=-2E-06x2 0.0014x+3.2905,R2=0.9385,凡纳滨对虾饲料中β-1,3-葡聚糖的最适添加量为336.5mg·kg-1.  相似文献   

19.
在饲料中对自制复合免疫增强剂设计了四个添加剂量(投喂免疫增强剂浓度0‰、投喂免疫增强剂浓度1‰、投喂免疫增强剂浓度2‰、投喂免疫增强剂浓度3‰)分别投喂大菱鲆和血鹦鹉鱼。30d后测定各组试验鱼血清的溶菌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并分别进行攻毒试验。结果表明投喂免疫增强剂浓度1‰、2‰的大菱鲆的溶菌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三个实验组鱼的人工感染死亡率分别为50%、45%和100%,方差分析表明两个实验组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投喂血鹦鹉鱼试验各测定酶指标都是2‰组最高,并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攻毒试验死亡率投喂投喂免疫增强剂浓度2‰组最低。因此可以证明投喂本复合制剂可以明显提高大菱鲆和血鹦鹉鱼的酶活性及抗应激能力,并且适宜投喂比例为2‰。  相似文献   

20.
免疫增强剂对河鲫鱼白细胞吞噬和溶菌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饵料中添加不同含量的免疫增强剂(0.2%,0.5%,0.8%)连续投喂21d。在0,1,4,7,14,21d检测河鲫鱼(Carassius auratus)血液白细胞的吞噬活性、血清和体表粘液的溶菌酶活性。结果表明,该免疫增强剂可使河鲫鱼血液中白细胞吞噬活性、血清和体表粘液的溶菌酶活性都有明显提高。在停止投喂后7d,血清溶菌酶的活性逐渐降低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白细胞吞噬活性依然显著差异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